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7: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信全
研究生(外文):Chan, Hsin-Chuan
論文名稱: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al sports game program on the sports ability of children.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指導教授:李明榮李明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Min-L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幼兒運動遊戲課程運動能力
外文關鍵詞:childrensports game programsport a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3
  • 點閱點閱:74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4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之影響,透過25公尺快跑、壘球擲遠、立定跳遠、雙手支撐力及併腿連續跳等五項,做為運動能力檢測項目,研究目的有三:1.比較參與運動遊戲課程之幼兒運動能力的差異性;2.了解運動能力發展在不同性別幼兒的差異性;3.了解運動能力發展在不同年齡幼兒的差異性。經由研究目的以瞭解幼兒參與運動遊戲課程運動能力前後成績之差異性?不同性別的幼兒運動能力是否有差異性?及不同年齡的幼兒運動能力是否有差異性?本研究以高雄市樹德家商幼稚園,大班四班幼兒共98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八週共十六次之運動遊戲課程後,以配對T考驗做為統計分析方式,所有差異性考驗顯著水準定為 α=.05,其研究結果有六:
一、整體而言,幼兒在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後,五項運動能力有明顯的
進步。
二、男幼兒在25公尺、立定跳遠及壘球擲遠等三項,經運動遊戲課程後,
有進步且達顯著性。
三、女幼兒在立定跳遠及雙手支撐兩項,經運動遊戲課程後,有進步且達
顯著性。
四、六歲以下幼兒在立定跳遠及雙手支撐等兩項,經運動遊戲課程後,有
進步且達顯著性。
五、六歲以上幼兒在25公尺、立定跳遠及壘球擲遠等三項,經運動遊戲課
程後,有進步且達顯著性。
六、併腿連續跳在不同性別與年齡幼兒基本運動能力測驗中,唯一未達顯
著性差異的因子,經探究其原因有二:1.因幼兒在幼稚園內或家中的
活動空間較為狹小,移動性動作能力較為不足;2.運動遊戲課程設計
時,強調敏捷性之課程有所偏頗不足,致使併腿連續跳成績有進步但
未達顯著性。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oing the sports game program to children on their sports ability.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sports ability before and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the program covers quite a lot of items. 25-meter running, softball throwing, one-step long-jump, 2-hands supportive ability practice and 2-feet continuous jumping are chosen as the 5 sports ability testing items. These items do not only show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children’s sports abilities before or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but it also show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orts abilitie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 and with different ages. For doing the research, the 98 kids of the 4 classes of the Shu Te Family Mart Kindergarten in Kaohsiung are chosen to take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help of using the statistic analyzing method T-test, there are totally 6 researching results:
1.As a whole,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the kids do have improvement in all those 5 items.
2.Male kids hav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25-meter running, one-step long-jump and softball throwing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3.Female kids hav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one-step long-jump and 2-hands supportive ability practice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4.Kids of ages under 6 hav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one-step long-jump and 2-hands supportive ability practice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5.Kids of ages above 6 have obvious improvement in 25-meter running, one-step long-jump and softball throwing after taking the program.
6.There’s only one, item 2-feet continuous jumping which doesn’t have an obvious improvement in the test of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 The reasons could be that the exercising space of kids in the kindergarten or their homes are not big enough therefore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were limited. And so it causes them not to have an obvious improvement.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錄…………………………………………………………………………iv
表目錄………………………………………………………………………vii
圖目錄………………………………………………………………………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操作性定義………………………………………………………6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遊戲的理論基礎與意義……………………………………10
第二節 運動遊戲的類型、特徵、價值與影響因素……………………13
第三節 運動遊戲課程與幼兒之相關性…………………………………21
第四節 幼兒身體發展與運動能力之關係………………………………25
第五節 運動遊戲與幼兒身心發展之關係………………………………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運動遊戲課程的編制 …………………………………………44
第四節 測驗項目與方式 ………………………………………………4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結果 ……………………………………………………………61
第二節 討論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88
二、外文部分………………………………………………………………96
附錄A  幼兒安全運動問卷………………………………………………102
附錄B-1 幼兒運動能力檢查基準表 ……………………………………103
附錄B-2 幼兒運動能力檢查基準表 ……………………………………104
附錄C  家長同意書 ………………………………………………………105
附錄D  幼兒個人運動能力前、後側登錄表……………………………106
表目錄
表2-1 遊戲理論…………………………………………………………12
表2-2 發展遊戲與設計遊戲類型………………………………………17
表2-3 運動遊戲的特徵…………………………………………………18
表2-4 零至十二歲兒童身體分期表……………………………………26
表2-5 零至二歲兒童發展量表…………………………………………27
表2-6 3-6歲兒童發展量表 ……………………………………………29
表2-7 3-6歲幼兒動作發展里程碑 ……………………………………30
表2-8 運動能力測驗項目一覽表………………………………………34
表3-1 幼兒基本資料表…………………………………………………43
表3-2 運動遊戲課程表…………………………………………………45
表4-1 男幼兒25公尺快跑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1
表4-2 女幼兒25公尺快跑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1
表4-3 男幼兒立定跳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2
表4-4 女幼兒立定跳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2
表4-5 男幼兒壘球擲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3
表4-6 女幼兒壘球擲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3
表4-7 男幼兒併腿連續跳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4
表4-8 女幼兒併腿連續跳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4
表4-9 男幼兒雙手支撐力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5
表4-10 女幼雙手支撐力兒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5
表4-11 六歲以下幼兒25公尺快跑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6
表4-12 六歲以上幼兒25公尺快跑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6
表4-13 六歲以下幼兒立定跳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7
表4-14 六歲以上幼兒立定跳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7
表4-15 六歲以下幼兒壘球擲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8
表4-16 六歲以上幼兒壘球擲遠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8
表4-17 六歲以下幼兒併腿連續跳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9
表4-18 六歲以上幼兒併腿連續跳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69
表4-19 六歲以下幼兒雙手支撐力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70
表4-20 六歲以下幼兒雙手支撐力前、後測成績之配對T檢定 ………70
表4-21 運動遊戲課程的實證研究摘要表………………………………71
表4-22 幼兒運動遊戲效益與目標………………………………………73
表4-23 特殊個案運動能力前、後測登錄表……………………………74
表4-24 運動能力特殊個案紀錄表………………………………………75
表4-25 不同性別幼兒運動能力前、後測成績統計表…………………77
表4-26 不同性別幼兒運動能力差異研究結果比較……………………78
表4-27 幼兒年齡人數統計表……………………………………………79
表4-28 不同年齡幼兒運動能力前、後測成績統計表…………………80
表4-29 五、六歲幼兒運動能力平均數及標準差一覽表………………82
表4-30 日本六歲兒童體力與運動統計表………………………………83
圖目錄
圖2-1 幼兒遊戲行為發展過程…………………………………………16
圖2-2 影響兒童遊戲要素………………………………………………20
圖3-1 研究架構圖………………………………………………………42
圖3-2 運動遊戲課程設計概念圖………………………………………44
圖3-3 25公尺快跑測驗…………………………………………………47
圖3-4 25公尺快跑器材─目標柱………………………………………48
圖3-5 立定跳遠測驗……………………………………………………49
圖3-6 立定跳遠器材─利波墊…………………………………………50
圖3-7 立定跳遠器材─皮呎……………………………………………50
圖3-8  壘球擲遠投擲法…………………………………………………51
圖3-9  壘球擲遠測驗……………………………………………………52
圖3-10 併腿連續跳………………………………………………………53
圖3-11 併腿連續跳器材─利波隆積木塊………………………………54
圖3-12 雙手支撐力測驗…………………………………………………55
圖3-13 雙手支撐力器材─木箱…………………………………………56
圖3-14 研究流程圖………………………………………………………59
一、中文部分
王健次(民69)。幼兒體育遊戲泛論。臺北:YMCA體育部。
王健次(民71)。幼兒體育遊戲。臺北:健行文化。
王金蓮(民67)。幼兒體適能測驗研究。未出版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王佩玲(民84)。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敏南(民85)。兒童的身體生長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5(3), 69-79。
王純貞(民86)。幼兒遊戲與體力的培養。幼教研究,76,6-8。
王文科(民77)。課程論。臺北:五南圖書。
方瑞民(民62)。幼兒體育之研究。臺北:YMCA。
方瑞民(民64)。臺北市體能發展之研究。臺東師專學報,3,3-12。
方瑞民(民79)。中小學生之體能特徵。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
幼稚教育法(民70)。總統七0臺統(二)義字七二五八號令。
江麗莉(民86)。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圖書。
江良規(民57)。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商務書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89)。兒童生長發展量表及嬰幼兒的動作、語言溝通、身邊處理及社會性。http://www.doh.dov.tw/newoh
朱敬先(民81)。幼兒教育。臺北:五南圖書。
兵大衛(民73)。兒童遊戲教學的課程設計。亞洲體育季刊,7,75。
呂翠夏(民75)。幼兒之創造力、玩具類別與假想遊戲的關係。臺南師院學報,19,93-104。
呂翠夏(民77)。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臺北:桂冠。
呂素美(民87)。儲備二十一世紀新能力─幼兒體能活動的實施。學前教育,21(3),51-53。
宋維村、劉可屏(民75)。玩的學問。健康世界,52,28-30。
余昭(民78)。人格心理學及人格之培育。臺北:三民書局。
李鳳琴(民64)。幼兒體能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研討會專刊,249-297。
李小玲(民80)。幼兒遊戲傾向與偏好。造園季刊,8,29。
李麗珍譯(民83)。成人收看電視與體適能之關係。大專體育,15,87-92。
李茂興譯(民85)。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楊智出版社。
李源昇(民90)。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阮志聰(民78)。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251-277。
沈文婷(民86)。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未出版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吳凱琳(民89)。幼兒遊戲。臺北:啟英文化。
邱志鵬(民76)。從世界幼教演進簡史及各國幼教發展現況論我國幼教的問題與改進建議,載於學前教育比較研究。臺北:臺灣書店。
邱金松(民58)。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2),4-5。
邱金松(民71)。兒童的生活與運動遊戲的疏離問題。師大體育,14,69-76。
周國金(民78)。幼兒體適能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2),53-57。
林風南(民68)。幼兒身高、體重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臺南師專學報,12,133-153。
林風南(民82)。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五南圖書。
林曼蕙、林春生、邱金松、賴和海(民70)。幼兒體力理論與實務。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林曼蕙(民88)。豆豆健身房。臺北:聯文。
林錦英(民78)。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國教學報,2,279-300。
林朝風(民83)。幼兒教育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林鈺專(民82)。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未出版之東海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邵力子(民77)。淺談幼兒體育遊戲。師大體育系刊,26,124-129。
紀政(民77)。給孩子一個運動的童年。兒福月刊,6-8。
胡月娟譯(民83)。實用人類發展學。臺北:華杏。
徐澄清(民75)。從遊戲中學習。健康世界,3,46-49。
徐錦興(民80)。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桂冠(民88)。幼教課程─當代研究回顧。臺北:桂冠圖書。
張翠娥、吳文鶯(民86)。嬰幼兒遊戲&教具。臺北:心理出
版社。
張欣戊(民78)。發展心理學。臺北:空大出版。
張世宗(民80)。「兒戲」非兒戲─「玩」是什麼?學前教育,5(7),12-15。
張至滿(民75)。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水牛出版社。
張秀蓉(民73)。兒童時期的運動造成一個人一生的身體。國民體育季刊,13(3),49-57。
黃富元(民66)。兒童敏捷性與智力之相關研究。全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體育學術研討會專題研究。
黃薏舒(民76)。我國幼稚園課程發展模式─質得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黃慧真(民80)。兒童發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瑞琴(民83)。論幼稚園遊戲課程的取向。臺北師院學報,7,881-916。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臺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民86)。教學原理。臺北:師大學苑。
黃志成(民86)。兒童發展。臺北:啟英文化。
黃志成、王淑芬(民84)。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揚智文化。
黃文俊(民89)。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339-348。
黃秀蓮(民90)。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之探討。中華體育,15(1),47-53。
黃永寬(民88)。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大專體育,42,38-45。
黃永寬(民89)。論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10(59),37-43。
黃永寬(民90)。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觀察研
究。未出版之國立體育學院體研所碩士論文,桃園。
黃永寬、陳瓊茶(民90)。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運用。國立體育學院體論叢,12(1),99-118。
許宗義(民73)。幼兒體力和運動。臺北:理科出版社。
許惠欣(民79)。幼兒發展與輔導。臺南:文慶出版社。
許錦春、林素娟(民81)。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傳習,10,237-246。
許麗鳳(民85)。幼兒體能遊戲。臺北:書泉圖書。
許義雄(民89)。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民73)。體育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民76)。幼稚園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82)。發展與改進幼稚教育中程計畫。臺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民90)。http://140.135.82.106/
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民86)。規律運動的生理適應。臺北:教育部。
章淑婷(民76)。幼兒社會能力、遊戲行為、互動特質與其同儕地位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133。
郭志輝(民76)。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國民體育季刊,16(4),52-55。
郭靜晃(民71)。遊戲對兒童合作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郭靜晃(民86)。遊戲與教育。教育研究雙月刊,58,5-23。
郭靜晃(民89)。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洪葉文化。
陳玉燕(民71)。幼兒人格的發展與指導。社會福利,17,66-71。
陳坤檸(民86)。幼兒體能與測驗法。屏師體育,1,21-37。
陳正奇(民85)。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正奇(民88)。幼兒期生長發育與運動能力關係探討。和春學報,6,175-181。
陳正奇(民89)。兒童成長與遊戲之關係探討。臺灣體育雙月刊,106,45-49。
陳淑敏(民88)。幼兒遊戲。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英三、林南風、吳新華譯(民84)。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
陳怡如、陳孟文(民90)。運動對兒童中期身心影響之探討。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177-182。
葉憲清(民80)。體育教育目標。學校體育雙月刊,4,6-13。
曾玉華(民89)。幼兒運動能力測驗方法編制意見研究─以幼教科系教師為例。北體學報,8,45-54。
楊淑朱(民84)。幼兒遊戲課程之探討與分析。教師之友,31(1),59-67。
詹棟樑(民68)。從兒童人類的觀點看兒童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兒童教育研究。臺北:幼獅書局。
管正(民75)。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模之編制。未出版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貞雄(民63)。幼兒體力測驗研究分析。臺南師專國教之友月刊,5-11。
蔡盈修(民77)。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運動能力及社會能力發展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敏忠(民67)。論幼兒體育。國民體育季刊,6(6),2。
潘倩玉(民87)。幼兒體能教學。臺灣省學校體育,46,28-33。
潘慧玲(民80)。兒童遊戲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劉焜輝(民82)。遊戲治療理論與實施。諮商與輔導,96,17-23。
劉美珠(民87)。身體像是-從身體的隱喻探動作教育模式。大專體育雙月刊,36,119-125。
劉馨(民89)。學前兒童體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劉一竹(民89)。從心理分析李論談幼兒人格的發展。育達學報,14,297-302。
駱金木(民80)。幼兒遊戲之我見。幼兒教育年刊,4,69-75。
盧美貴(民77)。幼兒教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
盧素碧(民82)。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文景出版社。
蘇建文、初正平、劉鴻香(民60)。兒童動作技能發展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21-144。
蘇建文(民73)。一歲至兩歲嬰兒身心特質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系,106-106。
蘇建文(民77)。兒童動作與技能發展輔導之研究趨勢。臺灣區省市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學年度兒童發展與輔導學術研討會。
蘇建文(民85)。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學前教育雜誌(民80)。玩具與幼兒。臺北:信誼基金。
謝幸珠(民62)。幼兒運動能力的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學士論文,臺北。
謝天助(民83)。運動技能測驗給分量表之編製。國民體育季刊,23(2),12-18。
簡楚瑛(民82a)。娃娃家教學效果之研究:一個觀察研究報告。花蓮師院幼教系幼兒教育學報,2,247-262。
簡楚瑛(民82b)。學前兒童遊戲行為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6,135-162。
鍾鳳嬌(民88)。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9(3),398-422。
二、外文部分
兒童母性研究會(1970)。幼兒の運動能力種目別(摘自森下はるみ,乳幼兒體力、運動能力テスト,健康と體力,10月號,18-20)。
松田岩男、近藤充夫(1968)。幼兒の運動能力檢查に關すゐ研究。東京教育大學體育部紀要,7,33-46。
松田岩男、近藤充夫、杉原隆(1987)。1986與1973年日本全國幼兒運動能力調查結果之比較。體育的科學,Vol. 37,No. 8.(翁麗芳譯未發表)。
幼兒體力測定研究委員會(1977)。乳幼兒體力、運動能力テスト。健康と體力,10月號,18-20。
原田碩三(1977)。幼兒の體格、運動能力。北大路書房。
神奈川縣保母會保育內容研究會(1969)。幼兒の體力調查につぃて。
勝部篤美(1972)。幼兒の運動能力につぃての12章。體育の科學,22(6),374-378。
文部省(2002)。體力、運動能力調查報告書。http:www.mext.go.jp/b_menu/toukei/002/002a/gif/136-139b.gif
AAHPERD (1984). Technical Manual: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Bateson, G. (1955).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2, 39-51.
Berlyne, D. 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 McGraw-Hill.
Bruner, J. S.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7, 687-708.
Corbin, C. B. & Lindsey, R. (1994). Concepts of Fitness and Wellness-with Laboratoeies. Brown & Benchmark.
Clark, J. E. et al. (1981). Young childer’s ability to use precule information tp select and maintain a respons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52, 655-658.
Clark, J. E. (1982).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 in response process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14, 247-254.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Freud, S. (1961).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New York:Norton.
Frost, J. L. (1976a). Children’s play and playground. Boston:Allyn and Bacon.
Fein, G. (1979). Play in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s. In Curren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 L. katz. Norwood, NJ:Ablex.
Fein, G., Rivkin, M. S. (1986). The young child at play. Washington: National Assoc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Groos, K. (1898). The Play of Animals. New York: D. Appleton.
Golden, D. B., Kutner, C. G. (1980). The play development progressscal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all, S. G. (1906). Youth. New York: D. Appleton.
Howard. G. (1978).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oston Little Brown.
Hughes, F. P. (1991). Children, play and development.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Ignico, A. A. (1989). Develomp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a genderrole stereotyping index for physical activit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8, 1067-1075.
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 (1987). 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Lieberman, J. N. (1977).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amb, D. R. (1988). Perspectives in 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s medicine. Volume 1: Prolonged Exercise.
Morris, A. M., Williams, J. M., Atwater, A. E., &Wilmore, J. H., (1982).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motor performance of 3 thrfough 6-year-old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3), 214-221.
Maud, P. J., Foster, C. (1995).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Human Fitness. New York: Macmillan.
Matronia, C. A. (1982). Relationship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 to development of motor skills. New York: Macmillan.
Nova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9).
Milne, C., Seefeldt, V., & Reusehlein, P. (1976).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e, sex, race,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young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47(4), 726-730.
Oliva, P. F. (198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Boston: Little, Brown.
Patrick, G. T. W. (1916). The Psychology of Relations.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W. W. Norton.
Pellegrini, A. D. (198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 ergartener’s play and achievement in prereading, language, and writing. Psychology in the chools, 17, 530-535.
Parten, M. B. (1932).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 243-269.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693-759.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Richard, F. M., Kathy, G. B., Craig, M. R. (1983).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 New York: Burgess.
Razor, J. E. (1984) . AAHPERD and a fit America.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5(9), 54-60.
Spencer, H. (1896).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3rd ed., vol.2, p.2). New York: Appleton.
Scammon, R. E. (1927). The first seriatim study of human growth. Am. J. Phys. Antrop. 10, 329-336。
Sutton-Smith, B. (1967). The role of pla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22, 361-370.
Smilansky, S. (1968). The effects of sociodramatic play disadvantaged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e.
Saylor, J. G. et al. (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mart, M. S., Smart, R. C. (1972).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Relationships, 2nd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Slaughter, M. H., Lohmem, T. G., & Misner, J. E. (1977). Relation of somatotype and body composition to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7 to 12 year old boys. Research Quarterly, 48(1), 159-161.
Spodek, B., Saracho, O. N. & Daivs, M. D. (1988) . Found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eaching Three-, Four-, and Five Year old Childhoo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Toole, T., & Arink, E. A. (1982). Movement edueection :Its
effectiveness of a social learning method for enhancing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eer acception. Child Development. 52, 171-178.
Vygotsky, L. S. (196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Sovuet psychology, 12, 62-76.
Whitener, S. F., James, K. M. (1973).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tor task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5(4), 231-23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章淑婷(民76)。幼兒社會能力、遊戲行為、互動特質與其同儕地位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31-133。
2. 許錦春、林素娟(民81)。幼兒遊戲行為探討。傳習,10,237-246。
3. 黃永寬(民89)。論幼兒運動遊戲的價值。學校體育雙月刊,10(59),37-43。
4. 黃文俊(民89)。坐式生活型態在兒童健康體適能之比較分析研究。體育學報,28,339-348。
5. 黃永寬(民88)。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大專體育,42,38-45。
6. 黃秀蓮(民90)。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體能教學態度之探討。中華體育,15(1),47-53。
7. 黃瑞琴(民83)。論幼稚園遊戲課程的取向。臺北師院學報,7,881-916。
8. 張秀蓉(民73)。兒童時期的運動造成一個人一生的身體。國民體育季刊,13(3),49-57。
9. 張世宗(民80)。「兒戲」非兒戲─「玩」是什麼?學前教育,5(7),12-15。
10. 徐澄清(民75)。從遊戲中學習。健康世界,3,46-49。
11. 邵力子(民77)。淺談幼兒體育遊戲。師大體育系刊,26,124-129。
12. 林錦英(民78)。年齡與幼兒運動能力之關係。國教學報,2,279-300。
13. 林風南(民68)。幼兒身高、體重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臺南師專學報,12,133-153。
14. 周國金(民78)。幼兒體適能教學。國民體育季刊,18(2),53-57。
15. 邱金松(民58)。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