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志仁(1999)。新課程對教師施教以及教師進修、培育的影響。載於九
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324-333。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中央日報(1998)。中央日報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第十版。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1992)。教育專業。台北市:師大書苑。
天下雜誌(1999)。天下,218期。
方德隆(2000),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課程與教學季刊,3(1),1-18。
王文科(1991)。課程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家通(1996)。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比較教育學分析。輯於師資培育制
度的新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王振鴻(2000)。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之變革關注及其影響因素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素芸(1999)。教育實習的概念分析-兼論教育實習之改革。輯於屏東
師院主編。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9-191。
王慧鈴(2000)。師資培育機構與中小學教育伙伴關係之研究。教育合作
之現況與需求。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台北市立師院(1997)。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內容分析研究。教育部。
石明原(2001)。試辦九年一貫課程的疑難與瓶頸。現代月刊2月號。伍振鷟(1995)。「師資培育法」的變革與衝擊。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教師權力與責任,47-53。台北市:師大書苑。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a)。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 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b)。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c)。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
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佐藤源治(1943)。台灣教育之進展。台北:台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
但昭偉、邱世明(1998)。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載於教育資料集刊
第23輯,1-13。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方正(1996)。對大學藝術通識教育方向的一些思考。通識教育季刊3
(4),13-26。
吳國淳(1997)。臺灣地區現階段(1993-1997年)藝術教育政策評析。史博館學報第10期,53-84。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1998a)。臺灣地區現階段藝術教育法規評析。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63期,84-89。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1998b)。戰後臺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政策特質研究。史博館學報第8期,81-106。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1998c)。戰後臺灣地區社會文化發展與學校美術教育特質研究。美育第100期,31-40。
吳清山(1997)。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令內容評析。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97-118。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1999a)。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期,28-41。
吳鐵雄。李坤崇(1996)。教師法公佈後教師聘任與進修制度之省思 ─
─從訪問台南師院輔導區談起。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
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臺
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呂燕卿(1994)。新修訂之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的特色。教師天地。第71期,16-19。
李慧菊(1992)。「教育。下一代會更好」?遠見雜誌74期,18-27。台
北:遠見雜誌。
卓英豪(1995)。師資培育制度之變革與展望。師資培育法規資料選輯,85-89。國立台北師院編印。
周珮儀(1999)。從社會批判到後現代,季胡課程理論之研究。臺北市:
師大書苑。
林天祐(1998)。初等教育改革課題之分析。載於教育資料集刊第23輯,79-106。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明助(2000)。美術班主題統整課程實作研究。台北市建安國小。
林信榕(1999)。教育實習輔導的困境與改進之道-以中央大學八十六及
八十七學年度教育實習輔導為例。輯於屏東師院主編。健全實習輔導
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3-256。
林偉人。推行「國民中小學新課程」學校行政應採行措施。線上查詢。
http://teach.eje.edu.tw/A-board/A-main-frame.htm
林曼麗(1996)。談美勞科新課程標準之精神及其內涵。美育。第69期,38-43。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林清江(1995)。多元與卓越。師友月刊,335期,35-40。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線上查詢:
http://edu.tw/minister/tch9plc/9yc.htm
林清涼(2001)。傳統表演藝術教育必須建構一套落實的實習制度。美育第122期,91-95。
林殿傑(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線上查詢:
http://teach.eje.edu.tw/data/G05/200017121059
邱兆偉(1993)。美感教育哲理新趨勢。從杜威與白迪亞到美育教學。載
於八十一學年度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記錄。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邱兆偉、張雅雯(2001)。試辦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之評估:課程模式
與實施結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第17期,1-22。
邱美嬌(2000)。國小鄉土美勞課程教學與研究。屏東師院碩士論文。邱維誠(2000)。解嚴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工程之結構性分析。暨南國際
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屏東師院(2000)。各系所課程規劃。屏東師範。
柯志豐(1999)。新制教育實習調查分析-以大業大學實習教師為例。輯
於國立屏東師院主編。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9-
232。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洪寶蓮(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和進修。線上查詢。
http://teach.eje.edu.tw/data/G05/200017152646/0916九年一貫課
程與師資培育和進修58k.htm
胡寶林(1999)。邁向創造力互動啟發的遊戲創作教育實務。載於遊戲創
作視覺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胡寶林(2001)。走出校園。認識社區環境與人物:呼應一個歐洲的「回
歸生活環境教育」案例-維也納第七區史提夫特小學三年級的方案教
學。美育第123期,3-15。
凌嵩郎(1976)。藝術概論。台北市:僑興彩色印刷公司。
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主編(1999)。師資培育法之檢討與修訂。臺北市:
五南。
徐秀菊(2000)。藝術教育學制比較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徐素霞(2001)。且讓藝術創意妝點生活空間。美育第124期,66-73.翁福元(1996)。九0年代初期台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
策的對話。輯於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袁汝儀(1990)。視覺藝術教育與文化人類學。載於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17-334。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袁汝儀(1991)。藝術與人類學論人類學詮釋體系與台灣視覺藝術教育。
載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組小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南
港。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
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月刊第54期,39-52。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3(4),61-79。
袁汝儀(2001)。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國教天地第143期,32-40。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雄市民權國小(1999)。民權國小學校本位課程說明。高雄:編者。
高雄市港和國小(1999)。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計畫書。高雄:編者。
高雄市華山國小(2000)。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計畫書。高雄:編者。
高雄市翠屏國中(1999)。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計畫書。高雄:編者。
高敬文(1992)。未來教育的理想與實踐。台北:心理。
高翠霞(1998)。主題式教學的理念-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可行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5,9-11。
高翠霞(2000)。課程統整的立論與應用模式。初等教育學刊,第8期,
161-180。台北市師範學院。
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草案)。線上查詢:
http://teach.eje.edu.tw/data/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
特色881112.htm
張中煖(2000)。從DBAE談我國舞蹈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藝術評論第十一期,259-272。台北:國立藝術學院。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Post-modern Education。台北市:揚智
文化。
張民杰(1999)。新制教育實習中行政實習之探討。輯於屏東師院主編-
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5-49。
張玉成(2000)。師資培育配合九年國教一貫課程實施之配套措施。線上
查詢:http://teach.eje.edu.tw/data/G05/200117143015/師資培
育配合九年國教一貫課程實施之配套措施.htm
張鈿富(1987)。憲法教科文預算下限取消後的經費分配策略。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張曉華(2000a):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載於翰林文教雜誌第十五期,38-51。臺南市:翰林文教雜
誌。
張曉華(2000b):音樂、美術教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協同「表演藝術」教學之探討。
張繼文(1996)。從資訊時代的藝術趨向探討國小美術教育。線上查詢。
http://www.iest.edu.tw/study/art/childart/index.htm
教育部(1975)。教育部公報,9期,15。
教育部(1979a)。國民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9b)。師範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a)。發展與改進藝術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b)。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a)。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1998c)。公布「國民教育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教育部公報,286期,45-46。
教育部(1999a)。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草案)。線上
查詢。http://teach.eje.edu.tw/data/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
過程及特色881112.htm
教育部(1999b)。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要點。台北:教育
部。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
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b)。對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意見調查研究。台北:教育資
料館。
教育部(2000c)。研擬藝術教育法修正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d)。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輔導小組(國中組) 試辦
成果評估總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
修訂會議。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200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問題之研究。台北:教育
部。
教師專業素養http://www.edu.tw/eduinf/change/2/CHAP37.html
曹亮吉、周麗玉(1996)。課程改革。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一貫試辦課程實施: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第85期,27-41。
許智香(1998)。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郭禎祥(1999)。廿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第106期,1-9。陳仁富(2001a)。國小推行表演藝術教學行政支援不足教師心慌慌。載
於自由時報九十年七月二十四日第40版。
陳仁富(2001b)。國小推展表演藝術問題之探討。
陳文燕(1999)。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研究-以北高兩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陳木金(1993)。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分析。政大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第
540期,11-15。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
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1: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理
念」。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第121期,29-37。陳其南(1999)。社區總體營造。教育社會學通訊第13期,26-27。陳金山(1997)。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需求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
陳奎熹(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三
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朝平(1996)。鄉土教材在國民小學美勞新課程上的地位及其研究發展途徑。線上查詢。
http://www.iest.edu.tw/study/art/childart/index.htm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期,24-31。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瓊花(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之內涵與策略。台南縣九
十年度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重點工作美術班教學觀摩研習活動演講
稿。
傑夫.帕秦(1999)。廿一世紀的藝術教育與透過藝術的教育。美育第
106期,10-12。
單文經(1998)。美國教育研究。師資培育及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
書苑。
單文經(2001)。國民中小學實施課程統整的省思。文教新潮6(1),7-13。
曾巧如(2000)。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市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曾長麗。從鄉土教學活動談人文主義教育之實踐。線上查詢。
http://teach.eje.edu.tw/A-board/A-main-frame.htm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19-38。
湯維玲(1996)。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制度與專業教育課程。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 179-206。
黃壬來(1990)。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壬來(1994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載於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A。
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新取向的美勞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臺
灣書店。
黃壬來(1998b)。南澳大利亞小學視覺藝術教育評析。載於八十六學年
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69-1997。花蓮師院。
黃壬來(1998c)。美勞課程標準評議。載於1998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11-338。屏東師院。
黃壬來(2000)。台灣當前藝術教育改革的動向。載於亞太區美術教育會
議論文集。香港教育學院。
黃光雄、陳奎熹、張煌熙、楊龍立(1994)。教師資格檢定辦法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
黃坤錦(1996)。現行教育學程的檢討與展望。中國教育學會等主編。師
範教育的挑戰與展望,61-7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a)。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1b)。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1994)。課程設計(五刷)。台北:東華。
黃政傑(1997)。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漢文。
黃淑苓(1999 b)。台中地區中等學校教師教育學程實習輔導實務探析。
輯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辦-教育實習的典範與實踐學術研
討會手冊,45-49。
黃淑苓(1999a)。「師資培育法」修正草案之評析。輯於師資培育法之
檢討與修訂論文集。台北:五南。
黃義良(1999)。中小學教師對於九年一貫課程的認知與態度研究。載於
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75-84。高
雄師大。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復文。
楊志能(1999)。讓九年一貫課程在國中小紮根。高雄:翠屏國中。
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深坑(1989)。西德師資培育制度之歷史回顧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1),25-35。
楊深坑(1995)。現代化與後現代化思潮衝擊下的師資培育。教育。傳
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馥如(2000)。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
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第119期,91-96。
楊馥如(2001)。現象學說及其對美術教育之啟示。美育第122期,87-90。
溫明麗(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 超越現代與後現代。載於教
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萬煜瑤(2001)。排灣族美感表達與詮釋。美育第124期,10-15。經費補助http://class.eje.isst.edu.tw/itemxx.asp?lpath=04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
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台北市立師院(2000)。對教育部推動教育改革意見調查研究。
廖宏彬、陳志彬(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的評介。教育社會學通訊第13期,2-7。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5)。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
色。臺北縣板橋省國教研習會。
臺灣省教師研習會http://www.iest.edu.tw/research/1124.htm
劉怡蘭(1998)。法國大學師資養成學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豐榮(1986 )。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劉豐榮(2001a)。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載於視覺藝術第4期,59-96。
劉豐榮(2001b)。後現代主義對當前藝術批評教學之啟示。未發表。
歐用生(1994)。課程研究方法論。台北:復文出版社。歐用生(1996a)。國小師資培育制度和課程的改革。教育資料集刊第二十二輯,155-178。
歐用生(1996b)。教育實習制度的盲點與突破。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中
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
新課題,103-116。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用生(2000)。九年一貫課程評析。講詞發表於成大教育研究所。
歐用生等(1996)。落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實習教師教育實習之研究。教育部專案。
蔡文正(1999)。新教育實習制度之亂象與因應之道。輯於屏東師院主
編。健全實習輔導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57-267。
鄭玉卿(2000)。教育基本法之理念分析──教育史的觀點。教育基本法
與教育革新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鄭書青(1999)。台灣當前藝術教育問題的省思。教育社會學通訊第13期。
盧美貴(1998)。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台北:心理。
蕭競聰(1999)。從在職美術教師教育到學校藝術教育:一個模式的建議。美育第109期,27-38。
賴錦松(1995)。國民小學音樂課程與師範學院非音樂系組音樂領域課程之整合研究。高雄:復文。
戴曉霞(1996)。現代與後現代。第一期及第二期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諮
議報告書之比較研究。載於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臺北市
:師大書苑。
簡成熙(1996)。教育哲學的綜合建構與發展趨勢。輯於邱兆偉主編。教
育哲學,277-299。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簡楚瑛(1994)。方案課程之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顏慶祥(1999)。「功利」抑或「功力」取向的師資培育政策。發表於中
大學承辦-新修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
習辦法說明會,18-22。
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市:五四書店。
藝術與人文領域研修小組(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課程暫行綱要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蘇振明(1999)。加強鑑賞教育-提昇國民美感素養。美育第106期,25-28。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
習領域的相關思考。美育第117期。
饒見維(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線上查
詢。http://teach.eje.edu.tw/data/paper/wct/20005302228/0916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
外文文獻
Acland, J. M. (1994).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School-based Curriculum Evaluation, in G.
Harvard, P. Hodinson (1995). Action and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N. J.: Ablex, pub.
Bauman, Z. (1992). Intimation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Routledge.
Beane, J.A.(1998).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Benson, C. (1993). 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in England and Wales: Policy, practice and proble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lementary Technology Education
Conference. Pingtung, Taiwan: National Pingtung Teachers
College.
Best, S. & Kellner, D ( 1991).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
Macmilan Distribution td.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 Cognitive Domain. N. Y. David Mckay.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N. Y.
Macmillan.
Field, B. (1994). Teachers as Mentors(ed.), London: Ther Falmer
Press.
G. A. Clark, M. D. Day & W. D. Greer (1987).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Becoming Students of Art.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 21, No. 2.
Göhlich, M. (1997). Offener Unterricht, Community
Education, Alternativschulpädagogik,
Reggiopädagogik, Beltz. Weinheimu.Basel.
Hamblen, K. (1997). The emergence of Neo-DBAE. In J. Hutchens &
M. Suggs (Eds), Art education: Content and practice in a
postmodernera (pp. 40-46).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Hopken, G. (1994).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Germanschoo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Kaohsiung, Taiwa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88).
Technology: Anational imperative. Reston, VA: Technology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
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3rd ed.).
NYC: Macmillan. (First publish 1947).
Marsh, C. J. (2001). The key role of teachers in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refor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struction Innovation, Tamkang
University, Taiwan.
McFee, J. K. (1970). Preparation for art. Belmont, CA:
Wadsworth.
McManus, M. P (1994). Families in Museum In Miles, R. & Zavala,
L. (eds.). Towards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Landon:
Routledge. 81-83.
Ornstein, A. C. (1981). The trend toward increases
professionalism for teachers. Phi Delta Kappan, 63
(November): 196-198.
Pizarro, R. A. E.(1993). Exploring integrative curriculum for
more effective learning by primary students in Costa Ric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3420)
Tyler, R. W. (1978). Accountalility and teacher performance :
Self-directed and exernal-directed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In L. Rubin (ED.).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pp.142-146). Boston : Allyn and Sacon, Inc.
Wolfinger, D.M. & Stockhard, J.W.(1997). Elementary methods: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New York: Longman.
Yarger, S. J. (1982).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H. E.
Mitzel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Fifth
edition)(pp. 234-250). NY: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