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立行、饒見維(民81)。教育專業化與教育實習之實施,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民85)。教育研究法(第五版)。台北: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D. L. Jorgensen著)(民88)。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原著為1989年版)。
王秋絨(民80)。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師大書苑。
江志正(民87)。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思。台中師院學報,12,103-125。
江麗莉、詹文娟、鐘梅菁(民88)。三個臭皮匠的努力-反省策略在師院教師改進教學的應用。輯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06-125。
成虹飛(民85):以行資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省:一群師院生的例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745-H-134-001 F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作者。
余英時(民83)。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型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1),1-16。吳姿儀、李奉儒譯(M. Q. Patton著)(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著為1990年版)。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根明譯(Gibson著)(民77)。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原著為1986年版)
吳清基(民84)。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何福田、羅瑞玉(民81)。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台北:師大書苑。
汪履維(民84)。在師資養成教育中應用「案例法」與「自傳法」的經驗。發表於「師資培育理論與實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
邱國力(民85)。國中理化實習教師對其教學之反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江(民75)。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寶山(民83)。教學論。台北:五南。
周水珍(民85)。學校本位的國小教師在職教育之探討。國教園地,55、56,4-7。洪福財(民89)。幼教教師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洪漢鼎、夏鎮平譯(Hans-Georg Gadamer著)(民84):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補充
和索引。台北:時報文化。
姜文閔譯(J. Dewey著)(民81)。我們如何思維。台北:五南。(原著為1933年版)
高敬文(民79)。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劃,輯於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
秦夢群(民77)。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夏林清等譯(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民8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遠流。(原著為1993年版)
夏林清譯(C. Argyris, R. Putnam & D. M. Smith著)(民89)。行動科學。台北:遠流。(原著為1985年版)
張美玉(民84)。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發表於八十三、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張春興(民8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鈿富(民81)。教育專業問題與展望。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349-365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民84)。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輯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313-334。高雄:復文。
張嘉育(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常波(民89)。西方反思型教師教育思潮興起背景綜述。外國教育研究,27(2)31-34。
郭玉霞(民81)。美國教學專業化運動的發展現況。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333-348頁。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7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美玉(民88a)。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陳美玉(民88b)。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娟(民88)。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
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敏(民83)。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7,119-144。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民88):行行重行行-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探究。教育部顧問室委託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
陳麗華(民79a)。反省性師範教育派典的理念與實際。教育研究雙月刊,14,53-61。
陳麗華(民79b)。評析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反省性教學」方案。輯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313-334頁。台北:師大書苑。
陳聖謨(民8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溫明麗(民85)。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輯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溫明麗譯(Carr著)(民85)。新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8)。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坤錦(民81)。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文集(下)。台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祺編著(民79)。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湯維玲(民85)。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游可如(民85):成為自己數學教室中的學生─研究者與教師在國小教室中的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彭麗琦(民89):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國立台北
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學報。1995,9,297-318。
趙長寧(民90)。教師與行動研究。發表於東海大學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
歐用生(民81)。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3)。國小教師進修教育的新境界。研習資訊雙月刊,11(6),1-7。
歐用生(民84)。教師成長與學習。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印行。
歐用生(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88a)。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輯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16。
歐用生(民88b)。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鄭麗玉(民8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潘世尊(民89a)。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3(3),103-120。潘世尊(民89b)。教師的自我反省與協同反省:策略與品質的提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11下,91-108。
潘世尊(民90a)。協同反省活動的研究取徑分析-以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為焦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12,1-21。
潘世尊(民90b)。以Habermas的理論為基礎的教育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13,1-30。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鍾宜玲(民86)。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聖校(民79)。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顏素霞(民83)。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實習課程、學生個人背景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謝瑞榮(民88)。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簡良珍(民85)。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以美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6)。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學校教育革新專輯,40-6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貳、外文部分
Argyris, C. & Schön, D. A.(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Bradley, H. (1978). Towards a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y for inservice tranining, report of a nat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ACSTT at Bournemoth, 17-19 January.
Brown, L., Henry, J. A. & McTaggart, R. (1982). Action research: Notes on the national seminar.
CARN Bulletin, No. 5, 1-16.
Carr, W. (1984). Adopting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cation,14(1),1-4.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arch.
London: Falmer.
Grundy, S. (1987). Curriculum: Products or praxis? London: Falmer.
Habermas, J.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Translated by Jeremy Shapiro.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Louden, W. (1991). Understanding teaching-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eachers’ knowled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 Chandler & Sharp.
Marsh, C. (1992).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London: Falmer.
Newman, S. (1999). Constructing and Critiquing Reflective Practice. Ed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7(1),145-162.
Kemmis, S.(1988). Action Research. In J. P. Keeve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pp. 42-49). Oxford: Pergamon Press.
Kottkamp, R. B. (1990). Means for facilitating reflect: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 (2):
182-203.
Pollard, A. &Tann, S. (1993). Reflective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A handbook for the
classroom(2nd ed.). London: Casell.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ö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London:
Heinemann.
Van Manen, M. (1977).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 Curriculum
Inquiry,6, 205-228.
Whitehead, J. (1993). The growth of edcational knowledge. Bournemouth:Hyde.
Winter, R. (1989).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London: Falmer.
Wood, P.(1988) Action research: A field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4,
135-150.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Zeichner, K. M. & Gore, J. M. (1995). Using action research as a vehicle for student teacher
reflection: A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In S. E. Noffke and R. B. Steveeson(Eds.),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Becoming practically critical(pp. 13-30).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