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與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志仁(民88)如何落實校園民主化之運作。教育資料文摘,第四十三卷第二期,頁51-56。台北:教育資料文摘社。
王文科(民84):教育研究法(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正銘(民86):一所體制內小學進行課程改革實驗的歷程:一個個案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淵智 (民84) 屏東縣山地合併小學組織文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雜誌(1996)未來,屬於海闊天空的人。海闊天空教育台灣,頁
17。
天下雜誌 (1998)共築希望大工程。跨世紀希望工程師,海闊天空Ⅱ,
16-19。
李振生(民89):破除迷思、開創新猷--對學校領導應有的認識。師
友,393,頁41-45。
吳大千(民86):「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做為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管
理改革方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民88):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8):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
探究。教育研究資訊,第7卷,第1期,頁14-21。
吳璧純(民89):談九年一貫學校本位課程的幾種工作模式。康軒
Education教育雜誌2000年六月號第四十期,頁7。
林天佑(民87)教導型組織─創造教育永續成功的發動機。教育資料與
研究,23,61-63。
林文生(民88):學校為本位的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的經驗為
例。台北縣:瑞柑國小。
林幸台(民78)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
導學報,12期,265-297。
林怡秀(民88):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南師
範學院編印,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頁1-35。
金樹人(民78):如何創造成功的工作生涯。教師天地,2月,頁68-
72。
周新富(民80):國小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良方(民86):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郭玉霞(民85a):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期,53-59頁。
郭玉霞(民85b):教師專業化。載於黃光雄(編):教育導論(303-
319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國華(民82):國民中學教師生涯專業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木蘭 (民72)行為科學與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畢恆達(民87)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
北:三民。
高新建(民80):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邁向課程新紀元
(二),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8-44。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
要。
教育部(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
陳木金(89年):從學校行政系統理論看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學校行政雙月刊,第七期。頁64-77。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
訊,第7卷,第1期,頁1-13。
陳伯璋、盧美貴(民89):學校實驗教育的理念、困境與前瞻─以台北
市立師院實小「學校本位課程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教
育實驗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53-69。
陳惠邦 (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連安青(民84):我國小學數學實驗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信賢(民89):課程改革與教師文化的辯證。第二屆課程與教學論壇
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革新」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國立台東師範
學院,頁35-48。
張芬芬(民7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民67):工業化社會中人與工作的關係─組織心理學的基本理
論與有關研究。師大學報,第二十三期,41-67。
張嘉育(民88):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民88):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
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6期,頁4-18。
黃白雪 (民90)工商戰國策2改造老店。新新聞周報762期,頁78-81。
台北。
黃嘉雄(民8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協會,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145-180臺北:新店。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
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書局。
黃政傑(民86):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民88),國教九年一貫課程的展望。師友,第379期,頁4-9。
黃國隆(民75):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國立政治大學學
報,53期,55-83頁。
歐用生(民88):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
訊,第3卷卷,第1期,頁22-32。
歐用生、楊慧文(民87):新世紀的課程改善--兩岸觀點。台北市:
五南。
歐慧敏(民89):融入能力指標的主題式統整課程。中華民國課程與教
學學會,第二屆課程與教學論壇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革新」學術
研討會,頁62-72。
莊梅枝(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例集,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
會,邁向課程新紀元(四),頁2-5。臺北:新店。
蔡芸(民85):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中教師為
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民89):行動研究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應用。中華民國教
材研究發展協會,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279-303。 臺北:新
店。
薛梨真(民89):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教育部,課程統整手冊理念
篇。
顏國樑(民88):教育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分析、應用及其在教育政策
上的啟示。教育部編印,第二屆教育行政研究發展獎勵得獎作品選
輯,36-91頁。
饒見維(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經驗分享。中華民國教材研究
發展協會,邁向課程新紀元(二),頁45-73。臺北:新店。
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1985)Action Science.(民
89)行動科學(夏林清譯)。台北市:遠流。
Aronson, E. , Wilson, T. D. , Akert, R. M.(1994)Social
Psychology.(民84)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全譯)。台北:楊
智文化出版。
Altrichter, H., Posch, P., Somekh, B.(1993)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
(夏林清譯)。台北市:遠流。
Briggs, J. & Peat, F. D.(1999)Seven Life Lessons of Chaos:
Timeless Wisdom form the Science of Change.(2000)亂中求
序:混沌理論的永恆智慧(姜靜繪譯)。台北:先覺出版社。
Doll, W. E.(1993)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民
88)後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台北市:桂冠。
Deal, T. E. &Peterson, K. D.(1994)The Leadership Paradox
Balancing Logic and Artistry in Schools.(民87)學校領導--
平衡邏輯與藝術(林明地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Henderson, J. G. & Hawthorne, R. D.(2000)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2nd ed.(2000)革新的課程領導(高新
建、單文經、游家政、蔡清田、王麗雲、張明輝譯)。台北:學富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McNiff, J., Lomax, P., Whitehead,J .(1996)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民90)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
囊(吳美枝,合理恩譯)。嘉義是:濤石文化。
Smith, S. C. & Piele, P. K.(1981)School leadership(民80)學
校行政領導原理(喬玉全、陳鋅、錢華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
Thurow, L. C.(1999), Building wealth: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and Nation in a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民
89)知識經濟時代(齊思賢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Walker, D. & Soltis, J. F.(1999)Curriculum and Aims. (民88)
課程與目的(許瑞雯譯)。台北市:桂冠。
二、西文部分:
Caldwell, B.(1990).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Judith D.
Chapman(ED.),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pp.3-26).New York:Falmer.
Chapman, Judith D.(1990).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ersonnel. In Judith
D. Chapman,(ED.),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pp.3-26).New York:Falmer.
DeMoulin, D.F. & Guyton, J. W.(1988). A Measure of Common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Career Stages as Perceived by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Validation of a Model for Career
Development. Louisville, KY: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ERIC NO.303422)
Edwards, W. l.(2001)School Leadership:The Crucial Factor
for Successful Schoo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hool
Leader Preparation,Licensure/ Certification ,Selection,
Evaluation,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55-72)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 。
Ely, M., Anzu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M.
(1991).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 Circles within
Circles. PA:The Falmer Press.
Feiman, S. & Floden, R. E.(1980). What´s All This Talk About
Teacher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No. 189 088)
Fessler, R.(1985).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 J. Burk & R. G. Heideman. Career-
long teacher education (pp. 181-193). Illinois:Chareles
C. Thomas.
Fessler, R. & Christensen, J. C.(1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llyn and Bacon.
Guskey, Thomas R. & Peterson, Kent D.(1996). The road to
classroom chang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