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林正常(1973):運動員與體力訓練的理論與方法。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宮佃虎彥、高松三郎、小林一敏(1974):運動科學講座.8.人體機動學。臺北,維新書局印行。
楊基榮(1975):體育測驗與統計。臺北,正中書局。
許樹淵(1976):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協進圖書。
吳正明(1979):角力運動訓練法。臺北,歐語出版社。
吳青華(1980):柔道理論與實際。臺北,霧峰出版社。
吳文忠譯(1984):運動與年齡。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
傅永均、滿保珍整理(1985):中國摔跤。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水牛出版社。
張光明(1986):中國摔角傳承與訓練實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傅鐵首、滿懷珍(1987):中國摔跤術。臺北,五洲出版社。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1990):運動生物力學。四川省,人民體育出版。頁108-110。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全壽(1993):速度肌耐力的生理特質及訓練法。1993年國際運動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體專,頁18-24。
殷新喜(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018-1039。
林炤(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040-1054。
解守德、李文英(1994):武術初學指南。臺北,大展出版社。
李良標(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頁16-32。
過家興(1994):教練訓練指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李建民(1995):角抵、角力與角技-兼論「角力記」。歷史月刊,85,頁102-109。松浪健四郎(1997):最新摔角入門。臺北,益群書局。
許樹淵(1997):跆拳道教學之力學應用。體育與運動,75,頁87-89。洪肇欽(1998):展現力與美的希羅式角力。未出版之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宋一夫(1999):優秀女子角力運動員的動作趨勢探討。大專體育,46,頁43-46。
童國勝(1999):最大肌力與速度肌力訓練對角力手臂迴旋技術之影響。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吳慧莉(2000):角力擒抱摔專項肌力研究。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劉 宇(2001)運動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4-122。
陳重佑(2001):外力作用下的運動行為。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38-146。
外文部分
Warren j. Boring, H. S. D (1975). Science and skills of Wrestling.
California :C.V. Mosby Company.
Duane Kleven (1977).Coaching youth wrestling. Florida .Athletic institute.
Ballreuch R. Baumann w.(1996) Grundlagen der biomechanik des sports.Stuttgart :Enke.
Arnold W .Umbach(1996).Wrestling.Dubuque,IA:Wm.C.Brown .
福田精(1957):運動と平衡の反射生理。東京,醫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