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政府機關文獻及網站:
1.行政院主計處,(1998),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地區工作經驗調查報告。
2.行政院主計處,(2001),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3.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4.行政院主計處所,(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5.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第327期至337期。
6.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第338期。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九年勞動統計年鑑。
8.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97期至第107期。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108期。
10.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失業勞工之就業追蹤調查報告。
11.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高雄市統計年報。
12.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2001),台北市失業勞工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
13.行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民眾對新政府證整體施政表現的評價」民意調查,網站:http://w3.rdec.gov.tw/govpakt/package/show.asp?id=C11&show=1,2001年11月21日。
14.行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民眾對當前財經問題的看法」民意調查,網站:http://w3.rdec.gov.tw/govpakt/package/show.asp?id=C11&show=1,2001年11月21日。
1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處,(2002),勞動統計指標,網站: http://www.cla.gov.tw/acdept/index/tab1301.xls ,2002年4月2日。
16.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網站:http://www2.nccu.edu.tw/~labour/,2001年11月13日。
17.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140.129.146.192/census~n/four/HT442.HTM,2001年11月4日。
(二)碩士論文和期刊:
4.王昭蓉,(2000),台灣地區民眾失業率與高教低就的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台東師範學院。5.王培臻和單驥,(2000),風險態度與就業選擇,經社法制論叢,第26期,129-163,台北市:行動經濟建設委員會亞太營運協調服務中心。
6.王麗容,(2001),婦女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以再就業為例,就業與訓練,第19卷第1期,27-32,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7.天下雜誌,(2001),244期,2001年9月1日,176-182,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社論,(2001),減少失業率的政策方向,第24卷第7期,90年7月,社論,6-7,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9.尤敏君,(2001),解讀我國失業率之成因,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5期,34-40,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10.朱柔若,(1998),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江豐富,(1997),台灣當前失業問題之結構及因應措施,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7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2.成之約,(1999),中高齡勞工就業的障礙與突破:兼論我國中高齡勞工就業促政策,李漢雄和曾敏傑,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與對策,85-103,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13.--------,(2001),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促進政策方向之探討,失業、就業、轉業、創業研討會論文集,2-1-2-23,高雄市: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
14.沈曾圻、詹火生和衛民,(1995),技術變動對人力需求的影響,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319-362,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5.李誠,(1999),非自願性失業與台灣的永續發展,國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8期,95-118,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16.李誠和辛柄隆,(2000),勞工保險失業給付實施情況之評估,勞工行政第144期,10-P16,台北市:勞工行政雜誌社。
17.李漢雄和曾敏傑,(1999),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與對策保險失業給付實施情況之評估,勞工行政第144期,10-P16,台北市:勞工行政雜誌社。
18.杜玉振,(1997),高失業率新情勢的內涵與因應,信用合作,第51期,45-50。19.辛柄隆,(1998),失業保險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就業訓練,第16卷第1期,8-13,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20.---------,(1999),當前失業問題的研析與因應,政策月刊第52期,19-P2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21.---------,(2000),就業安全體系之檢視-失業保險與職業訓練設計的相乘搭配,勞工行政,第134期,24-29,台北市:勞工行政雜誌社。
22.--------,(2001),如何協助被資遣失業勞工再就業,就業與訓練,第19卷第1期,17-26,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中心。
23.施建生,(1975),台灣的高級人力與高等教育,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199-232,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4.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25.吳忠吉,(1999),勞動經濟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26.吳柏林和許毓云,(1999),模糊統計分類在台灣地區失業率分析與預測之應用,中國統計學報第37卷第1期,37-52,台北市:中國統計學社。
27.吳惠林、藍科正和林嘉慧,(1993),青年人力流動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28.吳惠林,(1995),台灣地區勞力短缺問題研究,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243-303,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9.--------,(1998),失業潮會降臨台灣嗎?政策月刊第三十七期,失業潮會降臨台灣嗎?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
30.吳惠林和鄭方凱,(2000),台灣勞動市場的競爭性褪色了嗎?2000全球經濟展望,麥朝成主編,57-80,台北市: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31.林祖嘉,(1991),工作搜尋模型與失業期間-台灣地區大專畢業生之經驗,經濟論文,第19卷第2期,183-21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32.林本利、林炳文和徐耀南,(1995),經濟學原理-總體經濟學,149-153,台北市: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33.洪墩謨,(1992),經濟政策問題研究,(譯自Keith, Hartley.,Problem of economic Policy),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4.洪榮昭和吳銘達,(1999),失業者對工作本質的看法及其失業者心理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訓練與就業,第17卷2期,44-47,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35.郎若帆,(2001),對外投資會市失業潮的元兇?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5期,29-33,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36.耿靜宜,(1999),非自願性與自願性失業者尋職行為之比較 - 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37..許玉環,(1996),台灣地區失業率之簡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19卷第8期,9!-94,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38.許振明,(2000),當前總體經濟問題與對策,政策月刊第六十四期,12-15台北市:中國國民黸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39.陳景堂,(1997),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二版,台北市: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40.陳依鋒,(2000),台灣地區失業率之預測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41.黃俊英,(199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2.黃偉倫,(2001),我國失業保險制度之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5 期,53-59,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43.郭振昌,(1996),結構性失業問題的探討,中國勞工,第960期,6-7,台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44.陶在樸,(2001),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的關係,中國時報,2001年8月21日,第15版。
45.張慶輝,(1987),總體經濟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6.--------,(1992),台灣勞動參與與勞動供給之研究,勞工行政委託研究叢書,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47.張中光,(2001),就業安全與勞資關係,中國勞工,第1018期,20-22,台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48.曾敏傑,(2001),產業結構與失業類型變遷:1996-2000年的分析,失業、就業、轉業、創業研討會論文集,3-1-3-28,高雄市: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
49.趙文璋,(1996),國內失業率攀升現象成因及政府因應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2卷第3期,-93,台北市: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50.詹火生、彭台臨、陳聰憲和郭振昌,(1999),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51.鄭玉端,(1998),從全球失業潮看台灣失業問題,中國勞工,第984期,12-16,台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
52.--------,(1999),從「長期失業問題」談到開辦「失業保險」,中國勞工,第988期,20-24,台北市:中國勞工雜誌社。
53.鄭津津,(1999),從美國就年齡歧視法看中高齡就業促進,李漢雄和曾敏傑主編,中高齡勞工就業問題與對策,85-103,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54.鄭堂楷,(2000),工作變換之成因分析及其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55.劉天賜,苗坤齡,(1999),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與勞動市場變更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十卷第一期,147-173,台北市:台灣銀行。56.劉梅君,(1997),失業問題的社會性省察,就業與訓練,第15卷第6期,59-64,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57.鍾景婷,(1999),台灣勞動市場變動分析,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8卷第2期,33-54,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58.蘇光培,(2000),關廠歇業後員工再就業之探討─以高雄加工出口區M電子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9.鄭聖時和賴曉芬,(2001),探討高科技產業女性中高階主管之就業選擇行為:質化與量化的研究,玄奘學報第3期,247-262,新竹縣: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60.周佩萱,(2001),當前經濟景氣與失業問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1期。
二、英文文獻:
1.Brenner, M. H. (1997). Health Costs and Benefits of Economic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 1。
2.Blau, David. M.(1992).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mployed and Unemployed Job Search Behavior.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Vol:45, New York State School.
3.Goter, Cees., & Kalb, Guyonne. R.(1996).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ounseling and Monitoring the Unemployed Using a Job Search Model.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31,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590-600.
4.Hussmanns, R., Mehran, F., & Verma, V. (1990). Surveys of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An ILO manual on concepts and methods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5.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1). World Employment Report 2001. 國際勞工組織網站: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support/publ/wer/overview.htm,2001年10月6日。
6.John, Odland., & Mark, Ellis. (2001). Changes in the Inequality of Earnings for Young Men in Metropolitan Labor Markets, 1979-1989:The Effects of Declining Wages and Sectoral Shifds within an Efficiency Wage Fra}ework, Economic Geography Vol.77 No.2,148-179.
7.Juhn, C., Murphy., K. M., & Topel, R. H. (1991). Why has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ncreased over time?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75-142.
8.Mortensen, Dale. T.(1986). Job Search and Labor Market Analysis.,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Vol.Ⅱ.,Netherland: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849-919.
9.McFadyen, R. G., & Thomas, J. P.(1997). Economics and Phychological Models of Job Search Behavior of The Unemployed., Human Relations. Vol:50, 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 Coporation, 1461-1484.
10.Nickell, S. Bell. (1995). The Collapse in demend for the unskilled and unemployment across the OECD.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1:40-62
11.Rosman, Linda. A. (1965). Wage and Employment Changes in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1958~1963.,Mimeo., New York St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Cornell University.
12.Rosa, Martinez., Luis, Ayala. , & Jesus, Ruiz. Huerta.(2001). 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o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OECD countri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Vol9(2),417-447.
13.Sener, M. F.(2000). A Schumpeterian model of 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nd labor turnover.,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0:557-583.
14.Topel, R.(1997). Factor proportions and relative wages:the supply-side determinant of wage ine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11(2):5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