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11: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正田
論文名稱:台中縣國小校長、教師對特殊教育教師評鑑意見調查之研究
指導教授:傅秀媚傅秀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評鑑評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3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台中縣國小校長、教師對特殊教育教師評鑑意見調查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校長及教師在特教教師評鑑之目的、規準與實施及以教師成績考核辦法對特教教師進行考核之考核組織、規準、程序、方法、結果等相關問題之意見;進而提出改進特教教師評鑑和特教教師成績考核之建議。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樣本自台中縣77所國小42位校長、203位兼行政教師、231位普通班、139位特教教師,工具是「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評鑑意見調查表」。
提出下列三項結論:
1. 本研究問卷所提特殊教育教師評鑑各項議題,在台中縣校長與教師的看法雖有差異,但同時受到肯定。
2. 關於特教教師評鑑方面:評鑑目的應形成性與總結性並重;所提十一項規準,均可作為評鑑的參考;制度制定應有特教教師、專家學者、專業團隊、輔導團、家長參與;人員應包括特教教師、學者專家等;方法以觀察法、晤談法為主;評鑑後公開表揚、提供進修機會、以改進教學;大體而言評鑑值得推行;但缺乏專業人才,失去公平性,流於形式、使教師產生壓力;因此,應該建立完整的評鑑制度、具體周延的評鑑規準。
3. 關於特教教師成績考核方面:由全校教師推選,代表人數以九至十七人為宜;先參考教師自評,平時就要有紀錄並通知受評人;與事、病假是否超過兩週最為關鍵,考核後大部分只發考核通知單;列「四條一款」的人數不要限制。大體上缺乏具體規準、未列特教專業項目且缺乏彈性。提出的建議是:重視平時表現且紀錄詳實、考核重在輔導並非監督、參考專家評鑑結果、教師自評,輔導室,校長等的考核應並重等。
提出改進國小特教教師評鑑和成績考核的多項建講,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和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評鑑之參考。
關鍵字:特殊教育教師評鑑、教師評鑑、教育評鑑。
Research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pin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opinions held by the school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specifically the purpose, criteria, and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s, criteria, procedures, means, results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evaluating special-education teachers with their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with further suggestions regarding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s of special-ed teacher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of special-ed teachers.
The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as a means to collect data. Samplings were taken from 77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42 principals, 203 teacher-cum-administrators, 231 teachers of regular students, and 139 special-ed teachers. The tool was the “Opinion Questionnaire on the Evaluation of Special-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ree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1. The issues raised in the questionnaire collected differing opinions from the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but all were given mutual recognition.
2. Regarding the evaluation of special-ed teachers:
The purpose of the evaluation should equally emphasize formation-type and integral-type. The 11 issues proposed ay all be basis for evalu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should involve special-ed teachers, experts and academics, specialized bodies, consultant groups, and families, with members to include special-ed teachers, experts and academics; the means shall be mainly observation and personal discussions; the evaluations shall be publiciz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in general, evalua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but professional expertise is lacking, hence becoming unfair and routine that pressures the teachers. So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with substantial and extensive criteria.
3. Regarding the performance-evaluation of special-ed teachers:
To be nominated by all the school teachers, with 9 to 17 being a suitable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s. First refer to the teachers’ self-evaluation; keep track normally and notify those being evaluated; the key is whether one has taken more than two weeks of personal and sick leave; most were only notified with post-evaluation notices; those listed under “four articles one item” should not be limited. Generally there is s alack of substantial criteria, without listing professional special-ed issues and lacking flexibility. The suggestion proposed is to emphasize daily performance and record in detail; the evaluation is to advise not to supervise; refer to experts’ evaluations; teachers’ self-evaluations, with equal weight given to evaluations from the counselors and principals.
Propose variou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s of special-ed teacher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serving as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evaluations of special-ed teachers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Key word:Evaluation of special-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 evalu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目 次
頁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表次‧‧‧‧‧‧‧‧‧‧‧‧‧‧‧‧‧‧‧‧‧‧‧‧‧‧‧‧‧‧‧‧‧‧ Ⅷ
圖次‧‧‧‧‧‧‧‧‧‧‧‧‧‧‧‧‧‧‧‧‧‧‧‧‧‧‧‧‧‧‧‧‧‧ Ⅹ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特殊教育教師評鑑的意義與目的 ‧‧‧‧‧‧‧‧‧‧‧‧‧‧‧ 10
第二節 特殊教育教師評鑑的規準‧‧‧‧‧‧‧‧‧‧‧‧‧‧‧‧‧‧‧ 24
第三節 特殊教育教師評鑑的模式‧‧‧‧‧‧‧‧‧‧‧‧‧‧‧‧‧‧‧ 42
第四節 特殊教育教師評鑑的方法、程序與相關變項‧‧‧‧‧‧‧‧‧‧‧‧ 50
第五節 台中縣特殊教育教師評鑑實施現況‧‧‧‧‧‧‧‧‧‧‧‧‧‧‧‧ 6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概念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2
第三節 樣本選取‧‧‧‧‧‧‧‧‧‧‧‧‧‧‧‧‧‧‧‧‧‧‧‧‧‧ 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之編製‧‧‧‧‧‧‧‧‧‧‧‧‧‧‧‧‧‧‧‧‧‧‧ 77
第五節 實施過程‧‧‧‧‧‧‧‧‧‧‧‧‧‧‧‧‧‧‧‧‧‧‧‧‧‧ 78
第六節 資料處埋‧‧‧‧‧‧‧‧‧‧‧‧‧‧‧‧‧‧‧‧‧‧‧‧‧‧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評鑑目的相關問題之意見‧‧‧‧‧‧‧‧‧ 80
第二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評鑑規準相關問題之意見‧‧‧‧‧‧‧‧‧ 83
第三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評鑑實施相關問題之意見‧‧‧‧‧‧‧‧‧ 88
第四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成績考核委員會組織相關問題之意見‧‧‧‧109
第五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成績考核規準相關問題之意見‧‧‧‧‧‧‧110
第六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成績考核程序相關問題之意見‧‧‧‧‧‧‧113
第七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成績考核方法相關問題之意見‧‧‧‧‧‧‧121
第八節 受試者對特殊教育教師成績考核結果相關問題之意見‧‧‧‧‧‧‧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39
第三節 待努力之方向 ‧‧‧‧‧‧‧‧‧‧‧‧‧‧‧‧‧‧‧‧‧‧‧ 14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145
二、 外文部份‧‧‧‧‧‧‧‧‧‧‧‧‧‧‧‧‧‧‧‧‧‧‧‧‧‧‧‧‧‧154
附錄
附錄一 各縣市特殊教育主管機關及特殊教育教師評鑑實施現況‧‧‧‧‧‧‧‧160
附錄二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十條條文‧‧‧‧‧‧‧‧‧‧‧‧‧‧‧‧162
附錄三 台中縣八十九學年度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班教學績效訪式實施計‧‧‧‧163
附錄四 本研究問卷發出數回收數及可用數統計表‧‧‧‧‧‧‧‧‧‧‧‧‧‧170
附錄五 協助本研究完成調查問卷初稿之台中縣特殊教育輔導成員‧‧‧‧‧‧‧175
附錄六 本研究調查問卷初稿‧‧‧‧‧‧‧‧‧‧‧‧‧‧‧‧‧‧‧‧‧‧‧176
附錄七 參與指導本研究正式調查問卷編製之專家學者‧‧‧‧‧‧‧‧‧‧‧‧177
附錄八 本研究正式發出之調查問卷‧‧‧‧‧‧‧‧‧‧‧‧‧‧‧‧‧‧‧‧178
附錄九 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188
附錄十 函請教師協助填答問卷之信函‧‧‧‧‧‧‧‧‧‧‧‧‧‧‧‧‧‧‧19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 (民76) 。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簡評。現代教育,第6期,21-26頁。台北:現代教育雜誌社。
王文科 (民82)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 (民83a) 。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發展指標之研究(I)---啟智教育部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王文科 (民83b) 。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振德(民89)。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教學會年會演講紀錄。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
毛連塭(民79)。師範學院目標及課程之研究。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83-122頁。台北:師大師苑。
毛連塭(民81)。從國小教師任教情形談師範學院課程設計。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3-288頁。台北:師大師苑。
毛連塭(民82)。台灣地區未來六年(八十至八十五學年度)國小特殊教育師資供需情形之推估研究。台北:教育部研究委員會。
毛連塭(民87)。台灣地區未來六年國小特殊教育師資供需情形之推估研究。台北:教育部研究委員會。
毛連塭(民88)。特殊兒童教學法。台北:心理。
台中縣政府(民89)。特殊教育課工作報告。台中縣八十九學年度校長會議資料冊。台中:台中縣政府。
台中縣政府(民89)。台中縣國民中小學融合式教育實施計畫。台中:台中縣政府。
朱淑雅(民87)。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晟蓀(民70)。學生評鑑教師可行性之探討。教與學,70年1、2月號,3I-33頁。台北:
台北市政府。
江啟昱(民83)。CIPP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一飛(民88)。特教師資培育需求與問題。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專書「特殊教育現況與發展趨勢」,10-1-10-8頁,未出版。
李新鄉(民84)。國小教師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芃娟(民81)。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智能不足學童教育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期,97-131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李建浩(民84)。我國啟智教育高職階段職業類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遠哲(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華國(民82)。資深啟智教育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期,153-177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何東墀(民82)。我國特殊教育師資培育與進修管道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呂木琳 (民84)。臨床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國立教育資料館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263-313頁。台北:師大書苑。
余漢儀等(民87)。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沈珊珊(民86)。教師專業與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社會學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月娟(民87)。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等(民87)。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期,197-221頁。臺北:國
立教育資料館。
吳武典等(民87)。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師資培育與進用政策之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期,1-22頁。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吳武典等(民90)。特殊教育發展趨勢蠡測。教改論衡﹝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9/11.html
吳明清(民83)。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俐俐(民90)。國小資源班教師對個別化教育計劃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民79)。臨床視導在教育實習上的應用,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政策與問題,185-200頁,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3)。美國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
林三木(民88)。特殊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林宏熾(民86)。特殊教育教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五卷1期,1-3頁。台北:特教新
知通訊雜誌社。
林幸台、王振德(民85)。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佩瑩(民85)。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惠芬(民88)啟智教育教師人格特質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期,281-296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孟瑛如(民88)。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林寶貴(民86)。特教師資培育制度與課程。教育資料集刊,22期,207-235頁。臺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邢敏華(民87)。台灣區啟聰學校教師之教學溝通行為與所需具備之專業 能力調查。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期,103-123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邪敏華(民88)。台灣啟聰教育教師所需具備之專業能力與師資養成課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2期,459-494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邱錦昌(民88)。教育視導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紀雪盡(民89)。國小基層教師如何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
35-37頁。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洪儷瑜(民88)。談特殊教育教師師資培育。特殊教育季刊,71期,38-40頁。臺北:中
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胡永崇(民87)。特教師資合流問題座談。特教新知通訊,五卷6期,1~6頁。台北:特教新知通訊雜誌社。
徐美惠、高熏芳(民85)。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台灣教育,544期,11-19頁。
臺北:臺灣省教育會。
夏林清 (民82)。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1987-1992)。台北:張老師。
徐美惠、高薰芳(民85)。重視教師評鑑落實「教評會」功能。台灣教育,544,11-19頁。臺北:臺灣省教育會。
高敬文 (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新建(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意涵與實施。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二),18-44頁。台北: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
高強華 (民84)。論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之「教育評鑑」, 247-272頁。台北:師大書苑。
孫淑柔(民89)。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成果評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民89)。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曾一士(民81)。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規劃。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八十一年年刊。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陳光煌(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規劃.實施與分享。台南:高昇。
陳永和(民89)。教師分級制。師友,401期,58-61頁。臺中:臺灣省公立中小學
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陳伯璋 (民7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南宏。
陳美玉 (民85)。教育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6)。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
陳奎熹(民82)。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善德(民87)。良性互動機制下的基礎教育改革。取自http//www.tecs.com.tw。
陳聖謨(民86)。國民小學教師對教師評鑑制度之態度研究。初等教育學報,第十期,417-441頁。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郭添財(民83)。當代教育思潮(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在比較教育方法論上的應用。台北:五南。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民89):紀念蔡保田教授逝世三週年。教育研究方法  
論文集,177-183頁。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民88):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民89):中華民國教育年報。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郭美滿(民88)。啟智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72)。中華民國第一次特殊兒童發展普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2)。中華民國第二次特殊兒童發展普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民84a)。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實錄。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民84b)。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民86)。師資培育法集相關法規選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編印(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黃文樹(民86)。一九九0年美國小學教師證書制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5期,42-71頁。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黃小伶等(民88)。特殊教育現況與發展趨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部88夜間碩士班作業專輯,未出版。
黃光雄(民78)。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黃宗顯(民88)。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台北:五南。
黃政傑(民76)。教育研究亟須擺脫量化的支配。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之「教育研究方法論」, 131-140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76)。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坤錦(民81)。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17-637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民84)。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之「教育評鑑」, 229-246頁。台北:師大書苑。
黃裕城(民72)。國民小學教師成績考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萬益、陳惠邦、黃讚坤及簡紅珠(民85)。行動研究在教師進修中應用與改進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編號: 85-3-M-007)。台北:教育部。
黃嘉雄(民8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19-25頁。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傅木龍(民87)。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傅秀媚(民85):特教系組在職進修教師任教特殊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0期,507-521頁。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張春興(民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游家政(民83)。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游家政(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二),229-241頁。台北: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
游進年(民88)。CIPP模式在台灣省國民中學訊府工作評鑑應用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定貴(民88)。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清濱(民68)。人事考核與教育革新。師友,116期,40-44頁。臺中:臺灣省公立中
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張鈿富(民88)。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師大師苑。
張蓓莉(民82)。台灣地區未來六年(八十至八十五學年度)國中特殊教育師資供需情形之推估研究。台北:教育部研究委員會。
張慧淳等(民77)。教師考核辦法之檢討及改進。現代教育,11期,107-118頁。臺北:現代教育雜誌社。
張德銳(民81)。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德銳(民83)。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張德銳等(民85)。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等(民89)。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檢討與展望。師友月刊,381期,5-8頁。臺中:
臺灣省公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張德勝(民86)。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以花蓮師範為例。發表於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花蓮。
淡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室(民72)。淡江大學教學評鑑之研究─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台北:淡江大學。
彭森明(民85)。美國中小學教師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8期。33-45頁。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彭森明(民86)。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14期。62-64頁。臺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楊士賢(民89)。開放空間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31-34頁。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楊文雄(民69)。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 ---- 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國立嘉義師院學報第9期, 299-318頁。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廖經華(民89)。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歷程中教師專業成長的認知。翰林文教雜誌,10期,46-51頁。臺南:翰林。
蔡明富(民87)。融合教育及其對班及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期,349~380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蔡文標(民88)。特殊教育的分流與合流。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2期,124-140頁。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蔡保田等(民79)。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蔡炳坤(民86)。中國大陸教育督導制度之歷史發展與評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2期,106-132頁。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蔡崇建(民83)。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的需求評估。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期,103-117頁。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歐用生(民88)。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論文集,1-16頁。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歐生談譯(民82)。教師效能訓練(Dr. Thomas Gordon著)。三重市:新雨。
歐陽教、張德銳 (民8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期,90-100頁。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謝文全 (民78)。教育行政一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謝金青(民8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新竹師範學報,11期,449-486頁。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盧增緒(民87)。論教育評鑑觀念的形成。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3-60頁)。台北:師大書院。
謝寶梅(民85)。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的教學思考集教學行動之比較研究。台北:五南。
鍾宜玲(民86)。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靜(民89)。學校本位行動研究的實務。教育資料與研究,35期,19-24頁。臺北:國
立教育資料館。
薛曉華(民84)。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簡紅珠(民86)。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期,18-22頁。台北:台北縣政府。
羅清文(民89)。學校教育的核心發展─落實學校本位經營。師友,382期,18-21頁。臺中:臺灣省公立中小學校教職員福利金籌集管理委員會。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成長。台北:五南。
饒見維(民86)。學校本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在我國之實踐途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主編之進修推廣教育的挑戰與展望,77-106頁。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經驗分享。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之邁向課程新紀元(二),45-73頁。台北:中華民國課程發展學會。
蘇錦麗(民86)。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民89)。大學後設評鑑研究。台北:揚智。
貳 、英文部份
Acheson, K. A., & Gall, M.D. (1987).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New York: Longman.
Barber, L. W. (1990). Self-assessment.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216-228.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Basow, S. A., & Silberg, N.T.(1987).Student evaluations of college professors:Are female and male professors rated differentl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308-314.
Beach, B., & Reinhartz, J. (1989). 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 New York : Harper & Row.
Blackburn, R.T., & Clark,M.J.(1975).Assessment of faculty performance: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ors, colleagues, students, and self-rating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8, 242-256.
Brighton, S. (1965). Increasing your accuracy in teacher evalu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ighton, S. F. (1974). Handbook of successful school administr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ulcock, J. W. (1984). Why can’t we define good teach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48 207.)
Cashin, W. (1990). Student Ratings of Teaching: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Idea Paper, 22, Center for Facult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Castetter, W. B. (1971). The personnel function i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 C.
Cederblom, D., & Lounsbury, J. (1980). An investigation of user acceptance of peer evaluat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 33, 567.
Chau ,H. & Hocevar,D.(1994).Higher-order factor analysis of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ffec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72110)
Cogan, M. L. (1973). Clinical supervision. M.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ressel. P. L. (1977). Evaluation. In A. S. Knowles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Vol.4, 1480.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Divid, H. (1987). Appraising teacher performance in North Carolina.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7), 40--44.
Duke, D.L. & Stiggins, R.J. (1991). Beyond minimum competence: Evalu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illman, J., & Darling-Hammond, L.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 116-132. (2nd).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Eaker, R. E. (1972). An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process as perceived by selected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Educator’s Guide to Qualitative Practitioner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ollman,J.(1995).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public rating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Child Study Journal,25(1),57-78.
Garman, N. B. (1971). A study of clinical supervision as a resource of college teachers of Englis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Goldhammer, R, (1969). Clinical supervision. New York: Holt, Rinohart and Winston.
Goldhammer, R., Anderson, R. H., & Krajewski, R. J. (1980). Clinical supervision,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ohart and Winston
Greene, J. E, (1971). Schoo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Radnor, Pennsylvania: Chilton Book Company.
Greenwood, G. E., & Lounsbury, H. J. (1980). Alternatives to Student Ratings of College Teaching.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1(6), (Nov./Dec, 1980), 673682.
Griffiths, M. (1990). Action research: grassroots practice or management tool? In P. Lomax (ed.) Managing Staff Development in Schools: An action research, 37-51.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Haefele, D. L. (1981). Teacher interview. In J. Millman (Ed,),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 41-57.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Harris, B. M., (1986). Development teacher evaluation. Boston: Allyan and Bacon.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Harris, W. U. (1981). Teacher command of subject matter. In J. Millman (Eds,),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 58-72.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Holly, M.L.H. (1989).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USA and England. In M.L. Holly & C.S. McLoughli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Iwanicki, E. F. (1981). Contract plans: A professional growth-orient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eacher performance. In J. Millman (Ed,),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203-228.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wanicki, E, F. (1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man & Darling-Hammond, L. (Ed.),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158-174.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Jarvis, 0. T., & Pounds, H. R. (1969). Organizing supervising and administr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Vest Nyack, N. Y.: Park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Kerr, B. J. (1976).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 of using feedback with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cycle to facilitate teachers'' individualization of instru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anatt, R. P. (1981). Evaluating teacher performanc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ideotape.]
McGreal, T. L. (1983). 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Nergney, R, P., & Medley, D. M. (1984).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M. Cooper (Ed.), Developing Skills for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New York: Longman.
Millman & Darling-Hammond, L. (Ed.),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 158-174.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 Sage Publications
Moya, Sally A.; Gay, Glenda(1982, Eval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 v5, n1, 37-41. Win 1982.
Murgatroyd, S. & Morgan, C. (1993).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School.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Jones, J. (1993). Appraisal and staff development in school. London: David Fulton.
O’Hanlon, J., & Mortensen, L. (1980). Making Teacher Evaluation Work.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1(6) , (Nov./Dec. 1980), 664-672.
Oja, S. N. & Smulyan, L.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Powell, J. H. & McGowan, T. M. (1996). In search of autonomy: teachers’ aspiration and expectations from a school-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12(3), 249-260.
Redfern, G. B. (1980), Evaluating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A performance objectives approach. Boulder, Colorado: West view Press, Inc.
Richardson, E, T. (1975). A self-evaluation instrument. NASSP Bulletin. 7-17.
Richardson, C. R. (1975). Staff development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4(1), 303-311.
Roeder, P. (1993). The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liberal studies assessment portfolio.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San Diego: CA
Rothberg, R. & Buchanon, L.(1981).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assessment. Phi Delta Kappan, 62, 527-544
Rubin, L. (Ed.) (1978).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Trends, Processes, and Precriptions.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Inc.
Schratz, M. (ed.) (1993). Qualitative Voic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Falmer.
Schutz, Pamela N.; Zeph, Lucille A. (1991). Evalu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Rural Educator v12 n2 , 20-23 Win 1990-91.
Sergiovanni, T. J. (1987). The principalship: 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ergiovanni, T. J, & Starratt, R. (1983). Supervision: Human perspectives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hannon, D. M. (1994). An evaluation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teach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Institute. Tennessee: Gatlinburg.
Smulyan, L. (1984)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nalysi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57-70.
Snyder, J. A., Elliott, S., Bhavnagri, N. P., Boyer, J. (1993). Beyond assessment: University/school collaboration in portfolio review and the challenge to program improvement. 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文樹(民86)。一九九0年美國小學教師證書制度。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5期,42-71頁。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
2. 胡永崇(民87)。特教師資合流問題座談。特教新知通訊,五卷6期,1~6頁。台北:特教新知通訊雜誌社。
3. 紀雪盡(民89)。國小基層教師如何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
4. 邢敏華(民87)。台灣區啟聰學校教師之教學溝通行為與所需具備之專業 能力調查。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期,103-123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5. 林寶貴(民86)。特教師資培育制度與課程。教育資料集刊,22期,207-235頁。臺北:
6. 林惠芬(民88)啟智教育教師人格特質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7期,281-296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7. 吳武典等(民87)。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師資培育與進用政策之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期,1-22頁。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
8. 吳武典等(民87)。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期,197-221頁。臺北:國
9. 何華國(民82)。資深啟智教育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3期,153-177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10. 李芃娟(民81)。啟智班教師與家長對智能不足學童教育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期,97-131頁。台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11. 任晟蓀(民70)。學生評鑑教師可行性之探討。教與學,70年1、2月號,3I-33頁。台北:
12. 王文科 (民76) 。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簡評。現代教育,第6期,21-26頁。台北:現代教育雜誌社。
13. 黃嘉雄(民8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領導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3期,19-25頁。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14. 張慧淳等(民77)。教師考核辦法之檢討及改進。現代教育,11期,107-118頁。臺北:現代教育雜誌社。
15. 彭森明(民85)。美國中小學教師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8期。33-45頁。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