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大學雜誌社編輯(1971)。經濟問題座談會紀錄。大學雜誌,42期,3-14。
大學雜誌社編輯(1971)。「台灣經濟發展問題」專欄。大學雜誌,42期,3-33。
大學雜誌社編輯(1972)。「國是九論」專輯。大學雜誌,49期。
太乃(1996)。洪通在藝術市場崛起的傳奇。典藏藝術,41期,101。
太瘦生(1976.4.6-7)。洪通奇譚。聯合報副刊,12版。
王月華(1994)。茶壺裡的大風暴-阿波羅畫廊區的消長史。典藏藝術雜誌,24期,115。王文平(1991)。激情過後的省思。雄獅美術,244期。103-106。
王拓(1977)。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發展的動向。街巷鼓聲(89)。台北:遠景。
王拓(1980)。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118-119)。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王秀雄(1995)。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的保守與權威主義暨其對戰後台灣西畫的影響。台灣美術發展史論(179)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受之(1998)。新寫實主義的發展與現況。藝術家,282期。424-439。王淳義(1976)。談文化造型工作。雄獅美術,65期,88-93。
王漢興、陳華強(1972)。論青年與政治。大學雜誌,49期,36-44。
王慶生(1992)。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初版)。台北:淑馨出版社。
王慶壹著、何政廣總編(1992)。台灣美術全集第5卷-李梅樹。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孔容生訪問整理(1978)。郭振昌、蔣勳、奚淞談-趙無極。雄獅美術,93期,28。
中國時報副刊編輯部(1976.3.12-17)。洪通畫展專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2版。
中國時報副刊編輯部(1976.3.15-19)。朱銘雕塑展專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2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1995)。台灣:戰後五十年-土地、人民、歲月。台北:時報文化。
可人(1973.4~6)。台灣水彩畫壇先師石川欽一郎─兼介其「山紫水明集」(上、中、下)。雄獅美術,26、27、28期。白雪蘭(1990)。畫廊、畫會、美術館在台灣。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257)。台北:市立美術館。
史文眉、黃玉珊採訪(1979)。全國青年畫展評選報告。藝術家,48期。30-31。
台灣省新聞處編輯(1995)。台灣光復五十年專輯。台中:台灣省新聞處。
朱光潛(1991)。現實主義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社。
朱采屏(1998)。台灣戰後初期的現實主義美術(1945-1949)。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全國美展編輯部(1971)。中華民國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台北:國立藝術館。
全國美展編輯部(1974)中華民國第七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台北:國立藝術館。
全國美展編輯部(1977)。中華民國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台北:國立藝術館。
全國美展編輯部(1980)。中華民國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台北:國立藝術館。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0)台灣省第二十五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1)台灣省第二十六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2)台灣省第二十七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3)台灣省第二十八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4)台灣省第二十九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5)台灣省第 三十 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6)台灣省第三十一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7)台灣省第三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8)台灣省第三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全省美展編輯部(1979)台灣省第三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省教育廳。
江宜展(1979)。施並錫吾土吾民畫展。藝術家,52期。110。
江聲(1976)。重尋我們的寫實精神。雄獅美術,67期,47-51。江聲(1977)。期望成長我們自己的藝術家。雄獅美術,78期,49-53。江聲(1977)。來探望我們的討海兄弟。雄獅美術,76期,34-41。
李中民、吳瓊恩、馮浩彬(1971)。我國大專學生保衛釣魚台運動紀實。大學雜誌,41期。7-16。
李阿目(1973)。創刊二週年感言。雄獅美術,25期,2。
李俊賢(1993)。藝術、人間、方便門-論商品經濟與現代藝術互動中之角色與功能,雄獅美術,263期,24-27。李既鳴總編輯(1993)。台北現代美術十年(一)、(二)(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國偉(1972.11.17-18)。詩的意味。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李敏勇(1978)。在我們的土地上.在我們的時代裡。笠詩雙月刊,79期,1。
李欽賢(1998)高彩.智性.李石樵。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朝明(1994)。解嚴後台灣美術的本土意識現象-一個市場角度觀察。雄獅美術,278期,55。李渝(2001)。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初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呂尚里(1978)。陳昭宏心路歷程側記.1979年度美國畫廊月報。藝術家42期,44-53。
呂清夫(1991)。為十年來的國內藝壇做一次健康檢查。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275-281)。台北:雄獅圖書。
呂清夫(1991)。為十年來的國內藝壇做一次健康檢查。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275-281)。台北:雄獅圖書。
呂清夫(1991)。台灣當代美術及其思潮。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泛太平洋區當代藝術講座專輯(60-87)。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呂清夫(1992)。藝術本土化與現代化思潮之研究。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74-9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呂清夫(1997)。望之艷然˙即之也冰-從超寫實主義談陳昭宏作品。藝術批評與藝壇生態(46)。台北:市立美術館。
呂清夫(2001)。本土本土,多少紛爭假汝之名以行。藝術史的軌跡(下)(278-290)。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何政廣(1971)。美國懷鄉寫實主義大師--維斯。雄獅美術創刊號,13-17。何政廣(1974)。魏斯--美國懷鄉寫實大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何政廣(1977)。超寫實畫家姚慶章。藝術家,30期,132-139。
何政廣(1996)。魏斯(初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1998)。歐美現代美術(三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耀宗(1974)。今日的寫實主義。雄獅美術35期,4-23。
何肇衢(1978)。油畫評審後記。台灣省第三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8-9)。台灣省第三十三屆全省美展籌備會。
何懷碩(1979)。地底的靈魂--論洪瑞麟先生的畫。雄獅美術,101期,56-67。
林玉山(1977)。萬籟無聲聽海音。雄獅美術,75期,60。
林秋蘭節譯、Carl Zigorsser著(1978)。柯洛維茲-世界傑出女畫家。雄獅美術,85-86期。
林惺嶽(1975)。神秘的探索。台北:遠景出版社。頁213-214。
林惺嶽(1982)。從「二二」年啟蒙到「八二」年挑戰-試探台灣水彩畫的過去、現在、未來。雄獅美術,136期,52。林惺嶽(1987)。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初版)。台北:自立晚報。
林惺嶽(1991)。彩筆耕耘下的台灣美術。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144)。台北:雄獅圖書。
林惺嶽(1994)。台灣美術自主意識的崛起及其未來。藝術家,232期,292-297。林惺嶽(1997)。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初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林惺嶽(1999)。從歷史悲情走向自主與自信的大道-百年的回顧與前瞻。藝術家,295期,275。林瀧野譯、羅曼羅普著(1976)。米勒傳。藝術家,9期。103。
省美館編輯(1999)。李澤藩的梧棲印象。台中:省立美術館。
洪敏麟(1976)。從民俗工作者立場看文化造型。雄獅美術,67期,101。
范夢(1997)。寫實到印象(初版)。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席德進(1971)。我的藝術與台灣。雄獅美術,2期,16-18。
席德進(1973)。台灣民間藝術。雄獅美術,25期,79。席德進(1978)。台灣古建築探索。藝術家36-42期。
施並錫(1979)。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雄獅美術,101期。113。
施翠峰(1978)。水彩畫評選後感。台灣省第三十三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9)。台灣省第三十三屆全省美展籌備會。
陌塵(1979)。藍蔭鼎的人和畫。雄獅美術,97期,111。俞大綱(1976)。朱銘的木刻藝術。雄獅美術,61期,63-73。唐文標(1973)。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第2卷第3期,18-20。唐文標(1973)。詩的沒落-香港台灣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第1期,12-42。唐文標(1973.6.1-2)。誰來烹魚--因洪通而想到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2版。
莊伯和(1976)。朱銘的木彫藝術。藝術家,11期,79-87。莊伯和(1978)。一年來的美術。雄獅美術,94期,24-34。
莊伯和(1979)。鄉土藝術的推動者--顏水龍。雄獅美術,97期。6-44。倪再沁(1991)。西方美術˙台灣製造。雄獅美術,242期。114-133。
倪再沁(1991)。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雄獅美術,249期。136-157。
倪再沁(1995)。藝術家çè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初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倪再沁(1996)。茲土有情:李梅樹和他的藝術(初版)。台中:省美術館。
倪再沁(1996)。中國水墨˙台灣趣味-台灣水墨發展的批判。賴香伶總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125-134)。台北:帝門基金會。
高千惠(1996)。名牌與明牌-談台灣美術的文化情操與文化盲點。藝術家,253期。190-193。高千惠(1999)。百年鬱卒的草根美學-看台灣美術百年的單元性與多元性。藝術家,295期。283-287。高上秦(1973)。洪通繪畫的通俗演藝。雄獅美術,26期。40-48。
高信疆(1972.7.5)。洪通世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2版。
高信疆(1972)。歸於嬰兒。雄獅美術,12期,17。
孫嘉陽(1977)。風土與造型專欄。藝術家,20-28期。
徐士文等編輯(1989)。中華民國美術發展展覽座談會專輯。台中:省立美術館。
徐梅屏(1975)。卓有瑞--刻畫思想的新寫實者。藝術家7期,101。
徐復觀(1971)。這是「中國人要堂堂正正地作為一個中國人而存在」的象徵-《民主評論》出刊十週年的感念。徐復觀文錄(四)(101-108)。台北:環宇。
徐復觀(1971)。民主評論結束的話。徐復觀文錄(四)(173-178)。台北:環宇。
梅丁衍(1990)。談中國海外畫家與中國現代美術。現代美術,28期。50-51。梅丁衍(1991)。台灣現代藝術本土意識的探討。雄獅美術,249期。110-113。梅丁衍(1996)。美術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務實演習。賴香伶總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79-83)。台北:帝門基金會。
尉天驄(1977)。死亡與救贖。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177)。台北:夏潮雜誌社。
尉天驄(1981)。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民族與鄉土(101-102)。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尉天驄(1983.12-1984.1)。我的文學生涯。中國論壇,198-200期。夏征農主編(1991)。語辭詞海(初版)。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張景涵(1971)。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大學雜誌,43-45期。張景涵等(1971)。國是諍言。大學雜誌,46期,1-12。
郭紀舟(1995)。一九七O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郭振昌(1979)。畫是從生活中走出來的。藝術家,52期。125-127。
郭繼生(1991)。導論:當代台灣繪畫之歷史脈絡。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6-19)。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郭繼生(1992)。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試論四十年來繪畫之文化脈絡。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53-69)。台北:市立美術館。
郭繼生編選(1995)。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初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郭繼生(1995)。台灣藝術「本土」論述的再思考。藝術家,242期。393-397。許南村(1977)。序-台灣畫界三十年來的初春。謝里法著。珍重!阿笠(1-18)。台北:雄獅圖書。
許南村(1978)。人與歷史-畫家吳耀忠訪問記。雄獅美術,90期。32-33。
陳英德(2001)。台灣美術百年:尋追自我身分所面對的困境。藝術家,308期,304。陳欣(1979)。陳嘉仁「吾民連作展」。雄獅美術,103期。106-109。
陳映真(1977)。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中華雜誌,171期。陳惠民整理(1978)。I.M.PEI不是我們的!雄獅美術,93期,103-115。
陳嘉仁(1979)。民族的形象. 現實的生活-我的創作自述。雄獅美術,103期,104-105。
陳錦芳(1974)。洪通帶來的啟示。畫遊十年(200-209)。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陳曉琳譯(1996)。湯恩比原著(1972)。歷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台北:遠流。
陸蓉之(1992)。台灣地區當代藝術本土風格語彙的衍變。林吉峰主編。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188-209)。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陸蓉之(1999)。世紀回眸-台灣百年美術的變臉。雄獅美術,295期,293-299。
莫渝(1999)。笠下的一群:笠詩人作品選讀(初版)。台北:河童出版社。黃冬富(2001)。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中對廖瑾瑗教授論文之「特約討論」文章。蔡昭儀主編。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1-62)。台中:台灣美術館。
黃光男(1994)。台灣美術全集第13卷-李澤藩(初版)。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黃志超(1976)。談新寫實藝術。雄獅美術59期,40-48。
黃俊傑(1998)。世紀末的台灣認同問題:形式與本質。世紀末的視覺藝術與歷史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黃培宜(2000)。在國際逆勢中尋找台灣新座標的七O年代。曾媚珍等編輯。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7-30)。高雄:市立美術館。
黃朝湖(1991)。中國繪畫運動的回顧與展望。郭繼生主編。台灣當代繪畫文選(167-168)。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彭明輝(1997)。從大歷史看水墨畫的困境。賴香伶總編輯。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二屆藝術評論獎(105-114)。台北:帝門基金會。
葉玉靜主編(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初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葉石濤(1977)。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14期。勞為民(1972)。飛歌女工的怪病。大學雜誌,59期,66。曾堉、王寶連編譯(1985)。蘇利文原著(1984)。中國藝術史。Arts of China。台北:南天書局。
曾慶瑞(2000)。兩岸鄉土文學的比較。鍾玲.周嘯虹主編。地域文化與兩岸文學-兩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42)。高雄:中山大學。
曾肅良(1996)。傳統與創新(初版)。中和:三友圖書公司。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1990)。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四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雄獅美術編輯(1972)。台灣原始藝術特集--編者的話。雄獅美術,22期。1。
雄獅美術編輯(1976)。革新號獻詞。雄獅美術,59期,4-5。
雄獅美術編輯(1976)。青年繪畫比賽前三名訪問記。雄獅美術,60期,90。
雄獅美術編輯(1976)。「文化與環境造型專欄」。雄獅美術,66期,110-137。
雄獅美術編輯(1977)。六十年代水墨抽象畫的回顧專輯。雄獅美術,78期。
雄獅美術編輯(1978)。文藝的.民族的.現實的-寫在本刊革新號之前。雄獅美術,85期,1-2。
雄獅美術編輯(1978)。新人的笑容-訪第三屆新人獎得主。雄獅美術,85期,36。
雄獅美術編輯(1978)。編輯報告-華裔藝術家特輯引言。雄獅美術,93期,7。
雄獅美術編輯(1979)。編者的話。雄獅美術,97期。2。
雄獅美術編輯(1979)。新人獎揭曉。雄獅美術,97期。64-73。
雄獅美術編輯(1996)。《雄獅美術》停刊號【工作人員】一覽表。雄獅美術,307期,75-78。
琨妮、賀釋真整理(1979)。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座談會。雄獅美術,96期,68-82。
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初版)。台北:一橋出版社。
楊寶欽(1999)。台灣樸素藝術的本土風格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楊繡綾(2000)。從《雄獅美術》看七O年代鄉土美術發展之形構與限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逸雲整理(1978)。一年來的音樂。雄獅美術,94期,132。
熊鈍生主編(1982)。辭海(二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蔣勳(1976)。做一個時代的人-杜米埃。雄獅美術,68期,32-38。
蔣勳(1979)。藝術手記。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蔣勳(1992)。新人的歷史與歷史的新人。雄獅美術,253期,54。
蔣勳(1993)。回歸本土-七O年代台灣美術大勢。王素峰主編。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14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廖修平(1975)。從魏斯的繪畫談到超寫實主義。藝術家,2期,36。廖修平(1976)。評介洪通的藝術。藝術家,10期,47。
廖雪芳(1975)。崇尚寫實的李梅樹。雄獅美術,48期。100-106。
廖雪芳(1979)。從泥土和勞動中會見藝術的畫家--洪瑞麟。雄獅美術,101期。25。
廖雪芳(1979)。民房˙門˙窗-看何文杞水彩畫的意境。雄獅美術,104期。105-109。
廖雪芳(1980)。平凡中見真性--喜愛描寫礦工的洪瑞麟。當代藝術家訪問錄(二)(60-67)。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潘璠譯(1998)。高階秀爾著。法國繪畫史: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末。Histoire de la peinture Francaise。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潘蓬彬(1997)。超寫實主義對台灣官辦美展西畫的影響研究-以全國美展及全省美展為例(初版)。台北:大航家企業有限公司。
蔡麗莎編輯(1991)。探討我國近代美術演變及發展藝術研討會專輯。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鄭惠美(1996)。山水˙獨行˙席德進(初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鄭善禧(1980)。鄭善禧畫集。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劉三豪(1974.11-1978.3)。台灣民藝研究。雄獅美術,45-85期。劉文三(1977)。台灣神像藝術。藝術家25-45期。
薛化元主編(1994)。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66-1978)(初版)。台北:業強出版社。
賴傳鑑(1973)。南鯤鯓的奇葩˙洪通訪問記。雄獅美術,26期。7-30。
賴傳鑑(1979)。油畫部評審述感。台灣省第三十四屆全省美術展覽會彙刊(62)。台灣省第三十四屆全省美展籌備會。
蕭瓊瑞(1991)。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初版)。台中:伯亞。
蕭瓊瑞(1991)。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與台灣地方性風格的形成-一個史的初步觀察。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28-55)。台北:雄獅圖書。
蕭瓊瑞(1992)。1991年台灣藝評報告(上、中、下)。炎黃藝術,33、34、35期。
蕭瓊瑞(1994)。台灣美術發展的主體思考與域外因素。王耀庭、蔡瑞成編輯。時代的形象:台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19-21)。高雄:市立美術館。
蕭瓊瑞(1996)。台灣新美術運動中的「本土認知」。賴香伶總編輯。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一屆藝術評論獎(272)。台北:帝門基金會。
蕭瓊瑞(1997)。西潮東風-印象主義在台灣。藝術家,264期。303-306。蕭瓊瑞(1997)。台灣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東大書局。
蕭瓊瑞(1999)。從就時代走入新卻不完整的時代-廿世紀台灣美術。藝術家,295期。288-292。蕭瓊瑞研究主持、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1999)。水彩畫研究報告專輯。台中:省美術館。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初版)。台北:時英出版社。
關傑明(1972.2.28-29)。中國現代詩的困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關傑明(1972.9.10-11)。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謝里法(1973)。草地人的畫家,雄獅美術,26期,37-38。
謝里法(1979)。林玉山的回憶。雄獅美術,100期,53-63。
謝里法(1982)。從沙龍、畫會、畫廊、美術館:試評五十年來台灣西洋繪畫發展的四個過程。雄獅美術,36-49。謝里法(1982)。十九世紀法國寫實傳統繪畫-談寫實繪畫的現實主義和平民主義。藝術的冒險(41-47)。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謝里法(1989)。美術書簡-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三版)。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謝里法(1991)。七十年代政治史觀的藝術檢驗-《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改版序。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2-5)。台北:藝術家出版社。謝里法(1994)。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初版)。台北:市立美術館。
謝里法(1996)。論二二八事件在台灣美術史上的地位。藝術家,252期,318。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五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謝宗榮(1997)。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由台灣漢人文化的情結看解嚴後本土藝術的歷史意義。賴香伶總編輯。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第二屆藝術評論獎(83-89)。台北:帝門基金會。
謝孝德(1975)。新寫實主義。台北。
聯合報記者(1976.3.12)。知名畫家評論洪通。聯合報,3版。
聯合報記者(1976.3.17)。畫家們談洪通。聯合報,3版。
顏水龍(1977)。期待一塊永久的樂土。雄獅美術,75期,68。
藝術家編輯(1975)。「今日美國著名畫家魏斯」專題。藝術家,2期,20-47。
藝術家編輯(1975)。「鹿港民俗文物館專輯」。藝術家,7期,18-75。
藝術家編輯(1976)。「洪通畫展專輯」。藝術家,10期,20-67。
藝術家編輯(1976)。「台灣土著藝術專輯」。藝術家,18期,18-87。
藝術家編輯(1976)。「民間畫工與十殿閻王圖像專輯」。藝術家,19期,20-61。
藝術家編輯(1979)。「澎湖考古專輯」。藝術家,52期,24-101。
藝術家編輯(1979)。「光復前台灣美術回顧展」,藝術家,46期。
蘇振明(2000)。台灣樸素畫家(初版)。台北:常民文化。
蘇新田(1979)。林瑞明的油畫。雄獅美術,95期。66-68。
顧獻樑(1976)。評介洪通的藝術。藝術家,10期,44。
躍昇文化事業編輯部(1988)。大英視覺藝術百科全書5(初版)。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