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2: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耿賢
研究生(外文):Keng-Hsien SU
論文名稱:國家創新系統之動態分析與應用
指導教授:黃振聰黃振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Jsu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模擬模型國家創新系統
外文關鍵詞:Computer simulation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9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在面對全球激烈的競爭,不論是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都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尤其,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技術的追趕甚至在技術創新方面要如何與先進國家相抗衡,是最艱鉅的挑戰。本文利用國家創新系統之觀念,強調國家乃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完善的國家環境與政府政策,不但有助於產業技術創新,更可以增加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本研究以週期曲線(Logistic curve)為基礎,設計國家創新系統的模擬模型,並透過國家創新系統之動態分析,以期找出影響國家創新系統的關鍵因素,提供政府與產業建構合適臺灣的國家創新系統時應該注意之事項。
從本篇模擬的結果與應用中,可以知道發展國家創新系統應該以科技基礎建設與市場先佔為優先策略,再加上技術供應、創投資金、產品品牌形象與政府補助及法令制度的配合,以增加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過去,臺灣半導體產業在研發投入與政府法令制度這兩方面的不足,是使目前該產業競爭力落後於南韓的主要原因,更是未來臺灣發展「接棒產業」之國家創新系統時應予改善的地方。而臺灣除了需要追趕上先進國家外,近年更飽受新興國家的威脅;如今政府大幅開放大陸投資的限制,因此,若臺灣廠商懂得在此刻利用大陸低生產成本的優勢且在大陸成功地開創自有品牌,積極經營中國大陸廣大的市場並持續本身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則對臺灣而言,這無疑是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的大轉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流程………………………………………...……..4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6
第一節 創新的概念………………………………………………...…...6
第二節 創新程序的發展……………………………………..…….…...7
第三節 國家創新系統…….…………………………………………...12
第四節 Jansnzen和Degenaars的國家創新系統模型………………18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模型……………………………………………...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21
第二節 模型設計………………………………………………….…...22
第四章模擬結果與分析……………………………………………...35
第一節 模擬結果…………………………………………………….....35
第二節 敏感性分析……………………………………………….....…45
第三節 模擬結果與分析………………………………………..……..54
第五章模型應用與實證……………………………………………...58
第一節 開放大陸投資對兩岸光電產業的影響………………...…….58
第二節 臺灣與南韓半導體產業的比較………...…………………....68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83
參考文獻…………………………………………………………...…...85
附錄一…………………………………………………………...……...89
附錄二……………………………………………………..…….……...9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丁錫鏞,1992,圖解科技政策學--21世紀新科技時代贏的戰略,嵐德出版社。
2.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中心選譯,1990, 韓國尖端技術及產業發展七年計畫,經濟部80年代科技研究發展專題。
3.王仁傑,1998,我國半導體產業與科技發展之回顧與展望,電子月刊,第四卷第三期,頁128-136。
4.王志峰,2001,瑞典政府如何影響其國家創新系統之研究---以瑞典手機產業為例,碩士論文。
5.王泰允,1992, 國際合作實用,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研究處編,1990,韓國產業發展制度與政策,經濟發展政策及制度叢書。
7.李雅明,1999,急起直追的亞洲半導體產業,新電子科技雜誌,第159期,頁81-88。
8.邱文志、耿筠、陳可杰,1996,美英日國家創新體制之比較研究,勤益學報,第13期,頁291-303。
9.金仁秀著,劉小梅、劉鴻基譯,2000,模仿是為了創新 南韓經驗 技術學習的典範,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0.吳青松,1999, 國際企業管理 理論與實務,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彼得‧杜拉克,1989,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頁30。
12.范‧杜因,1993,劉守英、羅靖譯,經濟長波與創新,上海譯文出版,頁104。
13.洪世章,1999,國家系統、技術系統與產業創新,科技管理學刊,第四卷第二期,頁125-136。
14.約瑟夫·熊彼得,何畏等譯,1990,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8。
15.徐作聖,1999,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6.徐作聖,1999,科技政策與國家創新系統,華泰書局。
17.徐作聖、童兆陽、莊明輝,1998, 國家創新系統與創新政策分析研究-臺灣積體電路產業之實證,科技管理學刊,第三卷第二期,頁127-154。
18.麥可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冊,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19.孫家麟,2000,國家創新系統之分析研究-台灣個人電腦產業之實證,碩士論文。
20.游朝成,2000,全球IC產業創新政策比較分析之研究,碩士論文。
21.許福財,1998, 創投V.C 臺灣創業投資與高科技產業現況上、下兩冊,福訊快報。
22.黃仁宏、林佳燕、黃俊閎,2001,國家創新體系對我國生技產業發展之影響,經濟情勢評論,第七卷第一期,頁62-90。
23.森谷正規,日本的技術,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5,頁4。
24.國家統計局譯,199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技術創新手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頁26-28。
25.劉常勇,1997,科技產業投資經營與競爭策略,華泰書局。
26.劉夢俊,2000,日、韓與我國半導體產業經營環境之比較,經濟前瞻,第72期,頁66-70。
27.譚大純、陳正男,2000,麥可波特「鑽石模式」在高科技產業競爭力衡量之應用以臺灣-南韓半導體產業為對象之量表設計及實證研究,科技管理學刊,第五卷第三期,頁71-104。
英文部分
1.Anderson P.W., Arrows, K.J., Pines, D., 1988. “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 Reading, MA.
2.Arthur, W.B.,1994.”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y in the econom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3.Daniele Archibugi and Jonathan Michie, 1996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earch Policy, Vol:25, Issue:5 .
4.Daniele Archibugi and Jonathan Michie, 1997. “Technological Globalisation or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 Future . Vol.29. No.2, pp.121-137.
5.Dodgson M. & Rothwell R., 1994 .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Edward Elagar Publishing Company England , pp.40-45.
6.Felix H.A. Janszen, Grada H. Degenaars., 1998. “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using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case of the Dutch biotechnological sector”, Research Policy 27, pp.37-54.
7.Freeman, Christopher,1982.“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MIT Press.
8.Levinthal, D., Myatt, J.,1994.”Co-evolution of capabilities and industry :the evolution of mutual fund processing”, Strategic Manage. J. 15, pp.45-62.
9.Lundvall, Bengt - Åke, 1992.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s: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 pinter publishers,
10.Mole V., Elliott D.,1988.” Enterprising Innovation:An Alternative Approach,” London:France pinter , pp.15.
11.Nelson, Richard R, 1993.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Nelson, R.R., 1995. “Co-evolu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making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 J. Bus. Econ. 2, pp.171-184.
13.Nicolis, G., Prigogine, I.,1994. “The fourth European Framework program and research on complex systems, paper on:The university”, Facing up its European responsibilities, Pisa, pp.23-26.
14.Rosenberg, N.,1979.”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 Press,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