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資料(依筆畫)丁邦新 1970《台灣語言源流》台灣學生書局學三版 台北丁邦新‧楊秀芳 1990《台北市志社會志 卷四語言篇》台北市政府 台北丁邦新‧楊秀芳 羅肇錦 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三住民志語言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南投丁樹聲‧李榮 1956《漢語方言調查簡表》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王 力 1996《中國語言學史》五南出版社 台北王天昌 1976〈音位理論與漢語語音系統之分析〉《東海學報》17:93-107王育德著‧黃國彥譯 1993《台灣語講座》自立晚報出版社 台北王順隆 1994〈從近百年的台灣閩南語教育探討台灣的語言社會〉《台灣文獻》46-3:109-172六角□廣著‧王順洪譯 2000《日本中國語教學書志》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 1989《漢語方音字彙》文字改革出版社2版1刷 北京何大安 1989《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大安出版社2版1刷 台北李壬癸 1992〈閩南語的鼻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1 台北 423-435李榮主編‧周長楫編纂 1998《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南京李園會 1997《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台北沈富進 1954《彙音寶鑑》文藝學術出版社1版45刷 嘉義村上嘉英 1989〈日本人在十九世紀末期對台灣閩南方言音韻的研究工作〉《天理大学学報》160:27-40朱兆祥 1973〈漳泉廈語語音的定性描述〉《南洋大學學報》7:127-142吳守禮 1955《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的總成績》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北 1997《福客方言綜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北吳淑美 1986〈閩南語的音韻分析〉《東師語文學刊》10:53-66周法高 1980《論中國語言學》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周長輯 1983〈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上)(下)〉《中國語文》5:330-336;6:430-438 1991〈廈門方言的同音字彙〉《方言》2:99-118 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台灣的傳播》台笠出版社 台北周長輯‧歐陽憶耘 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林師慶勳‧竺家寧 1989《古音學入門》學生書局1版3刷 台北林寶卿 1993〈廈門、泉州、漳州的語音差異〉《廈門大學學報》2:122-129洪惟仁 1985《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自立晚報出版社1版6刷 台北 1992a《台灣方言之旅》前衛出版社2版1刷 台北 1992b〈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台灣風物》42:3:49-84 1992c〈台灣音與廈門音異讀與中古音的對應關係〉《台語文摘》4:40-44 1993〈解題〉《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三至八冊 武林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 1994〈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台灣史研究》1-2:26-84 1996a《《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台北 1996b《台灣話音韻入門》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台北 1996c《台灣文獻書目解題 第五種語言類》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 台北 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縣政府出版 高雄袁家驊 1989《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2版 北京徐金松 1998《台語字音典》開拓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許極燉 1998《台灣語概論》前衛出版社 台北 1998《常用漢字台語詞典》前衛出版社 台北陳美如 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高雄陳章太‧李如龍 1991《閩語研究》語文出版社 北京陳彭年等著‧林尹校訂 1008《新校正切宋本廣韻》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5刷 台北陳榮嵐‧李熙泰 1994《廈門方言》鷺江出版社第2版2刷 廈門黃宣範 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台北黃 謙 1800《彙音妙悟》(1993)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一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張光宇 1996《閩客方言史搞》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台北張屏生 1994〈潮陽話和閩南地區部分次方言的語音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15:311-374 1998〈台灣閩南語部份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台灣語言與語文競賽研討會論文(2000)國際音標版 2000〈福建同安方言記略〉《紀念陳伯袁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北 167-191張振興 1983《台灣閩南方言記略》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曹逢甫‧劉秀雪 2001〈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第七屆國際暨第十九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317-326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 高明凱譯 1949《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 1版5刷 北京曾金金 2000〈台語音系〉《大學台語文選上冊》遠流出版社 台北 335-349董同龢 1957〈廈門方言的音韻〉《董同龢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 台北 275-297 1967《記台灣的一種台灣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景印 台北 1972〈聲母韻母的觀念和現代的語音分析理論〉《董同龢語言學論文選集》食貨出版社 台北 341-351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 1959〈四個閩南方言〉《史語所集刊》30:729-1042董忠司 1989〈台灣地區的閩南方言簡述…台南市、台北市、鹿港、宜蘭等四個方言音系的介紹〉《現代漢語方言》(附錄1)新學識 215-236 1991〈台北市、台南市、鹿港、宜蘭等四個方言音系的整理與比較〉《新竹師院學報》5:31-64 1992〈台南市方言中的[«]〉《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 廣州 129-135 1995〈從語音的階層關係試探潮州話和閩南語、台灣語諸次方言的聲韻異同〉《新竹師範學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新竹 291-314 2001《台灣語語音入門》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楊秀芳 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 博士論文 台北 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大安出版社1版3刷 台北 1993〈論文白異讀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大安出版社 台北 823-849 1995〈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1:15-24 2000〈閩南語ing韻母音韻層次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詹伯慧 1991《現代漢語方言》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2版 台北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 1996《廈門方言志》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版3刷 北京福建省漢語方言調查指導組‧概況編寫組編 1962《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討論稿)趙元任 1959《語言問題》商務印書館1版2刷 北京 1992〈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闊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清華大學出版社 北京 20-63廖綸璣 不詳《拍掌知音》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一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樋口靖 1981〈台灣境內閩南方言的語音特點〉《筑波大学言語文化論集》10:95-102 1988〈台灣鹿港方言的一些語音特點〉《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文鶴出版社 台北 1-16鄭良偉‧謝淑娟 1977《台灣福建話的發音結構及標音法》學生書局 修訂版 台北盧淑美 1977《台灣閩南語音韻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台北謝秀嵐 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慶芳書局印行 1818《彙集雅俗通十五音》(1993)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二冊 武陵出版社台北羅常培 1930《廈門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景印1版 台北編者不詳 不詳《增補彙音》(1993)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二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編者不詳 不詳《渡江書十五音》(1993)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二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二、外文部分(日文依五十音、英文依羅馬字順序)天沼寧‧大坪一夫‧水谷修 1878《日本語音声学》くろしお出版 修正27刷 東京伊澤修二 1893《日清字音鑑》 並木善道發行 東京 1906《視話應用音韻新論》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 東京井出秀和太 1937《台灣治績誌》(1997)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台北岩崎敬太郎 1913《新撰日台言語集》台北廳日台言語集發行所 台北岩波書店 1977《岩波講座 日本語3 国語国字問題》岩波書店 東京上田萬年‧小川尚義主編 1896《日台小字典》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 東京王 育德 1955〈「十五音」について〉《国際東方学者会議紀要》13:57-69 1955〈台湾語の声調〉《中国語学》41:3-11 1957《台湾語常用語彙》(1993)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十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 1960-1964〈台湾語講座〉《台湾青年》台湾青年社 1-38 1969〈閩音系研究〉《台湾語音の歴史的研究》(1989)第一書房 東京 1-1410 1969〈福建の開発と福建語の成立〉《日本中国語学会報》21:123-142 1970〈泉州方言の音韻体系〉《明治大学研究所紀要》8.9合併号:1-31小川尚義 1900a〈假名遣ニ關スル調〉《國語研究會報》1:8-37收錄於《台灣教育會雜誌》(1994)ひるぎ社 東京 1900b〈廈門語族ニ就テ〉《台灣土語叢志》(1975)祥生出版社 台北2:1-5;3:1-5 1901〈字音及土語之音〉《台灣土語叢誌》(1975)祥生出版社 台北 9:1-3 1906〈台湾語に就て(上)(下)〉《台灣協會會報》90:1-6;91:8-13 1907《日台大辭典》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 東京 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五、六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 1930〈台灣の言語〉《日本地理大系》改造社 11:333-336 1931-1932《台日大辭典》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 東京 洪惟仁編 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七、八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兼松礒熊 1895《台灣語發音學》稻江義塾藏2版 台北川上 蓁 1977《日本語音声概説》桜楓社 東京國府種武 1931《台灣における國語教育の展開》台北第一教育社 台北 1936《台灣における國語教育の過去と現在》台灣子供世界社 台北蔡 茂豐 1977《中国人に対する日本語教育の史的研究》佐籐源治 1943《台灣教育の進展》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台北篠原正巳 1993《台湾語雑考》著者出版 東京 1999《日本人と台湾語》著者出版 東京杉房之助 1899《日台新辭典》新高堂 台北台灣教育會 1939《台灣教育沿革誌》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刷 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 1896《新日本言語集甲號》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 東京 1896《訂正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表附八聲符號》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 東京 1896《台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 東京 1901《訂正台灣十五音字母詳解》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 東京 1902《國民讀本參照 假名遣法》台灣日日新報社 台北 1938《新訂日台大辭典.上卷》台灣總督府 台北田中克彥 1981《ことばと国家》岩波書店 東京陳 □嘉 1993《日本の領台期に於ける台湾語教育と研究の一考察》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台北張 良澤 1984〈台湾語とは?――台湾語著作諸誌を兼ねて――〉《外国語教育論集》筑波大学外国語センター 141-176寺川喜四郎 1941《台灣に於ける國語音韻論》台灣學藝社 台北冨田 哲 1999〈日本統治時代初期の台湾総督府による「台湾語」の創出〉《国際開発フォーラム》11:155-166 2000〈統治者が被統治者の言語を学ぶということ〉《言語と植民地支配》皓星社 6-21東方孝義 1931《台日新辭書》台灣警察協會 台北中嶋幹起 1971〈福建語におけるいくつかの音声的特徴〉《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4:143-151 1973〈福建語の頭子音につい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6:75-104野口正之 1973〈台湾語の系統とその歴史〉《東洋研究》29:114-137野間 晃 1998〈閩南語韻書研究略史〉《東北大学中国語学文学論集》3:51-76橋本進吉 1927〈國語音聲史の研究〉《國語音韻史》(1966)岩波書店第8刷 3-186 東京林 久三 1903《台灣語發音心得》補生堂 打狗樋口 靖 1978〈台湾語の音節構造について〉《筑波大学言語文化論集》3:111-133 1978〈台湾語の声調体系〉《筑波大学言語文化論集》4:47-62 1979〈声母韻母概念の有効性〉《筑波大学言語文化論集》6:125-135 1983〈閩南語泉州方言音系についての覚え書き〉《筑波大学言語文化論集》15:353-364 1984〈「十五音」と「台湾十五音」〉《筑波中国文化論集》5:353-364 1986〈文白異読の諸相〉《筑波大学言語文化論集》20:65-78風山堂主人 1899〈土語學習上的五難關〉《台灣土語叢誌》(1975)1:9-18祥生出版社 台北水上梅彥 1896《日台會話大全》民有社 東京村上之伸 1993〈福建同安方言の音韻〉《筑波中国文化論集》13:53-77村上嘉英 1966a〈プロテスタント宣教師の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4:52-72 1966b〈日本人の台湾における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5:62-108 1967〈通俗韻書に見られる中国人の閩南語研究〉《日本文化》46:18-36 1968〈白話字の変遷と閩南語訳聖書〉《やまと文化》48:96-118 1981《現代閩南語辞典》天理大学おやさと研究所 奈良 1985〈旧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言語政策の一考察〉《天理大学学報》144:21-35吉野秀公 1927《台灣教育史》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刷 台北Carstair Douglas(杜嘉德)1873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廈英大辭典)”(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四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Chiu Bian-Ming(周辨明)1934 “THE PHONETIC STRUCTURE AND TONE BEHAVIOUR IN HAGU(commomly known as the Amoy Dialect)AND THEIR RELATION TO CERTAIN QUESTI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廈語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Amoy.G.Leslie.Macay(馬偕)1891 “CHINESE ROMANIZED DICTIONALY OF THE FORMOSAN VARNACULAR(中西字典)” 台北耶蘇教會 台北Jeffrey C.Tung(董昭輝)1988 “Nasality and Orthography(鼻音與記音)”《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67-94J.MACGOWAN(麥嘉湖)1878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LY(英廈辭典)”(1978)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景印版 台北THOMAS BARCLAY(巴克禮)1923 “Supplement to S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廈英大辭典補編)”(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四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W.Campbell(甘為霖)1913 “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廈門音新字典)” 人光出版社19版 台南Walter Henry Medhurst(麥都思)1837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福建方言字典)”(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三冊 武陵出版社 台北Wang Yü Tê.(王育德)1958 “An Investigation About Literary Reading and Colloquial Reading in the Amoy Dialect” 1958 The Tram se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