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0: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國全
研究生(外文):guo-quan Chen
論文名稱:地方派系公職候選人甄補策略之研究-高雄縣個案
指導教授:廖達琪廖達琪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甄補地方派系高雄縣理性選擇理論侍從主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論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地方派系如何甄補其公職候選人。以往對於地方派系的相關研究論述大都從傳統「侍從主義」的觀點探討地方派系成因、運作方式與其影響面,惟未見對於派系甄補之相關正式研究。少部分僅從「侍從主義」的利益、關係原則做為派系甄補的當然推論,據以做為派系候選人的甄補模式。然而在解嚴之後,台灣逐步進入「民主化」,由於選舉競爭的激烈、選舉環境較前複雜與選民自主性提高等因素影響下,本論文觀察,單靠傳統「侍從」模式解釋「民主化」後的地方派系甄補,似乎顯得過於簡化。相對的,強調實力、勝選以及追求席次最大化的理性考量,已經成為派系甄補的另一個考量模式。
本論文嘗試以「侍從主義」與「理性選擇理論」為模式,分析「單一選區」、「複數選區」選舉下派系甄補公職候選人的差異。在研究方法上,則以高雄縣做為個案研究對象,除進行歷史回溯的研究外,主要焦點在分析八十六年高雄縣長選舉,與八十七立法委員選舉地方派系甄補策略。在資料蒐集方法上,除進行文獻探討外,並親自對派系人士進行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以瞭解高雄縣紅、白、黑三個派系的實際甄補候選人的過程。
根據上述的研究過程,本論文得到以下的研究發現:
(一)依據「侍從主義」與「理性選擇理論」模式分析,地方派系甄補候選人的內涵主要為關係、實力二個原則,而內部的協調則為派系甄補公職候選人的必要歷程。
(二)地方派系在「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區+」的選舉上,其甄補候選人條件有其差異性。單一選區之甄補係「實力」重於「關係」原則;複數選區甄補則是「關係」高於「實力」。
(三)選舉制度將會影響地方派系甄補,但並不能完全消除「侍從主義」重視關係的取向。所以在單一選區方面,傳統的組織動員網絡之影響力雖有下降趨勢,不過侍從模式仍然具有相當影響力。另一方面,即便在民主化以後,複數選區甄補仍以「侍從」關係為主要考量。如果現行選舉制度維持不變,地方派系透過在複數選區內分隔的小區域經營,仍會有相當揮灑的空間。
地方派系公職候選人甄補策略之研究─
高雄縣個案
目  錄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7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1
  第四節 個案背景探討14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26
第二章 相關理論探討
  第一節 侍從主義之探討34
  第二節 理性選擇理論之探討45
  第三節 選舉制度52
第三章 單一選區下派系甄補策略
  第一節 紅、白、黑三派甄補回顧58
  第二節 個案探討─以八十六年高雄縣長選舉為例65
  第三節 八十六年縣長選舉地方派系成員問卷調查成果整理分析75
  第四節 總體分析82
第四章 複數選區下派系甄補策略
  第一節 紅、白、黑三派甄補回顧90
  第二節 個案探討─以八十七年高雄縣立法委員選舉為例97
  第三節 八十七年立委選舉地方派系成員問卷調查成果整理分析109
  第四節 總體分析112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0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4
  第三節 未來展望125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127
 二、西文部份132
附錄
 一、歷屆高雄縣長選舉結果134
 二、深度訪談與團體訪問者問卷背景列表135
 三、地方派系公職選舉候選人甄補方式問卷調查表137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1書籍:
丁仁方
1999 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朱雲漢
1989 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李帕特著,陳坤森譯
1993 當代民主類型與政治。台北:桂冠。
吳文程
1996 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
若林正丈
1994 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徐宗國
1997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黃德福
1992 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陳介玄
1994 派系網路,樁腳網路及俗民網路: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台中:東海大學。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
199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
彭瑞金
1995 台灣野生的政治家余登發。台北:時報。
趙永茂
1997 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廖忠俊
1997 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
羅清俊、陳志瑋譯
1999 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第九版。
2論文:
王業立
1991 「中央民代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政黨政治與民主憲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1998 「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一期。
石振國、歐陽晟
1993 「台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第170期。
李筱峰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
沈國屏 
1993 「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
1989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
林嘉誠
1989 「兩黨初選及對兩黨結構的影響」。國家政策,第3期,頁10-15。
吳芳銘
1996 「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和高雄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子
1996 「競選文宣製作緣由及其角色探討-民國八十三年高雄市議員選舉個案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順德
1999 「我國政黨初選與提名制度之研究─比較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與新黨初選制度」。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永泰
2000 「政治版圖重組:二000年總統選舉的選後評估」。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涂一卿
1994 「台灣地方派系的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茂桂、陳俊傑
1986 「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民意學術季刊,冬季號。
陳慧瑛、林進坤
1987 「待從頭,收拾舊派系」。時報新聞週刊,頁54-59。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土氣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第二卷,第一期,頁77-97。
陳華昇
1993 「威權轉型期地方派系與選擇之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
1994 「政黨競爭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新挑戰」。選舉研究,第一卷第二期。
張永豪
1997 「台灣地方反對派系-高雄縣黑派個案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家興
1997 「民進黨提名制度與黨內派系」。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基原
1988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政治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
葛永光
1995 「政黨提名制度-幾個概念性問題的探討」。理論與政策,第9卷第3期,頁75-82。
蔡明惠、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頁125-156。
趙永茂
1993 「台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七卷第二期。
1996 「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民主化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叢書(1),頁275-291。
2000 「二千年總統大選後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台灣政治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2月9日至12月10日。
  潘茹雄
1997 「台灣的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相慶
1995 「單記不可移轉得票法下候選人的當選門檻及政黨的提名策略-以我國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證」。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頁305-339。
 3報紙:
吳乃德
1997 「地方派系坐大,成為政經怪獸」,中國時報,5月24日,第4版。
吳江泉
2001 「余政憲夫婦各獲賠百萬─並在各大報刊登一天道歉啟事」,中國時報, 6月12日,第19版。
陳宏銘
2001 「選舉官司─陳三思等人判無罪」,中國時報,5月25日,第18版。
二、外文部份
Arrow.Kenneth
1951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Belloni,Frank P.and Dennis C.Beller
1978 Faction Politics: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osco,Joseph
1992 “Taiwan Faction:Guansi,Patronage,and the State in Local Politics.”Ethnology,Vol.31,no.2:157-183.
Dahl,Robert A
1971 Polyarchy: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Dittmer,Lowelland and Wu,Yu-Shan
1995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World Politics.”47(July):467-494.
Downs,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Duverger,Maurice
1954 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NewYork:John Wiley.
Eisenstadt S.N. and Louis Roniger
1980 “ Patron-Client Relations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22, No.1:42-77.
James Buchanan and Gordon Tullock
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1997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icholas,Ralph W
1972 Fac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M.Barton(ed)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 Inc.
Olson,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ed,R,Steven
1990 Structure and Behavior:Extending Duverger´s Law to the Japanese Case.London: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19.
Tullock.Gordon
1976 The Vote Motive.London:Institute for Economic A1Tair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