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1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維仁
論文名稱:余承堯繪畫藝術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paintings by Yu Cheng-Yao
指導教授:黃冬富黃冬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余承堯台灣水墨畫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論文摘要
一、研究目的:
1.探討余承堯的創作背景。
2.闡析余承堯的藝術思想。
3.瞭解余承堯的創作理念。
4.探研余承堯的畫風演變。
5.評論余承堯的時代意義。
二、研究方法:
以余承堯的繪畫為研究主題,利用歷史研究法、風格造形研究法、藝術社會學研究法,探討影響余承堯繪畫風格的內外在因素,並了解其相互脈絡關係。
三、研究結論:
1.余承堯受到「地形學」的啟發,潛意識裡受到家鄉、軍旅遊歷、和台灣山水的影響,在題材中常見他經歷過的山水痕跡,並在運色方面,強調活潑有朝氣的春夏氣圍。
2.余承堯受到雕刻、南管音樂、書法、文學的薰陶,影響其藝術創作思想。認為要善用媒材工具,但是不要被牽絆。多讀書、多思考,以豐富自己的心靈。以展現個人特色,章顯時代價值。
3.他反對因襲傳統皴法,故自創亂筆皴。喜歡宋朝重實的畫風,故以「重疊法」以及「移動視點法」來處理空間關係,除了有傳統「三遠法」意境外,更追求畫面中的層次感。
4.他的繪畫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主要有結構山水、淡彩山水、重彩山水三種表現方式,不斷嘗試筆法、造形、色彩、層次的突破,進而由簡單演變為複雜的形式。
5.他改革傳統繪畫形式,突破外在環境限制,仍堅持自我,追求卓越繪畫品質的作法值得後人學習。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重點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限制
第二章 余承堯的創作背景
第一節 時空環境
第二節 成長歷練
第三章 余承堯的藝術思想
第一節 對古今中外繪畫的看法
第二節 對自然的觀察態度
第三節 對藝術創作意義的觀點
第四章 余承堯的創作理念
第一節 以亂筆皴表現不同山石肌理
第二節 以重疊構圖表現密實厚重層次
第三節 以色逐光表現活潑春夏氛圍
第五章 余承堯的畫風發展
第一節 早期(臨摹師古期)(1955年-1969年)
第二節 中期(憶寫自然期)(1969年-1976年)
第三節 晚期(意寫心源期)(1976年-1991年)
第六章 余承堯的時代意義
第一節 開創中國傳統繪畫的時代風格
第二節 締造臺灣素人畫家雅俗共賞之新典範
第三節 樹立當代畫家風骨的榜樣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書籍】
【論文】
【期刊】
附 錄
附錄一 余承堯年表
參考書目
【書籍】
丁 馬肅(1985)。《地形學》。臺北:五南。 
王 鑫(1988)。《地形學》。臺北:聯經。
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高雄:三信。
王秀雄(1981)。《美術心理學:創作.視覺與造形心理》。臺北:設計家。
王 概〔清〕(1978)。《芥子園畫譜:山水》。臺北:華正出版社重印。
王 昱〔清〕(1975)。<東莊論畫>。河洛圖書出版社(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187-191。
王 琢(1982)。《李可染畫論》。上海:人民美術社。
王德育(譯)(1990)。Viktor Lowenfold(著)(1983)。《創造與心智的成長》。臺北:文泉。
王戾昌(編)(1948)。《中華民國三十六年美術年鑑》。上海:文化運動委員會。
王國維(1982)。《人間詞話》卷上。臺北:臺灣開明。
方 薰〔清〕(1975)。<山靜居論畫山水>。河洛圖書出版社(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912-916。
中華學術院(編)(1979)。《美術論集》。臺北:華岡。
林風眠(1936)。《藝術叢論》。南京:正中書局。
林惺嶽(1987)。《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林銓居(1998)。《隱士、才情、余承堯》。臺北:雄獅。
林銓居(1999)。<余承堯評傳>。國立臺灣美術館(編)。《余承堯百年回顧展》。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36-66。
朱光潛(1983)。《西方學者論美與美感》。臺北:丹青。
江兆申(1977)。《雙谿讀畫隨筆》。臺北:故宮博物院。
杜若洲(譯)(1976)。Bates Lowry(著)(1923)。《視覺經驗》。臺北:雄獅。
杜若洲(譯)(1974)。Sir Herbert Read(著)。《藝術的意義》。臺北:巨流。
余毅燃(1973)。《近百年中國名家畫選集》。臺北:中華書畫出版社。
余毅燃(1974)。《近代名家畫選集》。臺北:中華書畫出版社。
余承堯(1988)。<繪畫自述>。石守謙(編)。《余承堯九十回顧--干巖競秀》。臺北:漢雅軒,頁15-18。
余承堯(1988)。<南管音樂問答>。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美術,頁33-39。
余承堯(1988)。<詩作>。石守謙(編)。《余承堯九十回顧--干巖競秀》。臺北:漢雅軒,頁265-295。
余承堯(1999)。<余承堯詞>。國立臺灣美術館(編)。《余承堯百年回顧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166-182。
何懷碩(1984)。《苦澀的美感》。臺北:大地。
何懷碩(1988)。<獨立於傳統與時潮之外>。石守謙(編)。《余承堯九十回顧--干巖競秀》。臺北:漢雅軒,頁297-301。
李霖燦(1974)。《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
李霖燦(1984)。《藝術欣賞與人生》。臺北:雄獅。
李霖燦(1978)。《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
李賢文(1999)。<自來新發現,都在細思維>。國立臺灣美術館(編)。《余承堯百年回顧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12-17。
李 渝(1988)。<明燈>。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美術,頁137-139。
李 渝(1988)。<誠意山水、情意山水>。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美術,頁140-146。
李鑄晉(1988)。<記余承堯>。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美術,頁106-109。
李鑄晉(1977)。<中國文人畫的發展>,《藝術家》,22期,頁91。
李鑄晉(1988)。<遲開的花朵>。石守謙(編)。《余承堯九十回顧--干巖競秀》。臺北:漢雅軒,頁7-14。
沈 顥〔明〕(1975)。<畫塵>。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770-776。
汪伯琴(1967)。《藝事管窺》。臺北:臺灣商務。
吳瑪俐(譯)(1985)。康丁斯基(著)。《點線面:繪畫原素分析論》。臺北:藝術家。
呂清夫(1984)。《造形原理》。臺北:雄獅。
宗白華(1987)。《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
宗 炳〔南北朝宋〕(1975)。<畫山水序>。河洛圖書出版社(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583-584。
姜一涵(1965)。《苦瓜和尚畫語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
姜一涵(1997)。《書法美學隨緣談》。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部(1937)。《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集》第二種。臺北:商務。
孫廣德(1982)。《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商務。
徐復觀(1982)。《論戰與譯述》,臺北:志文。
高劍父(1975)。《我的現代國畫觀》。臺南:德華。
高 準(1972)。《中國繪畫史導論》。臺北:新亞。
徐小虎(1988)。<余承堯的才華與靈視>。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111-118。
唐志契〔明〕(1975)。<繪事微言>。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731-749。
陳青之(1976)。《中國教育史》。臺北:商務。
陳英文(1989)。《山水畫寫生課題之研究》。屏東:東益。
盛大士〔清〕(1975)。<谿山臥遊錄>。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257-268。
尉天驄(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
黃光男(1978)。《國畫欣賞與教學》。高雄:復文。
黃冬富(1991)。《呂佛庭繪畫藝術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黃冬富(1988)。《臺灣省展國畫部門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夢生(譯)(1982)。J.K.Popham(著)。《繪畫構圖》。臺北:藝術家。
黃秀慧(1988)。<悠然見南山--余承堯訪談錄>。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美術,頁25-32。
黃公望〔元〕(1975)。<寫山水訣>。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696-701。
黃春秀(1988)。<鍾情於生命裡的真--余承堯其人>。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美術,頁17-24。
郭繼生(1981)。《王原祈的山水畫藝術》。臺北:故宮博物院。
郭 熙、郭 思父子〔宋〕(1975)。<林泉高致>。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631-650。
莊 吉吉(1968)。《現代繪畫散論》。臺北:文星。
張彥遠(1971)。《歷代名畫記》。臺北:臺灣商務。
程 曦(譯)(1981)。Jack Hamm(著)。《風景畫入門》。臺北:武陵。
雄獅美術(譯)(1981)。Leonardo da Vinci(著)。《達文西繪畫》。臺北:編者印行。
雄獅美術(編)(1988)。<余承堯年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147-149。
曾 堉、王寶連(譯)(1985)。Michael Sullivan(著)。《中國藝術史》。臺北:南天。
曾 堉、葉劉天增(譯)(1992)。Giulio Carlo.Maurizio Fagiolo(著)。《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
道 濟〔清〕(1975)。<苦瓜和尚畫語錄>。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147-162。
道 濟〔清〕(1975)。<石濤論畫>。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163-167。
葉子啟(1988)。<住在陋巷中的隱士>。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8-16。
董思白(1986)。<鐵甲與石齒的幻生--記余承堯的山水創作>。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119-126。
董思白(1986)。<試說余承堯創作中的「變」>。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127-136。
董其昌〔明〕(1975)。<畫禪室論畫>。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720-730。
劉文潭(1981)。《現代美學》。臺北:商務。
劉其偉(1974)。《藝術零縑》。臺北:三民。
劉國松(1966)。《臨摹、寫生、創造》。臺北:文星。
劉國松(1965)。《中國現代畫的路》。臺北:文星。
鳳 子(1974)。《國畫的用筆與構圖》。臺北:天同。
歐秀明、賴來洋(編)(1991)。《實用色彩學》。臺北:雄獅。
蔣夢麟(1974)。《西潮》。臺北:世界。
蕭瓊瑞(1989)。<戰後臺灣畫壇的『正統國畫』之爭>。國立歷史博物館(編)。《第一屆當代藝術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頁30-33。
韓 拙〔宋〕(1975)。<山水純全集>。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659-683。
戴 熙〔清〕(1975)。<習苦齋畫絮>。河洛圖書公司(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頁990-998。
謝稚柳(1985)。《水墨畫》。臺北:華正書局。
蘇振明(2000)。《臺灣樸素畫家》。臺北:常民文化。
Heinrich Wölfflin(1932).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New York:Trans.M.D.Hottinger Broadway.
Myers.John Walker(1928).Aaron Draper Shattuck. Landscapes and student of Nature’s charms.
W. Eugene Kleinbauer(1971).Modern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Art History.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Inc.
【論文】
王素峰(1987)。《廖繼春之研究(一九○二∼一九七六)》。臺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
巴 東(1987)。《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臺灣師大美研所碩士論文。
吳鴻滄(1998)。《李澤藩繪畫之研究--台灣鄉土情懷》。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郁珊(1998)。《楊三郎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心瀅(1998)。《李澤藩的創作實踐美術教育暨兩者關係之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珠(2000)。《席德進(1923∼1976)人物畫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花(1985)。《林玉山繪畫藝術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賢(1992)。《劉其偉藝術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玉明(1994)。《李梅樹(1902∼1983)繪畫之研究--台灣鄉土之情懷》。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霖(1999)。《郭柏川繪畫藝術與其時代之研究--藝術社會學的詮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繼英(1998)。《台灣本土畫家廖德政繪畫藝術風格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王修功(1993)。<為水墨畫拓新境一--賞析余承堯的山水及草書>。《雄獅美術》,269期,頁74-79。
林銓居(1999)。<依仁遊藝不求聞達>。《典藏雜誌》,5月號,頁94-99。
林銓居(1993)。<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典藏藝術》,8期,頁178-180。
林銓居(1993)。<描山寫水真性情-余承堯的前塵往事>。《典藏雜誌》,9期,頁98-105。
林明賢(1999)。<從傳統筆墨、空間看余承堯之山水畫>。《臺灣美術》,44期,頁26-29。
江衍疇(1993)。<高賢無茍作具象一家風>。《雄獅美術》,269期,頁68-73。
余承堯(1994)。<余承堯廈門談藝錄>。《藝術家》,229期,頁426-430。
何懷碩(1993)。<被漠視的天才.敬悼余承堯先生>。《雄獅美術》,269期,頁32-56。
何懷碩(1993)。<千萬筆、千萬點、胸中丘壑自高潔>。《典藏藝術》,9期,頁94-97。
李 渝(1993)。<鵬鳥的飛行──余承堯山水>。《雄獅美術》,269期,頁17-21。
李逸塵(1999)。<簡單、大氣、深情>。《典藏雜誌》,5月號,頁113-116。
李霖燦(1985)。<山水畫的黃金時代>,《雄獅美術》,177期,頁107。
李鑄晉(1977)。<中國文人畫的發展>,《藝術家》,22期,頁91。
洪惠鎮(1994)。<余承堯廈門談藝錄>。《藝術家》,229期,頁426-430。
施世昱(1999)。<余承堯山水畫裡的技法與色彩>。《臺灣美術》,44期,頁10-18。
胡懿勳(1993)。<單純的為生命而畫>。《典藏藝術》,9期,頁106-109。
袁均銘(1993)。<緬懷父親翁公余承堯>。《雄獅美術》,269期,頁84。
梁銘越(1993)。<自然的新組合>。《雄獅美術》,267期,頁33-39。
秦雅君(1999)。<價格差距逐漸拉大>。《典藏雜誌》,5月號,頁107-112。
陳美娥(1993)。<世紀畫傑余承堯>。《雄獅美術》,269期,頁80-83。
陳美娥(1993)。<憶別余老>。《雄獅美術》,267期,頁31-32。
陳宜君(1999)。<山居歲月不知長--省美館余承堯百歲回顧展籌辦始末>。《典藏雜誌》,5月號,頁89-93。
黃茜芳(1996)。<因山水畫結緣>。《典藏雜誌》,5月號,頁104-106。
張瑞君(1996)。<識其人愛其畫>。《典藏雜誌》,4月號,頁196-199。
張瓊慧(1993)。<空谷傳幽>。《藝術家》,216期,頁406-409。
傅 申(1967)。<巨然存世畫蹟之比較研究>。《故宮季刊》,2卷2期,頁51。
葉子啟(1988年12月2日)。<九十憶往>,《聯合副刊》。
董思白(1993)。<余承堯傳奇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雄獅美術》,269期,頁22-31。
劉克峰(1999)。<余承堯結構山水的構圖特徵>。《臺灣美術》,46期,頁75-84。
蕭瓊瑞(1990)。<民國以來美術學校之興起(1912-1949)>,《臺灣美術》,第1卷第3期,頁13-20。
蔣 勳(1986)。<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無限與未完成>。《雄獅美術》,178期,頁64。
蘇意如(2001)。<余承堯、黃君璧眼中的臺灣風景>。《幼獅文藝》,570期,頁30。
PH.D.(1981).A Of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Vo1.42.No.07. P291。
【期刊】
王修功(1993)。<為水墨畫拓新境一--賞析余承堯的山水及草書>。《雄獅美術》,269期,頁74-79。
林銓居(1999)。<依仁遊藝不求聞達>。《典藏雜誌》,5月號,頁94-99。
林銓居(1993)。<空山無人,水流花開>。《典藏藝術》,8期,頁178-180。
林銓居(1993)。<描山寫水真性情-余承堯的前塵往事>。《典藏雜誌》,9期,頁98-105。
林明賢(1999)。<從傳統筆墨、空間看余承堯之山水畫>。《臺灣美術》,44期,頁26-29。
江衍疇(1993)。<高賢無茍作具象一家風>。《雄獅美術》,269期,頁68-73。
余承堯(1994)。<余承堯廈門談藝錄>。《藝術家》,229期,頁426-430。
何懷碩(1993)。<被漠視的天才.敬悼余承堯先生>。《雄獅美術》,269期,頁32-56。
何懷碩(1993)。<千萬筆、千萬點、胸中丘壑自高潔>。《典藏藝術》,9期,頁94-97。
李 渝(1993)。<鵬鳥的飛行──余承堯山水>。《雄獅美術》,269期,頁17-21。
李逸塵(1999)。<簡單、大氣、深情>。《典藏雜誌》,5月號,頁113-116。
李霖燦(1985)。<山水畫的黃金時代>,《雄獅美術》,177期,頁107。
李鑄晉(1977)。<中國文人畫的發展>,《藝術家》,22期,頁91。
洪惠鎮(1994)。<余承堯廈門談藝錄>。《藝術家》,229期,頁426-430。
施世昱(1999)。<余承堯山水畫裡的技法與色彩>。《臺灣美術》,44期,頁10-18。
胡懿勳(1993)。<單純的為生命而畫>。《典藏藝術》,9期,頁106-109。
袁均銘(1993)。<緬懷父親翁公余承堯>。《雄獅美術》,269期,頁84。
梁銘越(1993)。<自然的新組合>。《雄獅美術》,267期,頁33-39。
秦雅君(1999)。<價格差距逐漸拉大>。《典藏雜誌》,5月號,頁107-112。
陳美娥(1993)。<世紀畫傑余承堯>。《雄獅美術》,269期,頁80-83。
陳美娥(1993)。<憶別余老>。《雄獅美術》,267期,頁31-32。
陳宜君(1999)。<山居歲月不知長--省美館余承堯百歲回顧展籌辦始末>。《典藏雜誌》,5月號,頁89-93。
黃茜芳(1996)。<因山水畫結緣>。《典藏雜誌》,5月號,頁104-106。
張瑞君(1996)。<識其人愛其畫>。《典藏雜誌》,4月號,頁196-199。
張瓊慧(1993)。<空谷傳幽>。《藝術家》,216期,頁406-409。
傅 申(1967)。<巨然存世畫蹟之比較研究>。《故宮季刊》,2卷2期,頁51。
葉子啟(1988年12月2日)。<九十憶往>,《聯合副刊》。
董思白(1993)。<余承堯傳奇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雄獅美術》,269期,頁22-31。
劉克峰(1999)。<余承堯結構山水的構圖特徵>。《臺灣美術》,46期,頁75-84。
蕭瓊瑞(1990)。<民國以來美術學校之興起(1912-1949)>,《臺灣美術》,第1卷第3期,頁13-20。
蔣 勳(1986)。<中國藝術中的時間與空間--無限與未完成>。《雄獅美術》,178期,頁64。
蘇意如(2001)。<余承堯、黃君璧眼中的臺灣風景>。《幼獅文藝》,570期,頁30。
PH.D.(1981).A Of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Vo1.42.No.07. P2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杜若洲(譯)(1974)。Sir Herbert Read(著)。《藝術的意義》。臺北:巨流。
2. 何懷碩(1984)。《苦澀的美感》。臺北:大地。
3. 李鑄晉(1977)。<中國文人畫的發展>,《藝術家》,22期,頁91。
4. 李鑄晉(1988)。<遲開的花朵>。石守謙(編)。《余承堯九十回顧--干巖競秀》。臺北:漢雅軒,頁7-14。
5. 姜一涵(1965)。《苦瓜和尚畫語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
6. 高劍父(1975)。《我的現代國畫觀》。臺南:德華。
7. 郭繼生(1981)。《王原祈的山水畫藝術》。臺北:故宮博物院。
8. 董思白(1986)。<鐵甲與石齒的幻生--記余承堯的山水創作>。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119-126。
9. 董思白(1986)。<試說余承堯創作中的「變」>。雄獅美術(編)。《余承堯的世界》。臺北:雄獅,頁127-136。
10. 王修功(1993)。<為水墨畫拓新境一--賞析余承堯的山水及草書>。《雄獅美術》,269期,頁74-79。
11. 林銓居(1993)。<描山寫水真性情-余承堯的前塵往事>。《典藏雜誌》,9期,頁98-105。
12. 林明賢(1999)。<從傳統筆墨、空間看余承堯之山水畫>。《臺灣美術》,44期,頁26-29。
13. 何懷碩(1993)。<被漠視的天才.敬悼余承堯先生>。《雄獅美術》,269期,頁32-56。
14. 李霖燦(1985)。<山水畫的黃金時代>,《雄獅美術》,177期,頁107。
15. 李鑄晉(1977)。<中國文人畫的發展>,《藝術家》,22期,頁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