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5: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瑛峰
研究生(外文):Ying-Fong Hsu
論文名稱:公務人員在職進修動機取向及其經濟效益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縣市政府為例
指導教授:吳濟華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碩士專班假設市場評估法付費意願在職進修公務人員碩士學分班動機理論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3
  • 點閱點閱:17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在終身學習與在職進修等觀念日益重要的時代,致力於改造工作的政府機關,亦不能自免於這波風潮之外。因此,政府機關參與在職進修的公務人員日益增多。本研究即著眼於南部七個縣市參與碩士專班與碩士學分班之公務人員,其進修過程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及現行相關進修法制阻礙進行探討,最後提出改進公務人員在職進修之政策建議。
首先,本研究整理歸納動機理論、成人學習理論以及進修阻礙理論之要素,以作為問卷設計的基礎。並且在教育經濟層面嘗試採用「假設市場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來評估進修者之可能付費意願(Willingness to Pay),藉以提醒長期仰賴機關補助與給假之公務人員與政府機關,進修碩士專班與碩士學分班學程應付出的代價。
其次,本研究問卷係針對南部七縣市參與碩士學程公務人員及其同事之調查。受測者回答基於上述理論基礎所設計之問卷,並歸納整理出影響目前公務人員進修之相關因素,亦瞭解進修者個人與機關,或碩士專班進修者與碩士學分班進修者之間對於進修相關問題所存在之歧見。
研究結果發現:
一、參與碩士專班之公務人員不論在物質或心理的激勵方面,滿足程度都高於參與碩士學分班者。
二、公務人員若參與單一進修學程,所需花費的時間與學費成本大約五十萬元左右。
三、調查公務人員在職進修付費意願之高低,發現組織傾向補助越少越好,而進修者個人則存在「若能有高額補助很好,但是要由參與者付費亦能接受」的兩極情況。
四、就碩士專班與碩士學分班進行比較發現,參與碩士專班之公務人員其認為工作能力整體層面的提升都較參與碩士學分班者要來得高。
五、就個人的角度而言,參與進修對工作是有幫助的,然而組織則認為其對工作的幫助沒有那麼大。突顯了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歧異之處。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所發現的問題,本研究分就學程與進修制度兩方面提出配套之政策建議。在學程上,本研究建議採降低碩士學分班學費、排除課程安排於星期一至五上班時間的可能性、學程安排上加強相關法律課程等做法;在進修制度方面,本研究則建議採全國定額定比例補助、設置獎勵進修委員會以及減少給假時數鼓勵公餘進修等做法。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背景□1
第二節研究目的□4
第三節研究內容與研究架構□6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9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在職進修相關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動機理論□15
第二節成人學習理論□20
第三節在職進修阻礙理論□23
第四節教育經濟效益理論□25
第五節現行法制探討□34
第三章研究設計
第一節研究重點與研究假設□37
第二節前測實施□42
第三節問卷設計□46
第四節問卷與理論之對應□56
第五節問卷回收情形□61
第四章在職進修動機取向及其經濟效益調查與訪談結果分析
第一節基本資料分析□63
第二節影響在職進修層面之分析□68
第三節進修後工作能力改進之檢測□80
第四節公務人員在職進修付費意願分析□84
第五節在職進修人員基本資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假設檢定□88
第六節深度訪談結果分析□9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97
第二節政策建議□100
第三節未來研究建議□109
參考文獻□113
附錄一 本研究問卷(一)□119
附錄二 本研究問卷(二)□125
附錄三 深度訪談記錄□127
附錄四 開放式問卷整理□147
一、中文部份
書籍
人事行政局中部辦公室(2001)。台灣省各縣市人事統計指標分析。台中:作者。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1)。人事統計題要。台北:作者。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1)。知識經濟與服務型政府。台北:台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江岷欽(1995)。公共組織理論。台北:空中大學。
吳瓊恩(1996)。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吳定等編著(1996)。行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中華民國八十八學年度大學院校碩博士班概況。台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陳如山(1988)。空中大學中途輟學原因調查研究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家洋(1995)。公共行政的知識議題與新趨勢(上) 。台北:三民書局。
詹棟梁(1990)。成人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期刊
王文科(1996)。進修教育之極化現象及因應策略。中華民國教育季刊,2,24-2。
李美雲(2001)。政府中高階管理人才之培訓與養成。人事月刊,第33(4),63-69。
吳嘉陵、謝忠武、榮佩琪(2001)。公教人員終身學習專題研究。公教資訊季刊,5(1),26-40。
郎慧珠、藍忠孚(2001)。假設市場評價法-一種導出付費意願的方法。公共衛生,27(4),261-275。
孫令凡(2001)。員工與工作滿足間關係之分析。研習論壇,7,36-46。
郭秋勳(1990)。史、駱二氏員工參與在職進修訓練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3,135-154。
連宏華(1999)。梳理公務人員人力培訓體系之困境與突破。人力發展,70,13 —28。
許義忠(2000) 。為什麼人們願意付錢從事溼地保育-購買行為或是捐獻行為。戶外遊憩研究,13(3),49-70。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成人教育,5(5),45-62。
張慶輝(1972)。成本效益分析之簡介。財政經濟月刊,22(9),10-15。
簡建忠(1995)。我國成人參與學習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63-77。
學位論文
吳慧瑛(1999)。工資結構與教育報酬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陳訓祥(1988)。我國專科進修補習學校成人學生中途退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美(1991)。我國國小補校學生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恬琦(1997)。台灣教育投資對經濟成長的影響。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一鳴(1993)。公務人員在職進修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經邦(1996)。帶有時間之箭的成本效益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蘭(2001)。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書籍
Anastasi, A. (1968). Psychological testing. (3rd ed.) New York:Macmillan.
Bryman, A. (1989). Reaserch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London:Unwin Hyman Ltd.
Carp, A., Peterson, R. & Roelfs, P. (1974). Adult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 . S.F.:Jossey-Bass.
Cross, K. P. (1982). Adult as learners. Washington:Jossey-Bass.
Dane, F. C.(1990). Research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lif. : Brooks/Cole Pub. Co.
Easton, D. (1953). An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litical systems. New York:Routledge.
Edith, S., & Zeckhauser R. (1978). A primer for policy analysis. New York:W. W. Norton &Compary.
Johnstone , J.W. & Rivera , R. J. (1965). Volunteers for learning. Chicago:Adline.
Kast, Fremont., & Rosenszweig, J. E. (1985).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 A systems and contigency approach(4thed). New York: McGraw-Hill.
Lacques, L.(1975).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economic theory. North-H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Miller, H. 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 in education: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Boston:Boston Universty.
Psacharopoulos, G. (1994). Manpower issues in educational investments :A consideration of planning processes and techniques. Washington, D.C., U.S.A.: World Bank.
Skinner, B. F. (1969). 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 New
York:Academic Press.
Stokey, E., & Zeckhauser R. (1978). A primer for policy analysis.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Sugden R., & Williams, A.(1978).The principles of paractical cost-benefi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Wiley.
Yin, Robert. (1985). Case stud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期刊
Charles, H. (1995). Increasing course completion rates. Adults Learning, 25, 16-20.
Darkewald, G. (1985). Factor structure of deterrents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5(4),177-193.
Furstenberg, R. F. (1976). Prenatal pregnancy and marital instabilit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 67-86.
Garrison, D. R. (1988). Empirically confirmed structure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ropout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38)4.199-210.
George, T. (1995). Social environment ,school culture and percep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Long Education ,(14),1, 128-130.
Hicks, J. R. (1941). The rehabilitation of Consumer’s Surplu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8) , 108-116.
Johannesson M. (1991).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results of a Swedish pilot study.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0) ,461-474.
Lewin, K.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Human Relations,(1),5-14.
Mcgivney, V. (1996). Staying for leaving the course. Adult Learning, (2)133-135.
Randall A., & Ives B. (1974). Bidding games for valuation of aesthetic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18)3,132-149.
Rubenson K. (1977). Participation in recurrent education . Research Review,(12)1,23-31.
Tough, A. (1978). The major iearning efforts: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250-2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