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林學會(1993)中華民國台灣森林誌。570頁。
王文能、黃鎮臺(2000)崩塌地調查與治理對策。第二屆 (2000)全國治山防災研討會論文集。37-52頁。
王鑫(1991)地景法邊坡穩定性的分析研究。工程環境會刊 2: 73-91。
台灣省政府山地農牧局(1989)台灣省崩塌地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山地工作報告 24(2): 139。
李三畏(1984)台灣崩塌問題探討。地工技術 7:43-49。
李錦育(1996)集水區經營。睿煜出版社。412頁。
李錦育(1999)集水區科學研究手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集水區科學研究室叢書之二。80頁。
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1983)鯉魚潭水庫集水區保育調查規劃報告。鯉魚潭水庫集水區管理局。430頁。
林書毅(1999)區域性山坡定評估方法探討-以林口台地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92頁。周天穎、葉美伶、衷嵐焜 (2000)地理資訊系理論與實務。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研究中心。473頁。
洪如江、李宗德、林啟文、林銘郎、李燕玲、方仲欣(1990)中橫公路地質斷裂構造與岩坡穩定之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第78-60號。19頁。
陳永寬、賴晃宇(1994)數值地形模型應用於潛在崩塌地之預測。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8(4): 47-64。
陳勁志(1995)應用SPOT衛星影像及數值地形模型作坍方調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頁。黃敏郎、臧運忠、謝正倫 (1999) 航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在土石流判釋及監測上之應用。1999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葉堃生(1999)應用數位航測技術於三義火炎山地形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82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80)台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 ─ 總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1): 73。
劉棠瑞、蘇鴻傑(1989)森林植物生態學。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462頁。
劉進金、張寶堂(1991)大型山崩之遙測辨認。遙感探測 14:41-66。潘國樑(1982)從環境地質觀點論本省山坡地之開發。礦業技術20(3): 168-183。
鄧國禎(2001)鯉魚潭水庫集水區地景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4頁。鄧緯傑、周天穎 (1995)坡地土地利用型庇及變遷逕流影響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26(2): 89-102。賴季峰 (1999)山坡地災害防治評估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93頁。
鍾平江(1997)南投縣中寮地區邊坡穩定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所碩士論文。77頁。鍾玉龍 (1996)地理資訊系統與遙感探測資訊應用於植群生態變遷之研究-以霧頭山自然保護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4頁。簡李濱 (1992)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方法。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18頁。蘇苗彬 (1998)集水區坡地安定評估之計量分析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29(2): 105-114。
Burrough P. A.(1987)Principle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land Resources Assessment. Oxford University, New York. pp.1-2.
Dunne, T. and L.B. Leopold (1978)Water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 pp.168.
Fookes, P.G., M. Sweeney, C.N.D. Manby, and R.P. Martin (1985)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pects of low cost roads in mountainous terrain. Engineering Geology 21:152.
Gao, J. and C.P. Lo (1991)GIS modeling of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morphology on landslide occurrence in Nelson County, Virginia, U.S.A., Earth Surface Process and Landforms 18:579-591.
Koukis, G. and C. Ziourkis (1991)Slope instability phenomena in Greece : A statistical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43:47-60.
Miller,C.L.(1958)The digital terrain model-theory and application .Photogrammetic Engineering.XXIV,3:433.
Moore,I.D.,R.B. Grayson and A.R. Ladson (1991)Digital Terrain Modeling :A review of hydrological. Geomorph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5:3-30.
Sidle, R.C,. A.J. Pearce, and C.L. O’loughlin (1985)Hillslope stability and land use, Water Resources Monagrph,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1:152.
Tempfli,k. (1982)Lecture Notes on DTM,ITC Lecture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