王敏如(民89)。閱聽人與電視劇互動情形之探索:以兒童詮釋連續劇性別刻板印象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瑞賢(民88a)。從Code Theory到Pedagogic Device一個難纏的巨人---B.Bernstein(上)。教育社會學通訊,16,頁3-6。王瑞賢(民88b)。從Code Theory到Pedagogic Device一個難纏的巨人---B.Bernstein(二)。教育社會學通訊,17,頁10-13。王瑞賢(民90)。伯恩斯坦之階級、符碼與控制。發表於教育社會學理論研討會---「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南華大學主辦。90.3.17-18。嘉義:南華大學。行政院主計處(民89)。八十九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統計結果摘要。檢索日期:91.6.10。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dgbas.gov.tw/census~n/three/summary89.doc
吳心欣(民88)。兒童電視觀看之性別刻板印象解讀形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知賢(民80)。電視與兒童。初等教育學報,4,頁171-198。
吳知賢(民82)。國小兒童解讀卡通影帶的研究---以「龍貓」為例。初等教育學報,6,頁131-168。吳知賢(民86)。兒童如何解讀電視的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9(1),頁14-23。吳知賢(民88)。電視廣告與兒童。視聽教育雙月刊,40(4),頁25-32。吳翠珍(民81)。電視形式特質對兒童與電視研究的啟示─從注意力與理解的研究發現談起。廣播與電視,創刊號,頁35-47。李秀美(民82)。兒童「看」電視---看什麼?怎麼看?。教學科技與媒體,7,頁12-22。范惠美(民88)。B.Bernstein文化再製論及其在比較教育研究上的意義。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秀蕙(民85)。解讀美容瘦身廣告---以閱聽人分析為主的個案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頁219-253。孫秀蕙、馮建三(民84)。廣告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馬傑偉(民87)。電視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高宣揚(民80a)。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頁21-26。高宣揚(民80b)。再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4),頁295-304。張文強(民86)。閱聽人與新聞閱讀---閱聽人概念的轉變。新聞學研究,55,頁291-310。教育部統計處(民88)。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報告 (八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檢索日期:91.6.10。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du.tw/statistics/
教育部統計處(民89)。中等學校以下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
告。檢索日期:91.6.10。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edu.tw/statistics/
許如婷(民89)。球鞋類廣告:西方現代化情境的神話解構。廣告學研究,14,頁53-93。陳招束(民89)。台灣廣告使用外國符碼之初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俊典(民83)。電視廣告文本的收訊分析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嘉雄(民78)。伯恩斯坦分類與架構概念及其在課程研究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廖鳳瑞(民84)。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翟敬宜(民76)。家庭傳播形態與兒童對電視廣告之反應的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趙蕙鈴(民84)。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33(1),頁161-184。劉至強(民87)。家庭權力與兒童電視收視行為---以傅柯的權力分析觀點探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維公(民89)。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臺大社會學刊,28,頁189-228。
蔡菁秤(民89)。兒童電視識讀能力與父母介入兒童收視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植榮(民83)。廣告與消費文化的關係研究。銘傳學刊,5,頁135-149。盧怡玫(民83)。家庭電視的社會性使用。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炫達(民90)。「全球化廣告」的接收分析---影響閱聽人解讀型態之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魏 玓(民88)。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新聞學研究,60,頁93-114。
譚光鼎(民87)。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頁23-50。Bernstein, B(民81)。社會階級、語言與社會化(史靜寰、熊志勇 譯)。收於厲以賢等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台北:五南。頁453-471。
Bonnewitz,P.(民91)。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初版)(孫智綺 譯)。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97年)
Bourdieu, P.(民89)。布赫迪厄論電視(初版)(蔡筱穎 譯)。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94年)
Delamont,S.(民84)。博學的女人(初版)(錢撲 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年)
Habermas, J.(民83)。合法化危機(初版)(劉北成 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73年)
Tomlinson,J.(民90)。全球化與文化(初版)(鄭棨元、陳慧慈 譯)。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
二、 英文部份
Bernstein, B.(1971).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Routledge.
Bernstein, B.(1990).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Vol. IV.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London:Routledge.
Bourdieu , P. (1986).The Forms of Capital(tr, R, Nice).In J.G.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pp.241-258.
Ferguson , D. and Perse,E.(1993).”Media and Audience Influences on Channel Repertoire.”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37(1), pp.31-49.
Giddens, A. and Pierson, C.(1998).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Cambridge:Polity Press.
Giddens, A.(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Giddens, A.(1994). Living in a Post-Traditional Society. In Beck, U.et al.(ed.).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Cambridge:Polity Press, pp.56-109.
Hall, S.(1980). Encoding/decoding , In S. Hall et al.(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London:Routledge,pp.128-139.
Lull,J.(1980).”The social uses of televis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3), pp.197-209.
Morrow, R. A. and Torres, C. A.(2000).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In Torres, C.A. et. al.(ed.). Social Theory Education & Cultural Change. London:Routledge, pp.27-56.
Reid,L.(1979).”The Impact of Family Group Interaction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Journal of Advertising, 8(3), pp.13-19.
Wimam,A.(1983).”Parental Influence and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elevision Advertising “,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2(1), pp.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