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6 03: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奕瑩
研究生(外文):YiiIng Lin
論文名稱: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
論文名稱(外文):Comment on The Policy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to 1-9 Curriculum Program
指導教授:黃隆民黃隆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ong-Mi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9
中文關鍵詞:九年一貫課程課程政策課程決定
外文關鍵詞:1-9 Curriculum ProgramPolicy of Curriculum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6
  • 點閱點閱:6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制定由於與上一次課程修訂的時間相距太近,政策制定時間短暫,制定的結果又與過去的課程的架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研究對於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理論基礎與制定過程,進行合理性與正當性的研究與評析。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了解課程政策決定的意涵與分析方向,再進一步探求課程決定的模式;其次是了解過去課程與教育問題,九年一貫課程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九年一貫課程的主張及變革為何,並探究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各階段的決定過程,最後藉由理論與事實的探究,評析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合理性與正當性。又恐研究者評析不夠客觀,故而進行實證研究,以自編之「我國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訪談暨調查問卷,對相關人士進行訪談及意見調查,所得結果做為客觀論述的依據。
經過上述程序的研究與分析之後,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 教育改革的目的與手段之間不相符,需要重新思考。
二、 目前大部分教師尚不具備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課程設計專業不可能一蹴可幾,需要進修與練習。
三、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可能造成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其主體性與受教公平性遭到忽略。
四、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機制未建立完備,家長參與學校課程設計應注意可能衍生的問題並加以防範。
五、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中,資訊並未公開,也未進行充分溝通。
六、 政治力量對促進教育改革有其正面意義,但不應該忽視教育專業的意見。
七、 九年一貫課程在實施上並未循序漸進,未依照適當程序進行。
本研究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重新思考教育改革政策的目的與手段
二、 建立課程發展的常設性研究單位,加強與教師的交流
三、 建立教育政策中立即回饋溝通的機制
四、 規劃完備的配套措施協助課程政策實施
五、 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
Due to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was too close to the last time curriculum reform, the time of policy making was too short, and the result is very different like before. S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mment on the rationality and ligitimacy on the theory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First of all, the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s enhanc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an analysis way of the policy of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 Second, to find out problems of the old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view, the transform,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At last by search after the theory and fact, comment the rationality and ligitimacy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To avoid the comment is too subjectivity, after a thorough research of related literature, the study designed a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distribute to a statistically number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education authorities, professors, etc. to gather information for refere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a.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dose fail to match.
b. Generality teachers do not have major abi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need more train.
c.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practice may cause the justice and independence of students will get ignore.
d. The fun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ose not completed, should notice the possibility problem of the parents participate.
e. Dur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the information was not open and without communication.
f. Politics is helping forward education reform, but the suggestions of professional should be respected.
g.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was not in proper sequenc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fered fiv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policy makers:
a.To think over the purpose and method of the 1-9 Curriculum Program.
b. To set up a permanent organization of curriculum develop, reinforc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ers.
c. To set up a mode of immediately repay communic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d. Sufficient resources are necessary to the performers of education policy.
e. Suggestions for other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問題背景與性質‥‥‥‥‥‥‥‥‥‥‥‥‥‥‥‥‥‥‥‥3
壹、問題背景‥‥‥‥‥‥‥‥‥‥‥‥‥‥‥‥‥‥‥‥‥‥‥‥3
貳、問題性質‥‥‥‥‥‥‥‥‥‥‥‥‥‥‥‥‥‥‥‥‥‥‥‥5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目的‥‥‥‥‥‥‥‥‥‥‥‥‥‥‥‥‥‥6
壹、研究目的‥‥‥‥‥‥‥‥‥‥‥‥‥‥‥‥‥‥‥‥‥‥‥‥‥6
貳、待答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壹、研究範圍‥‥‥‥‥‥‥‥‥‥‥‥‥‥‥‥‥‥‥‥‥‥‥‥‥7
貳、研究限制‥‥‥‥‥‥‥‥‥‥‥‥‥‥‥‥‥‥‥‥‥‥‥‥‥8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課程政策決定的意涵與分析方向‥‥‥‥‥‥‥‥‥‥‥‥‥10
壹、課程政策的意義‥‥‥‥‥‥‥‥‥‥‥‥‥‥‥‥‥‥‥‥11
貳、課程決定模式‥‥‥‥‥‥‥‥‥‥‥‥‥‥‥‥‥‥‥‥14
參、社會重構法的五觀點八要素‥‥‥‥‥‥‥‥‥‥‥‥‥‥20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的立論與內涵 ‥‥‥‥‥‥‥‥‥‥‥‥‥25
壹、對現行課程與教育問題的質疑‥‥‥‥‥‥‥‥‥‥‥‥25
貳、九年一貫課程的時代背景與立論基礎‥‥‥‥‥‥‥‥‥‥‥27
參、九年一貫課程的主張與變革‥‥‥‥‥‥‥‥‥‥‥‥‥‥‥‥‥36
第三節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決定過程 ‥‥‥‥‥‥‥‥‥‥‥‥40
壹、對教育問題的瞭解階段‥‥‥‥‥‥‥‥‥‥‥‥‥‥‥‥‥‥40
貳、形成教育政策階段‥‥‥‥‥‥‥‥‥‥‥‥‥‥‥‥‥‥‥‥41
參、課程綱要制定階段‥‥‥‥‥‥‥‥‥‥‥‥‥‥‥‥‥‥‥‥44
第四節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合理性與正當性之評析 ‥‥‥‥‥‥‥‥‥52
壹、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立論基礎合理性之評析‥‥‥‥‥‥‥‥‥‥53
貳、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正當性之評析‥‥‥‥‥‥‥‥‥‥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67
壹、研究架構‥‥‥‥‥‥‥‥‥‥‥‥‥‥‥‥‥‥‥‥‥‥‥‥‥67
貳、研究變項‥‥‥‥‥‥‥‥‥‥‥‥‥‥‥‥‥‥‥‥‥‥‥‥‥68
第二節 研究對象‥‥‥‥‥‥‥‥‥‥‥‥‥‥‥‥‥‥‥‥‥‥‥‥69
壹、訪問調查之研究對象‥‥‥‥‥‥‥‥‥‥‥‥‥‥‥‥‥‥‥69
貳、問卷調查之研究對象‥‥‥‥‥‥‥‥‥‥‥‥‥‥‥‥‥‥‥69
第三節 研究工具‥‥‥‥‥‥‥‥‥‥‥‥‥‥‥‥‥‥‥‥‥‥‥70
壹、訪問大綱‥‥‥‥‥‥‥‥‥‥‥‥‥‥‥‥‥‥‥‥‥‥‥‥70
貳、意見調查問卷‥‥‥‥‥‥‥‥‥‥‥‥‥‥‥‥‥‥‥‥‥‥‥71
第四節 實施程序‥‥‥‥‥‥‥‥‥‥‥‥‥‥‥‥‥‥‥‥‥‥‥72
第五節 資料處理‥‥‥‥‥‥‥‥‥‥‥‥‥‥‥‥‥‥‥‥‥‥‥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4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基礎與取向‥‥‥‥‥‥‥‥‥‥‥‥‥74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的規劃與教師專業能力‥‥‥‥‥‥‥‥‥‥‥‥90
第三節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的過程與結果‥‥‥‥‥‥‥‥‥‥‥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4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37
二、 英文部分‥‥‥‥‥‥‥‥‥‥‥‥‥‥‥‥‥‥‥‥‥‥‥142
附錄一 調查問卷暨訪問調查表 ‥‥‥‥‥‥‥‥‥‥‥‥‥‥‥‥1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國時報(民85)。九年一貫領域課程論壇。11月13日第3版。
立法院公報(民86)。立法院公報,86(20)(下),2912號,149-178頁。台北市:編印者。
立法院公報(民87)。立法院公報,87(18)(中),2967號,275-360頁。台北市:編印者。
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市:時報文化。
田弘茂(民83)。與世界潮流同步前進的台灣民主化。國家政策雙周刊,89,頁15-17。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民86)。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內容分析。台北市:教育部。
江文瑜、吳密察(民83)。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余安邦(民87)。夢中情人─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料,頁19-2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余霖(民88)。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李建宗(民80)。政教關係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津(民8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實務。載於李錫津編,學校本位課程教學與創新,頁103-129。台北市:揚智文化。
沈翠蓮(民82)。教育知識社會學的演進與課程研究。教育文萃,22,頁21-27。
吳世平(民88)。課程統整面面觀。載於單小琳編,課程統整做做看,頁35-56。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吳家瑩、郭守芬(民8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訂定之源起與過程。台灣教育,581,頁48-57。
吳清山(民78):課程決定的理論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2,頁3-12。
吳靖國(民84)。「民間教育改革」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水波、張世賢(民79)。公共政策。台北市:五南。
林清山(民88)。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清江(民87)。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教育部。
林進材(民88)。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上的議題。國教之友,51(2),頁12-20。
林殿傑(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政策規劃與因應策略。 載自
http︰//teach.eje.edu.tw/k-main-frame.htm
周淑卿(民81)。英國國定課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民85)。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淑卿(民88a)。論九年一貫課程的統整問題。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頁19-34。台北市:揚智。
周淑卿(民88b)。由課程決策的問題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教師天地,101,頁32-38。
洪詠善(民8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晉治(民65)。國民中小學銜接之問題。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教育部國教司(民63)。修訂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參考資料。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87)。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編印者。
教育部(民88):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實踐策略座談會第一次專案會議紀錄。載自http︰//teach.eje.ntnu.edu.tw/data/基本能力實踐策略專題研究報告/附錄一歷次專案會議紀錄.htm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的修訂過程及特色(草案)。載自http://teach.eje.tw/E-main-frame.htm
黃政傑(民74)。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政傑(民81)。促進中小學五育均衡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中心專題研究報告。
黃政傑(民84)。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純敏(民87)。社會重構法與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政策論壇,頁1-12。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高永遠(民89)。九年一貫課程的配套措施。載自http://teach.eje.nutu.edu.tw
高新建(民80)。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新建(民87)。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多樣性。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頁61-79。台北:揚智文化。
高新建(民8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參與人員的準備度。課程與教學通訊,89(2),頁13-16。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民83)。我國國民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文軍(民87)。後現代教育。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春興(民87)。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淑芳(民82)。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育(民87)。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李錫津編,學校本位課程教學與創新,頁25-44。台北市:揚智文化。
馮朝霖(民82)。當前國民教育政策檢討與展望。國家政策雙周刊,74,頁8-9。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19-33。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陳伯璋(民77)。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87)。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內涵與評析。發表於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
陳伯璋、林山太(民85)。我國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主要問題。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頁1-13。
楊龍立(民89)。從教學概念混淆談九年一貫概念問題。國教新知,46(1),頁1-10。
游家政(民88)。再造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的圖像----課程綱要的規劃構想與可能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6,頁4-18。
游淑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課程決定權取向及其參與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趙繡娃(民82)。創建本土化教育政策。教師人權,42,頁7-8。
蔡清田(民88)。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行動探究。台灣教育,581,頁9-21。
歐用生(民76)。課程與教學。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歐用生(民88a)。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市:台灣書店。
歐用生(民88b)。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輯於歐用生編,課程改革,頁29-44。台北市:教研學會。
蕭新煌(民78)。從決策理論分析民間團體的角色。輯於台灣未來趨勢,頁23-41,台北市:社會大學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Allison, G.(1971).Model II: Organizational process. In G. Allison, The essence of decision (pp. 67-100). Boston: Little, Brown.
Elmore,R.& Sykes, G.(1992). Curriculum policy. In P.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Macmillan.
Fullan, M.G.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Great Britain: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Hughes,A.S.(1991). Curriculum policies. In A.Lewy,(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Oxford:Pergamon Press.
Kerr, D.(1976).Models for rational policy choice: Maximizing, satisficing, and contextual optimizing. In D. Kerr, Educational Policy (pp. 106-126). New York: Davis Mckay.
Marsh,C. & Huberman, M.(1984).Dissemination Curriculum :A look from top dow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