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3 19: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恩霖
論文名稱:改宗、世俗化與復振:一個都市真耶穌教會的研究
指導教授:魏捷茲魏捷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人類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真耶穌教會改宗世俗化復振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1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論文旨在探討一個都市真耶穌教會的宗教變遷現象,研究對象為真耶穌教會Z分會的漢人信徒。本研究的切入點有三:改宗(conversion)、世俗化(secularization)和復振(revival)。以此三者作為研究的視角,一方面是因為思索在田野地的觀察所得,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相關研究的啟發。
本研究的參考文獻包括宗教變遷研究與真耶穌教會相關研究。宗教變遷研究又可分成人類學的改宗研究與社會學的世俗化理論,前者關注於基督教與第三世界的傳統文化相遇時所產生的變化,後者主要是研究在歐美社會中基督教的變遷發展。此外,真耶穌教會的相關研究指出該教派具有三大特徵:本色化(indigenization)、避免世俗化與靈恩派(Pentecostal Christianity)色彩。
正文的第一部分是關於改宗議題,主要是探討Z分會信徒改宗的原因,以及他們改宗後對基督教的理解與實踐。第二部分是關於世俗化議題,是討論Z分會信徒對教會內部變遷的看法,以及他們對教會與社會關係的界定。第三部分是關於復振議題,包括描述Z分會所發生的「分裂事件」,和這群「出走」的信徒的信仰告白,以及Z分會信徒對此事件的看法。
在結論部分,除了分析上述所收集的田野材料外,還進一步從整體的角度,探討這三種宗教現象之間的關連性。此外,也透過Z分會的材料來觀察其所屬教派的變化,以及從田野經驗對基督教研究再思考。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問題意識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對象介紹
第一節 真耶穌教會的歷史與組織
第二節 真耶穌教會的教派特徵
第三節 Z分會
第三章 改宗
第一節 漢人與基督教
第二節 改宗的原因
第三節 改宗後對基督教的理解與實踐
第四章 世俗化
第一節 教會的內部變遷
第二節 教會與社會的關係
第五章 復振
第一節 未完成的故事
第二節 P團體的聲音
第三節 回聲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田野材料討論
第二節 三種宗教變遷間的關係
第三節 真耶穌教會的變化
第四節 對基督教研究的再思考
參考書目
李亦園
1983 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28。
吳飛
2001 麥芒上的聖音:一個鄉村天主教群體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風書社。
邱韻芳
1997 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治平
1990 基督教在中國本色化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從中國教會歷史發展觀點檢討之,刊於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治平主編,頁107-133。台北:宇宙光。
真耶穌教會上海總部
1937 真耶穌教會總部十週年紀念刊。上海:真耶穌教會上海總部。
真耶穌教會南京總會
1947 真耶穌教會創立三十週年紀念專刊。南京:真耶穌教會南京總會。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56 台灣傳教三十週年紀念刊。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76 台灣傳教五十週年紀念刊。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86 台灣傳教六十週年紀念刊。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1996 台灣傳教七十週年紀念刊。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郭文般
1985 台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秀光
2000 成功阿美的教會活動及其教育意義。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際聖經協會
1997[1919] 中文聖經和合版(Chinese Bible in Union Version)。香港:國際聖經協會。
張藝鴻
2001 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敏菁
1999 阿美族長老教會與真耶穌教會之比較研究─以成功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恩霖
2000 沙巴原住民宗教變遷研究:以Dusun族與Murut族為例。未出版。
黃應貴
1982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105-132。
1989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77-213。
1991 Dehanin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105-125。
瞿海源、姚麗香
1986 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刊於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冊),瞿海源、章英華編,頁655-685。 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瞿海源
1988 台灣地區基督教發展趨勢的探討(1950-1979) ,刊於基督教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治平主編,頁281-301。台北:宇宙光。
1990 台灣教會本色化與場合化的一些觀察,刊於基督教與中國本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治平主編,頁636-639。台北:宇宙光。
謝欣育
1995 「原住民神學」、傳道人與異文化─以泰雅族長老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ldridge, Alan
2000 Secularization Triumphant: the Social Insignificance of Religion, in 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pp.56-88. Cambridge: Polity Press.
Anderson, Robert
1987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ircea Eliade, ed., pp.229-235.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Behar, Ruth
1987 Sex and Sin, Witchcraft and the Devil in Late-colonial Mexico, American Ethnologist 14(1): 34-54.
Bellah, Robert N.
1964 Religious Evolu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9: 358-374.
Berger, Peter
1991[1967]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高師寧譯。上海:人民。
Bond, George C.
1987 Ancestors and Protestants: Religious Coexistence in the Social Field of a Zambian Communi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4(1): 55-72.
Bryant, Darrol and Christopher Lamb
1999 Introduction: Conversion: Contours of Controversy and Commitment in a Plural World, in Religious Conversion: Conterporary Practices and Controversies, Darrol Bryant and Christopher Lamb, eds., pp.1-19. London and New York: Cassell.
Conn, Walter
1986 Conscience and Conversion, in Christian Conversion: A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 of Autonomy and Surrender, pp.5-32. New York: Paulist Press.
Fried, Morton H.
1987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American Ethnologist 14(1): 94-106.
Gernet, Jacques
1985[1982]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Impact: A Conflict of Cultu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lasner, Peter E.
1977 The Sociology of Secular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Hammond, Phillip
1985 Introduction, in The Sacred in a Secular Age, Phillip Hammond, ed., pp. 1-6.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rding, Susan F.
1987 Convicted by the Holy Spirit: the Rhetoric of Fundamental Baptist Conversion, American Ethnologist 14(1): 167-181.
Herberg, Will
1971[1955] 美國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Protestant, Catholic, Jew: An Essay in American Religious Sociology)。陳左舜譯。香港:今日世界社。
Hefner, Robert W.
1993 Introduction, in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a Great Transformation, Robert Hefner, ed., pp.3-4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rton, Robin
1975a On the Rationality of Conversion: Part I, Africa 45: 219-235.
1975b On the Rationality of Conversion: Part II, Africa 45: 373-399.
James, William
1971[1902] 宗教經驗之種種(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唐鉞譯。台北:萬年青書店。
Johnson, Benton
1980 A Fresh Look at Theories of Secularization, in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H. Blalock, ed., pp.314-33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Johnstone, Ronald
1991[1983] 社會中的宗教(Religion in Society)。尹今黎、張蕾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Jordan, David K.
1993 The Glyphomancy Factor: Observations on Chinese Conversion, in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a Great Transformation, Robert Hefner, ed., pp. 285-303.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ammerer, Cornelia Ann
1990 Customs and Christian Conversion among Akha Highlanders of Burma and Thailand, American Ethnologist 17(2): 277-291.
Kee, Howard Clark
1993 From the Jesus Movement toward Institutional Church, in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a Great Transformation, Robert Hefner, ed., pp.47-63.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ollock, Donald K.
1993 Conversion and “community” in Amazonia, in Conversion to Christianity: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a Great Transformation, Robert Hefner, ed., pp.165-19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bbins, Joel Lee
1998 Becoming Sinners: Christian Transformations of Morality and Culture in a Papua New Guinea Society. Ph.D. dissertation,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01 Introduction: Global Religions, Pacific Island Transformations,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15(2): 7-11.
2001 Whatever Became of Revival? From Charismatic to Charismatic Church in A Papua New Guinea Society, Journal of Ritual Studies 15(2): 79-90.
Rubinstein, Murray
1991 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n Modern Taiwan: Mission, Seminary, and Church.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Inc.
1996 Holy Spirit Taiwan: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niel H. Bays, ed., pp.353-366.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effel, David
1991 In the Shadow of Antichrist: the Old Believers of Alberta. Peterborough: Broadview Press.
Shiner, Larry
1967 The Concept of Seculariza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6: 207-220.
Stromberg, Peter G.
1993 Introduction, in Language and Self-trans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Christian Conversion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wanson, Allen
1977 台灣的獨立教會,刊於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林治平主編,頁245-273。台北:宇宙光。
Waterhouse, Eric
1998 Secularism, in The encyclopedia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Robert Wuthnow, ed., pp. 347-350.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ilson, Bryan
1968 Secularization, in 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Mircea Eliade, ed., pp. 159-165.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1969 Religion in Secular Society, in Sociology of Religion: Selected Readings, Roland Robertson, ed., pp.152-162.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郭生玉(1978),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歸因的預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7,51-72。
2. 許淑琴(1991),單親兒童性別角色、學業性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師天地,15(2),56-59。
3. 張清富(1998),各國單親家庭福利政策比較,社會福利,136,51-57。
4.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
5. 張英陣、彭淑華 (1995),單親家庭的問題與社會政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7,11-25。
6. 張浣芸、許文明(1994),藝專學生心理需求、自我接納、生活型態與學習參與之相關研究。藝術學報,54,209-263。
7. 張秀琴、沈秀卿、簡美娜(1996),台灣省單親家庭社會福利需求調查摘要分析,社會福利,126,39-45。
8. 張如杏、胡幼慧(1993),青少年心理衛生與社會心理因素之探討─北市高職五專學生憂鬱症狀、自殺意念與自殺企圖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3,77-92。
9.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長社經地位、家庭背景及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10. 馬立秦(1984),社會學上疏離之研究(上),中國論壇,208,59-64。
11. 馬立秦(1984),社會學上疏離之研究(下),中國論壇,209,60-64。
12.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3,63-72。
13. 洪莉竹(1996),逃學行為的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系統的觀點,諮商與輔導,125,6-13。
14. 段秀玲(1989),不同制握國中生生活適應差異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5(3),36-42。
15. 林萬億、吳季芳(1993),男女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17,12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