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05: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彥君
研究生(外文):Yan-Chung Chou
論文名稱: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of a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指導教授:鄭婉敏鄭婉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Min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6
中文關鍵詞:女性教師生命史性別角色態度
外文關鍵詞:attitude toward gender rolefemale teacherlife-st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2
  • 點閱點閱:19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2
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
摘 要
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時間相當的長,對學生的性別角色態度影響很大,因此,教師必須先反省自己本身的性別角色態度,才能傳達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給學生,避免複製性別刻板印象。本研究即植基於此。
本篇研究以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晴蘭)為研究對象,透過生命史的深度訪談,探討其在原生家庭、求學經驗、婚姻、工作以及社會文化等相互交錯的成長歷程中,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
本研究發現,回顧晴蘭老師的性別經驗,不管是在原生家庭中、求學經驗、進入婚姻、一直到工作,所有身邊有關性別的一切,都脫離不了社會文化,而這社會文化卻是由男性所把持的,是父權體制下的社會。
從晴蘭的生命經驗中,我們可以看見社會文化的力量如何在女性身上發揮作用,促使她成為一個社會所期望的「女性」,也看見她是如何在生命歷程中不自覺地複製父權,以及在自省後抗拒父權的轉變。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歷程。
二、社會文化中是晴蘭老師建構性別角色態度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三、「性別」因素貫穿晴蘭老師的一生。
四、晴蘭老師性別意識的覺醒來自她肯定自己身為女人的主體性。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及缺失,研究者對小學老師提出對性別意識多加覺察、在教學中宜多加反省,以及組織性別意識成長團體等建議;對未來研究提出需要更多女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以及在訪談之外,加上教室觀察等建議。
關鍵詞:女性教師、生命史、性別角色態度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of a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Yan-Chung Chou
Abstract
Teacher spends much time getting together with student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develop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gender role. Therefore, teachers must aware their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in order to avoid reproducing gender stereotyp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This study focused on a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named Chi Lan through interviewing her on her life history including her original home life, various stages of academic life, marriage, and work. These experiences happened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ultur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i Lan’s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was mostly affected by the function of patriarchal society. Following Chi Lan’s biographical experiences, 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 force of social culture was so strong to expect her to become a female. Sometimes she reproduced gender stereotype and sometimes she resiste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a)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is a dialectical and dynamic process.(b)The social 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hi Lan’s role of gender attitude.(c)The factor of gender functions over Chi Lan’s life. (d)The awakening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comes from Chi Lan’s being herself.
Suggestions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awareness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engaging in reflecting on doings related to the role of gender in the instruction, and organizing growth group of gender consciousness are made to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uggestions of needing more female teachers’ experiences and employing interview plus observation of teachers’ classroom experiences are made to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attitude toward gender role female teacher life-stor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7
第二節 女性主義與性別角色..................16
第三節 影響性別角色態度的因素..............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2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44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46
第六節 研究倫理............................47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成長背景...........................48
第二節 求學經驗..........................59
第三節 婚姻..............................67
第四節 工作...............................82
第五節 社會文化...........................91
第六節 看待性別的眼睛....................102
第七節 小結..............................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09
第六章 研究者省思
第一節 關於這個研究......................112
第二節 關於我............................11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16
二、英文部分..............................125
附錄一: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大綱..............130
附錄二: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訪談大綱........131
附錄三:試探性研究........................132
附錄四:訪談逐字稿........................136
表 目 次
表2-1 學者對性別角色的定義一覽表...........8
圖 目 次
圖2-1 Martin和Halverson的性別基模理論概念圖......1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刁筱華譯(民85)。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88)。台北:教育部。
王以仁(民80)。師院國小師資班結業生教學態度與教學效果之相關研究。台中縣霧峰鄉,省教育廳。
王美惠(民76)。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和社會支援,婚姻滿意度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雪貞(民74)。父母之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性別特質對學前兒童性別角色之影響。家政教育,9(16),76-87。
王雅各(民81)。媒體眼裡的女性。婦女研究通訊,28,2-9。
王雅各(民88)。展望新世紀的性屬關係,輯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
-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
王鍾和譯(民75)。兒童發展(第6版)。台北:大洋出版社。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台北:撰者。
方朝郁(民89)。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方靜儀(民84)。女性主義在知識論上的提問暨其思考進路之分析。國立中央大
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瑜(民 85)。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頁249-269)。台北巨流。
伊慶春、高淑貴(民75)。已婚職業家庭婦女的雙重角色:期望、衝突與調適。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期刊,41,79-95。
任東屏(民88)。碩士程度的女性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朴秀美(民82)。中韓兩國都市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角色期待及角色扮演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
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民86)。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國民教育,37,39-49。
呂寶靜(民88)。性別與家庭照顧: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輯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
汪亞明(民86)。後現代美學。載於孟樊、鄭祥福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
(頁58-61)。台北:生智。
何青蓉(民75)。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性別角色與其個人性別角色的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穎怡譯(民89)。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余佳倩(民90)。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慧君(民88)。以性別角色態度、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度探討女性經理人
工作與家庭之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玉僑(民75)。男女主管對部屬影響方法之研究:從員工的角度探討。國立政
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育哲(民90)。原住民籍師院生生活滿意度、任教承諾及其對師資培育制度看
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麗(民88)。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女書。
李元貞(民82)。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題體檢:兩性觀。台北:台灣教授協會。
李平漚、賈馥茗譯(民78)。愛彌兒。台北:五南。
李卓夫(民89)。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6)。性別角色面面觀。台北:聯經。
李盛祖(民87)。台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
85-89。
李然堯(民72)。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卓英豪(民76a)。北市國小女性教師多重角色調適之研究(上)。教育資料文摘,118,146-173。
卓英豪(民76b)。北市國小女性教師多重角色調適之研究(下)。教育資料文摘,119,164-188。
周玟琪(民83)。影響台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祝瑛(民83)。中美男女大學教師獎酬差異之研究。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
周淑儀(民89)。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碧娥(民78)。Women and Work:Sex segregation in American workplace.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林芳玫(民88)。強暴與強暴論述:從真理到真理政權。輯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林昱貞(民90)。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枝(民8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雅(民80)。陪孩子走過成長路。台北:牛頓。
林逸青(民86)。女性教育主管生涯發展障礙及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湄(民78)。父母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蓉影(民87)。性別角色態度與離異傾向。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機勝(民85)。師院生性別角色、工作價值與任教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祝(民88)。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範例。台北市:巨流。
胡真萍(民88)。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挴、張君玫譯(民84)。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孫敏芝(民82,12月)。從教育社會學理論談性別差異與教育成就。本文發表於「今日社會理論」學術研討會,屏東師範學院。
師瓊璐(民89)。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娟(民87)。大學教師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貴(民73)。台北市生活素質指標與公共設施配合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研考會。
唐文慧(民77)。高職業成就婦女的家庭與事業:以工商企業女性經理人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婦女新知基金會(民79)。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的性別歧視系列。載於婦女新知,第71期。
莊明貞(民86,12月)。國小自然科教科書中的潛在課程-性別偏見之分析。本文發表於「性別與科學教育」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
莊明貞(民87)。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高雄市八十六學年度國民小學兩性平等教育單元活動設計彙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莊明貞、林碧雲(民86,6月)。檢視國小社會科新版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偏見。本文發表於「新興課程領域-兩性教育」研討會,台灣師大,台北。
莊訓當(民85)。國中已婚教師婚姻滿意度相關因素及其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芳(民82)。職業婦女知覺夫妻性別角色成就差異性與成功恐懼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民60)。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
張如慧(民87)。多元文化社會的兩性教育改革-從女性教師的性別角色談起。載於黃政傑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頁81-98)。台北:師大書苑。
張怡雯(民89)。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玨(民85)。兩性教育。測驗與輔導,135,2274-2276。
張玨、莊明貞、蘇芊玲、戴寶蓮、吳金盛、劉淑娜、朱慧平、邱月淑、陳雪麗
(民86)。台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春興(民84a)。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4b)。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鈺佩(民87)。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華(民83)。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張馨友(民84)。準教師任教動機、角色知覺與控制學生意識之FUZZY問卷調查。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民85)。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
畢恆達(民87)。安全無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立。學生輔導,58,126-134。
陳美玲(民81)。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生涯抉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錚(民89)。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琦(民89)。1980-1990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知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民85a)。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等編,兩性關係。台北:空大。
陳皎眉(民85b)。青春期的兩性關係。載於陳皎眉等編。兩性關係(頁29-62)。
台北:空大。
陳曉慧(民88)。國小學童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親職角色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黎灩(民78)。已婚職業婦女性別角色態度、工作角色、家庭角色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穗璉(民87)。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兩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淑玲(民90)。不同國小師資養成型態學生的教育專業認知與任教意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瓊瑩(民78)。大專(商科)女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職業期望關係。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鳳(民89)。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三(民83)。青少年性別角色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玉梅(民78)。兒童讀物對兒童的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瑾(民88)。家庭與性別角色態度之初探:以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為核心。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院。
黃政傑(民77)。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收錄於黃政傑主編,教育理想的追求(頁111-123)。台北:師大書苑。
黃婉君(民85)。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菁瑩(民87)。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囇莉(民86)。是不是天生不同使男女兩性不同對待有了藉口?教育研究,54,10-11。
黃囇莉主編(民88)。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
楊世瑞(民76)。性別角色認定課程對國中女生角色認定、自尊與生活適應之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巧玲(民90,11月)。性別議題融入九年一貫學習領域的課程與教學-女性主義的觀點。本文發表於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楊美惠(民78)。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
楊清芬(民84)。國小男女生校園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城鄉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清芬(民85)。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2,85-
88。
楊雅雯(民8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雙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紹國(民75)。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劉仲冬(民85)。從人猿到昆蟲-性學批判分析。本文發表於「性批判」研討會,東吳大學,台北。
劉秀娟(民8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民83)。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印象與角色。台北:揚智。
劉鳳英(民89)。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麗雯(民78)。台灣省政府女性主管事業生涯發展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74)。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形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民83,5月)。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本文發表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中正大學,嘉義。
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民85)。第二性(再版)。台北:志文出版社。
潘志煌(民86)。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儀(民81)。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培村(民88,4月)。中小學教師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院。
蔡惠娟(民87)。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奕蕙(民89)。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友梅(民8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秀(民82)。父母性別角色、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民83,5月)。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本文發表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中正大學,嘉義。
謝小芩(民84,6月)。教育篇-從父權的複製至女性的解放。本文發表於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
謝小芩(民86,12月)。性別與科學教育。本文發表於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
謝小芩(民87)。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
謝臥龍(民86)。從兩性平權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謝臥龍(民88,4月)。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本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高雄醫學院。
謝臥龍、駱慧文(民85)。由教育平等觀點檢視當前大學教育。輯於謝臥龍主編,兩性文化與社會。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臥龍、駱慧文(民86)。國中科學教育教學方法與課堂互動中之性別差異。本文發表於性別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台北。
謝臥龍、駱慧文、莊勝發、楊奕馨與郭毓禎(民85,11月)。由教師發問的模式與技巧探討國中自然學科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性別偏見。本文發表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研究成果發表會。台北:國科會。
魏惠娟(民83,5月)。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本文發表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中正大學,嘉義。
簡成熙(民86)。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姬莉根和諾丁思想初探。輯於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復文圖書。
羅敏綺(民88)。農村婦女對兒女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碩士論文。
羅燦煐(民88)。性別暴力與性別歧視。輯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台北:心理出版社。
關永馨(民76)。科系適切性、性別角色態度、個人現代性與逃避成功傾向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芊玲(民86)。從教材看女性的教育處境。本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婦女國事會議,高雄市。
顧燕翎(民85)。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二、英文部分
Acker, S. (1994). Genered education:Sociological reflections on women, teacing and feminism.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Adams, G. R., & Gullotta, T. (1989). Adolescent life experience(1st). Monterey,
CA:Brook/Cole .
Basow, S. A. (1992). 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Book/Cole.
Bem, S. L. (1981). Androgyny and gender scheme theor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In T. B. Sonderegger(Ed.), Nebra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NE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Berk, S. F. (1985). The gender theory:The appointment of work in American
households. New York:Plenium.
Birke, L. (1983). Nature and culture, Units 2 and 3 of U221, The changing experience of women.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Block, J. P.(1973). Conception of sex role: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 512-526.
Connell, R. W. (1994). The state, gender and sexual politics:Theory and appraisal. In H. L. Radtke & H. J. Stam(Eds.), Power/gender:Social rela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pp.136-173). London:Sage.
Copper, P. J. (1988). In or out of the pumpkin shell?Sex role differentiation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Boston.
Corsini, R. J., & Auerbach, A. J. (1996).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John Willey.
Ferguson, K. E. (1984). The feminist case against bureaucracy.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Frazier, N., & Sadker, M. (1973). Sexism in school and socie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Gardner, H. (1982). Development psycholog(2nd ed.). Boston:Little,Brown .
Gilligan, C. (1979). Women’s place in man’s life cycl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9, 431-466.
Hampson, S. (1986). Sex roles and personality. In J. D. Hargreaves & A. M. Colley (Eds.), The psychology of sex roles. London:Harper .
Harris, R. J., & Firestone, J. M.(1998). Change in predictors of gender role
ideologies among women: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ex Roles, 38(3/4), 239-252.
Harvey, G. (1986 ). Finding reality among the myths:Why what you thought about sex equity in education isn’t so. Phi Delta Kappan, 67(7), 509-511.
Hurlock, E. B.(1978). Child Development(6th ed). New York:McGrow-Hill.
Huston, A. C. (1983). Sex-typing.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ment(pp.387-467).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Jackson, L. A., Hodge, C. N. & Ingram, J. M.(1994). Gender and self concept:
A reexamination of stereotypic difference and the role of gender attitude. Sex Role,30, 615-630.
Jonanna, L. (1991). Finish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institute teachers’ gender-role attitude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1842)
Jonanna, L., & Penny, B. L. (1991). Women in workplac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egregated division of labor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1840)
Jones, S. D., & Wilkins, P. W. (1986). Sex equity in parenting and parent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5(4), 235-242.
Kelsch, L. E. (1989). Gender difference treat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An examina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Kentucky secondary vocation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King, D. W., & King, L. A. (1983). Sex-role egalitarianism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in decision-making:Two validity stud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3 ,1199-1210.
Knowles, J. G. (1993). Life-history accounts as mirrors:A practical avenue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J. Calderhead & P. Gates(Eds.), Conceptualization of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L.W.:Falmer.
Lerner, R. M., & Shea, J. A. (1982). 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In B. B.
Wolman(Ed.),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pp.503-525). Englewood Cliffs, NJ:Pretice-Hall.
Lo, A., & Shieh, V. (1992, July). A study from an education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sex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t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n Kaohsiung,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airo, Egypt.
Lueptow, L. B.(1984). Adolescent sex roles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sden, L. R. (1979). Identifying sex stereotypes:Some considerations for teachers using the new ministry guidelines. Interchange,10 (2), 21-24.
McCoy, D. B.(1990). The impact of socialization on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gender role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0476)
Mischel, W. (1970). Sex-typing and socialization. In P. H. Mussen(Ed.),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pp.3-72). New York:Wiley.
Money, J., & Ehrhardt, A. (1972). Man and women, boy and girl.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ussen, P. H. (1969). Early sex-role development. In D. A. Goslin(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research (pp.707-732). Chicago:Rand McNally.
Noddings, N. (1984). 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uthwaite, W., & Bottomore, T. (Eds.). (1993).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social thought. Cambridge,MA : Black Well.
Rebecca, M. , Hefner, R., & Oleshansky, B. (1976). A model of sex-role transcend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3), 197-206.
Sadker, D., & Sadker, M. (1985). Is the O.K. classroom O.K.?Phi Delta Kappan, 66, 358-361.
Sadker, D., & Sadker, M. (1989). Subtle sexism at schoo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0(4), 204-212.
Sadker, M., & Sadker, D. (1985). Year:Final report, promoting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Washington, DC :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haffer, K.F. (1980). Sex role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Reading, MA:Adison-Wesley.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2nd ed.).Pacific Grove, CA:Brook/Cole .
Shu ,X., & Marini, M. M. (1998). Gender-related change in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44-68.
Suzuki, B. H. (1991). Unity with diversity:Easier said than done. Liberal Education, 77, 30-34.
Tong, R. (1995). Feminist thought. London:Routledge.
Trautner, H. M. (1996). Parental gender concepts, attitudes, and role division and gender development in five-to ten-year-old boys and girls.(ED410067)
Weitzman, L., & Rizzo, D. (1975). Imag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xt. Davis,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est, C., & Zimmerman, D. H. (1991). Doing gender. In J. Lorber & S. A. Farrell (Ed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pp.13-37). Newbury Park, CA:Sage.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2 nd ed.). Thousand Oaks,CA:Sage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 包遵彭,〈清季海軍經費考實〉,《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期,民國58年3月。
2. 9. 王爾敏,〈晚清外交思想的形成〉,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民國58年8月。
3. 7. 王家儉,〈德意志帝國對於晚清軍事現代化的影響(1875-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7期,民國88年6月。
4. 6. 王家儉,〈琅威理之借聘來華及其辭職風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民國67年5月。
5. 5. 王家儉,〈旅順建港始末,1880-1890〉,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民國65年6月。
6. 4. 王家儉,〈李鴻章對於中國海軍近代化的貢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民國77年6月。
7. 11. 古偉瀛,〈從「衒奇」、「賽珍」到「交流」、「商戰」:中國近代對外關係的一個側面〉,收在《思與言》(雙月刊),臺北:思與言雜誌社,第二十四卷第3期,民國75年9月。
8. 13. 向中銀,〈晚清外聘人才管理制度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9期,民國86年9月。
9. 17. 余文堂,〈普魯士東亞的遠征和「中德天津條約」的談判與簽訂〉,收在《興大歷史學報》,第12期,民國90年10月。
10. 20. 宋秉仁,〈白齊文事件初探〉,《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22期,民國79年7月。
11. 24. 李國祁,〈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中道的功能及其演變〉,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期,民國61年6月。
12. 25. 李國祁,〈清季自強運動前期國人對西方的認識與其改革思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民國78年6月。
13. 28. 周惠民,〈自帝國主義成因看一八九0年前後德國東亞政策之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8期,民國80年1月。
14. 34. 張水木,〈德國與庚子拳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5期,民國72年5月。
15. 35. 張玉法,〈福州船廠之開創及其初期發展〉,收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期,民國6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