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參考文獻
1. 謝百鉤、歐章煜(1996),「以經驗公式預測台北盆地深開挖引致之地表沉陷」,地工技術第53期,pp:5~14。2. 謝百鉤、歐章煜(2000),「深開挖引致地表沉陷之預測」,科技圖書-”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台北市,pp:1~31。
3. 歐章煜、謝百鉤、丘達昌(1992),「開挖引致之地表沉陷與建築物之容許沈陷量」,地工技術第40期,pp:9~24。4. 歐章煜(1997),「大台北深開挖技術整合(第一期)」,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pp:4~15。
5. 許琦、李德河、李淑娟、賴新龍(1997),「高雄都會區地質特性研究」,第七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北金山,pp:183~190。
6. 許琦、李德河、賴新龍、張基礎(1999),「高雄都會區深開挖之地表沉陷特性」,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灣屏東,pp:769~778。
7. 許琦、李德河、張基礎、王冠雄、陳俊融(1999),「高雄都會區深開挖之地表沉陷特性及模糊分析」,1999年捷運系統建設中大地工程科技之應用研討會論文集,pp:143~163。
8. 許琦、李德河(1997),「高雄捷運紅橘線地質與其鄰近開挖沉陷特性」,捷運施工與托底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地工技術發展基金會,1997年10月。
9. 何泰源、李魁士(1990),「深開挖引起之地表沉陷及建物保護」,現代營建雜誌社,地下工程實務(六) ,1995,pp:239~257。10. 顏東利、張桂才(1992),「建築物允容許沈陷量之探討」,地工技術第34期,pp:78~96。11. 胡邵敏(2000),「深開挖工程之品質控制」,科技圖書-”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台北市,pp:186~188。
12. 胡邵敏(1992),「深開挖工程鄰產保護設計與施工(一)-開挖工程對鄰產之影響及其安全評估」,地工技術第40期,pp:35~50。13. 沈茂松(1999),「營建工程防災技術-基礎施工篇」,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pp:3~75。
14. 沈茂松(1996),「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損鄰事件的原因探討與對策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pp:33~51。15. 沈茂松(1996),「樁基大樓受損實例分析、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損鄰事件案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pp:51~70。16. 沈茂松(1995),「擋土開挖與鄰房損壞之地質研判」,國立高雄工商專校土木工程學會科刊,經緯第16期,pp:37~54。
17. 沈茂松(1998),「連續壁包泥之土質研究與防治對策-高雄地區擋土開挖損鄰案例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會刊,土木水利,第二十五卷,第三期,pp:61~90。18. 蔡光榮(1998),「高雄捷運系統工程鳳山至屏東路段之潛在地層災害特性調查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pp:2~38。
19. 蔡光榮、王弘祐、黃一偉、王冠雄(1999),「GPS/GIS應用於高雄捷運橘線系統鳳山至屏東路段沿線地層潛能之調查研究」,1999年捷運系統建設中大地工程科技之應用研討會論文集,pp:123~125。
20. 黃彥士(2001),「高雄捷運系統紅線路段潛在地層災害之調查分析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p:14~31。21. 石戢衡(1995),「開挖與鄰近地面下陷」,現代營建雜誌社,地下工程實務(二),pp:295~300。
22. 賴慶和、余明山(2000),「RIDO程式在深開挖合理化設計之應用」,科技圖書-”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台北市,pp:93~110。
23. 林宏達、王建智(2000),「深開挖引致之粘土潛變之實務考慮」,科技圖書-”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台北市,pp:67~70。
24. 林宏達、歐章煜、賴慶和、謝旭昇(2000),「深開挖規劃設計要點與實例」,科技圖書-”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台北市,pp:123~126。
25. 林永光、呂芳熾、郭晉榮、黃志祥(2001),「深開挖工程災變原因探討及對策」,地工技術第87期,pp:73~80。26. 廖洪鈞、蘇世豐(2000),「強度異向性對軟弱粘土深開挖底部穩定分析之影響」,科技圖書-”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台北市,pp:49~50。
27. 經濟部(1998),台灣地質圖-高雄圖幅第61號(高雄地區地質圖說明書),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1998。
28.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1999年年報,pp:68~73。
29. 吳光輝、羅維(1999),「建築物深開挖之案例探討」,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台灣屏東,pp:1361~1368。
30. 劉紀奉、李政憲、何封章(1992),「超高層建築施工技術與管理研究」,詹氏書局,台北市,pp:82。
31.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1997),「建築工程施工規範(參)『土方工程與擋土設施』-第六章『施工安全監測』」,營建雜誌社,台北市,pp:189~197。
3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9,蕭江碧),「都市及建築安全防災科技計畫-『施工災害應變處理程序』」,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pp:1~30。
33. Peck,R.B.(1969),"Deep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in Soft Ground",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tate of the-Art-Volume, Mexico City, pp:225~290.
34. Mana,A.I. and Clough,G.W.(1981), "Prediction of Movements for Braced Cut in Clay",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ASCE, Vol(107), GT8,1981, pp:750~777.
35. Nicholson,D.P.(1987),"Th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Retaining Wall at Newton Station", Proceeding Singapore Mass Rapid Transit Conference, Singapore.
36. Ou,C.Y., Chiou,D.C. and Wu,T.S.(1996),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Vol(122),No.5, pp.337~345.
37. Terzaghi,K.(1943),"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38. Woo,S.M. and Moh,Z.C.(1990) ,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in Taipei Basin", Proceedings of lOth Southeast Asian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Special Taiwan Seesion, Taipei, R.O.C.
39. Wu,T.H., A.EI Refal, and Hsu,J.R.(1978),"Creep Deformation of Clay",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Division,ASCE,January,1987,pp.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