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8: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見平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
指導教授:廖春文廖春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中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2
中文關鍵詞: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自然與生活科技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BCD)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4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概念與內涵,分析課程發展之程序、課程之規劃、內容之選擇、課程之實施、課程之評鑑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包括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相關因素、困難與因應之道等。本研究以臺中縣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非試辦學校及參與觀察學校為對象,透過個案研究、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行動研究、野外實地調查等方法獲取相關資料,並加以分析與討論,綜合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各校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已開始進行,但非試辦學校之準備度仍不足。
二、試辦學校與參與觀察學校,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已符合程序,非試
辦學校則尚不明朗。
三、在學校本位課程規劃方面,試辦學校與參與觀察學校已大致就緒,
非試辦學校則仍有許多困難尚待克服。
四、在學校本位課程內容選擇方面,無論試辦學校、非試辦學校與參
與觀察學校均已符合學校本位之精神。參與觀察學校各學習階段之學校本位教材已經確定,共計發展二十二個單元。
五、學校本位課程之實施方面,九十學年度起一年級已全面實施,試
辦學校二年級以上則以舊教材全面試辦;非試辦學校,二年級以上選擇一個年級試辦;參與觀察學校,以自行發展之二十二個單元進行試教。
六、試辦學校已擬訂「課程評鑑辦法」草案,但未實施,參與觀察學
校採用「檢核表法」,已完成「形成性評鑑」及「總結性評鑑」檢核表之設計,尚未規劃「後設評鑑」。全縣已訂定學生成績評量辦法,採多元評量方式以評量學生成績。
七、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因素包括:校長之辦學理念、教師個人
因素、學校本身因素、外在環境因素、團隊默契等。
八、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雖仍有許多困難尚待克服,但能提昇教師之專業形象。
依據本研究結果之發現,針對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提出若干之建議供以供相關單位及人員參考,並提出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自然與生活科技
ABSTRACT
The intent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thin the field of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over, the study analyzes the procedure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planning, content selec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the discussions of related questions including the related factors and difficultie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BCD as well as the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The sample included the experimental, non-experimental, and observed schools that implemented Nine-Year-Coherence Curriculum in Taichung County. The investigator employed the case study, in-depth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ction research and field-tests to obtain the relevant data.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follows:
1.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each school, but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BCD in the non-experimental schools is still insufficient.
2. The SBCD for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and observed schools has met the procedures, but the non-experimental schools are still not clear.
3. With regard to the planning of SBCD, the experimental and observed schools have finished the procedures, however the non-experimental schools have many difficulties needed to be resolved.
4. For the content selection, the experimental, non-experimental and observed schools have met the standards of SBCD. The standards of teaching material including 22 units for the observed schools have been ensured.
5. Since the 90th academic year, the SBCD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have implemented the old teaching material; the non-experimental schools chose one grade level to run as an experiment. Furthermore, the observed schools developed their own 22 units to implement the SBCD.
6.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has drafted The Act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schools have not implemented the act. The observed schools adopted the checklist method and has completed the checklist designs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but the observed schools have not designed the meta-evaluation. The countywide has enacted The Student Assessment Act and employed multilevel methods to assess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7.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BCD include principals’ beliefs of running the schools, teachers’ personal factors, schools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and team factors.
8.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of SBCD needed to overcome, but SBCD can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to school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and personnel for substantive information addressing SBCD.
Keyword: Elementary School,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BCD)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概念 ………………………………….7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程序 ………………………………...15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規劃 ………………………………...21
第四節 學校本位課程內容之選擇 ………………………………...31
第五節 學校本位課程之實施與評鑑 ……………………………...46
第六節 影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因素與困難 …………………...55
第七節 綜合分析 …………………………………………………...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8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7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7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2
第七節 研究之信度與效度 ………………………………………..75
第八節 研究倫理 …………………………………………………..78
第四章 研究情境分析 ………………………………………………..79
 
 第一節 臺中縣國民小學概況 ……………………………………..79
  第二節 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學校 ……………………………………81
  第三節 非試辦學校之背景資料 …………………………………..87
第四節 參與觀察學校之情境 ……………………………………90
第五節 野外實地調查現場情境 …………………………………..92
第四節 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圖像
.………………………………………………………………9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7
第一節 臺中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之程序 …………………………………………………….97
第二節 臺中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之規劃 ……………………………………………………104
第三節 臺中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內容之選擇 ………………………………………………110
第四節 臺中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之實施 ……………………………………………………133
第五節 臺中縣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之評鑑 ……………………………………………………149
第六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結論 ………………………………………………………179
第二節 建議 ………………………………………………………189
參考文獻 …………………………………………………………………193
附錄 ………………………………………………………………………203
附錄一 半結構化訪談主題 ……………………………………………203
附錄二 受訪者之背景 …………………………………………………204
附錄三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檢核表 …………………………………………………………..206
附錄四之一 國民中小學成績評量準則 ………………………………..210
附錄四之二 臺中縣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作業要點 ……………212
附錄五 參與觀察學校「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
規劃與教學單元設計 …………………………………………..217
附錄六 野外實地調查各調查點生物教學資源名錄 …………………..287
表 次
表2-1 學校本位課程之反省性行動 …………………………………….29
表2-2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內容要項 …………………………….33
表2-3 統整課程練習的要點 ……………………………………………...38
表2-4 臺中縣已發展之學校本位教材分析表 ………………………….43
表5-1 參與觀察學校學校本位課程規劃一覽表 …...…………………108
表5-2 參與觀察學校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單元細目
…………………………………………………………………….109
表5-3 參與觀察學校彈性學習節數一覽表 …………………………..109
表5-4 參與觀察學校九十學年度一年級選用或自編、改編教科書一
覽表 …………………………………………………………….110
表5-5 臺中縣各鄉鎮市可供選用之學校本位課程內容 ……………..131
表5-6 影響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因素
………….. …………………………………….. ………………...172
表5-7 臺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困難及對策
………….. …………………………………….. ………………...176
圖 次
圖2-1 學校本位課程定位 ..……………………………………………… 8
圖2-2 Marsh等人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 …………………………..12
圖2-3 Sarbar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 ………………………………13
圖2-4 Brady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 …………………………….. ...14
圖2-5 Skil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圖 …………………………17
圖2-6 OECD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程序 …………………………………19
圖2-7 Skil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規劃內容 ……………………………24
圖2-8 影響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主要因素 ………………….55
圖3-1 研究架構圖 ……………………………………………………….66
圖3-2 研究步驟流程圖 ………………………………………………….71
圖4-1 臺中縣各鄉鎮國民小學所佔百分比圖 ………………………….79
圖4-2 臺中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學生性別百分比圖 ……………….80
圖4-3 臺中縣九十學年度國民小學教師性別百分比圖 ……………….8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
部。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8)。八十七年國小自然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專輯(上)。新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8)。八十七年國小自然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專輯(下)。新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文科(1988)。課程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美鳳、王秀珍、陳順天、陳雅茹、鄭清海、鄭筱萱、鄭諺祺(1998)。賞蟹之旅。
臺中縣大安鄉永安國民小學。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
永安國小(2000)。臺中縣八十九年環境教育學習步道活動單專輯。豐原:臺中
縣政府。
左漢榮、李戊益、傅建明、劉漢維(1996)。昆蟲(1)。豐原:臺中縣政府。
李平(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章瑋(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學潛在課程之研究─以自然科教師及教學中的科學圖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鴻章(2000)。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杜玥潾( 1999 )。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吳世霖、詹見平、張維佐(1996)。新社河階群地形與鳥類教學資源調查研究。臺中縣新社鄉東興國民小學。
吳世霖、詹見平、張維佐(1997)。新社河階群地形與植物教學資源調查研究。臺中縣新社鄉東興國民小學。
吳世霖、詹見平、張維佐(1996)。溪流魚類(1)。豐原:臺中縣政府。
阮靜雯( 2000 )。國民小學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心怡( 2000 )。科學創造過程模式之探討─師院生與小學生的個案詮釋。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
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幸姿( 1997 )國小階段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麗紅、洪典戊、陳立禎、楊燿隆、鄭錫奇、蔡昕皓 (1997)。台中縣市的野生動物。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林殿傑(2000)。九年一貫課程及小班教學之精神與政策。學校行政雙月刊(7), 8-16。
林鴻祥(1997)。莫式樹蛙生殖行為與特性研究。臺東縣關山鎮電光國民小學。
余清金等(1999)。臺灣的天牛。南投:木生昆蟲博物館。
汪良仲(2000)。臺灣的蜻蛉。新店: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
汪靜明(1994)。臺灣櫻花鉤吻鮭專集。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周鎮(1999)。鳥類生態與形態。臺中:作者自行發行。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彩良(2000)。草湖溪的下午茶。豐原:臺中縣政府教育局國教輔導團。
高強華(2000)。新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305-316頁)。高雄:麗文書局。
高新建(1991)。國小教師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新建(2000)。學校本位課程展的意涵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18-44頁)。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進龍(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東興國小(2000)。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行動研究─
以東興國小為例。豐原:臺中縣政府。
陳順天、張慶宗、鄭清海、游榮祥(1996)。大甲溪的地質與地形景觀。豐原:臺中縣政府。
陳順和、簡馨瑩(1999)。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談學校課程評鑑。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0_3.htm(12-02,2001)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芙蓉(2000)。愛籽國小「主題活動」統整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朝堂(2002)。台中縣塭寮溪生態資源調查。臺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
陳瓊如、詹見平(2002)。和魚兒做朋友。新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黃光雄(1988)。教育原理。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炳煌譯(1981)。課程與教學。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頁)。臺北:漢文出版社。
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敏琦(1999)。大甲溪流域蜻蛉目資源調查研究。臺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
黃敏琦(2000)。食水嵙溪蜻蛉目資源調查研究。臺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
黃嘉隆(1997)。太平之美。太平:臺中縣太平市公所。
黃鴻博(1998)。在國民小學實施STS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游家政( 1994 )。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筠芝(1999)。國民小學教師課程設計專業內涵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彭映如(2000)。我國高級中學生活科技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麗綺(2000)。學校本位進修之研究─以發展生活科課程方案為例。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佩螢(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懿如(1998)。賞蛙圖鑑。臺北: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見平(1994)。大甲溪魚類誌。豐原:臺中縣立化中心。
詹見平、盧清泉、魏水明(1996)。教學媒體研究(1)。豐原:臺中縣政府。
詹見平(1999)。教材觀察園實務。臺中縣新社鄉東興國民小學。
廖春文(2001)。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的基本概念架構。載於廖春文主編,九年一貫
課程統整─理念與設計實例(24-39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臺中縣政府(2001)。臺中縣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作業要點。臺中縣政府公報:九十年秋字第五期。
蔡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宗河(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個案
研究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孟育(2000)。一所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發展、實施與評鑑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熊芳雪(1998)。國小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對科學過程技能本質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佳雯(1999)。置身臺北地圖上─鄉土教學活動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歐用生(1992)。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3)。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靜宜(1999)。學校本位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以三年級數學新課程的實施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淑慧(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華山國小為例。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錫奇(1996)。保育類野生動物圖鑑。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鍾啟泉(1991)。現代課程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二、英文部份:
Alessi, S. J., Beane,J. A., & Toeper,C. F.(1986).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rady, L. (199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4th ed). Sydney:Prentice Hall.
Brubaker D. L. (1994). Cre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 Oaks: Corwin
Press.
Blenkin, G. M., & Kelly, A. V. (1987). The primary curriculum: A process approach to curriculum planning. 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Elliott, J. (1998).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Eggleston, J.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OEC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Fuhrman. S. H., & Malen, B. (Eds)(1991). The politics of curriculum and testing.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Gega, P. C. (1990). Scinc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6 rd ed). New York:Macmillan
Gega, P. C. (1994). How to teach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New York: Macmillan.
Gega, P. C. (1998).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olumbia, NJ:Prentice-Hall.
Kelly, A. V. (1989).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LeCompt, M. D., Pressle, J., & Tes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rsh, C., Day, C.,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The Falmer Press.
Marsh, C., & Morris, P. (Eds)(199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London:The Falmer Press.
OECD. (1972). Style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
OECD. (1979).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OECD.
Oliver, A. I. (1992).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3 r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Oliver, P. F. (1997).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4 rd ed). New York:Longman.
Sabar, N.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lec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semina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7(4), 452-454.
Sabar, N.(199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 Lawey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367-371).
Saylor, J. G., Alexander,W. M., & Lewis, A. J.(1981).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better teaching and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Harper & Row Ltd.
Sowell, E. J. (1996). Curriculum: An integrative introduction.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UK) Limited.
Tann, C. S. (Ed)(1988). Developing topic work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Tomas,I. D. (1978). A decision framework for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4(2), 63-68.
Tzeng, C. S. (1986). Distribution of 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Taiwan. Journal of Taiwan Museum, 39(2), 127-146
Wiles, J., & Bondi, J. (199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 guide to practice(4th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Wick, J. W. (1987). School-based evaluation. Boston, MA: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Yong, M. F. D. (1998). 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Hong Kong: Falmer Press.
Zais R. S. (1976). Curriculum 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 New York:Harper & Ro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