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參考書目李喬作品集1965《飄然曠野》初版台北幼獅1968《戀歌》初版台北水牛1968《晚晴》初版台北商務1969《人的極限》初版台北現代潮1970《山女》初版台北晚蟬1971《山園戀》初版台中省新聞處1974《痛苦的符號》初版高雄三信1974《恍惚的世界》初版高雄三信1975《李喬自選集》初版台北黎明1978《青青校樹》初版台中省新聞處1980《心酸記》初版台北東大1985《共舞》初版台北學英1985《強力膠的故事》初版台北文鏡1986《告密者: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初版台北自立晚報1988《台灣人的 醜陋面》台灣版1刷台北前衛1989《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初版台北前衛1992《台灣文化造型》初版1刷台北前衛1996《情天無恨》修訂版1刷台北草根1996《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再版基隆海洋台灣1997《藍彩霞的春天》初版台北遠景1997《台灣文學造型》初版高雄派色2000《結義西來庵》初版台南南縣文化局2000《李喬短篇小說精選集》初版台北聯經2001《寒夜》6版台北遠景2001《荒村》5版台北遠景2001《孤燈》6版台北遠景李喬文學專論何欣1979三十年來的台灣小說《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初版台北遠景吳錦發1989聖潔的與卑劣的──評李喬的〈死胎與我〉《一九八八台灣小說選》初版台北前衛吳錦發1989做一個新台灣人──訪李喬談《台灣人的醜陋面》《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初版台北前衛李永熾1995序──台灣古拉格的囚禁與脫出《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再版基隆海洋台灣李喬1974《痛苦的符號》序《痛苦的符號》初版高雄三信李喬1977《結義西來庵》序《結義西來庵》初版台南台南縣文化局李喬1980《寒夜三部曲》序《寒夜》6版台北遠景李喬1988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台灣人的醜陋面》台灣版1刷台北前衛李喬1997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與社會》初版台北學生李喬1998「二二八」在台灣人精神史的意義《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1版2刷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周寧1983〈小說〉附註《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初版台北爾雅林梵1983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從迷惘到自主──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文學旅程《小說入門》1版台北大安林濁水1992族類、律法與悲劇──試論李喬《白蛇新傳》《情天無恨》修訂版1刷台北前衛林衡哲1989漫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雕出台灣文化之夢》1版台北前衛松永正義著、鍾肇政譯1986八O 年代的台灣文學《終戰的賠償》初版台北名流胡萬川1983一番隨喜──序《情天無恨》《情天無恨》修訂版1刷台北前衛若林正丈著、葉石濤譯1986歷史與文學《三腳馬》初版台北名流張炎憲1988《台灣人的醜陋面》序《台灣人的醜陋面》台灣版1刷台北前衛張素貞1986李喬短篇小說集《共舞》《細讀現代小說》初版台北東大許石竹1989李喬──從「荒村」來的作家《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初版台北前衛許素蘭1993打開「認識李喬」的門窗《認識李喬》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陳萬益1989母親的形象和象徵──《寒夜三部曲》初探《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初版台北九歌彭瑞金1978悲苦大地泉甘土香──李喬的「蕃仔林故事」《認識李喬》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彭瑞金1980讀《結義西來庵》《泥土的香味》初版台北東大彭瑞金1983荒謬的人生舞台──李喬〈小說〉簡介《一九八二年台灣小說選》4版台北前衛黃武忠1990李喬的小說寫作觀《小說經驗》初版台北富春葉石濤1978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認識李喬》苗栗縣立文化中心葉石濤1979評李喬的兩本書:《飄然曠野》、《戀歌》《葉石濤作家論集》初版高雄三信廖偉竣1982走出「寒夜」的作家──李喬訪問記《認識李喬》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齊邦媛1990人性尊嚴與天地不仁──李喬《寒夜三部曲》《千年之淚》初版台北爾雅謝理法1988從大戰後日本「戰爭文學」看李喬的《孤燈》《重塑台灣的心靈》初版台北自由時代鍾肇政1968《戀歌》序《戀歌》初版台北水牛鍾肇政1968苦學苦思的李喬《作家群像》初版台北大江李喬文學期刊論文王德威1986錯亂的人生舞步──評李喬《共舞》《聯合文學》16期 一九八六年二月王德威1986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矛盾、朱西寧、黃春明、李喬《中外文學》14卷10期一九八六年六月白冷1971大家談──評李喬《飄然曠野》《文藝月刊》24期一九七一年六月白冷1971我讀〈婚禮與葬禮〉《青溪》49期一九七一年七月吳金娥1996與小說家李喬的對話《台灣文藝》新生版,總號154期一九九六年四月吳錦發1983略談台灣三位作家小說中的性《自立晚報》一九八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六月三日吳錦發1989聖潔的與卑劣的──評李喬的〈死胎與我〉《自立晚報》一九八九年三月十日宋澤萊1983李喬宗教思想摸象──序白素貞逸傳《台灣時報》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日宋澤萊1998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1980~1988)介紹──忍向屍山血海求教訓:試介鍾逸人、李喬的二二八長篇小說《台灣新文學》11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李永熾1995台灣古拉格的囚禁與脫出──「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序《台灣文藝》新生版10期,總號150期一九九五年八月李喬1983「寒夜」心曲《文訊》6期,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沈明進1979評李喬的《結義西來庵》《中央日報》一九七九年三月四日兩峰1968從丁令威談到李喬〈那棵鹿仔樹〉《台灣文藝》20期一九六八年七月易安1972評《山園戀》《文壇》146期一九七二年八月林柏燕1974評〈孟婆湯〉《書評書目》10期一九七四年二月林柏燕1976評《李喬自選集》《書評書目》33期一九七六年一月林禾1982不滅之燈──讀李喬的《孤燈》《美麗島》8期一九八二年七月林芳玫、許銘義、林深靖、向陽等1984《情天無恨》討論會《新書月刊》15期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林濁水1992族類、律法與悲劇──試論李喬《白蛇新傳》《自立晚報》一九九二年六月七日松尾直太1996略論「埋冤一九四七埋冤」裡的漢音日語與其日語對照《台灣文藝》新生版,總號154期一九九六年四月花村1976李喬〈山女〉與〈蕃仔林的故事〉的比較《中華文藝》11卷4期一九七六年六月花村1978試評《痛苦的符號》──兼及李喬的寫作意向《台灣文藝》57期一九七八年一月花村1979談李喬《結義西來庵》一書裡調子的運用《中外文學》8卷5期一九七九年十月花村1984大地人生──試析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文學界》9期一九八四年二月邵僩1967多餘之癢──評〈多餘的下午〉《自由青年》37卷11期一九六七年六月邱秀芷1978結義西來庵──礁吧哖事件《中央日報》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洪醒夫1974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書評書目》18期一九七四年十月徐進榮1993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燈妹」的涵意《文學台灣》7期一九九三年七月徐碧霞2000李喬「情天無恨」之新意探討《台灣文藝》新生版,總號170期二000年十二月高天生1982從大地走進歷史──論李喬的小說《暖流》1卷4期一九八二年四月高天生1987詛咒與夢魘──台灣小說中的告密者《自立晚報》一九八七年九月一日張恆豪1972我讀李喬〈我不要〉《台灣文藝》35期一九七二年四月張恆豪1997二二八的文學觀點──比較「泰姆山記」與「月印」的主題意識《台灣文藝》新生版,總號159期一九九七年十月張良澤等1975李喬作品簡析《文心》3期一九七五年五月張素貞1986現代的浮世繪──評李喬的《共舞》《文訊》22期一九八六年二月張素貞1986小說人現身說法──李喬《小說入門》《文訊》24期一九八六年六月張金□1997台灣文學中的女性空間──以呂赫若、李喬、李昂的小說為主《台灣新文藝》8期一九九七年八月莊園1978作家的起點──評李喬短篇小說集《山女》《台灣文藝》57期一九七八年一月莊園1989文學作品的社會性與藝術性《首都早報》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荻宜1997李喬《藍彩霞春天》──八0年代前葉查禁又解禁的名著《中央月刊文訊別冊》6卷146期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許素蘭1997愛在失落中蔓延──李喬「情天無恨」裡愛情的追尋、幻滅與轉化《文學台灣》21期一九九七年一月陳克環1975李喬世界裡的山水《中華日報》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十六日彭斯1976從心性狀貌透視李喬的小說〈人的極限〉兼談現代小說《中華文藝》12卷4期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彭瑞金1978悲苦大地泉甘土香──李喬的「蕃仔林故事」《台灣文藝》57期一九七八年一月彭瑞金1978讀《結義西來安》《民眾日報》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彭瑞金1982荒謬的人生舞台──李喬〈小說〉簡介《自立晚報》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彭瑞金1983大地的悲愴樂章──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文訊》6期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彭瑞金1986依舊陰霾的春天《台灣文藝》98期一九八六年一月彭瑞金1986打開天窗說亮話──為《藍彩霞的春天》作註《自立晚報》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彭瑞金1996歷史文學的掙扎與蛻變──拒絕在虛構、真實間擺盪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台灣文藝》新生版,總號157期一九九六年十月彭瑞金2000回頭看李喬的短篇創作《文學台灣》33期二000年一月覃思1973析李喬〈遠山含笑〉《新夏》63期一九七三年十一月黃武忠1978李喬的小說寫作觀《中華日報》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日黃娟1991從蕃仔林看歷史──試論李喬《寒夜三部曲》《自立晚報》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四日~二十一日葉石濤1968評李喬的兩本書:《飄然曠野》、《戀歌》《幼獅文藝》29卷6期一九六八年十二月葉石濤1978論李喬小說裡的「佛教意識」《台灣文藝》57期一九七八年一月葉石濤1985大河小說的種子──短評《告密者》《聯合文學》13期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路人1978寒夜孤燈話李喬《民眾日報》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廖偉竣1982走出「寒夜」的作家──李喬訪問記《暖流》1卷4期一九八二年四月齊邦媛1989人性尊嚴與天地不仁──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的抒情詩境界《台灣春秋》1卷11期一九八九年八月劉立化1974李喬的《恍惚的世界》《青年戰士報》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劉觴1986被禁的春天──訪李喬談《藍彩霞的春天》《自立晚報》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劉至瑜2000台灣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以呂赫若「冬夜」、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和李喬「藍彩霞的春天」為例《台灣人文(師大)》4期二000年六月歐宗智2000傳統客家女性的堅忍形象《明道文藝》287期二000年一月歐宗智2000天災人禍的沉痛控訴──《寒夜三部曲》的吃與餓《書評》46期二000年六月歐宗智2001複雜多面的人性思考──《寒夜三部曲》的漢奸文化與異國友誼《台灣文學評論》1卷1期二00一年七月歐宗智2001複雜多面的人性思考──《寒夜三部曲》的漢奸文化與異國友誼《書評》54期二00一年十月潘亞暾1989台灣人民反殖民的悲壯戰歌──讀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台灣春秋》1卷12期一九八九年九月鄭清文1970讀李喬的〈人球〉《台灣文藝》29期一九七0年十月鄭清文1974李喬的《恍惚的世界》《書評書目》19期一九七四年十一月鄭清文1978「高山鱒」的故事《民眾日報》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二日鄭清文1980《孤燈》《民眾日報》一九八O年一月二十一日鄭清文、李篤恭等1978生命的追求與關懷──李喬作品討論會《台灣文藝》57期一九七八年一月賴復霄1988台灣小說與台灣精神──以李喬《寒夜三部曲》為例《台灣文化》9期一九八八年六月謝松山1982簡介《寒夜三部曲》《文學界》4期一九八二年十月謝里法1984從大戰後日本「戰爭文學」看李喬的《孤燈》《台灣文藝》88期一九八四年五月鍾肇政1968中國文學往何處去──李喬作〈故鄉故鄉〉讀後《中國時報》一九六八年三月十五~十六日鍾肇政、林梵、吳錦發等1982李喬《寒夜三部曲》討論會《文學界》4期一九八二年十月鍾肇政、林鍾隆、文心等1986第三屆「台灣文學獎」選後感──關於李喬〈那棵鹿仔樹〉《台灣文藝》18期一九六八年一月簡素琤1996愛爾蘭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與李喬「寒夜三部曲」女性形象再建國神話的寓意《明倫學報》1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顏元叔1973台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中外文學》2卷2期一九七三年七月羅秀菊1998大河小說在台灣的發展《台灣文藝》新生版,總號163╱164期一九九八年八月海外期刊1987台灣長篇小說《寒夜三部曲》在大陸出版《團結報》8期一九八七年五月九日丁寸葉1983李喬《寒夜三部曲》《公論報(美國)》一九八三年山根伸一1983鱒の夢見ゐもの──李喬の《寒夜三部曲》《台灣文學研究會會報(日本)》3──4期合併號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朱家宏1985寫自己熟悉的生活──《破曉的山野》人物談《昭通師專學報》1985期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岡崎郁子1987台灣鄉土文學の香──李喬《日本津田塾大學紀要》19期一九八七年三月馬曠源1985形象的歷史感與鮮明的民族性──李喬《破曉的山野》讀後《雲南社會科學》1985期一九八五年二月張默蕓1982生活中,誰沒有愛呢?──讀台灣作家李喬短篇小說集《戀歌》《福建文學》1982卷12期一九八二年十二月樂融融、汪義生1986台灣鄉土文學巨擘──李喬《羊城晚報(港粵海外版)》4期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日潘亞暾、汪義生1987台灣長河小說中兩座相互輝映的豐碑──比較《台灣人》和《寒夜》兩個三部曲《當代文壇》1987卷4期一九八七年潘亞暾1988台灣人民反殖民愛國的悲壯戰歌──讀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海峽》1988卷4期一九八八年西方文學批評類(含文化評論與詮釋學)西方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張京媛等譯1994《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R.C.赫魯伯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1版1刷台北駱駝W.C.布斯華明等譯1961版,1989譯《小說修辭學》1版2刷北京北京大學巴爾譚君強譯1995《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讀》初版北京社科院比爾.阿希克洛夫特、格里菲斯.嘉雷斯、凱倫.蒂芬劉自荃譯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初版1刷台北駱駝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張方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1版1刷台北駱駝弗蘭西斯.巴克等陳引馳譯1996《文學、政治與理論》1版1刷台北駱駝伊麗莎白.弗洛恩德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1版1刷台北駱駝米克.巴爾譚君強1995《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讀》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西蒙.波娃歐陽子譯1998《第二性》再版台北志文佛斯特 李文彬譯1998《小說面面觀》新版2刷台北志文亞里斯多德陳中梅譯注2001《詩學》初版1刷台北商務帕瑪嚴平譯1997《詮釋學》初版3刷台北桂冠施洛米絲.雷蒙──凱南賴干堅譯1991《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福建廈門大學韋勒克等王夢鷗譯1996《文學論》再版台北志文格瑞柏斯坦李宗慬譯1994《現代文學批評面面觀》重排初版台北正中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合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1版1刷台北駱駝泰瑞.伊果頓吳新發譯1999《文學理論導讀》1版5刷台北書林國立編譯館主編張平南譯1980《模擬──西洋文學中現實的呈現》台北幼獅張寅德編選1989《敘述學研究──法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刊》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華萊士.馬丁伍曉明譯1986版,1991譯《當代敘事學》1版2刷北京北京大學愛德華.薩伊德單德興譯1997《知識份子論》初版6刷台北麥田愛德華.薩伊德王志宏、郭苑玲等譯1999《東方主義》初版1刷台北立緒文化熱拉爾.熱奈特王文融譯1990《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盧卡奇楊恆達譯1997《小說理論》初版1刷台北唐山羅蘭.巴爾特李幼蒸譯1998《寫作的零度》初版8刷台北時報本國方珊1999《形式主義文論》1版1刷濟南山東教育王泰來1987《敘事美學》1版1刷重慶重慶王建元1992《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再版台北東大王先霈、王又平1999《文學批評術語詞典》1版1刷上海上海文藝申丹1998《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1版1刷北京北京大學安延明1999《狄爾泰的歷史解釋理論》初版1刷台北遠流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1版1刷台北桂冠李喬1996《小說入門》1版1刷大安沈清松2000《呂格爾》初版1刷台北東大宗白華1999《美學散步》1版8刷上海人民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1版1刷濟南山東教育姚一葦1997《美的範疇論》6版台北台灣開明胡亞敏1998《敘事學》1版2刷武昌華中師範大學馬振方1999《小說藝術論》2版1刷北京北京大學陳俊輝1989《邁向詮釋學論爭的途徑──從祁克果到黎柯爾》台北唐山傅騰霄1996《小說技巧》初版1刷台北洪葉項退結1989《海德格》初版台北東大葉維廉1988《歷史、傳釋與美學》初版台北東大廖炳惠1993《里柯》初版台北東大廖炳惠1998《海德格》初版2刷台北生智文化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1997《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初版1刷台北立緒文化鄭樹森1991《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再版台北東大鄧安慶1999《施萊爾馬赫》初版台北東大嚴平1997《高達美》初版台北東大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初版1刷台北女書文化文學評論專文A.J.格雷馬王國卿譯1983行動元、角色和形象《敘述學研究》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韋勒克等王夢鷗譯1948意象、隱喻、象徵、神話《文學論》再版台北志文茲維坦.托多羅夫黃曉敏譯1989文學作品分析《敘述學研究》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熱拉爾.熱奈特王文融譯1972敘事話語《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熱拉爾.熱奈特王文融譯1983新敘事話語《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羅蘭.巴特張寅德譯1966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敘述學研究》1版1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宗白華1936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美學散步》1版8刷上海人民台灣史專著王曉波1997《台灣抗日五十年》初版台北正中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初版台北蓬島文化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台灣史》1版5刷台北眾文台灣歷史學會編1999《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初版台北稻香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1987《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再版台北帕米爾江運貴1996《客家與台灣》1版1刷台北常民文化柯惠珠1987《日據初期台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初版高雄前程徐正光1991《徘徊族群與現實之間》初版2刷台北正中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2001《台灣史論文精選》初版5刷台北玉山社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1998《二二八事件論文集》1版2刷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1996《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1版1刷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戚嘉林1998《台灣史》3版1刷台北戚嘉林許極燉1998《台灣近代發展史》初版3刷台北前衛陳芳明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初版1刷台北麥田曾秋美1998《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初版2刷台北玉山社黃宣範1999《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新版2刷台北文鶴黃榮洛1992《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1版4刷台北臺原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初版台北晨星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1版1刷台北常民文化戴國煇1999《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返》初版1刷台北南天簡炯仁1995《台灣開發與族群》初版1刷台北前衛簡炯仁1997《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1版1刷台北前衛台灣文學類王德威1999《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初版3刷台北麥田古繼堂1996《台灣小說發展史》初版3刷台北文史哲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與社會》初版台北學生呂正惠1992《小說與社會》初版4刷台北聯經呂正惠1995《戰後台灣文學經驗》1版2刷台北新地文學周英雄、劉紀蕙等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初版1刷台北麥田柳書琴等2000《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初版台北遠流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初版1刷台北麥田許俊雅1997《台灣文學論叢──從現代到當代》初版台北師大書苑陳芳明1998《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初版台北麥田楊照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初版台北聯合文學其他印順法師1998《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學位論文賴松輝1991《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雯1994《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慧芬1998《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碧霞2001《李喬「情天無恨──白蛇新傳」新意探論》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學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