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16: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昆益
研究生(外文):Ho-Kun Yi
論文名稱:五代詩用韻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Rhymes in the Poems of the Five Dynasties
指導教授:林慶勳林慶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Ching Hsi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35
中文關鍵詞:五代十國中古音押韻
外文關鍵詞:the Ten Kingdoms Periodthe Five Dynas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五代詩用韻」包含了五代時期的「文士詩」與「僧侶道士詩」。大致說來古體詩比近體詩的用韻則顯得更為活潑繁複,亦能貼近實際語音,尤其是僧侶詩的詩、□與道士詩的歌、咒方面,具有相當程度的口語化傾向,因此更能夠反映出當時的實際語音與韻書之間的差距。
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二章〈五代文士詩析論〉、第三章〈五代僧侶道士詩析論〉將搜集的五代詩細分為韻段,藉以討論各韻部之間的用韻情形,為了敘述的方便,遂以攝統之;第四章〈五代詩與相關典籍、論述的比較及擬音〉對照中古時期唐詩到宋詞的音韻演變,並嘗試擬音;第五章〈結論〉說明五代詩用韻的價值。〈附錄〉則包括詩人里籍著錄表、五代文士近體詩合韻譜、五代文士古體詩合韻譜、五代僧侶道士近體詩合韻譜、五代僧侶道士古體詩合韻譜。
五代詩用韻的特色:1.蟹攝三、四等韻字混入止攝;2.蟹攝佳韻「涯、娃、佳」轉入假攝;3.江攝近宕攝而遠通攝;4.文欣兩韻因所□之韻合用而輾轉歸為一部;5.蒸韻□入梗攝;6.鼻音韻尾正處於消變過程;7.濁上變去正處於消變過程;8.五代刻本切韻殘卷中,有關「仙宣分立」及「薛雪分立」的現象,在五代詩人用韻中所呈現的情形集中在江浙閩地。
目 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相關研究史論述………………………………………..2
第三節研究範圍、材料、方法………………………………..5
一、研究範圍….....……………………………………...…..5
二、研究材料與方法…...……………………………………7
第二章五代文士詩用韻析論…………...….……………………...11
第一節五代文士詩之韻例…………....………………………12
第二節五代文士詩之韻部……………………………………16
第三節小結……………………………………………………39
第三章五代僧侶道士詩用韻析論……...….……………………...45
第一節五代僧侶道士詩之韻例………………....……………46
第二節五代僧侶道士詩之韻部………………………………48
第三節小結……………………………………………………66
第四章五代詩與相關典籍、論述的比較及擬音………………...73
第一節五代詩用韻與五代刻本切韻殘卷的比較…...……….73
第二節五代詩用韻與相關論述的比較及擬音……………....81
第五章結論………………………………………………………...95
第一節五代詩用韻的特色……………………………………95
第二節五代詩用韻研究的價值………………………………99
參考引用文獻……………………………………………………….101
附錄一 五代詩人里籍著錄表………………………..….…..A1∼A35
附錄二 五代文士近體詩合韻譜……………….…….……...B1∼B33
附錄三 五代文士古體詩合韻譜…………………………...C1∼C152
附錄四 五代僧侶道士近體詩合韻譜……………………....D1∼D13
附錄五 五代僧侶道士古體詩合韻譜…………………….....E1∼E92
參考引用文獻丁 度等                                1039 《集韻》(影述古堂影宋鈔本),1986,台北:學海出版社丁邦新                                 1992 〈重建漢語中古音系的一些看法〉,《中國語文》1995:6,414-41 9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1988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1994,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 版社孔仲溫 1987 《韻鏡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4 《類篇字義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0 《玉篇俗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方孝岳、羅偉豪 1988 《廣韻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王 力                                 1980a 〈南北朝詩人用韻考〉,《龍蟲並雕齋文集》1,1-62        1980b 《漢語史稿》,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3 〈漢語語音史上的條件音變〉,《語言研究》1983:1,1-5      1985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1986 《漢語音韻學》,台北:藍燈出版社 1987 《中國語言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9 《漢語詩律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王吉堯 1987 〈從日語漢音看八世紀長安方音〉,《語言研究》1987:2,57-70王吉堯、石定果 1986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音韻學研究》2,1 87-219,北京:中華書局王國維 1959 《觀堂集林(四)》,北京:中華書局北京大學中文系 1989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司馬光等 1066 《類篇》(姚刊三韻本),1984,北京:中華書局史存直 1997 《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大學師範出版社平山久雄 1995 〈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中國語文 》1995:5,336-344田希誠 1993 〈山西方言古二等字的韻母略說〉,《語文研究》1993:4,41-48曲彥斌 1996 《中國民俗語言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何大安 1981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1987 《音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第二版),1996,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呂正惠 1995 《詩詞格律淺說》,台北:大安出版社李 榮 1962 〈隋代詩文用韻與《廣韻》的又音〉,《中國語文》,374-383 1965a 〈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2,116-126 1965b 〈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有一、二、四等〉,《中國語文》1965:5,3 37-342 1973 《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 1982 《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李珍華,周長楫 1999 《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李添富 1996 〈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李新魁 1983a 《中原音韻音系研究》,北京:中州書畫社 1983b 《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1986 《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1 《中古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4a 《李新魁音韻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4b 〈漢語音韻學研究概況及展望〉,《李新魁語言學論集》,459-493 ,北京:中華書局李達賢 1975 《五代詞韻考》,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露蕾 1991 〈南北朝韻部研究方法略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1:2,8 9-94杜愛英 1992 〈敦煌遺書中俗體字的諸種類型〉,《敦煌研究》1992:3,117-12 7周法高 1971 〈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3,119-152 1984 《中國音韻學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板社周祖謨 1979 《問學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92 《語言文史論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3 《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 《唐五代音韻集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社 1996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周祖譔主編 1992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居思信 1993 〈中古韻部系統試擬〉,《齊魯學刊》1993:3,124-128林 尹著,林炯陽注釋 1982 《中國聲韻學通論》(第九版),1990,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林炯陽 1972 〈魏晉詩韻考〉,《國文研究所集刊》16,1105-1302 1986 〈敦煌韻書殘卷在聲韻學研究上的價值〉,《漢學研究》4:2,409 -420林家平、寧強、羅華慶 1995 《中國敦煌學史》,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林裕盛 1994《宋詞陰聲韻用韻考》,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慶勳、竺家寧 1989 《古音學入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邵榮芬 1961 〈切韻音系的性質和它在漢語語音史上的地位〉,《中國語文》,19 61:4,26-32 1982 〈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金周生 1985 《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 〈元代散曲m、n韻尾字通押現象之探討〉,《輔仁學誌》19,217- 224金榮華 1980 《敦煌俗字索引》,台北:石門圖書公司金賢珠 1994 《唐五代敦煌民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侯精一、溫端政主編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姜亮夫 1973 《瀛涯敦煌韻輯》台北:鼎文書局 1985 《敦煌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1987 《敦煌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胡 戟、傅 玫 1995 《敦煌史話》,北京:中華書局唐作藩 1991 〈唐宋間止蟹二攝的分合〉,《語言研究》1991:1,63-67夏 竦 1044 《古文四聲韻》,1978,台北:學海出版社 徐通鏘 1994 〈音系的結構格局和內部擬測法-漢語介音對聲母系統演變的影響 〉,《語文研究》1994:3、4,1-9、5-15 1996 〈音系的非線性結構原理和語音史的研究〉,《民族語文》1996:6 ,1-10徐通鏘、葉蜚聲 1985 《語言學綱要》,1994,台北:書林出版社耿志堅 1978 《宋代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84 〈唐代近體詩用韻通轉現象之討論〉,《中華學苑》1984:29,97- 134 1987 〈初唐詩人用韻考〉,《教育學院語言教育研究所集刊》6,21-58 1989a 〈盛唐詩人用韻考〉,《教育學院學報》14,127-159 1989b 〈唐代大曆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41,437-476 1989c 〈唐代貞元前後詩人用韻考〉,《復興崗學報》42,293-339 1990 〈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5,89-158 1991 〈中唐詩人用韻考(總結)〉,《聲韻論叢》3,65-83 1992 〈晚唐及唐末、五代僧侶詩用韻考〉,《聲韻論叢》4,193-225 袁家驊 1989 《漢語方音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馬重奇 1982 〈從杜甫詩用韻看「濁上變去」問題〉,《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82:3,63-67馬學良、羅季光 1982 〈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中國語文》1962:12,533-547高 明 1980 〈中國歷代韻書的韻部分合〉,《華岡文科學報》1295-157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1940 《中國音韻學研究》(縮印第一版),1995,北京:商務印書館張 琨 1985 〈切韻的前*a和後*□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集刊》56:1,43-104 1987 《漢語音韻史論文集》,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91 〈切韻與現代漢語方音〉,《大陸雜誌》82:5,1-7 1995 〈切韻侯韻明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演變〉,《中國語文》1995 :5,353-419張世祿 《中國音韻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張光宇 〈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1985:2,26-37 〈漢語方言的語音系統〉,《國文天地》4:4,86-90 《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張涌泉 1995 《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1996a 〈敦煌寫卷俗字類釋〉,《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論集》,476-490,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6b 《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張清常 196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項參考材料-天城梵書金剛經對音殘卷〉,《 內蒙古大學學報》1963:2。後收入《語言學論集》,63-85,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3張興武 2000 《五代作家的人格與詩格》,北京:新華出版社清聖祖御定 《全唐詩》,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許世瑛 1968 〈論「秦婦吟」用韻〉,《許世瑛先生論文集(一)》,696-734,台 北:弘道文話事業有限公司郭雅玲 1998 《敦煌歌辭用韻考》,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志清 1996 《切韻聲母韻母及其音值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陳尚君輯校 1992 《全唐詩補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陳素貞 1971 《初唐四傑詩用韻考》,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振寰 1986 〈關於古調類調值的一種假設〉,《音韻學研究》2,27-36,北京: 中華書局陳梅香編輯 2002 《孔仲溫教授論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陳彭年等重修,林 尹校訂 1008 《宋本廣韻》,1990,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陳新雄 1972 《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6 〈六十年來的切韻學〉,《聲韻學論文集》,1-53,台北:木鐸出版 社 1978 《重校增訂音略證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 《鍥不舍齋論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4 《文字聲韻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陳慧劍 1993 《入聲字箋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陸志韋 1985 〈切韻的音值〉,《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北京:中華書局麥 耘 1992 〈切韻「祭泰夬廢」四韻不帶輔音韻尾〉,《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1992:4,127-130曾榮汾 1988 《字樣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馮 蒸 1989 〈切韻祭泰夬廢四韻帶輔音韻尾說〉,《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6 ,90-97 1992a 〈切韻「痕魂」、「欣文」、「咍灰」非開合對立韻說-兼論「覃談」 二韻的主元音〉,《隋唐五代漢語研究》,472-509,濟南:山東教育 出版社 1992b 〈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項韻母音變〉,《宋元明漢語研究》 ,510-578,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論切韻的分類原則:按主要元音分韻,不按介音分韻-切韻一╱ 三等韻、二╱三等韻、三╱四等韻不同主要元音說〉,《語言研究( 音韻學專輯)》,164-185黃典誠 1994 《切韻綜合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黃笑山 1995 《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台北:文津出版社黃淬伯 1998 《唐代關中方言音系》,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楊信川 1997 〈試論入聲的性質及其演變〉,《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 97:1,77-84楊耐思 1981 〈近代漢語-m的轉化〉,《語言學論叢》7,北京:商務印書館董同龢                                 1998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劉燕文 1989 〈從敦煌寫本《字寶》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出土文獻研 究續集》,236-252,北京:文物出版社潘重規 1974 《瀛涯敦煌韻輯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7 《敦煌雲謠集新書》,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1978 《敦煌俗字譜》,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1980a 《龍龕手鑑新編》,台北:石門圖書公司 1980b 〈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 -12 1983 〈「補全唐詩」新校〉,《全唐詩外編》,729-791,台北:木鐸出版 社 1974 〈敦煌寫卷俗寫文字之研究〉,《全國敦煌研討會論文集》,1-16, 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潘家懿 1986 〈山西方言在漢語音韻學研究中的地位〉,《音韻學研究》2,290- 295,北京:中華書局 蔣冀騁,吳祥福 1997 《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鄭張尚芳 1998 〈漢語史上展唇後央元音□、□的分布〉,《語言研究(音韻學研究 專輯)》,37-41鄧曉華 1994 〈古音構擬與方言特別語音現象研究〉,《語言文字學》1,123-12 9錢棟祥、譚松壽 1995 《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天衛文化圖書公司鮑明煒 1986 《唐代詩文韻部研究》,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龍宇純 1997 〈中古音的聲類與韻類〉,《聲韻論叢》6,61-81,台北:台灣學生 書局濮之珍 1986 《中國語言學史》1994,台北:書林出版社薛鳳生 1978 〈論入聲字之演化規律〉,《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407-43 3,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2 〈論音變與音位結構的關係〉,《語言研究》1982:2,11-17謝佩慈 1999 《敦煌詩歌用韻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魏建功 1996 《古音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羅季光 1986 〈廣韻開合分韻說質疑〉,《音韻學研究》2,83-87,北京:中華書 局羅杰瑞著,張惠英譯 1995 《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羅常培 1931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3,358-385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4 《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蘇瑩輝 1988 《敦煌學概要》,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5 〈瓜沙史事概述〉,《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1-11,嘉義:中 正大學中國文學系釋行均 997 《龍龕手鑑》,1985,北京:中華書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民國76年)
2. 方美芬:〈有關臺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雜誌》第185期,民國90年3月。
3. 方美芬:〈博碩士論文中臺灣文學研究取向〉,《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民國87年12月。
4. 王世駿:〈一九三五年臺灣中部震災初探〉,《史匯》第4期,民國89年8月。
5. 王保頂:〈儒家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35:4,民國85年12月。
6. 江寶釵:〈雲嘉地區的民間文學管見〉,《國文天地》16:10,民國90年3月。
7. 吳毓琪:〈臺南詩人施瓊芳作品中的臺灣社會面相〉,《文學臺灣》第36期,民國89年10月。
8. 李泰翰:〈清代臺灣地震災害初探〉,《史匯》第4期,民國89年8月。
9. 李嘉瑜:〈試論孫元衡的臺灣山水詩〉,《中國文化月刊》第186期,民國84年4月。
10. 周明德:〈天氣對「澎湖癸亥海戰」之影響〉,《臺灣風物》37:3,民國76年9月。
11. 周明德:〈臺灣有關風雨俚諺的科學詮釋〉,《臺灣風物》38:3,民國77年9月。
12. 周明鴻:〈麒麟颶〉,《臺灣風物》11:5,民國50年5月。
13. 林文龍:〈鹿港詩人施梅樵資料雜錄〉,《臺灣風物》26:4,民國65年12月。
14. 林正成:〈清代荒政之研究--救荒政策與備荒措施〉,《東海學報》35卷,民國83年7月。
15. 林玉茹:〈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49:3,民國8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