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6: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宗興
研究生(外文):Chung-Hsin Wang
論文名稱:台灣新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後存活分析
指導教授:廖源星廖源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4
中文關鍵詞:新上市公司存活分析比例危險模型Cox迴歸
外文關鍵詞:survival analysis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IPO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3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利用Cox(1972)提出的比例危險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 , PHM)進行台灣新上市公司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 IPOs)上市後存活分析實證研究。此乃國內首篇研究文獻以新上市公司上市時點的「公司屬性」與「市場特質」等可能影響存活反應的預後因子(proganostic factors)來分析預測IPOs上市後在交易所的存活期 (time-to-failure)。本研究係以自民國七十六年一月至八十五年十二月間首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台灣238家新上市公司股票樣本進行分析,觀察樣本截至九十一年三月底止,共計26家存活失敗終止上市,212家仍舊存活於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本文實證結果發現:IPOs上市時的發行規模、內部人持股比例及初始股價報酬率與上市後存活期具有顯著相關,可作為解釋上市存活能力的預後因子,且正確區別能力達65.55%。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目的1
第二節論文架構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上市股票存活分析實證研究5
第二節 新上市公司股票長期績效影響因素探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理論模型14
第二節 上市後存活能力研究假說19
第三節 研究變數定義與衡量23
第四節 樣本選取與資料來源25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第一節 假說驗證與Cox下市預測模型的建立30
第二節 模型區正確別能力分析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38
第二節 研究限制39
第三節 研究建議4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一、中文部分1.何如玉, 2001, “台灣新上市股票長期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李建然、羅元銘, 2002, “新上市公司上市後營運績效衰退原因之探討”, 中國財務學刊,Vol.10 No.1,23-52.3.林象山, 1995, “承銷商信譽對新上市股票之影響”, 中國財務學刊 ,Vol.3 No.1,119-143.4.林炯 、楊子江、曾裴金, 1997, “代理問題之控制工具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嶺東學報第8期, 174-207.5.林嬋娟、周雯菁, 1995, “新上市公司經營績效之研究”,管理與系統第二卷第二期, 167-189.6.周士淵, 1992, “我國新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績效之研究”, 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7.夏侯欣榮,1997,“新上市股票長期績效之實證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七卷,二期,260-275.8.陳安琳, 1999, “系統風險變動下新上市公司股票的長期報酬行為-遞迴迴歸之應用”,管理學報,第十六卷第三期,535-556.9.陳安琳、李文智、林宗源, 1999, “新上市公司股票之發行折價-代理成本與公司控制之研究, 中國財務學刊 ,Vol.6 No.3,1-23.10.陳志榮, 2001, “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1.陳俊吉, 1998, “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2.陳盛得, 1994, “新上市股票長期報酬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3.許端芳、吳文彬、殷向真,2000, “新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衰退原因之實證研究”,德明學報第十五期,83-99.14.郭志安, 1997, “以模型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私立逢甲大學統計與精算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5.莊俊峰, 1998, “承銷商聲譽與新上市公司股票長期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6.徐瑋霙, 1996, “我國新上市股票價格行為與長期績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7.董峰呈, 2001, “運用危險等比例模式預測共同基金之營運危機”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8.劉立詩, 1999, “新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股票長期績效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9.潘桂玲, 1998, “Fama-French三因子模式下新上市股票之長期報酬行為”,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戴政、江淑瓊, 2000, “生物醫學統計概論” ,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1.闕河士、管瑞昌、黃旭輝, 2000, “研究發展密集度與專利對股票績效影響-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產業管理學報第一卷第二期, 257-268. 二、英文部分1.Allen, F. and G. Faulhaber, 1989, “Signalling by Underpricing in the IPOs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3, 303-323.2.Booth, J. and R. Smith, 1986, “Capital raising, underwriting and the cer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5, 261-281.3.Carroll, G. R., 1983, “A stochastic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2, 303-309.4.Cox, D. R., 1972, “Regression Models and Life Table”,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 Series B. Vol.34, 187-220.5.Cox, D.R. and Oakes,D., 1984, “Analysisl of Survival Data”,Chapman & Hall,London.5.Douglas, A., C. Ronald, and M. Thomas, 1997 ,”The Survival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n the After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93-110.6.Elandt-Johnson, R.C. and Johnson, N., 1980, “Survival Models and Data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Inc.,U.S.A.7.Ibbotson, R.,1975, “Price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 new issues”, Journal of Finanal Economics, 2,235-272.8.Jain, B.A. and O. Kini, 1994 , “The Post-issu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 Journal of Finance , 49, 1699-1726.9.Jain, B.A. and O. Kini, 1999, “The Life Cycl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26(9) & (10), 1281-1306.10.James, C., 1992, “Relationship specific assets and the pricing of underwriter services,” Journal of Finance 47, 1865-1885.11.Jensen, M.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360.12.Lane, W. R., S. W. Looney and J. W. Wansley , 1986, “An application of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to bank fail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0 511-531.13.Levis. M., 1993,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The UK Experience 1980-1988”,Financial Management, 22, 28-41.14.Ritter, J.R., 1984, “The ‘Hot Issue’ market of 1980, Journal of Business,57,215-240.15.Ritter,J.R., 1991,“The Long Run Performance of IPOs”,Journal of Finance,March,3-27.16.Schultz, P., 1993,Unit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199-229.17.Welch, Ivo, 1989, “Seasoned Offerings, Imitation Costs and the Under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44,421-44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鐘樹椽(1996)。性別和能力混合分組在電腦合作學習成就和態度上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81-105。
2. 謝東山(2000)。藝術鑑賞力與精緻文化大國。藝術觀點,5,20-25。
3. 鍾生官(2003)。口頭對話在美術鑑賞教學之應用。美育,131,70-75。
4. 鄧天德(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鄉土教育。課程與教學季刊,3(3),17-30。鍾邦友(2000)。以情境學習為觀點的統整課程設計。北縣教育,30,32-37。
5.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5,1-22。
6. 蔡錫濤、楊美雪(1996)。情境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30,48-53。
7. 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天地,86,6-10。
8. 廖敦如(2003)。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之統整課程設計。美育,135,82-88。
9. 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
10.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74-80。
11. 陳惠萍(2004)。教師教學反省焦點初探。國教之友,571,10-24。
12. 陳瓊花(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22-31。
13.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311-324。
14.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區是探討視覺藝術教師自主性之重要性與培養。美育,54,30-35。
15.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