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書目一、專 著《藏緬語語音和詞匯》編寫組1991 《藏緬語語音和詞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 力1957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1)。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包擬古著,潘悟云、馮蒸譯1980 《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1995)。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9 《漢語方音字匯》,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全廣鎮1989 《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漢藏語同源詞綜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江 永1759 《音學辨微》,台北:廣文書局(1993)。何大安1987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沈兼士1985 《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余迺永1985 《上古音系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李 玉1994 《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李 榮1956 《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1973)。李方桂1971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李孝定1974 《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葆嘉1996 《清代上古聲紐研究史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沈兼士1985 《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竺家寧1981 《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1995 《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邵榮芬1982 《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金鐘讚1989 《高本漢複聲母擬音法之商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段玉裁1815 《說文解字注》,經韻閣藏版,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徐通鏘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 《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高 亨1989 《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1926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高本漢著,潘悟云、楊劍橋等譯1940 《漢文典》(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高本漢著,聶鴻音譯1954 《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出版社(1987)。(台灣譯本:《中國聲韻學大綱》,張洪年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陳志清1996 《切韻聲母韻母及其音值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陳彭年、丘雍1008 《宋本廣韻》,澤存堂藏版,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陳新雄1972 《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978 《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999 《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陸志韋1947 《古音說略》,《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中華書局(1985)。黃布凡主編1992 《藏緬語族語言詞匯》,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楊劍橋1996 《現代漢語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董同龢1944 《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1968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蒲立本著,潘悟云、徐文堪譯1962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潘悟云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龍宇純1992 《韻鏡校注》,台北:藝文印書館。魏建功1935 《古音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羅常培1949 《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1994)。(原名《中國音韻學導論》)二、期刊論文丁邦新1978 〈論上古音中帶l的複聲母〉,《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頁601-617。1979 〈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月,頁717-739。王 力1948 〈漢越語研究〉,《王力文集》第十八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頁460-587。1984 〈經典釋文反切考〉,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3-77。王吉堯、石定果1986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音韻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87-219。包擬古著,竺家寧譯1979 〈釋名複聲母研究〉,《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8),頁90-113。(原載《中國學術年刊》,3期)史存直1986 〈日譯漢音、吳音的還原問題〉,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音韻學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72-186。何大安1992 〈上古音中的*hlj-及相關問題〉,《漢學研究》,6月10卷1期,頁343-348。李方桂1984 〈上古音〉,《中國語文》,2期,頁136-144。李如龍1984 〈自閩方言證四等韻無-i-說〉,《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414-422。李新魁1963 〈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李新魁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頁1-20。(原載《學術研究》,2期)1988 〈論《廣韻》音系的三等韻〉,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頁23-45。(原載《煙台大學學報》,1期)周法高1968 〈論切韻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頁1-24。(原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卷)1969 〈論上古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頁25-94。(原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卷1期)1970 〈論上古音和切韻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頁95-229。(原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卷2期,)1972 〈上古漢語和漢藏語〉,《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4),頁231-315。(原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卷1期)周祖謨1966a 〈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頁251-289。1966b 〈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9),頁271-404。竺家寧1987 〈談齊國的一次洩密事件─上古音知識的應用〉,《古音之旅》,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頁189-195。1990 〈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8),頁368-394。(原載《中正大學學報》,1卷1期)1997 〈重紐為古音殘留說〉,《聲韻論叢》第六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258-302。2000 〈論上古的流音聲母〉,《第十八屆中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頁115-123。金鐘讚1997 〈從音、義關係論「聿」字的上古聲母〉,《訓詁論叢》第二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259-275。1997 〈論喻母字「聿」的上古聲母〉,《聲韻論叢》第六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559-571。俞 敏1984 〈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1-62。(原收入《中國語文學論文選》,日本光生館)1989 〈漢藏同源字譜稿〉,《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63-120。(原載《民族語文》,2期、3期。)殷寄明1995 〈上古喻紐字淺議〉,《杭州大學學報》,9月25卷3期,頁59-64、81。尉遲治平1982 〈周隋長安方音初探〉,王云路、方一新編《中古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頁255-280。(原載《語言研究》,2期)張屏生2001 〈從閩客方言的接觸談語音的變化─以台北縣石門鄉的武平客家話為例〉,《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月26-27,頁327-341。陳新雄1980 〈廣韻聲類諸說述評〉,《鍥不捨齋論學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頁197-247。(原載《華岡文科學報》,3月12期)1992 〈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的幾點質疑〉,《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頁47-61。(原載《中國語文》,231期)尋仲臣、張文敏1996 〈中古邪母的上古來源〉,《古漢語研究》,4期(總33期),頁33-35。曾運乾1927 〈喻母古讀考〉,楊樹達編《古聲韻討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頁39-78。(原載《東北大學季刊》,2期)雅洪托夫1960 〈上古漢語的複輔音聲母〉,《漢語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頁42-52。1976 〈上古漢語的開頭輔音L和R〉,《漢語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頁156-165。馮 蒸1989 〈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頁13-33。(原載《語言教學與研究》,3期)黃 侃1964 〈音略〉,《黃侃論學雜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頁62-92。楊春霖、李懷墉1984 〈現代漢語聲母和日語音讀(吳音、漢音)對應關係的研究〉,《音韻學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頁485-511。楊劍橋1986 〈論端、知、照三系聲母的上古來源〉,《語言研究》,1期,頁109-113。葛毅卿1939 〈喻三入匣再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本1分,頁91。劉 賾1957 〈“喻”“邪”兩紐古讀試探〉,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2期,頁117-135。劉廣和1984 〈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漢語論集》,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0),頁1-11。潘悟云1987 〈漢、藏語比較中的幾個聲母問題〉,趙秉璇、竺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1998),頁307-334。(原載《語言研究集刊(一)》,復旦大學出版社)鄭張尚芳1984 〈上古音構擬小議〉,《語言學論叢》第14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6-49。1996 〈漢語介音的來源分析〉,《語言研究》增刊,福州: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頁175-179。1998 〈緩氣急氣為元音長短解〉,《語言研究》增刊,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頁487-493。羅常培1931 〈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頁22-53。(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本1分)1937 〈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頁117-121。(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本1分,1937年4月作於北京,1938年1月重訂於長沙)龔煌城1989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聲韻論叢》第一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頁73-96。(原載《第七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1995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重紐問題〉,《聲韻論叢》第六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頁195-243。2000 〈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的詞頭問題〉,《聲韻論叢》第九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323-351。三、外文資料Marjorie K. M.Chan1984 Initial Consonant Clusters In Old Chinese: Evidence From Sesquisyllabic Words In The Yue Dialects. p.300-313.(陳潔雯〈上古音複聲母:粵方言一個半音節的字所提供的佐證〉,《方言》4期。)Paul Fu-mien Yang1991 Proto-Chinese Prefixes As Reflected In Archaic Polyphonous Characters. p133-144.(楊福綿〈反映在上古漢語多音字中的原始漢語前綴〉,《語言研究》1期。)Pulleyblank, E. G.1973 Some new hypothesis concerning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 p.111-125.Schuessler, A.1974 R and L in Archaic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 p.186-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