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3 08: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進民
研究生(外文):Chin-Min Tseng
論文名稱:王育德台灣語研究之成就
指導教授:林慶勳林慶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8
中文關鍵詞:語言應用文法王育德台灣閩南語台灣語語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研究動機:台灣語(即台灣閩南語)概念的形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來,許多學者投入心血研究,而當中有一位名揚日本,在台灣卻不被重視的學者─他就是王育德。王育德,台南市人,世界第一位閩語學博士,他的博士論文〈閩音系研究〉更是開創閩語歷史語言學的研究。王育德一生熱愛台灣,因為政治因素而流亡日本,他曾以科學化的角度研究台灣語各個層面,使得台灣語研究呈現出新氣象。解嚴前,由於投入政治運動的關係,他的著作在台灣無法公開閱讀;解嚴後,他的著作逐漸受人重視。今年(2002)更有十五卷的《王育德全集》出版,藉此得以認識王育德的研究成就,相信王育德的影響力在台灣會逐漸擴散開來。因此本論文在此機緣下撰寫,也替台灣語研究史留下記錄。
研究範圍與方法:本論文主要描述王育德的台灣語研究成就,因此研究範圍以王育德著作中與台灣語相關部分進行分析及探討。學術研究必須重視共時與歷時的探討,所以本論文除了描述王育德的研究之外,並與前人相比,從中呈現出王育德的成就。
研究內容:本論文主要描述王育德的台灣語研究成就,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主要描述筆者的研究動機及介紹目前與王育德的相關著作。
第二章:王育德生平及其台灣語著作之介紹。本章主要描述王育德生平、著作及其研究台灣語的動機。
第三章:王育德台灣語語音研究之成就。本章主要描述王育德對台灣語的聲母、
韻母、聲調、文白異讀等之研究成就
第四章:王育德台灣語文法研究之成就。本章主要描述王育德對台灣語的構詞分析、詞類劃分、語句分析等之研究成就。
第五章:王育德台灣語語言應用研究之成就。本章主要描述王育德在台灣語的語言政策、書寫問題、歌仔冊研究、推行台灣語教育等之研究成就。
第六章:結論。本章主要總述王育德的研究成就,並說明對後人影響。
相信透過本論文的描述,能對王育德的台灣語研究成就有所瞭解,進而認識一位熱愛台灣的學者。
第一章 緒 論﹍﹍﹍﹍﹍﹍﹍﹍﹍﹍﹍﹍﹍﹍﹍﹍﹍﹍﹍﹍1-8
第二章 王育德生平及其台灣語著作之介紹﹍﹍﹍﹍﹍﹍﹍﹍9-24
第一節 王育德的生平介紹﹍﹍﹍﹍﹍﹍﹍﹍﹍﹍﹍﹍﹍﹍﹍9
第二節 王育德研究台灣語的動機﹍﹍﹍﹍﹍﹍﹍﹍﹍﹍﹍﹍12
第三節 王育德的台灣語著作﹍﹍﹍﹍﹍﹍﹍﹍﹍﹍﹍﹍﹍﹍14
第三章 王育德台灣語語音研究之成就﹍﹍﹍﹍﹍﹍﹍﹍﹍﹍25-66
第一節確立台灣語的地位﹍﹍﹍﹍﹍﹍﹍﹍﹍﹍﹍﹍﹍﹍﹍25
一、運用語言年代學分析﹍﹍﹍﹍﹍﹍﹍﹍﹍﹍﹍﹍﹍﹍﹍﹍25
二、運用語言資料分析﹍﹍﹍﹍﹍﹍﹍﹍﹍﹍﹍﹍﹍﹍﹍﹍﹍31
第二節呈現台灣語的語音結構﹍﹍﹍﹍﹍﹍﹍﹍﹍﹍﹍﹍﹍34
(一)聲母﹍﹍﹍﹍﹍﹍﹍﹍﹍﹍﹍﹍﹍﹍﹍﹍﹍﹍﹍﹍﹍34
(二)韻母﹍﹍﹍﹍﹍﹍﹍﹍﹍﹍﹍﹍﹍﹍﹍﹍﹍﹍﹍﹍﹍36
(三)聲調﹍﹍﹍﹍﹍﹍﹍﹍﹍﹍﹍﹍﹍﹍﹍﹍﹍﹍﹍﹍﹍43
(四)音節﹍﹍﹍﹍﹍﹍﹍﹍﹍﹍﹍﹍﹍﹍﹍﹍﹍﹍﹍﹍﹍48
(五)台南方言與台北方言之比較﹍﹍﹍﹍﹍﹍﹍﹍﹍﹍﹍50
第三節對應台灣語與北京語的語音系統﹍﹍﹍﹍﹍﹍﹍﹍﹍51
(一)聲母﹍﹍﹍﹍﹍﹍﹍﹍﹍﹍﹍﹍﹍﹍﹍﹍﹍﹍﹍﹍﹍51
(二)韻母﹍﹍﹍﹍﹍﹍﹍﹍﹍﹍﹍﹍﹍﹍﹍﹍﹍﹍﹍﹍﹍52
(三)聲調﹍﹍﹍﹍﹍﹍﹍﹍﹍﹍﹍﹍﹍﹍﹍﹍﹍﹍﹍﹍﹍54
第四節研究文白異讀﹍﹍﹍﹍﹍﹍﹍﹍﹍﹍﹍﹍﹍﹍﹍﹍﹍56
(一)釐清白話音與訓讀音﹍﹍﹍﹍﹍﹍﹍﹍﹍﹍﹍﹍﹍﹍57
(二)歸納文白異讀的對應﹍﹍﹍﹍﹍﹍﹍﹍﹍﹍﹍﹍﹍﹍57
(三)探討文白異讀的歷史層次﹍﹍﹍﹍﹍﹍﹍﹍﹍﹍﹍﹍59
第五節探討台灣語韻書的語音系統﹍﹍﹍﹍﹍﹍﹍﹍﹍﹍﹍70
(一)《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71
(二)《烏字十五音》﹍﹍﹍﹍﹍﹍﹍﹍﹍﹍﹍﹍﹍﹍﹍﹍﹍73
第四章 王育德台灣語文法研究之成就﹍﹍﹍﹍﹍﹍﹍﹍﹍﹍77-122
第一節台灣語的構詞分析﹍﹍﹍﹍﹍﹍﹍﹍﹍﹍﹍﹍﹍﹍﹍78
(一)詞﹍﹍﹍﹍﹍﹍﹍﹍﹍﹍﹍﹍﹍﹍﹍﹍﹍﹍﹍﹍﹍﹍78
(二)單音節詞、複音節詞﹍﹍﹍﹍﹍﹍﹍﹍﹍﹍﹍﹍﹍﹍78
(三)單純詞、複合詞、派生詞﹍﹍﹍﹍﹍﹍﹍﹍﹍﹍﹍﹍80
(四)自立語、附屬語﹍﹍﹍﹍﹍﹍﹍﹍﹍﹍﹍﹍﹍﹍﹍﹍85
(五)形態素﹍﹍﹍﹍﹍﹍﹍﹍﹍﹍﹍﹍﹍﹍﹍﹍﹍﹍﹍﹍87
第二節台灣語的詞類劃分﹍﹍﹍﹍﹍﹍﹍﹍﹍﹍﹍﹍﹍﹍﹍89
(一)以往學者的詞類劃分﹍﹍﹍﹍﹍﹍﹍﹍﹍﹍﹍﹍﹍﹍89
(二)王育德的詞類劃分﹍﹍﹍﹍﹍﹍﹍﹍﹍﹍﹍﹍﹍﹍﹍92
第三節台灣語的語句分析﹍﹍﹍﹍﹍﹍﹍﹍﹍﹍﹍﹍﹍﹍﹍109
(一)以往學者的語句分析﹍﹍﹍﹍﹍﹍﹍﹍﹍﹍﹍﹍﹍﹍109
(二)王育德的語句分析﹍﹍﹍﹍﹍﹍﹍﹍﹍﹍﹍﹍﹍﹍﹍111
第五章 王育德台灣語語言應用研究之成就﹍﹍﹍﹍﹍﹍﹍123-180
第一節關心語言生態﹍﹍﹍﹍﹍﹍﹍﹍﹍﹍﹍﹍﹍﹍﹍﹍﹍123
(一)評析以往的語言政策﹍﹍﹍﹍﹍﹍﹍﹍﹍﹍﹍﹍﹍﹍123
(二)建議今後的語言政策﹍﹍﹍﹍﹍﹍﹍﹍﹍﹍﹍﹍﹍﹍130
第二節重視書寫問題﹍﹍﹍﹍﹍﹍﹍﹍﹍﹍﹍﹍﹍﹍﹍﹍﹍132
(一)科學化的語源研究﹍﹍﹍﹍﹍﹍﹍﹍﹍﹍﹍﹍﹍﹍﹍133
(二)文字化理論的建立﹍﹍﹍﹍﹍﹍﹍﹍﹍﹍﹍﹍﹍﹍﹍142
第三節編輯出版《台灣語常用語彙》﹍﹍﹍﹍﹍﹍﹍﹍﹍﹍150
(一)編寫動機﹍﹍﹍﹍﹍﹍﹍﹍﹍﹍﹍﹍﹍﹍﹍﹍﹍﹍﹍153
(二)辭典結構﹍﹍﹍﹍﹍﹍﹍﹍﹍﹍﹍﹍﹍﹍﹍﹍﹍﹍﹍158
第四節推行日本的台灣語教育﹍﹍﹍﹍﹍﹍﹍﹍﹍﹍﹍﹍﹍159
(一)編寫教材﹍﹍﹍﹍﹍﹍﹍﹍﹍﹍﹍﹍﹍﹍﹍﹍﹍﹍﹍162
(二)教學方法﹍﹍﹍﹍﹍﹍﹍﹍﹍﹍﹍﹍﹍﹍﹍﹍﹍﹍﹍167
第五節彰顯「歌仔冊」的價值﹍﹍﹍﹍﹍﹍﹍﹍﹍﹍﹍﹍﹍167
(一)「歌仔冊」溯源 ﹍﹍﹍﹍﹍﹍﹍﹍﹍﹍﹍﹍﹍﹍﹍﹍167
(二)王育德的「歌仔冊」研究﹍﹍﹍﹍﹍﹍﹍﹍﹍﹍﹍﹍﹍170
第六節闡釋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係﹍﹍﹍﹍﹍﹍﹍﹍﹍﹍﹍175
第六章 結 論﹍﹍﹍﹍﹍﹍﹍﹍﹍﹍﹍﹍﹍﹍﹍﹍﹍﹍﹍181-188
第一節 王育德在台灣語研究史的地位﹍﹍﹍﹍﹍﹍﹍﹍﹍﹍181
第二節王育德對台灣語研究者的影響﹍﹍﹍﹍﹍﹍﹍﹍﹍﹍184
第三節今後的研究課題﹍﹍﹍﹍﹍﹍﹍﹍﹍﹍﹍﹍﹍﹍﹍﹍186
參考書目﹍﹍﹍﹍﹍﹍﹍﹍﹍﹍﹍﹍﹍﹍﹍﹍﹍﹍﹍﹍﹍﹍189-197
附錄 音標對照表﹍﹍﹍﹍﹍﹍﹍﹍﹍﹍﹍﹍﹍﹍﹍﹍﹍﹍﹍i-iv
【中文】丁邦新:1985,《臺灣語言源流》,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吳語中閩語的成分〉,《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9:11,p13-22。丁邦新編:1981,《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食貨出版社。丁邦新‧楊秀芳:1991,《台北市志‧社會志語言篇》,台北:台北市政府。丁聲樹:1999,《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北京:商務印書館。于根元:1999,《語言哲學對話》,北京:語文出版社。大原誠:1985,〈王育德先生在台灣語學上的成就〉,《台灣文藝》97,p211-213。下村作次郎:1997,《從文學台灣讀台灣》(邱振瑞譯),台北:前衛出版社。王 力:1988,《中國語法理論》,收入《王力文集》第一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9,《詩詞格律》,收入《王力文集》第十五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王士元:2000,《語言的探索》(石鋒等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王育德:2000a,《台灣‧苦悶的歷史》(黃國彥譯),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b,《台灣海峽》(黃國彥譯),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c,《台灣話講座》(黃國彥譯),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d,《台語入門》(黃國彥譯),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e,《台語初級》(黃國彥譯),台北:前衛出版社。王順隆:1993,〈談台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台灣風物》43:3,p108-131。1994,〈閩台「歌仔冊」書目、曲目〉,《台灣文藝》45:3,p171-271。1995,〈從近百年的台灣閩南語教育探討台灣的語言社會〉,《台灣文獻》46:3,p109-172。1996,〈「歌仔冊」書目補遺〉,《台灣文藝》47:1,p73-99。1997,〈論台灣「歌仔戲」的語源與台灣俗曲「歌仔」的關係〉,《文教大學文學部紀要》11:2,p94-101。1999,〈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49:4,p107-128。江寶釵等:2001,《閩南語文學教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朱德熙:1998,《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朱 鋒:1954:〈台灣方言之語法與語源〉,《台北文物》7:3,p1-24。吳又熙:1994,《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吳守禮:1948,〈福建語研究導論〉,《人文科學論叢》第1輯。1954,《臺灣省通志稿‧人民志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5,《閩台方言研究集(1)》,台北:南天書局。 1997,《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南天書局。 1998,《閩台方言研究集(2)》,台北:南天書局。吳錦發:1989,〈教日本人研究台語─訪筑波大學副教授樋口靖〉,《民眾日報》1989.8.10。何大安:199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6,〈語言與社會〉,《通識教育季刊》3:1,p109-115。呂必松:1994,《呂必松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呂叔湘:1999,《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呂叔湘等:1999,《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呂興昌:1999,《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李方桂:1993,《龍州土語》,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壬癸:1992,〈閩南語的鼻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p423-435。1997,《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事業出版公司。李如龍:1996,《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1997,《福建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李南衡: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李園會: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南天書局。李 榮:1982,《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語文論衡》,北京:商務印書館。李樂毅:1997,《你了解漢語拼音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李臨定:1990,《現代漢語動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邢福義:1998,《漢語語法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邢福義編:2000,《文化語言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沈祥源:2000,《文藝音韻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周有光,1979,《漢字改革概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周法高:1955,《中國語文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9,《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1,《中國語文論叢》,台北:正中書局。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南:台笠出版社。周振鶴‧游汝杰:1998,《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周辨明:1934,〈廈門音韻聲調之結構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廈門學報》2:2,p1-82。竺家寧:1986,《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灣書店。 1999a,《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b,《台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林央敏,1997,《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7,《台語文化釘根書》,台北:前衛出版社。林央敏編,1998,《語言文化與民族國家》,台北:前衛出版社。林金鈔:1975,《閩南語研究》,新竹:竹一出版社。 1980,《閩南語探源》,新竹:竹一出版社。林香薇:1995,〈閩南語自成音節鼻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1,〈台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壽華:1999,《外語教學概論》,台北:書林出版社。林慶勳編:1999a,〈試論訓讀字〉,《第五屆國際漢字研討會論文集》,p257-263。1999b,《《問路相褒歌》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林寶卿:1998,〈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古漢語研究》1,p60-63。屈承熹:1986,《語言學論集:理論、應用及漢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倪海曙:1992,〈基督教會羅馬字運動〉,《閩南白話字》,p1-11。洪 固:1996,〈台灣地區的方言與語言政策〉,《東師語文學刊》9,p51-96。洪惟仁:1992,〈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台灣風物》42:3,p49-84。1994,《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5a,《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5b,《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5c,〈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國語文教育通訊》11,p84-98。 1996a,《台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五種語言類》,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1996b,《台灣話音韻入門》,台北: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施政鋒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胡明揚編:1996,《詞類問題考索》,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姚榮松:1991,〈閩南語入聲韻的演化〉,《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p430-448。徐通鏘: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馬學良‧瞿靄堂編:1997,《普通語言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馬慶株:1992,《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8,《漢語語義語法範疇問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高名凱:1993,《漢語語法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婁子匡‧朱介凡:1991,《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台北:正中書局。莊柏林:1995,《莊柏林台語詩選》,台南:南縣文化。 2002,〈王育德無倒轉來〉,《自由時報》2002.3.7。莊淑芝:1994,《台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連 橫:1986,《台灣語典》,台北:國立編譯館。許長安‧李青梅:1992,〈還在民間使用的閩南白話字〉,《閩南白話字》,p32-36。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29:4,p155-184。許極燉:1988,《台灣話流浪記》,台北: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 1991,〈王育德與台灣精神〉,《自立早報》1991.3.21~23 。 1994,《臺語文字化的方向》,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南天書局。張永利:2000,《噶瑪蘭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張炎憲:1990,《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社。張志公:1999,《漢語語法常識》,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張春鳳等:2001,《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張屏生:2000a,〈台灣閩南語中的日語詞彙〉,作者自印。 2000b,〈台灣閩南語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作者自印。張振興,1981,《台灣閩南方言記略》,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張裕宏:2001,《白話字基本論:台語文對應&相關議題淺說》,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張惠英:2001,《漢語方言代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張 琨:1993,《漢語方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4,〈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55:3 1989,〈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60:4張燦鍙,1991,《台灣獨立運動三十年:張燦鍙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張博宇主編:1987,《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 新竹:台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陸志韋:1956,《北京話單音詞詞彙》,北京:科學出版社。陳光磊:2001,《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陳 衍:1922,《福建方言志》,收錄於1972波多野太郎《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彙編‧第九篇》,橫濱:橫濱市立大學紀要,人文科學第三號。陳炳迢:1991,《辭書編纂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陳保亞:1999,《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陳健銘:1989,《野台鑼鼓》,台北:稻鄉出版社。陳榮嵐:1999,《廈門方言》,廈門:鷺江出版社。曹素香:1995,〈從語言和歷史文化的關係淺論遺留在台語中的日語〉,《北師語文教育通訊》3,p83-96。曹逢甫:1994,〈維護本土語言文化芻議〉,《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59-175。1995,〈台灣閩南語母語教學評述〉,《台灣研究通訊》5-6合刊,p2-18。1997,《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9,〈台灣語言的歷史及其目前的狀態與地位〉,《漢學研究》17:2,p313-343。梅祖麟:1990,〈紀念台灣話研究的先驅者王育德先生〉,《台灣風物》40:1,p139-145。 1997,〈台灣閩南話常用虛詞的來源〉,《第一屆國際訓詁學論文集》,p21-41。 2000,〈閩南語複數人稱代詞形成合音的年代〉,《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p261-269。曾永義:1997,《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曾學文:1996,〈歌仔戲傳統劇目與閩南歌仔曲目的關係〉,《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35-152。溫知新:1970,《使用儀器研究臺語的聲調系統》,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黃沛榮編:1994,《當前語文問題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黃典誠:1980,〈閩語人字的本字〉,《方言》4,p312-313。黃典誠‧李樂毅:1994〈教會羅馬字〉,《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p226-227。黃建華:2001,《詞典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黃昭堂:1998,《黃昭堂獨立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葉石濤:1993,《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游汝杰:2000,《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台南市志‧人民志語言篇》,台南:台南市政府。1991,《臺灣閩南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3,〈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p823-849。 1995,〈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1,p15-24。 1996,〈論閩南語的文白異讀〉,《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p154-224。 1998,《閩南語字彙(一)》,台北:教育部。 1999,《閩南語字彙(二)》,台北:教育部。 1999,〈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In Honor of Mei Tsu-Lin》,p299-326。楊麗祝:2000,《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的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香出版社。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30下:p729-1042。1992,《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董忠司:1993,〈台南市方音中的[ « ]元音與元音系統的重組〉,《中華學苑》43,p23-46。1996,〈早期台灣語的非漢語成分初探─兼論尋找本字應該注意的事項〉,《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p1-26。董忠司編:1996,《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趙元任:1994,《中國話的文法》(丁邦新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趙 加:1991,〈試探閩方言的壯侗語底層〉,《語言文字學》,p141-152。黎錦熙:1998,《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臧汀生:1996,《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鄭良偉:1987,《台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前衛出版社。 1990,《演變的臺灣社會語文》,台北:前衛出版社。鄭連明: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鄭 縈:1995:〈移民與方言之演變〉,《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p155-168。鄭穗影:1991,《台灣語言的思想基礎》,台北:臺原出版社。劉月華: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劉建仁:1967,〈光復後的台語韻書〉,《台灣風物》17:6,p73-89。劉 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劉 堅:1998,《人與文─憶幾位師友論若干語言問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蔡培火:2000,《台灣語言相關資料(上)》,收錄《蔡培火全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鄧曉華:1993,《人類文化語言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南方漢語中的古南島語成分〉,《民族語文》3,p36-40。 2000,〈古南方漢語的特徵〉,《古漢語研究》3,p2-7。潘文國等: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潘允中:1989,《漢語詞彙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盧淑美:1977,《台灣閩南語音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賴永祥:2000,《台灣教會史話(一)》,台南人光出版社。簡上仁:1992,《台灣民謠》,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薛鳳生:1999,《漢語音韻史十講》,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魏岫明:1984,《國語演變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繆錦安:1998,《漢語的語義結構和補語形式》,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羅常培:1993,《廈門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日文】小川尚義:1900,《日台大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王育德:1957,《台灣語常用語彙》,東京:永和語學社。 1960-1964,〈台灣語講座〉(收錄於《台灣青年》),東京:台灣青年社。 1963,〈台灣民族論〉,《台灣青年》35~37連載。1968,〈十五音について〉,《國際東方學者會議紀要》13,p57-69。1972,〈福建語研修につい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通信》,p18-21。1972,〈客家語の言語年代學的考察〉,《現代言語學》,p559-578。1976,〈台灣語表記上の問題點〉,《台灣同鄉新聞》24,p1、p3。1985,〈台灣語の記述的研究はどこまで進んだか〉,收錄於《臺灣語音の歷史的研究》,p1411-1509。1987,《臺灣語音の歷史的研究》,東京:第一書房。中嶋幹起:1972,〈研修をふりかえっ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通信》,p18-21,p22-24。牛島得次等:1997,《言語》,東京;大修館書店。片岡巖:1921,《台灣風俗誌》,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李獻璋:1950,《福建語法序說》,東京:南風書局。村上嘉英:1966,〈日本人の台灣における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5,p62-108。 1981,《現代閩南語辭典》,奈良:天理大學おやさと研究所。1986,〈台灣閩南方言中來自日本的外來詞〉,《天理大學學報》148,p1-6。花豋正宏:1997,《古今韻會舉要研究》,東京:汲古書院。東方孝義:1997,《台灣習俗》,台北:南天書局。服部四郎:1954,〈「言語年代學」即ち「語彙統計學」の方法について〉,《言語研究》26、27,p29-77。1992,《一言語學者の隨想》,東京:汲古書院。林啟旭:1985,〈台灣語民族の魂〉,《台灣青年》300,p37-38。秋山啟之:1898,《實用日臺新語集》,大阪:?。侯榮邦:1985,〈自分にも同志にもきびしかつた王先生〉,《台灣青年》300,p39-41。持地六三郎:1998,《台灣殖民政策》,台北:南天書局(據1912年覆刻板)倉石武四郎:1994,《岩波中國語辭典》,東京:岩波書店。陳輝龍:1934,《台灣語法》,作者自行發行。張良澤:1983,〈國語に生き殘つた日本語─「國語」教育より論ずる〉,《中國語研究》第22期,p22-30。中文版又收於1996,張良澤《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遠山景久:1985,〈弔辭〉,《台灣青年》300,p18-21。賴惟勤:1958,〈中古中國語の內外について〉,後收錄於其著《中國音韻論集》,p31-59。龜井孝‧河野六郎主編:1996,《言語學大辭典》(六),東京:三省堂書店。 篠原正巳:1993,《台灣語雜考》,東京:作者自行出版。 1999,《續台灣語雜考─日本人と台灣語》,東京:作者自行出版。藤堂明保:1956,《中國文法の研究》,東京:江南書院。1957,《中國語音韻論》,東京:江南書院。【英文】David Crystal(大衛‧克里斯托) 2001,《語言的死亡》(周蔚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Edwards Spair(愛德華‧薩丕爾) 1997,《語言論》(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E.Patricia Tsuruni(派翠西亞‧鶴見) 1999,《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林正芳譯),宜蘭: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George Yule1999,《語言學導論》(張文軒譯),台北:書林出版社。Jack C.Richard‧Theodore S.Rodgers 1999,《語言教學法》(吳君平等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Jerome Bruner(傑洛姆‧布魯納)2001,《教育的文化》(宋文里譯),台北:遠流出版社。John Edwards(約翰‧愛德華滋) 1994,《語言、社會和同一性》(蘇宜青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Leonard Bloomfield(布龍菲爾德)1979,《Language》,London:Geroge Allen & Unwin LTD。1997,《語言論》(袁家驊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Li and Thompson 1997,《漢語語法》(黃宣範譯),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L.R.Pemler(帕默爾):1983,《語言學概論》(李榮等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Norman Jerry(羅杰瑞) 1983,〈Some ancient dialect words in the Min dialect〉,《方言》,p202-210。Yu-te Wang(王育德) 1956,〈Present Stage of Amoy Dialect Studies〉,《The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s of Orientalist in Japan》No1,p101-103。1958,〈An investigation about literary reading and colloquial reading in the Amoy dialect〉,《The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s of Orientalist in Japan》No3,p67-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南州 1997 「基督教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之研究」 神學與教會 第二十二期第二卷 頁82- 98。
2. 重要參考書目李喬作品集1965《飄然曠野》初版台北幼獅1968《戀歌》初版台北水牛1968《晚晴》初版台北商務1969《人的極限》初版台北現代潮1970《山女》初版台北晚蟬1971《山園戀》初版台中省新聞處1974《痛苦的符號》初版高雄三信1974《恍惚的世界》初版高雄三信1975《李喬自選集》初版台北黎明1978《青青校樹》初版台中省新聞處1980《心酸記》初版台北東大1985《共舞》初版台北學英1985《強力膠的故事》初版台北文鏡1986《告密者:李喬短篇小說自選集》初版台北自立晚報1988《台灣人的
3. 鍾道詮 2001 男同志的血是污毒之血?-試論「男同性戀與雙性戀者永遠不得捐血」之規定 婦女與兩性學刊 第十二期 頁167-190。
4. 楊聰榮 2000 「從安華案談馬來西亞的馬來文化、伊斯蘭教與同性戀的關係」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 第十二期 頁84-92。
5. 游謙 2000 「伊斯蘭教對同性戀的態度」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 第十期 頁 2-6。
6. 張騄遠 1993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私立高中、高職輔導人員對同性戀的態度研究」 民意研究季刊 第186期 頁10-67。
7. 張娟芬 1998 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 台北市:聯合文學。
8. 陳怡靖、鄭燿男 1999 「台灣地區民眾道德判斷因果機制之研究」 國民教育研究集刊 第七期 頁127-150。
9. 柯志明 2001 「『聖經』對同性戀的雙面倫理觀」 神學與教會 第二十六期第一卷 頁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