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4),「台灣地區內陸貨櫃集散站經營業營業費率訂定之研究」。
2.交通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交通各業服務績效指標」,頁8-9。
3.財政部高雄關稅局編印(2001),「業務簡報」,頁23-24。
4.財政部關稅總局編印(2001),簡報。
5.基隆港務局編印(1990),「基隆港務局棧埠管理處貨櫃裝卸作業ISO-9002品保手冊」。
6.船貿週刊(1991),「貨櫃集散站的分類與功能」第9139期,頁17-21。
7.船貿週刊(1992),「貨櫃集散站經營管理問題之探討」,第9205期,頁29-33
8.船貿週刊(1992),「貨櫃集散站經營業未來發展方向」,第9206期,頁30-37。
9.王克尹(2000),「國際海運發展趨勢探討」,高雄港,第14卷第9期。
10.朱金元(2001),「海運結構改變對於港埠間貨櫃營運之競爭(下)」,高雄港,第15卷第3期,頁26。
11.朱道凱譯(1999),「平衡計分卡」,台北:臉譜,譯自Kaplan,R.S.andD.P.Norton。
12.李書行(1995),「務實創新的策略性績效評估」,會計研究月刊第113期,頁15-23。
13.李宜芸(2000),「管理會計技術於非營利機構之應用-平衡計分卡之設計實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班論文,頁25-31。
14.李長貴(1997),「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台北:華泰。
15.李建華(1996),「策略成本管理與績效評估」,會計研究月刊,第123期,頁16。
16.宋洋珊(1998),「銀行業策略執行與資訊需求之研究」,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7.林琬玲(1999), 「Balanced Score card企業經營量測系統」,華宇心顧問情;第883期,頁16。
18.周財丁(1994),「台灣地區內陸貨櫃集散站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周齊武、Kamal Haddad、吳安妮、李惠娟(2001),「平衡計分於服務部門之應用-以資訊部門為例(一)」,會計研究月刊,第192 期,頁100-102。
20.范光治(1997),「企業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以電子案為例」,中山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頁18-21。
21.周齊武、Kamal Haddad、吳安妮(2000),「企業推行平衡計分卡之可行結構─台灣經理人觀點(一)」,管理會計,第174期,頁140。
22.高惠松(2001),「平衡計分卡規劃與設計-以基隆港務局為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頁132-133。23.倪安順、楊幼文、邱佩諄(1999),「台灣地區國際商港港埠長期發展趨勢與策略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4.黃俊源(2000),「提昇港埠設施作業效率之研究(下)」,高雄港,第14卷,第12期,頁14。
25.黃來旺(1996),「1994年新加坡港與台灣港埠之財務績效比較」,港灣報導,第36期,頁17-18。26.許瑞卿(2000),「台灣地區貨櫃集散站經營型態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許靜媛(1990),「台灣區貨櫃集散站產業吸引力之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8.陳佳鳳(1998),「銀行業策略性績效指標之研究」,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研碩士論文。29.陳燕錫、張中民、李家琪(2001),「績效評估之趨勢─非財物績效衡量值」,今日會計,第85期,頁44。30.游芳來(1996),「我國加入WTO後海運業所受之衝擊及因應措施」,台灣法學會學報,第17卷,頁672-673。
31.程文忠(1992),產業成功關鍵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貨櫃集散站經營業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2.ARC遠擎管理顧問公司策略績效事業部譯(2001),「策略核心組織」,台北:臉譜,譯自Kaplan,R.S.and D.P.Norton。
33.寧致遠(2001),「評量企業的學習與成長:平衡計分卡的觀念」,管理雜誌,第324期,頁94-96。34.蔡明志、簡良機、陳柏生(2002),「運用風險管理簡化海關國際物流通關監控設計─以貨櫃集散站業者自主管理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29期,頁90及97。35.廖娘□(1998),「運輸服務績效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貨櫃集散站經營業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6.張英慧(1999),「事業策略、績效評估及其成效之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分析」,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37.張錫峰、劉俊儒、周齊武(1997),「設計一流的會計系平衡計分卡」,會計研究月刊,第138期,頁73-81。
38.褚秀敏(1997),「關鍵成功因素與績效評估制度關鍵性之研究-以郵局為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9.鍾火成、林政雄、吳宏志、戴永強(1999),「全面開放實施倉儲業者自主管理研究」,財政部基隆關稅局,頁7。
40.賴昭宏(1994),「台灣地區貨櫃集散站之發展實務」,管理會計,第27期,頁64-65。41.衛理正(1995),「台灣區貨櫃集散站產業策略群組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2.謝國松(1996),「淺談企業經營績效評核與控制」,會計研究月刊,第133期,頁21。
43.蕭梅苓(1999),「物流中心績效指標之研究」,中興大學會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1。英文部分
1.Booth, R.(1996)“Accountants Do It by Proxy”, Management Accounting, p.48.
2.Birch(1998),“Balanced Scorecard Points to Win for Small Firms”, Australian CPA.
3.Chow, W. C., M. Haddad, (1997)“Apply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mall Compani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p.221-27.
4.Carter, Neil.(1991),“Learning to Measure Performance: The Use of Indicators in Organiz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5.Campi, J., (1992),“It’s Not Easy as ABC,”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p.5.-11.
6.Dess, Gregory G.. and Robinson, Richard B Jr.(1984),“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bsence of Objective Measures :The Case of the Privately-Held Firm and Conglomerate Business Unit,” Strategic Management, pp.265-273.
7.Dugrette, Dennis J. and Stowe, Alexis M.(1993),“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Government Accounts, pp.27-50.
8.Druker, P.F.,(1995),“The information Executives July Ne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54-62.
9.Ethridge, Jack R.(1990),“Criteria for Evaluation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Nonprofit Hospitals,” Health Care Supervision, p.49-50.
10.Eccles, R.G. and P.F. Pyburn, (1992),“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Measur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unting ,p.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