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19: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慧文
論文名稱:廬隱的女同性愛文本
指導教授:劉人鵬劉人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廬隱同性愛同性戀現代文學五四女作家女權女性主義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4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五四新女性間的「同性愛」究竟呈現著何種風貌,反映了那些關於「性別」的時代議題,前人對這方面的研究雖已有一些成果出現,但不是單篇論文、就是專著中的一小部分,尚未有更全面、更有系統的研究;其中許多評論皆未跳脫異性戀法統的思維,如認為同性愛是畸型、變態的;或是認為同性愛是因為沒有機會認識異性,才以同性為感情寄託的代替品;或是因為女性不想走進男女不平等的婚姻,才以同性愛為逃避婚姻的手段。而且除了過去論者而且除了過去論者曾討論過的〈海濱故人〉、〈麗石的日記〉、〈或人的悲哀〉、〈她〉以及〈東京小品〉以外,根據筆者的研究,廬隱涉及女同性愛的文本還有很多;此外,在文學表現手法上,「含蓄美學」在廬隱女同性愛文本中的運作構成了饒具魅力的藝術風格,所以筆者認為廬隱的女同性愛文本無論在題材上、還是研究方法上,都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與價值。
本論文中,筆者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研究女同性愛在廬隱文本、在五四的歷史時空中是如何再現,除了廬隱的自傳性小說以外,亦參酌廬隱的其他文類:散文、新詩、劇本、時論、書信、祭文、傳記、譯作、平民讀物……等。本論文的研究範圍以「廬隱文本」為主,所謂「廬隱文本」不僅包括了廬隱生平所有的作品,也包括歷來人們對廬隱的評述、回憶錄……等。此外,亦參考五四時期的通俗刊物、時論、小說、散文……等文本中對女同性愛及其相關議題的評論或描述。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敘述前人的研究概況、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範圍及方法;「第二章、廬隱文本中的女同性愛世界」試圖呈現五四時期女同性愛的各種風貌;「第三章、同性愛文本的含蓄政治」探討含蓄美學的力道如何在再現中運作;「第四章、對異性戀婚姻體制的批判」討論廬隱對異性戀婚制的批評與意見;「第五章、廬隱的兩性觀」討論廬隱「廢除性別」的理論及「女性中心」的史觀;「第六章、結論」對前文作了若干補充,並總結全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概況
第二節、研究動機
第三節、研究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 廬隱文本中的女同性愛世界
第一節、 海濱故人群第二節、 「假夫妻」與「鬧朋友」
第三節、 同性愛的糾紛
第四節、 「類T」與「類婆」
第五節、 「獨身主義」與「同性愛的新婚嫁」
第六節、 女性的精神同盟
第三章、 同性愛文本的含蓄政治
第一節、 徘徊於真實與虛構之間
第二節、 古典抒情
第三節、 隱「性」埋名
第四節、 對女性身體的頌讚
第五節、 發現屈原
第六節、 異性戀機制
第七節、 男權文化
第四章、 對異性戀婚姻體制的批判
第一節、 自由戀愛的「假面具」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女子到底還是一件玩物
第二節、可怕的結婚
一、變相的包辦婚姻
二、鎮日作家庭的牛馬
三、擱淺的人們
四、家事分工的問題
第五章、 廬隱的兩性觀
第一節、 廢除性別──男人和女人是一樣的
第二節、 女性中心說──廬隱的兩性史觀
第六章、 結論
附錄、廬隱著作年表
參考書目
※此表依漢語拼音排列。
───,1943,〈寫在前面〉,「老處女變態生活談」,《婦女雜誌》,年9月第4卷第9期,頁32。
───,1972,《馬克斯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中國現代文學史》,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4,《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集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4,《中國文學大辭典7》,台北:百川書局。
───,1995,《我們是女同性戀》,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廬隱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
鮑家麟等,199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西蒙‧波娃(Beauvoir,Simone de)著、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波羅奢館,1919,〈獨身主義之研究〉,《婦女雜誌》,第5卷第2號,頁3~5。
蔡登山,1998,〈人間花草太匆匆──悼廬隱〉,《幼獅文藝》,第85卷第2期,頁50~54。
蔡玫姿,1998,〈發現女學生──五四時期通行文本女學生角色之呈現〉,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蔡英俊,1997,〈中國古典文學思想中的含蓄詩學〉(“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s and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Ying-chun Tsai, Text,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Center for British and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1,《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和「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柯采新(Calhoun,Cheshire)著、張娟芬譯,1997,《同女出走》,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卡賓塔(Carpenter)原著、沈澤民譯,1923,〈同性愛與教育〉,《教育雜誌》,第15卷第8號,頁1~10。
曹惠民,1981,〈廬隱小說風格隨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輯,頁265~275。
崔淑琴,1995,〈來自夏娃靈魂深處的呼喚──廬隱、張潔婚姻愛情小說之比較〉,《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總第58期),頁85~89。
常立霓,1998,〈廬隱的情愛世界──兼與郁達夫比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頁184。
陳柏林,1994,〈自我抒寫背後的敘事策略──試論現代主觀抒情小說直接抒情模式的敘事構成〉,《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7~11。
陳東原,1990,《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書店。
陳鶴琴,1920,〈男女婚姻問題之研究〉,《東方雜誌》,第20卷第4號,頁103~108。
陳暉,1999,〈中國現代小說發展進程中的外來影響〉,《廣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年第21卷第2期,頁7~15。
陳曉蘭,1999,《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陳引馳、楊揚、傅杰編,1996,《文人畫像──名人筆下的名人》,上海:三聯書店。
Culler,Jonathan,1997,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卡勒(Culler,Jonathan)著、李平譯,1998,《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丁丁,1933,〈為了「獨身主義」〉,《申報》,12月8日,頁1。
丁玲,1995,《在黑暗中》,上海: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丁乃非、劉人鵬,1999,〈罔兩問景Ⅱ: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頁1~26。
杜學元,1995,《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董小玉,2000,〈現代女性文學三十年鳥瞰〉,《呼蘭師專學報》,第16卷第3期,頁40~45。
范橋 葉子編,1993,《廬隱散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范玉吉編選,1999,《廬隱小說:何處是歸程》,上海:古籍出版社。
方化禕,1994,〈靈魂的「放逐」──「五四」小說中的「孤獨者」形象初探〉,《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頁85~89。
奉仁英,1999,〈廬隱的書信體和日記體小說的敘事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頁126~136。
弗洛伊德(Freud,Sigmund)著、林克明譯,1990,《性學三論 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
傅瑛,2000,〈女高師散文創作論──兼談中國現代女性散文的發端〉,《淮北煤師院學報》,第21卷第4期,頁11~16。
紀爾曼(Gilmont)夫人著、仲雲譯,1925,〈一夫一婦制的趨勢〉,《婦女雜誌》,第11卷第1號,頁88~93。
高山,1924,〈評女性中心說〉,《婦女雜誌》,第10卷第3號,頁444~447。
顧明道,1922,〈嫁後之嫁後〉,《禮拜六》,155期,67~71。
郭春林,1993,〈廬隱小評──兼談歷史人物的一種研究方法〉,《文藝理論與批評》,第1期(總第39期),頁79~83。
郭立誠,1986,《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寒梅女士,1925,〈從小學到高師〉,《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954~959。何春蕤編,1997,《性/別研究的新視野(上)》,台北:元尊文化。
───編,2000,《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出版社。
賀玉波,1936,《中國現代女作家》,上海:復興書局。
古屋登代子著、薇生譯,1925,〈同性愛在女子教育上的新意義〉,《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1064~1069。
胡淑雯,1995,〈異女出櫃〉,《婦女新知》,第158期,頁13~16。
胡曉燕,1999,〈對女性意識的發掘和探尋──試論廬隱的女性小說〉,《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0卷第4期,頁90~94。
胡穎峰,2000,〈「五四」文化傳統與女性寫作〉,《江西社會科學》,第6期,頁15~19。
黃廬隱,1934,《廬隱自傳》,上海:第一出版社。
黃人影編,1933,《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光華書局。
黃英(阿英)編,1931,《現代中國女作家》,上海:北新書局。
傑姆遜(Jameson,Fredric)講演、唐小兵譯,1997,《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紀大偉主編,1997,《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
堺利彥編述、李達譯,1992,《女性中心說》,上海:商務印書館。
簡家欣,1996,〈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九十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性批判研討會,東吳大學社會系女性學學會。
───,1997〈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頁66~69。
簡瑛瑛,1997,〈何處是(女)兒家?試論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同性情誼與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5期,頁137~153。
───,1998,《何處是女兒家》,台北:聯合文學。
金潔,1999,〈躑躅於「叛道」與「守道」之間──試論二三十年代閨閣文學〉,《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期,頁24~31。
金文野,2000,〈女權意識與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創作追求〉,《中洲學刊》,第4期(總第118期),頁113~115。
慨士,1925,〈同性愛和婚姻問題〉,《婦女雜誌》,第11卷第5號,頁727~729。
康有為,1956,《大同書》,北京:古籍出版社。
柯興,1987,《風流才女──石評梅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2,《風流才女──石評梅傳》,北京:華藝出版社。
孔范今,1997,(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种歷史考察),《文藝爭鳴》,第2期,頁37~51。
克魯泡特金(Kropotkin,Pietro)著、天均等譯,1977,《無政府主義》,台北:帕米爾書店。
Larson,Wendy,1993,”Female Subjectivity and Gender Relations: The Early Stories of Lu Yin and Bing Xin.” 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 Eds. Liu Kang and Xiaobing Tang.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p124~143.
─────,1998,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1993,《中國女子教育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冷的,1915,〈酒徒別傳〉,《禮拜六》,第52期,頁16。
李大釗,1933,《守常文集》,上海:上海書店。
李馮,1995,〈廬隱之死〉,《收穫》,第1期,頁174~189。
李國英、劉志梅,1997,〈論廬隱小說中的知識女性形象〉,《天中學刊》,第12卷第4期,頁32~34。
黎歡,1998,〈女性解放的困境──談現代文學傳統女性形象〉,《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頁64~69。
李繼凱,1999,〈東漸又消逝的女神──20世紀中國女權主義文學思潮一瞥〉,《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總第125期),頁143~146。
李金榮,1995,〈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91~96。
李立明,1977,《中國現代六百作家小傳》,香港:波文書局。
李玲,1998,〈廬隱的覺悟與沈迷〉,《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第3期,頁48~49。
──,1998,〈青春女性的獨特情懷──「五四」女作家創作散論〉,《文學評論》,第1期,頁51~61。
李玲珍,1998,〈夏娃,走出伊甸園──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衍變歷程〉,《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13~16。
李明明,2000,〈論中國女性作家及作品中的女性困境〉,《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頁44~47。
李兆民,1925,《中國過渡時代的家庭》,上海:廣學會。
梁惠娟,2001,〈女性散文主體意識的反思〉,《光明日報》,9月19日。
───,2001,〈幸福的彼岸在哪裡──論20世紀女性文學追尋理想愛情的心路歷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頁111~114。
林丹婭,1998,〈一種敘事:關於異性愛與同性愛〉,《東南學術》,第5期,頁20~27。
林偉民編選,2001,《海濱故人廬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林政華,1990,〈廬隱生平事蹟與作品繫年考辨〉,《中國書目季刊》,第24卷第2期,頁71~93。
凌叔華,1984,《凌叔華小說集1》,台北:洪範書店。
劉傳霞,1999,〈姊妹之邦:一條艱難的女性自我救贖之路〉,《濟南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頁11~13。
劉光宇、冬玲,2000,〈女性角色演變與中國婦女解放──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文化透視〉,《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總第169期),頁10~14。
劉亮雅,1997,〈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33期,頁8~30。
───,1997,〈九0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32期,頁115~129。
───,1998《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
───,2000,〈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多樣性別〉,《誠品好讀》,第5期,頁16~18。
劉人鵬,2000,〈「西方美人」慾望裡的「中國」與「二萬萬女子」──晚清以迄五四的國族與「婦女」〉,《清華學報》,第1期新30卷。
───,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0,〈尋找遺失的女同性戀與T婆文本〉,《誠品好讀》年11月第5期,頁19~21。
───,2000,〈傷逝與暴亂:讀《八王子遺書》〉,《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PartⅡ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劉人鵬、丁乃非,1998,〈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攻略〉,《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頁109~155。
劉思謙,1993,《「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歷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性〉,《文藝研究》,第1期,頁90~101(另載《文藝理論》,1998年第4期)。
柳易江,1993,〈簡論廬隱的女性主義文學〉,《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頁41~44。
龍泉明,1994,〈從「古典」向「現代」的轉換──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作家的人格建構〉,《中洲學刊》,第2期,頁79~85。
陸華,1995,〈論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創作追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10期,頁39~40。
盧君,1996,《廬隱新傳──驚世駭俗才女情》,北京:新潮社。
盧啟元、徐志超選評編輯,1992,《蘇雪林、凌淑華、廬隱、馮沅君》,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26,台北:海風出版社。
廬隱,1925,《海濱故人》,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象牙戒指》,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玫瑰的刺》,上海:中華書局。
──,1947,《靈海潮汐》,上海:開明書店。
──,1947,《雲蘿姑娘》,台北:啟明書局。
──,1956,《野心男子的日記》,香港:雨毫書店。
──,1957,《父親》,台北:啟明書局。
──,1957,《或人的悲哀》,台北:啟明書局。
──,1957,《廬隱選集》,台北:北星出版社。
──,1957,《徬徨》,台北:啟明書局。
──,1968,《廬隱選集》,台北:琥珀出版社。
──,1978,《東京小品》,台北:九思出版社。
──,1985,《海濱故人、歸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東京小品》,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月夜孤舟》,海口市:海南出版社。
──,1998,《海濱故人》,台北:九儀出版社。
廬隱、李唯建合著,1932,《雲鷗情書集》,上海:神州國光社。
廬隱著、任海燈選編,1998,《麗石的日記》,北京:燕山出版社。
呂美頤、鄭永福著,1990,《中國婦女運動──(1840~1921)》,河南:人民出版社。
馬新國,1994,〈評女權批評、新歷史批評及後現代主義文學理論的發展特徵與趨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17~25。
華萊士‧馬丁(Martin,Wallace)著、伍曉明譯,1990,《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
Marcus,Eric著、林賢修譯,1997,《當代同性戀歷史(一)》,台北:開心陽光出版有限公司。
矛鋒,1996,《同性戀美學》,台北:揚智文化。
──,1996,《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毛尖,1996,〈張愛玲與女性寫作〉,《作品》文學月刊,第2期(總376期),頁75~79。
梅,1944,〈我們為什麼要結婚〉,《健康生活》,第3期,頁115。
梅生編,1989,《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上海:上海書店。
某夫人編,1944,《某夫人信箱》,上海:萬象書局。
托里‧莫伊((Moi,Toril)著、陳潔詩譯,1995,《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
孟悅、戴錦華合著,1993,《浮出歷史地表》,台北:時報文化。
中田香涯著、幼雄譯,1922,〈男性的女子和女性的男子〉,《婦女雜誌》,第8卷第2號,頁61~63。
念秋,1926,〈我也來談談〉,《婦女雜誌》,第12卷第7號,頁96~97。
白瑞梅(Parry,Amie),1999,〈尋找(看不見的)婆遺失的辯證:陳雪的反寫實、反含蓄〉(A Search for the Lost Dialectics of the Invisible Po: Chen Xue’s Anti-Realism and Anti-Reticence),《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頁1~12。
潘乃穆、潘乃和編,2000,《潘光旦文集》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Peng Hsiao-yen(彭小妍),1995,”The New Woman:May Fourth Women’s Struggle, Self-Liberation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6期,頁259~337。
───,1994,〈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慾論述與建構民族國家〉,《近代婦女史研究第3期》。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合著,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萍君,1933,《談女人》,上海:益華書局。
錢谷融主編、王曉明選編,1986,《文學研究會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錢虹編,1985,《廬隱選集》,福建:人民出版社。
──編,1989,《廬隱集外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青長榕、馬士慧、黃筱娜、劉宗堯編著,1989,《中國婦女運動史》,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Radicalesbians(基進女同性戀)、張君玫摘譯,1995,〈女人認同女人〉,《婦女新知》,第158期,頁2~4。
任一鳴,1997,《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
阮學文,1941,〈知識婦女的獨身問題〉,《中央日報》,1月20日。
Sang,Tzelan Deborah(桑梓蘭),1996,”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Sedgwick,Eve Kosofsky, 1985,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ry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瑟廬,1920,〈近代思想家的性慾觀與戀愛觀〉,《婦女雜誌》,第6卷第10號,頁1~8。
司馬長風,1987,《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蘇麗明,1996,〈廬隱及其小說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雪林,1959,〈《海濱故人》的作者廬隱女士〉,《中華日報》副刊,5月16日第21卷第10期。
───,1979,《二、三十年代的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
───,1979,《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孫薆絲〈往事一瞥〉,《婦女雜誌》,1925年6月第11卷第6號,頁967~971。
孫次舟,1944,〈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中央副刊》,9月6~8日。
───,1944,〈屈原討論的最後申辯〉,《中央副刊》,11月15~17日。
宋曉萍,1996,〈女性情誼:空缺或敘事抑制〉,《文學評論》,第3期,頁60~66。
SY,1925,〈一年前的生活〉,《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943~945。
史書美,1994,〈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第95期,頁108~127。
沙蘭,1945,〈戀愛與結婚〉,《婦女雜誌》,第6卷第3、4號,頁10~11。
沈玲蓉,2001,〈論廬隱小說的悲哀風格〉,《安康師專學報》,第13卷第2期,頁31~33。
沈紹根、楊三平,1999,〈五四時期新式知識份子的家庭變革思潮〉,《求索》,第2期,頁113~117。
盛英,1994,〈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特徵〉,《婦女研究叢刊》,第2期,頁41~45。
唐弢,1998,《晦庵書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唐弢、嚴家炎主編,1982,《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唐宁麗,1998,〈試談五四女性文學的雙重文本〉,《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87~92。
滔滔,1925,〈男女同學中的女學生〉,《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980~981。
天廬,1925,〈生活的藝術與獨身主義〉,《京報》,2月4日第8號,頁67。
天錫,1923,〈讀後感──廬隱女士的「麗石的日記」〉,《小說月報》,第14卷第12期,頁1~2。
托婭,1995,〈廬隱的創作:一個獨特的世界〉,《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75~81。
馬西德‧發爾亭(Vaerting,Mathide)、馬西亞‧發爾亭(Vaerting,Mathias)著,余志遠譯,1989,《男女特性比較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影印)。
莫尼克‧維蒂格(Wadyka,Moneger)作、米蟲譯,1993,〈性/別〉,《島嶼邊緣》,第9期,頁41~46。
莫尼克‧維蒂格(Wadyka,Moneger)作、魏淑美譯,1993,〈異性戀思維(法統)〉,《島嶼邊緣》,第9期,頁48~52。
吳慧如女士,1925,〈女學生的快樂和苦悶〉,《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1050~1051。
汪成華,1995,《黑色蕾絲》,台北:號角出版社。
王春翠女士,1925,〈女學生的過去現在及將來〉,《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1090~1099。
汪丹編,1998,《女性潮汐》,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王定九編選,1937,《當代女作家小說》,上海:中央書店。
王富仁,1994,〈現代文學研究展望〉,《天津社會科學》,第2期,頁55~56。
王桂青,1998,〈「靈海潮汐」多起伏──試論廬隱散文的感情世界和藝術世界〉,《洛陽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頁46~49。
王蕙瑛,1996〈高中女校的過去進行式──再現、自傳與歷史書寫〉,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麗,2000,〈中國近現代文學與讀者〉,《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第37卷(總197期),頁74~81。
王立信主編,1997 ,《聞一多文集》,海南: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王麗英,1994,〈中國女性文學與婦女解放〉,《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頁18~23。
王維燊,1998,〈廬隱家世與生平事蹟拾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頁215~230。
王小春,2000,〈重讀廬隱──論廬隱對「五四」婦女解放運動的反思〉,《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年1月第1期,頁91~97。
王一力,1993,〈論廬隱的《海濱故人》〉,《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第5期(總46期),頁51~55。
王卓,1925,(讀者投書),《婦女雜誌》,十週年紀念號,頁290~191。
溫存超,1998,〈論廬隱散文的特色〉,《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頁64~66。
魏瑞芝,1923,〈吾之獨身主義觀〉,《婦女雜誌》,第9卷第2號,頁25~28。
惜秋,1926,〈女學生的結交〉,《婦女雜誌》,第12卷第7號,頁95~96。
肖鳳,1982,《廬隱傳》,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年2月。
──,1994,《廬隱、李唯建》,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8,〈廬隱:早開早謝的文壇之花〉,《21世紀》,第6期,頁38~39。
──編,1983,《廬隱》,香港:三聯書店。
肖鳳、孫可編,1983,《廬隱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小江,1926,〈女子獨身生活的研究〉,《婦女雜誌》,第12卷第11號,頁19~26。
小明雄,1997,《中國同性愛史錄》(增訂本),香港:粉紅三角出版社。
謝冰瑩,1936,《一個女兵的自傳》,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許德,2000,〈論廬隱早期小說的審美意蘊〉,《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頁424~429。
薛糖,1994,〈我們深深相愛,但絕不是「真正的」同性戀?〉,《婦女新知》,第148期,頁7~8。
玄之,1925,〈女學生的擇業問題〉,《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1045~1049。
易光,1997,〈女性書寫與敘事文學(下)〉,《文藝評論》,3月,頁19~22。
晏始,1923,〈男女的隔離與同性愛〉,《婦女雜誌》,第9卷第5號,頁14~15。
楊劍龍,1997,〈「上帝賜予了她悲觀的份子」──論基督教與廬隱的小說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82~89。
楊楊,1992,〈略論「五四」時期女作家的創作〉,《中國文學研究》,總第24期,頁98~104。
楊義,1998,《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楊振聲,1926,〈她為什麼發瘋了〉,《晨報副刊》,1月11日第1422號,頁13~14。
葉至善、葉至誠、葉至美編,1987,《葉聖陶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殷慧編,1994,《廬隱:人生小說》,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應申,1935,〈獨身主義的看法〉,《申報》,2月17日,頁20。
游鑑明,2001,〈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9期,頁125~187。
游友基,1995,〈悲哀美:時代苦悶與女性苦悶的絕叫者廬隱〉,《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頁81~85。
郁達夫,1982,《郁達夫文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于瑞桓,1999,〈振奮‧迷惘‧失落:五四女性文學論〉,《濟南大學學報》,第9卷第6期,頁49~52。
喻蓉蓉,1987,〈五四時期之中國智識婦女〉,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荻湧,2000,〈易卜生作品在中國的流傳極其影響〉,《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66~70。
月心,1936,〈獨身主義之錯誤(下)〉,《申報》,6月27日,頁18。
樂鑠,1994,〈易識的叛逆與解放話語──現代婦女文學中的獨身女性題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36~39。
──,1996,〈跛足者的跋涉──關於現代女作家倚重愛情主題的一種思考〉,《鄭州大學學報》,第3期,頁87~91。
──,1997,〈20年代婦女文學遊戲態辯微〉,《鄭州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頁104~108。
雲青女士,1925,〈男女同學中的女學生〉,《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977~979。
張法,1995,〈20世紀小說:模式及其沈浮〉,《北京大學學報》,第5期,頁62~67。
張鴻聲,1998,〈論中國現代小說中的都市女性〉,《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頁63~70。
趙景深,1929,〈同性戀愛小說的查禁〉,《小說月報》,第20卷第3期,頁611~612。
張娟芬,1995,〈LIKE A LESBIAN〉,《婦女新知》,第158期,頁8~10。
───,1998,《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0,〈女同社群的認同與展演:T婆美學風格〉,《誠品好讀》,第5期,頁12~15。
───,2001,《愛的進行式──女同志故事書》,台北:時報文化。
張軍、瓊熙編,1996,《廬隱散文全集》,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
─────編,1996,《石評梅散文全集》,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
張黎玲,1999,〈從廬隱作品看其創作心態〉,《學術探索》,第4期(總第52期),頁86~88。
張品興主編,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惕須,1924,〈現代婚姻的煩悶與獨身潮〉,《婦女雜誌》,第10卷第1號,頁278~280。
張憶,1995,〈「非表現」的表現──「五四」浪漫小說抒情風格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期(總第128期),頁32~40。
趙彥寧,2000,〈老T搬家:一個對怪胎文化公民論的物質性批判〉,女「性」主體的另類提問PART2──跨性別小型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頁1~21。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鄭敏慧,1999,〈在虛擬中遇見真實──台灣學術網路BBS站中的女同志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華,1999,〈論丁玲早期創作中的新女性〉,《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1卷第4期,頁77~80。
周華山,1995,《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1997,《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華山、麥海珊、江建邦,1995,《香港同志站出來》,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華山、趙文宗,1995,《「衣櫃」性史──香港及英美同志運動》,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周建人,1925,〈女子教育與女學生〉,《婦女雜誌》,第11卷第6號,頁869~875。
周敘琪,1996,《一九一0∼一九二0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周瑞珍,1947,〈女校中「崇拜同學」的風氣〉,《婦女》,第2卷第3期,頁28。
朱德發,1986,《中國五四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朱潔,1995,〈新時期女性作家創作散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頁28~34。
朱美琴,1994,〈淺談「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問題〉,《南通師專學報》,第10卷第4期,頁38~42。
祝平一〈美國女性史研究動向簡介〉,1994,收入《近代婦女史研究第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91~295。
朱文通,1996,〈廬隱佚文四篇〉,《河北學刊》,4月,頁70~73。
朱曉江,1996,〈問題小說、人生派與浪漫抒情派小說作家創作的價值取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9月,頁34~36。
朱竹君,1926,〈聽了演講婦女問題後的感想〉,《婦女雜誌》,第12卷第11號,頁12~13。
莊慧秋等著,1996,《中國人的同性戀》,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鐘慧玲主編,1997,《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
鄒午蓉,1994,〈兩部描寫早期共產黨人愛情生活的小說──《韋護》與《象牙戒指》比較〉,《江海學刊》,第2期,頁180~1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