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6 04:4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陳光輝
研究生(外文):
KWANG-HWE CHEN
論文名稱:
台灣傳統犁耕機具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n Traditional Taiwanese Plowing Equipments
指導教授:
謝欽城
、
謝俊夫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機械工程系
學門:
工程學門
學類:
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犁耕機具
外文關鍵詞:
Plowing Equipments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530
評分:
下載:56
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中國農耕之發展,由史前石器時代農耕,銅器時代農耕,鐵器時代農耕發展,依據科技發展趨勢,分為秦漢三國科技萌芽時代農耕,魏晉南北朝科技發展時代農耕,隋唐至五代科技進展時代農耕,宋元西方文明接觸時代農耕發展,由於農耕發展過程係隨時代之變遷及科技文明的進展,農耕機具亦隨時代文明之演進而進步。而台灣歷經原始農耕時期,荷治及明鄭時期以農地開發及使用牛耕之開端視為萌芽時期,滿清治台時期農地開放為民有,使農業呈現蓬勃發展,農耕進入開發時期,日治時期,由於實施殖民地政策,農業生產,以滿足日本之需求為主,積極發展農業,台灣光復後,更以農業扶持工業政策,積極推展農業機械化,農耕進入現代化時期,由於農業生產使命之各異,因此農耕機具亦隨農業生產而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犁之發展是由於自動穩定性能被發現,使被牽引者產生偏差時,本身得到向心分力,而回到原始路線,再犁耕作業時首先要確定耕深,但實際作業時不易保持一定的耕深,若耕深產生變化,則土壤對犁底產生新的推力,使犁體復原回到原來路線,因此,犁耕作業時欲變化耕深時,則把把手向前或向後推拉,即可改變耕耘深度,手一放鬆,犁的姿勢即回復原來路線,使身體小力量輕的人類,能輕易操縱犁來達成犁耕作業。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arming history. Tradition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pre-historical Stone Age, Bronze Age, and Iron Age. Following the trend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hinese farming was divided into initializing stage during Ch’in-Han dynasty, nursing stage in Wei-Jin dynasty, developing stage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echnologically improving stage in Sung-Yuan dynasty which was inspired by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progress was accompanied by advancement of the epochs and the evolutions. Taiwan farming history progressed through the primitive era, initializing age during Dutch-ruled and Ming dynasty which emphasized in the expansion of farm land and utilization of farm cattle. During Ching dynasty, due to the privatization of the farm land, the growth of farming knowledge went rapidly. The colonization policy during Japanese-ruled era also stimulated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ollowing the Restoration, rapi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was made possible to assist the industrialization, farming stepped into the modern age. The farming equipments varied as the objectives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ffe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loughs was due to the discovery of their stability. Centripetal partial force drives the ploughs back to route when deviation occurs. The primary goal of ploughing is to decide the depth, but it would be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depth during operation. New pushing force generated by the soil against plough once ploughing depth has been changed, which in term compels it back to route. Therefore, if the ploughing depth was intended to be altered, pulling or pushing the handle of plough would accomplish the task, and releasing the handle will restore its course, so ploughing is made easy even for the weaker human being.
目 錄
頁數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謝誌 Ⅲ
目錄 Ⅳ
圖目錄 Ⅵ
表目錄 Ⅹ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三章 傳統犁之力學分析 32
3-1 自動穩定性牽引式作業 32
3-2 犁的耕深自動穩定性能 33
3-3 犁之曳引阻力 41
3-4 犁的牽引角 44
第四章 台灣傳統犁耕機具的演變 47
4-1 台灣農耕之發展過程 48
4-2 台灣犁之演進 49
4-2-1 山地農耕機具 50
4-2-2 平地農耕機具 50
4-3 原始農耕時期 51
4-3-1原始農耕時期之農耕器具發展 51
4-4 萌芽之農耕時期 52
4-4-1萌芽時期之犁耕機具 53
4-5 開發農耕時期 60
4-6 發展農耕時期 61
4-6-1 發展時期之犁耕機具 63
4-7 現代化農耕時期 85
4-7-1現代化農耕時期之犁耕機具 89
第五章 結論 103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06
作者簡介 111
1. 石璋如 1954 中國的遠古文化 中華文化出版委員會 台
北
2. 陸龜蒙 明 嘉靖 壬戊(41年)耒耜經 顧氏祇洹館刊本
3. 天野元之助 1962 中國農業史研究 水書房 東京 727-732
4. 張訓舜 1970 工程 43卷 8/9期 農林廳發展農業機械化之措施 8-10
5. 朱文伯 1970 現代國家 68卷 耕者有其田與農業機械化 5
6. 招永注 1970 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台糖農工處 工程 43卷 8/9期 34-38
7. 張研田 1970 工程 43卷 8/9期 台灣農業機械化之回顧與前瞻 4-7
8. 吳功顯 1971 農業經濟論文集 第6輯 台灣農業機械化之回顧與前瞻 53-68
9.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台灣省通志-卷4經濟志 332-341
1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2 台灣通省志-同胄志 固有文化 55-60
11. 康穎 1972 中國農政 64卷 1-4期 我國農業機械化之回顧與前瞻
12. 關昌楊 1977 農業機械學概論 徐氏基金會 台北 161-201
13. 沈宗瀚、趙雅書 1979 中華農業史 商務出版社 台北 8-47
14. 江榮吉 1979 中央月刊 11卷11期 談農業機械化 36-40
15. 蕭錚1980 土地改革五十年 中國地政研究所 369-400
16. 黃士強 1982 中國考古發掘概說-考古中國 錦繡文化出版社 台北42-95
17. 于友、李長年 1984 中國農學史 科學出版社 北京103-156
18. 王啟柱 1994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使初探 國立編譯館 台北
19. 陳文華 1991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 農業出版社 北京
20. 張鏡湖 1987 世界農業的起源(文化大學)台北
21. 友于、李長年 1984 呂氏春秋中的耕作原理-中國農學史 科學 出版社 北京 103-156
22. 李長年 1982 中國農業史話 明文書局 台北57-96
23. 吳泉田 1993 台灣農業史 自立晚報 台北 348-391
24. 吳聰賢 1992 農業史 黎明出版社 台北 57-200
25.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 重修台灣省通志-經濟志 1151-1159
26. 李廣武 1988 農田水利 34卷 11期 農業機械化現況檢討與展望 31-35
27. 彭添松 1982 農業工程學報 28卷 4期 台灣農業機械化發展及其策略之檢討 33-36
28. 陳木榮 1984 現代管理月刊 91、93期 我國農業機械工業現況分析(上下) 69-73,67-72
29. 張森富 1987 科學農業 35卷 3/4台灣農業機械化之進展 74-82
30.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台糖五十年 97-100, 504-507
31. 邱淵惠 1997 台灣牛 遠流出版公司 50-83
32. 陳正之 1999 古農具舊時情 漢光文化出版社 台北27-33
33. 園村光雄 (周宗武 譯)1999 農業機械學 科技圖書公司 台北
95-126
34. 吳維健 1994 人生旅程何不瀟洒走依回 36-42
35. 新台灣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三十週年紀念誌1961-1991
36. スガノ農機株式會社 1994 農場史
37. 田原虎次平成2年稻作にねはる農機具の變遷10-18
38. 嵐嘉一 昭和五十二年 犁耕の發達史 35-69
39. 北支の農具に關あゐ調查 昭和十七年 11-2
40. 黃聰文 大地菱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總務經理
41. 林枝昌 苗栗縣西湖鄉 協勝農業機械廠
42. 鍾阿春 新竹縣竹北 益春農具店
43. 王南清 桃園縣楊梅鎮 玉成木工店
44. 張金法 雲林縣水林鄉 慶裕牛車店
45. 林益華 雲林縣土庫鎮 春華牛車店
46. 林益註 雲林縣土庫鎮 朝春牛車店
47. 蔡福寶 高雄縣路竹鄉
48. 周培倉 台南縣柳營鄉 周源成農具店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
1.
28. 陳木榮 1984 現代管理月刊 91、93期 我國農業機械工業現況分析(上下) 69-73,67-72
2.
26. 李廣武 1988 農田水利 34卷 11期 農業機械化現況檢討與展望 31-35
3.
6. 招永注 1970 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台糖農工處 工程 43卷 8/9期 34-38
4.
14. 江榮吉 1979 中央月刊 11卷11期 談農業機械化 36-40
5.
27. 彭添松 1982 農業工程學報 28卷 4期 台灣農業機械化發展及其策略之檢討 33-36
6.
7. 張研田 1970 工程 43卷 8/9期 台灣農業機械化之回顧與前瞻 4-7
7.
5. 朱文伯 1970 現代國家 68卷 耕者有其田與農業機械化 5
8.
4. 張訓舜 1970 工程 43卷 8/9期 農林廳發展農業機械化之措施 8-10
9.
29. 張森富 1987 科學農業 35卷 3/4台灣農業機械化之進展 74-82
1.
應用有限元素法於石英晶體微量天平之模擬與設計
2.
基於振動方法之結構非破壞檢測評估
3.
利用電腦輔助設計方法于壓電微夾持器分析
4.
以DSP實現快速傅氏轉換與快速哈氏轉換演算法及效率比較
5.
應用渦電流位移計於結構之外力預測
6.
DVD與VCD光碟表面瑕疵檢測系統之開發
7.
流動式顆粒床之流場分析研究
8.
臺灣閩南語農具詞彙研究---- 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
9.
台灣糖業耕作機具發展與工作原理之研究
10.
創新的經濟影響--以台灣毛豆產業品種改良及機械化為例
11.
蔬果收穫後冷藏貯藏階段之熱物性質預估模式研究
12.
單節橈性臂設計與控制
13.
「數位信號處理機」教學中數值能力內涵之研究
14.
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田區坵塊大小影響之分析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