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五版﹚。台北:五南
王千倖(民88):「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教育資料與研究,28,31-39王前龍、張汝秀﹙民88﹚:台灣與日本新世紀中小學階段課程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2﹙3﹚,87-102王美芬、熊召弟﹙民84﹚:國小自然科課程。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真麗(民89):合科課程模式知多少?國教天地,142,88-100王嘉陵﹙民89﹚:台灣與日本小學階段課程改革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8,75-84
王澄霞、林梅芬﹙民83﹚:開發溫室效應STS單元。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37-68
王澄霞、游珮琪﹙民83﹚:油炸後的食用油該如何處理?化學,4,415-428
王澄霞、蔡曉信﹙民83﹚:以腳架策略開發STS專業能力的模式。師大學報,39,429-454王澄霞(民84)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科學發展月刊,23(5),4-455王澄霞、劉奕昇﹙民84﹚:開發臭氧層破洞STS單元。師大學報,40,331-364王澄霞﹙民86﹚:科學教師培育:科學、技學與社會之連結。科學發展月刊,25﹙3﹚,167-174王慧豐、陸正威﹙民89﹚: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經驗分享---以台北縣永和國小社會科行動研究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0(6),155-166
台中師院﹙民89﹚: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學生進修課程總綱暨各系所﹙組﹚課程手冊。3-11
吳平世(民88):課程統整面面觀。統整課程做做看。台北:聯經
吳宗立﹙民89﹚: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157-164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Michael Quinn Patton﹙1980﹚著:質的研究與評鑑(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清山、林天佑(民88):教育名詞釋義。國教新知,46(1),85
吳裕益﹙民89﹚: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70,6-9何縕琪﹙民88﹚: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李坤崇、歐慧敏(民89):統整課程設計與評量。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李遠哲﹙民85﹚:新世紀的教育方向。教改通訊,24,2-6金文淑(民88):統整課程活動設計。班級經營,4(1),14-29林生傳﹙民88﹚: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新程紀元,368-383
林玫君﹙民88﹚:統整課程新設計---「創造性戲劇」在語文教學的應用。班級經營,4(1),39-46林明瑞﹙民86﹚:STS模式之環境教育教學法。科學教育月刊,204,24-31周珮儀﹙民89﹚: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課程統整與教學,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台北:揚智
周麗玉﹙民87﹚:想想,是不是有另一種可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構想。教師天地,93,35-39徐美蓮、薛秋子(民88):以建構教學編織生命教育統整課程。國教天地,134,84-90徐慧萍﹙民89﹚:國中STS模組開發與教學研究--﹙1﹚除濕劑﹙2﹚保鮮膜。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靜(民89):課程統整的另類思維:談後設課程的統整。課程統與教學。台北:揚智
柯禧慧、楊爵光﹙民89﹚:「課程統整」意義之釐清與實作。教師之友,41(4),25-32洪志明﹙民87﹚:聯結於生活的化學實驗安全STS模組之開發。師大學報,43﹙1﹚,19-25
洪振方(民87):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9,289-302高翠霞(民88):學校跨科統整課程的實施─認知與行動。國教新知,46(1),20-26張世平﹙民80﹚: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張世忠﹙民86﹚: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 202,16-23張世忠﹙民87﹚: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24,30-36張美玉﹙民88﹚: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4﹙6﹚,88-107莊奇勳﹙民86﹚:師院環境科學STS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1,275-308莊奇勳、王嘉田﹙民86﹚:國小自然科STS教學模組之探討:豆漿製作。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75-98許信雄﹙民87﹚:課程統整。教育資料與研究,25,1-6
許春峰﹙民87﹚:師院普通化學實驗STS教學模組。新竹師院學報,11,157-186許淑真﹙民89﹚:墾丁國小課程統整規劃。屏縣教育季刊,2,26-28國家科學委員會﹙民86﹚:科學教育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
陳文典(民86):STS理念下之教學策略。物理教育,1(2),85-95陳伯璋﹙民84﹚: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台灣教育,540,11-15
陳伯璋﹙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陳坤木(民88):從教育改革談華山國小統整課程之實施。公教資訊教育季刊,3(2),71-83陳美玉(民8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
陳泰然﹙民89﹚:這是一個可以讓教師不斷有專業成長的制度。翰林文教雜誌,13,8-9陳嘉成(民88):以學校本位的統整課程教學活動設計─以「我們的校園」為例。研習資訊,16(4),65-81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家宏﹙民89﹚:STS學習模組之研究開發--「糖」與「紙」。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和(民88):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231-260黃政傑﹙民84﹚: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月刊,397,4-9黃清勇(民89):淺談學校統整課程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翰林文教雜誌,14,38-43黃琡惠﹙民89﹚:多科統整課程設計─以目標模式為例。師說,148,29-35黃萬居﹙民88﹚:培育國小代課教師為STS教師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專刊,3-17
黃鴻博﹙民86a﹚:影響教師實施STS教學活動因素之研究。科學教育與研究,7,4-13
黃鴻博﹙民86b﹚:理論與實踐─在國小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花蓮師院,86年11月27-28日
黃鴻博﹙民86c﹚:國民小學實施STS課程發展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443-469
黃鴻博﹙民86d﹚:在國民小學實施STS科學研習活動之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350-367
黃鴻博﹙民87a﹚: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黃鴻博﹙民87b﹚: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教師學科知識問題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2,455-479
黃鴻博﹙民87c﹚: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民中小學團體活動自然科教學之研究。中師數理學報,2﹙1﹚,89-112黃鴻博﹙民88﹚:STS教育理論的接納與實踐---一個國小教師的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15
黃鴻博﹙民89a﹚:STS科學教育理念之緣起與發展。STS教育理念與自然科學教學研習會研習手冊,4-19,台中師院
黃鴻博﹙民89b﹚:國民小學STS教學活動發展之研究。從國教九年一貫教學模組之發展協助中小學數理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座談會手冊﹙一﹚。彰化師範大學,89年10月13日
黃譯瑩(民88):九年一貫課程中課程統整相關問題研究。教育研究資訊,7﹙5﹚,60-81
黃繡梅﹙民89﹚透過STS模組教學培育學生知能及創造力﹙1﹚食品添加劑﹙2﹚色素。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單文經(民88):課程統整的類型。國民教育,40(1),41-46游家政(民89):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3(1),19-38游進年﹙民89﹚:小班教學與多元評量。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52-63葉興華﹙民89﹚:我國國小推行課程統整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傅瓊慧(民87):「主題式大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示例。教師天地,93,50-53歐用生﹙民83﹚: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歐用生﹙民88a﹚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邁向課程新紀元,19-33
歐用生(民88b)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128-138歐用生(民8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2-9劉宏文﹙民85﹚: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4劉美娥等(民88):國小主題統整課程設計初探。課程統整做做看,台北:聯經
鄭玉卿(民88):教師進行課程統整設計的先備工作─知識統整探究的重要性。國教新知,46(1),27-34鄭全利(民89):一顆希望的種子---統整課程初探。屏縣教育季刊,2,35-38鄭淑玲﹙民86﹚:開發STS模組--「植物色素」與「天然清潔劑」。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博真(民89):國小教師實施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4),92-113蔡秋田﹙民88﹚:從小班教學談適性評量。國教天地,134,101-105蔡清田﹙民87﹚: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策略。教師之友,39﹙4﹚,1-10蔡清田﹙民90﹚:「教師即研究者」的課程行動研究:以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教學實習」課程為例。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
盧玉玲、連啟瑞﹙民85﹚:由國小高年級「水」單元STS模組開發探討影響教師行為改變因素。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4-2511-S-152-014
賴清標﹙民88﹚:近十年來的台灣小學教育改革。台中師院學報,13,39-55
霍秉坤﹙民89﹚:香港課程改革決策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3﹙1﹚,59-78薛梨真(民88a):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高雄市國小統整課程教學種子教師培育成果彙編。高雄市教育局
薛梨真(民88b):從課程統整模式談教學設計要領。班級經營,4(1),3-13簡馨瑩﹙民89﹚再談課程「統整」---從孩子的學習出發。教育研究,70,77-86魏明通﹙民83a﹚: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一﹚----英國SIS及SISCO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8,2-19魏明通﹙民83b﹚:各國STS課程教材評介﹙二﹚----英國SATIS計畫。科學教育月刊,169,12-20魏明通(民86):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羅珮華(民85):地球科學教育在STS扮演的角色。科學教育月刊,190,23-27羅華木、陳麗伎﹙民87﹚:國語科課程統整初探----簡介台北市實踐國小試辦概況。教師天地,93,45-49蘇宏仁﹙民85﹚: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190,2-12蘇宏仁﹙民86﹚: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顧、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月刊,200,2-10蘇育任﹙民86 a﹚:跨世紀的科學教育改革---STS課程與教學。八十六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2,589-613
蘇育任﹙民86 b﹚:核化學的STS模組:一種具有前瞻性的環境教育之教學策略。台中師院學報,11,403-422
二、英文部分
Beane,J.A.(1997).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Betty, C.S.& Yager, R.E. (1993).The inclusion of STS material in frequently used secondary science textbooks in the U.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0(4), 339-349
Christine, M.C. & Jenifer, V.H.(1998).Sociology of science as a means to more authentic, inclusive science educ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5(5), 483-499
Drake,S.M.(1993).Plan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The call to advanture.Alexa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iduction Service No.ED 355 660)
Erminia, P.(1996). Learning About Science, Techology, and Society (STS)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Co-Constructing an Issues-Based Model for STS Education.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6(8), 432-440
Fraser,B.J.& Walberg,H.J.(1995).Students’ conceptions and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approaches. Improving Science Education, 46-69
Fogarty,R.(1991).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 61-65
Jacobs, H.H.﹙1991a﹚.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structor Magazines, 404(2),22-23
Jacobs, H.H.﹙1991b﹚.Planning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2),27-28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199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Roby, R.K.﹙1981﹚.Origins and significanc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ovement.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27﹙2﹚,7-12
Roy, R. & Waks,L.T.﹙1985﹚.The A, B, C’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Forum.13(4)
Schoneweg, C.& Rubba, P.A.(1993).An examination of views about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inter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eneral education physics and STS courses.Paper press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ational Associatio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Atlanta, GA, April 15-19)(ERIC Document Repriduction Service No.ED 362 394)
Yager, R.E.& McCormack, A.J.﹙1989﹚.Assessing teaching/learning/ successes in multiple domains of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73(1), 45-58
Yager,R.E., Ed.﹙1996﹚.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Report No.ISBN-0-7914-2770-6) State Univeresity of New York Press, State University Plaza, Albany, NY12246(ERIC Document Repriduction Service No.ED 403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