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淑虹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for Visual Arts Production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黃壬來黃壬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8
中文關鍵詞:視覺藝術教育創作教學教學評量教學評量行動研究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action reasearchassessmentvisual artselementaryproduction cla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3
  • 點閱點閱:12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摘 要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
藝術教育是整體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在國家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不容忽視。視覺藝術教育隨時代高度發展、生活品質提升觀念愈趨受重視,而教學評量則是視覺藝術教學課程的一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國小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取向。(二)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可行的國小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方法。(三)經由理論與實務研究,提出對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的建議。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探討視覺藝術教育理論,視覺藝術教育的目的,視覺藝術教育的發展;探討教學評量的理論,釐清教學評量的方法,討論目前教學評量的新趨勢;進而探討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理論與發展取向,以提供視覺藝術教師對藝術課程多元評量的認識。
其次,研究者從所蒐集的的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理論與實務的相關研究獲取經驗,自行設計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課程與評量方法,採行動研究法實際參與視覺藝術教學評量活動,以了解自評、互評及教師評量在視覺藝術課程上使用的使用價值,將所獲取的資料採質化與量化處理,分析自評、互評及教師評量在視覺藝術課程的可行性。
本研究的結論為:
一、文獻探討方面:
(一)依據文獻探討,兒童中心的評量理論在現今的多元評量觀點上漸趨式微。
(二)依據文獻探討,學科中心的評量理論能符合現今評量改革的多元評量觀點,適合於視覺藝術課程中採用;九年一貫課程的「藝術與人文」學習域亦強調多元評量的觀點,符合時代的需求。
二、行動研究方面:
(一)依據研究者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自我評量適用於三年級學生的視覺藝術創作教學。
(二)依據研究者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學生互評可應用於三年級學生的視覺藝術創作教學。
(三)依據研究者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三年級學生的視覺藝術創作教學可應用作品心得表,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成果。
(四)依據研究者的教學研究結果,顯示教師評量三年級學生的視覺藝術創作教學項目,可包含學習態度、創作過程、作品成果、作品欣賞的評量。
(五)依據研究者的教學研究結果,視覺藝術創作教學的課程設計應考量視覺藝術教育的內涵、課程的適切性、豐富多樣的題材以啟發學生的興趣。
(六)依據研究者的教學研究結果,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應考量所欲達成的教學目標、兼顧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重視學習歷程、師生共同參與、兼重質與量的評量。
針對研究結論,對於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建議為:
(一)視覺藝術創作教學應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評量。
(二)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應提供學生自評的機會。
(三)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應提供學生互評的機會。
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為:
(一)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做自評、互評的行動研究。
(二)採用自評、互評以外的評量方式對學生進行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for Visual Arts Production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Abstract
Art education as a crucial part of education, with significant fun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nation’s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By the age’s progress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standard, people value art education much more highly than b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a) discuss the assessment for visual arts production both in theory and approach, (b) by action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le practice in the assessment of visual arts production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c) from research in practice and theory, to propose the sugges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visual arts production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discusses, first of all, the theory, objective, and development of visual arts education. Then,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y in assessment, the study clarifies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trends in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Further, with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ory and approaches in assessment for visual arts education, the study provides teachers the understanding of multi-assessment in art curriculum.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 design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pproach has been made for visual arts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study adopts action research and examines the value of self-assessment, peer-assessment, and teacher assessment in visual art curriculum. These data gathered from the above instructional action was analyzed i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to ensure the feasibility of self-assessment, peer-assessment, and teacher assessment in visual art curriculum.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the following results:
(a) Disciplined-centered assessment theory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multi-assessment viewpoints in today’s reform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nine-year coherent educational reform will be proper approaches i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and meet the needs of normal education.
(b) Self-assessment and peer-assessment will be proper methods applied in year-there visual art production class.
(c) Table of reflection upon product could be applied to record student’s performance.
(d) The content of teacher assessment in year-there visual art production class could include leaning attitude, process of production, product, and 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
(e) The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consider the substance of arts education, the feasibility of curriculum, and the variety of materials to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f) Assessment implementation should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and health in children, underscore the learning process, teacher-pupil cooperation, and the equity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sessment.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創作教學評量的行動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視覺藝術教育理論的發展 ………………….. 11
第二節 教學評量理論概述 ………………………….. 24
第三節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理論與應用 …………….. 38
第四節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的相關研究分析 ……….. 49
第三章 課程與評量的設計與實施 ……………………... 5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59
第二節 教學場所分析 ……………………………….. 65
第三節 課程的設計 ………………………………….. 67
第四節 評量工具的設計 …………………………….. 75
第五節 課程與評量的實施 ………………………….. 8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學習結果分析………………………………… 87
第二節 教學與評量的檢討…………………………… 153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量模式…………………… 1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1
第一節 結論………………………………………… 171
第二節 建議………………………………………… 176
參考文獻…………………………………………………. 179
中文部分……………………………………………… 179
英文部分……………………………………………… 184
附 錄…………………………………………….…… 187
附錄一…………………………………………..……… 187
附錄二……………………………………..…………… 193
附錄三………………………………………………..… 203
附錄四……………………………………………..…… 208
附錄五……………………………………………..…… 210
附錄六…………………………………………..……… 211
附錄七…………………………………………..……… 212
附錄八…………………………………………..……… 213
附錄九…………………………………………..……… 214
附錄十………………………………………..………… 242
圖 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 …………………………………… 8
圖3-1 課程設計流程圖……………………………… 70
表 次
表2-1 評量表─圖式期………………………………… 40
表2-2 視覺藝術教學評量的相關研究………………… 54
表3-1 研究對象資料表………………………………… 60
表3-2 教學單元規劃表………………………………… 71
表3-3 教學單元設計表………………………………… 73
表3-4 教學研究課程內容綱要表……………………… 80
表3-5 教學時間表……………………………………… 82
表4-1 自我評量表檢核項目分析(一)……………… 88
表4-2 自我評量表檢核項目分析(二)……………..…. 90
表4-3 自我評量表檢核項目分析(三)………………. 91
表4-4 自我評量表檢核項目分析(四)………………. 92
表4-5 自我評量表檢核項目分析(五)……………… 93
表4-6 自我評量表檢核項目分析總表……………..….. 94
表4-7 學生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結果分析(一)… 96
表4-8 學生欣賞與檢討自己的作品結果分析(一)… 96
表4-9 學生的知識理解結果分析(一)…………… 97
表4-10 對教學單元的心得感想結果分析(一)…… 98
表4-11 學生的收穫與建議結果分析(一)………… 98
表4-12 學生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結果分析(二)… 100
表4-13 學生欣賞檢討自己的作品結果分析(二)… 100
表4-14 學生的知識理解結果分析(二)…………… 101
表4-15 對教學單元的心得感想結果分析(二)…… 102
表4-16 學生的收穫與建議結果分析(二)………… 103
表4-17 學生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結果分析(三)… 104
表4-18 學生欣賞檢討自己的作品結果分析(三)… 105
表4-19 學生的知識理解結果分析(三)…………… 106
表4-20 對教學單元的心得感想結果分析(三)…… 106
表4-21 學生的收穫與建議結果分析(三)………… 107
表4-22 學生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結果分析(四)… 109
表4-23 學生欣賞檢討自己的作品結果分析(四)… 109
表4-24 學生的知識理解結果分析(四)…………… 110
表4-25 對教學單元的心得感想結果分析(四)…… 111
表4-26 學生的收穫與建議結果分析(四)………… 111
表4-27 學生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結果分析(五)… 113
表4-28 學生欣賞檢討自己的作品結果分析(五)… 113
表4-29 學生的知識理解結果分析(五)…………… 114
表4-30 對教學單元的心得感想結果分析(五)…… 115
表4-31 學生的收穫與建議結果分析(五)………… 115
表4-32 學生作品互評平均分數表(一)…………… 119
表4-33 學生作品互評平均分數表(二)…………… 120
表4-34 學生作品互評總表….………………………. 121
表4-35 學生互評建議結果分析(一)………………… 122
表4-36 學生互評建議結果分析(二)………………… 124
表4-37 學生作品心得(一)………………………… 126
表4-38 學生作品心得(二)………………………… 127
表4-39 學生作品心得(三)………………………… 128
表4-40 學生作品心得(四)………………………… 129
表4-41 學生作品心得(五)………………………… 130
表4-42 教學評量表統計(一) …………………….. 133
表4-43 教學評量表統計(二) …………………….. 134
表4-44 教學評量表統計(三) …………………….. 134
表4-45 教學評量表統計(四) …………………….. 135
表4-46 教學評量表統計(五) ……………………… 136
表4-47 教學評量統計總表 ………………………….. 137
表4-48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一)……………….. 138
表4-49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一)………….. 138
表4-50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二)……………….. 139
表4-51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二)………….. 140
表4-52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三)……………….. 140
表4-53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三)………….. 141
表4-54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四)……………….. 142
表4-55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四)………….. 142
表4-56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五)……………….. 143
表4-57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五)………….. 143
表4-58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六)……………….. 144
表4-59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六)………….. 145
表4-60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七)……………….. 145
表4-61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七)………….. 146
表4-62 學生問卷百分比統計表(八)……………….. 147
表4-63 學生問卷文字說明結果分析(八)………….. 14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明彥等編(2001)。國民小學美勞教學指引第五冊(再版)。臺南:南一。
王麗惠等編(2000)。國小美勞三上教學指引(三版)。臺北:康軒。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2)。國民小學教學評量手冊。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6-12。
江文慈(2000)。教師教學評量的關鍵能力。國教天地,137期,3-10。
江雪齡(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江雪齡(1998)。介紹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49卷4期,79-84。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育資料與研究,35期,1-7。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卷5期,49-56。
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上)。美育,45期, 40-46。
呂燕卿(1999)。簡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特色。 北縣教育,29期,6-10。
李坤崇(1998)。人性化、多元化教學評量-從開放教育談起。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多元教學評量。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興(1998)。「藝術教育法」總論。藝術教育大觀園-美的心靈。台北:教育廣播電台。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29期,62-69。
李嘉英(1998)。學校、鄉土、環境與戶外教學-整合戶外教學與國民旅遊。北縣教育:輔導季刊,11期,18-21。
吳方正(1999)。哲學思考和藝術創作的關係初探。現代教育論壇,5期,238-242。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期,66。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2-15。
吳毓瑩(1998)。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3-17。
林仁傑(1991)。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台北:師大。
林曼麗(199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清平(1998)。藝術類術科教學評量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個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期,451-474。
林清平(1998)。繪畫作品評量研究-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錦明(2001)。拓展學童參與運動的機會-淺談國小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的價值。學校體育,65期,114-120。
邱美嬌(2000)。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美勞科教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啟瑤(2001)。自我評量和交互評量的意義與功能。翰林文教雜誌,18期,9-13。
柯啟瑤(2001)。橫向課程統整的意義和重要性。翰林文教雜誌,19期,68-74。
施能木(1996),探討美勞教育的新趨勢。國教之聲,30卷2期,37—40。
柳玉清等譯(1997),Tom Kubiszyn、Gary Borich原著。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五南。
徐秀菊(2001)。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觀念與實踐。網頁文章,http://mail.nhltc.edu.tw/~publish/36homepage/3605.htm
秦麗花(2001)。教師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翰林文教雜誌,17期,67-73。
夏勳編(1985)。美術教育選集。台北:世界文物。
陳文輝(2000)。跨世紀國民基礎教育惜物環保綜合媒材創作。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下冊,75-88。台北:藝術館。
陳伯璋(1989)。行動研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與學。第15期,24-27。
陳武鎮譯。Elliot. W. Eisner著(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台北:世界文物。
陳玉花(1995)。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1998)。教師行動研究與專業發展。教學輔導月刊,四期。
陳泰然(2001)。對九年一貫課程近況的一些看法。翰林文教雜誌,第18期,6-8。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錫祿(1996)。表現、審美、生活實踐-展望國小美勞科新課程的實施。研習資訊,13卷1期,38-43。
郭禎祥(1994)。美術科教學評量研究。中等教育,45卷5期,32-47。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藝術與人文』之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郭榮瑞(1997)。視覺藝術教育的本質。國教月刊,43卷7期,8-14。
張世宗(2000)。變革中的轉機-教師角色功能自省。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下冊,39-59。台北:藝術館。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妏晟。
張美玉(2001)。從多元智能的觀點談歷程檔案評量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9卷1期,32-54 。
張青峰(1998)。繪畫創作教學導論-繪畫創作課程結構與作品評量探微。國教月刊,45卷1期,33-45。
張青峰(1999)。為藝術而藝術在創作經驗中的意義。現代教育論壇,第5期,261-267。
張敏雪(1998)。教室內的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24-27。
張簡麗芳等編(2001)。國民小學美勞三上教學指引(再版)。臺南:翰林。
莊明貞(1996)。國小社會科教學評量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評量」實施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36-40。
莊明貞(1998)。真實性評量在教育改革中的相關論題─一個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思考。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9-23。
陸蓉之(1995),多元文化主義風潮對藝術的影響。藝術教育的根源省思,9-22。花蓮師院。
黃壬來(1994),兒童美術作品評量規準之批判。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159-198。
黃壬來(1995),邁向廿一世紀的美勞教育發展途徑。藝術家,40卷2期,頁236—240。
黃壬來(2001)。視覺藝術的教學與評量研究。論文發表於現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研討會-2001,澳門藝術博物館。
黃朝恩(1999)。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期,7-14。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編(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彭森明(1996)。實作評量理論與實際。教育資料與研究,9期,44-48。
葉玲瑤(1999)。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榮瑞(1999)。國小美勞科造形遊戲教學探討。研習資訊,16卷3期,34-40。
鄭富森(1999)。目前教學評量的省思與改進之道。教師天地,99期,18-24。
鄭富森(2001)。多元化評量的十大難題。測驗與輔導。164期,3452-3457。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1)。教師如何進行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即研究者」的理想與實踐。國教之友,52卷3期,3-18。
歐用生(1996)。支持教師參與教育改革。國民教育,36卷6期,2-6。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5。
簡茂發、李琪明、陳碧祥(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測驗年刊,42期,1-11,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期,11-17。
蘇志徹(1996)。泛談視覺藝術。現代美術,45期,19-22。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蘇振明(1993)。試論美勞集體創作教學的價值性。國教之友,37卷3期,66-67。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W.(1996).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all.
Barrett, T.(1994). Criticizing art, 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Blandy, D.(1994).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Disability right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art educator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 179-187.
Bowers, C. A.(1987). Elements of a post-liberal theo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roekhoff,J.(1986).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phy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G.L.Stull, and H.M.Eckert(Eds.).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ildren. Champagin, IL:Human Kinetics.
Brown, J.S., Collins, A. & Duquid, P. (1992).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42.
Day, M.(1985).Evalua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scipline-Based Art progra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6(4).232-240.
Donald D.Gruber(1998).A survey assessment procedures, uses and perceptions among Illinois K-12 art teachers. Thesis (Dr. of Education)--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Ann Arbor, MI: UMI.
Eisner, E.W.(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YC:Harper & Row.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Evans, F. F., Evans, W. H.& Mercer, C. D.(1986).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Newton, MA: Allyn and Bacon.
Freedman, K.(1994).Interpreting Gender and Visual Culture in Art Classroom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 157-170.
Gablik, S.(1991). The reenchantment of art.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Gardner, H.(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Gipps, C.V.(1994). Beyond testing: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oodlad, J.(1984). A Place Called School. New York: McGraw-Hill.
Guba, E. & Lincoln,Y.S.(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Herman, J.L., Aschbacher, P.R., & Winters, L.(1990). Issues in developing alternative assessm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lifornia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Hicks ,L.E .(1994).Social Re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p149-156.
Kubiszyn, T.& Borich,G.(1987).Educational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Classroom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2nd ed.)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Linn, R.L.& Gronlund, N.E.(1995).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7th.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owenfeld, V.(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YC:Macmillan.
May, W. T.(1994). The tie that binds: Reconstructing ourselves i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135-148.
McFee, J. & Degge, R.(1997). Art,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 catalydt for teaching. Belme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Lodon: Routledge.
Paulson, F.L., Paulson, P.R. & Meyer, C.A.(1991). What makes a portfolio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60-63.
Payne, D. A.(1997).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educational outcomes. New York: Macmillan.
Read, H.(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 NYC:Pantheon.
Roger D. T.(1999).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the Visual Arts:A comparison of advanced secondary art education strategies. Ann Arbor, Michigan: UMI.
Siegesmund, R. (1998). Why do We teach art today ?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9(3), p197-214.
Stiggins, R.(1987).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6(3), 33-42.
Stuhr, P. L.(1994).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5),p171-178.
Stufflebeam, D. et al.(1974).Education Evaluation Decision Making(4th ed)。F. E. Peacoca. 40.
Tenbrink, T.D.(1974).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NYC: Mc Graw-Hill.
UNESCO(1977).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USSR): Final Report.
Wallace, G.,Larson, S. C.& Elksnin, L. K.(1994).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learning problems-Testing for teaching. Newton, MA: Allyn and Bacon.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元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6-12。
2. 江雪齡(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3. 江雪齡(1998)。介紹檔案評量法。中等教育,49卷4期,79-84。
4.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育資料與研究,35期,1-7。
5. 任慶儀(2001)。多元評量的設計。國教輔導,40卷5期,49-56。
6. 呂燕卿(1994)。談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上)。美育,45期, 40-46。
7. 呂燕卿(1999)。簡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特色。 北縣教育,29期,6-10。
8.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29期,62-69。
9. 李嘉英(1998)。學校、鄉土、環境與戶外教學-整合戶外教學與國民旅遊。北縣教育:輔導季刊,11期,18-21。
10. 吳毓瑩(1996)。評量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期,2-15。
11. 吳毓瑩(1998)。我看、我畫、我說、我演、我想、我是誰呀?-卷宗評量之概念、理論、與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13-17。
12. 林仁傑(1991)。國中美術資優班學生美術科學習成效之評量研究。台北:師大。
13. 林清平(1998)。藝術類術科教學評量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個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期,451-474。
14. 林清平(1998)。繪畫作品評量研究-以模糊理論為基礎的學生參與評量方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15. 林錦明(2001)。拓展學童參與運動的機會-淺談國小健身運動及課間運動的價值。學校體育,65期,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