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22: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麗蓉
研究生(外文):Li-Jung Liu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and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陳慧芬陳慧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Fe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8
中文關鍵詞: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0
  • 點閱點閱:12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7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關係。主要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一)瞭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的現況;(二)比較不同的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在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的差異;(三) 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的關係;(四)分析不同的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與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變項對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的預測力;(五)歸納研究發現,提出結論並作成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與教育工作者之參考。
本研究以台中市、台中縣、彰化縣以及南投縣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之現職教師為正式問卷施測的母群體,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共發出問卷716份,回收問卷706份,有效問卷為702份,可用率為98﹪。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調查問卷」,並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具有高度的專業角色知覺。
二、國民小學教師具有高度的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
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師專業角色知覺上具有部分差異。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具有部分差異。
五、促進教師專業角色知覺有助於提昇教師的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
六、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與教師專業角色知覺對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提昇教師專業素養,以利於提高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
(二)加強鄉鎮地區教師學校本位管理理念的宣導,以提昇學校本位管理的績效。
二、對學校行政的建議
(一)協助成立教師成長團體,強化教師支援網絡。
(二)強化教評會功能,達到為校掄才的任務。
(三)輔助建立親師夥伴關係,確切提高學生學習成效。
(四)提昇教師專業自主知覺,真正落實學校本位管理。
三、對國民小學教師的建議
(一)不斷吸取教育新知,以瞭解教育發展趨勢。
(二)積極參與教師會,以提高教師專業地位。
(三)建立良好親師關係,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四)充實專業知能,善用資訊科技,使學生具有最佳的學習成效。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在研究對象、研究變項、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四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and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the ”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and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Questionnaire” was made, and 702 samples were surveyed with a ratio of 98% usable samples.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was well.
2.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was well.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5.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and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6.The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perceptions variables of the professional role predicted the accep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significant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學校組織變革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36
第三節 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的關係 8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9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0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1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5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
度之現況分析……………………………………… 115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在教
師專業角色知覺之比較分析……………………… 120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在學
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比較分析…………………… 133
第四節 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典型
相關分析…………………………………………… 146
第五節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學校環境變項與教師專業角
色知覺對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預測作用……… 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7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77
英文部分 ……………………………………………………… 187
附 錄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 ……………………………………… 192
附錄二 專家意見調查問卷 …………………………………… 193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201
附錄四 正式問卷 ……………………………………………… 205
一、中文部分
丁志權(民85)。教師法三會的設計與評析。臺灣教育,544,7-10。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民74)。大辭典。台北市:三民。
王文科(民86)。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輯 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課程改革的國際比較:中日觀點(67-8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玉敏(民90)。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民小學校內教師週三進修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受榮(民67)。國民小學教師角色取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為國(民84)。國小教師專業自主:一所國小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俊斌(民87)。教師專業角色分析與專業組織之發展。教育資料文摘,42(1),79-96。
王秋絨(民80)。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市:師大書苑。
毛高文(民80)。邁向現代化國家的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市:教育部。
卯靜儒(民80)。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白穗儀(民8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江秋玫(民86)。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正己、林凱胤(民85)。電腦網路通訊與教師專業成長。視聽教育雙月刊,37(6),1-10。
吳定(民73)。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市:天一。
吳宗立(民88)。邁向革新進步的學校經營:學校本位管理。國教天地,135,47-53。
吳金香(民89)。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市:五南。
吳怡靜(民87)。連絡學校?家長請上網。90年8月17日取自http://163.27.163.5/internet/e-home.htm
吳建鋒(民89)。學校本位管理與綜合高中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清山(民87)。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民88)。三頭馬車跑不動,三輪馬車跑得快:建立學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三者良性互動之探究。現代教育論壇,5,3-20。
吳清山、林天佑(民86)。解釋名詞: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頁。
吳清山、曾燦金(民84)。解釋名詞:學校本位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64頁。
吳寶珠(民85)。水到源頭活:教師組織的積極作為。教育資料與研究,8,20-21。
沈姍姍(民84)。教師專業與教師權力關係探討。台北市:師大書苑。
沈姍姍(民86)。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系統編號NSC85-2413-H-134-010,未出版。
沈姍姍(民87a)。教育改革趨向與影響因素分析:國際比較觀點。資料教育集刊,23,39-53。
沈姍姍(民87b)。學校教育改革中教師的角色調整。90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nmh.gov.tw/edu/basis3/22/lk2.htm
沈翠蓮(民83)。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岐旺(民90)。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汪明芳(民87)。都會區國民小學總務行政電腦化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幸(民90)。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坤崇(民90)。調整步伐,扣緊環節,學校本位。91年1月4日取自
http://163.26.1.23/91e/webcontent/openedu/think1.htm
李俊湖(民81)。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冠儀(民89)。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勝富(民88)。教育科技:改變學習的模式。90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9/ecs147.txt
李國偉(民85)。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7、18,8-11。
李新鄉(民84)。國小教師的專業工作知覺、自我概念、學校認同與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9,15-50。
余景達(民9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福田、羅瑞玉(民81)。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30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錘卿(民8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水木(民90)。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月盛(民8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生傳(民71)。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志成(民87)。學習型組織之概念分析、基本假定暨實踐策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3,69-96。
林貝絲(民89)。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習型學校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明地(民87)。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 ,94,17-22。
林泊佑(民83)。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姿君(民84)。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內部公共關係及組織溝通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美玲(民89)。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郁絲(民89)。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教師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振中(民90)。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清江(民60)。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我國師範教育改革策略芻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
林清江(民85)。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市:五南。
林彩岫(民7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雍智(民89)。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裕勝(民90)。IT@School:在學校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教師天地,112,43-46。
卓俊良(民89)。國民小學教師九年一貫課程教學資訊素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周崇儒(民8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孟華(民89)。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麗玲(民88)。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俞慧芸(民88)。公營事業民營化員工溝通架構之研究。公營事業評論,1(2),67-105。
胡瓊文(民88)。學校組織成員屬性、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國華(民8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秦夢群(民8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
許士軍(民82)。管理學。台北市:東華。
許朝信(民91)。批判理論對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之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0(2),21-44。
康自立、許世卿(民90)。從組織文化觀點論九年一貫課程之學校改革。90年9月6日取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society/ks_ck/nine/n3.htm
梁坤明(民88)。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態度、活動型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明文(民87)。國民中學公共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明輝(民86)。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輯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22-38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民87a)。九○年代主要企業組織理論及其對學校組織改造的啟示。輯於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系主編,教育研究集刊第42輯(155-170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民87b)。提昇學校教師會積極功能的有效策略。教學新生活,3,4-8。
張明輝(民87c)。營造學習型學校。輯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承辦:現代教育論壇第四輯(529-539頁)。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明輝(民88)。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建原(民87)。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校務行政電腦化及網路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奕華(民86)。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美玉(民89)。國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素貞(民87)。學校本位管理在小學之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6-18。
張素惠、劉淑惠(民88)。學校對外公共關係經營之道。北縣教育,27,6-9。
張容雪(民88)。學校教師會運作情形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基成(民87)。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鈿富(民81)。教育專業問題與展望。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349-365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民85)。教師組織的目的與運作屬性。教育資料與研究,8,11-12。
張德銳(民83)。變中求勝:論教育組織革新。國立編譯館館刊,23(2),235-267。
張德銳(民88)。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張德銳(民89)。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變革的新方向。初等教育學刊,8,279-296。
張慶勳(民85)。學校組織行為學。台北市:五南。
張馨怡(民88)。學校行政對話權力及其對學校革新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丁熒(民84a)。小學教師角色內涵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181-202。
郭丁熒(民84b)。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丁熒(民84c)。教師角色知覺發展模式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8,155-198。
郭美滿(民87)。啟智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鴻儀(民86)。國小教師科技與資訊素養課程目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許芳懿(民86)。國民小學教師溝通型態、自我角色知覺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幸仁(民88)。學校變革的分析與轉化。國教新知,45(5),74-81。
陳美娟(民89)。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迪暉(民90)。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90年8月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
e-j/16/16-3.htm
陳志強(民84)。國民小學行政電腦化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奎憙(民71)。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陳奎憙(民8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民87)。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輯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5-37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民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空大。
陳建東(民90)。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淑娟(民89)。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教資訊季刊,4(1),24頁。
陳鴻銘(民84)。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玲(民79)。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鵬飛(民89)。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坤錦(民81)。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中華民國比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下)。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秀霞(民90)。高雄市中等學校教評會組織與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政傑(民74)。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政傑(民86)。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漢文。
黃雅君(民88)。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祺(民79)。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黃瑞榮(民86)。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專業素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榮貴(民90)。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嘉雄(民89)。學校本位管理的意理基礎分析。八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121-138。
黃曉婷(民89)。國民小學教師網路教學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顯智(民89)。雲嘉南地區國中教評會運作與學校本位管理可行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湯仁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瑞雪(民90)。國中教師角色轉變之研究:國家權力與教師專業自主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燦金(民8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5-6),21-30。
楊文雄(民79)。教育組織革新的策略與發展的方法。教育文粹,19,159-176。
虞志長(民85)。國民小學管理模式、教師專業自主知覺與學校衝突感受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一明(民88)。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葉明政(民89)。善用網路科技支援教師專業成長。師友,402,33-37。
葉瀾(民87)。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教育學,1998(5),133-138。
潘文福(民85)。高雄市國小資訊教師電腦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蔡文輝(民86)。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芸(民86)。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俊男(民89)。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淑惠(民87)。國民中學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彩鳳(民87)。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劉雅婷(民89)。學校本位管理教師角色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訂旺(民91)。國小教師對學習型組織知覺與應用情形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燊雲(民88)。學習型組織在台灣省國民小學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91年5月10日取自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
盧偉斯(民85)。學習組織的理論性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民7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民83)。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謝文全、林新發、張德銳、張明輝(民87)。教育行政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謝建成(民90)。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鳴鳳(民90)。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任琴(民83a)。教師專業之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
鍾任琴(民83b)。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任琴(民85)。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及專業踐行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10,147-184。
鍾欣男(民90)。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運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顏永進、何榮桂(民90)。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顏嘉億(民89)。高雄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麗琴(民91)。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龔寶善(民71)。教師專業精神的培育和宏揚。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組織與專業精神(179-197頁)。台北市:華欣。
二、英文部分
Bechhard, R. & Harris, R. (1987).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2nd ed.).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 Co..
Beer, M.(1980).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system view. Dallas: Scott Foresman.
Benavot, A. (1992). Curricular content,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36(2),150-174.
Blair, L. (2000). Strategies for change: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program, part1. Texas: Theme issu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3149)
Boles, K.C. (1992). School restructuring by teachers: A study of the teaching project at the edward devotion school. Vermon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0710)
Bruce, H. K., & Scott, D. (2000). Forces driv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business scho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5(3), 133-137.
Bruner, J. S. (1973). 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knowing. New York: Norton.
Chin, R. & Benne, K. D. (1976). General strategies for effecting changes in human. In Bennis, W. G., Benne, K. D., & Chin, R. (Eds.), The Planning of Change (3rd ed.)(pp.22-43).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ross, R. (1988).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 R. A. Gorton, G. T. Schneider & J. C. Fisher (Eds.), Encyclopedia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 supervision (pp.229-230). Phoenix : ORYX Press.
Eagly, A., & Chaiken,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Fidler, B. (1996). Strategic planning for school improvement. London: British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Society.
Fullan, M.(2001). Leading in culture of change: being effective in complex tim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Fulmer, R. M. (1974). The new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Co..
Glathorn, A. A. (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3), 31-35.
Gorton, R. A. & Snowden, P. E. (1993). Schoo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4th ed.). Dubuque, IA: Wm. C. Brown Publishers.
Greenberg, J. & Baron, R. A. (2000).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Hamann, J. M. (1993). Contexts and process for effective school change: Case study of an external change agent. California: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1809)
Hanson, E. M.(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ellriegel, D., Slocum, J. W.,& Woodman, R. W.(1986).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t. Paul : West Pub. Co..
Horowitz, T. R. (1985). Professionalism and Semi-professionalism among Immigrant Teachers from the U.S.S.R. and North America. Comparative Eduaction,21(3), 297-307.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Plano, TX: 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
Jick, T. D. (1993). Managing change. Boston: RICHARD D. IRWIN, INC.
Kotter J. P. & Schlesinger L. A.(1983). Choosing stregies for change. In J. R. Hackman, E. E. Lawler, & L. W. Porter(Eds.), Perspectives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pp.543-545).New York : McGraw-Hill.
Larson, M. S. (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Wiley.
Lieberman, A. (1986).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orking with, not working 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43(5), 28-32.
Lieberman, M. (1956). 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Lippitt, R., Watson, J.,& Wesley, B. (1958).The Dynamics of planned chan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Iovanceich, Inc..
Middlemist, R. D. & Hitt M. A. (198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pplied concepts. Chicago: Science Reseach Associations, Inc..
Nutt, P. C. (1986). Tactics of implemen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9 (2),230-261.
O’Connor, C. A. (1993). Resistance: the repercussion of change.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14(6),30-36.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Owens, R. G. & Steinhoff, C. R.(1976). Administering change in schools.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198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Rosenholtz, S. J. (1989). Teacher''''s workplac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ubleday Co..
Shipman, M. (1990). In Search of Learning. Ocford: Blackwell.
Tenbusch, J. P. & Garet M. S. (1993). Organizational change at the local school level under Minnesota''''s open enrollment program. Illinois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7483)  
Tripp, D. (1993). Critical incidents in teaching :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judgement. New York : Routledge.
Useem E. L. (1994). Renewing schools: A report on the cluster initiative in Philadelphia. Philadelphia: The Philadelphia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 .
Zanden, J. W. (1993). Sociology: The core (3rd ed.). New York : Mc Graw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燦金(民8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5-6),21-30。
2. 陳淑娟(民89)。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教資訊季刊,4(1),24頁。
3. 陳幸仁(民88)。學校變革的分析與轉化。國教新知,45(5),74-81。
4. 張德銳(民88)。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5. 張鈿富(民85)。教師組織的目的與運作屬性。教育資料與研究,8,11-12。
6. 張基成(民87)。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7. 張素貞(民87)。學校本位管理在小學之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6-18。
8. 許朝信(民91)。批判理論對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之啟示。教育研究資訊,10(2),21-44。
9. 俞慧芸(民88)。公營事業民營化員工溝通架構之研究。公營事業評論,1(2),67-105。
10. 林裕勝(民90)。IT@School:在學校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教師天地,112,43-46。
11. 林清江(民60)。教師角色理論與師範教育改革動向之比較研究:我國師範教育改革策略芻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5-176。
12. 林明地(民87)。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 ,94,17-22。
13. 林志成(民87)。學習型組織之概念分析、基本假定暨實踐策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3,69-96。
14. 李新鄉(民84)。國小教師的專業工作知覺、自我概念、學校認同與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9,15-50。
15. 李國偉(民85)。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教改通訊,17、1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