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9 12: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燕瑀
論文名稱:朱天心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呂正惠呂正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朱天心胡蘭成鄉土文學論戰三三古都眷村漫遊者裂變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13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論文摘要
本論文的題目是朱天心小說研究。除了首章緒論說明研究方向和末章結語總結論文,主要的論述分為五章。由於朱天心的創作生涯,有一個明顯而重要的轉折,所以以此轉折為界,前二章分別探討裂變前後朱天心早期文化思想的形塑、之後的轉變以及相應的文學創作。後三章則分別就朱天心作品呈現出的三大主題進行探討──關於身份認同的爭議、女性議題的書寫、生存情境的探索。
朱天心文學創作開始得非常早。在論及朱天心早期文學創作就必須提及胡蘭成所給予的文化中國信仰及由此信仰所產生的「三三」文學集團。七0年代的台灣引燃了民族主義熱情,喚醒了知識分子的覺醒。胡蘭成以其獨創的「大自然五大基本法則」為基礎,形塑的文化中國的信仰,深深地吸引了當時一部分急欲尋找民族自信的知識青年。於是以朱家姐妹為中心的「三三」文學集團便在1977年成立。「三三」涉入當時如火如荼展開的鄉土文學論戰,成為反鄉土派的一員。「三三」和鄉土派在文學觀、政治態度、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和回應方式上都有著根本的歧異。而「三三」對於現實過於天真的想法,訴諸於抽象層次的禮樂文明,截斷對當下現實的觀照,是「三三」在行動實踐上最大的困境。
走過論戰,進入風起雲湧的八0年代,三三終經不起時代的檢驗而解散。而朱天心自言在經過鄉土文學論戰的衝擊,她展開了為期十年的再啟蒙過程。1989年的《我記得……》無論在內容題材和書寫風格上都和之前浪漫興懷的作品有明顯的不同。裂變前的朱天心在胡爺的文化中國的信仰下,帶著自信滿滿的知識分子的使命感,透過文學展現的是一種清朗浪漫的理想世界。裂變後的朱天心在拒絕信仰可能帶來的偏執,對知識分子不再以集體的熱情思考,選擇處於一種邊緣的觀察位置,對現實提出批判、思考。然而處在這個邊緣位置的朱天心時時透顯出一股深沈的焦慮,朱天心裂變後的文學便糾結在犀利的批判和深沈的焦慮此兩種書寫情緒中。
以這種批判的姿態和深沈的焦慮,朱天心以寫作開啟了她的自我探索之旅。對台灣日益喧囂的省籍爭議,以自己的外省眷村身分出發,書寫外省(第二代)的認同問題、在為人妻為人母後關注現代婦女的處境、在步入中年之後思索存在與死亡的課題。在身分認同的問題上,透過記憶的書寫,試圖爭取歷史的發言權。在思考女性問題上,朱天心既疼惜她們精神世界的空白,指出現實環境對她們的壓迫,但卻又不自覺的呈現出相當保守的性別意識。除了外在的現實處境,對朱天心而言,時間的流逝所引發的對生命的焦慮也成為她創作的動力。對朱天心而言,對現代生活的質疑正是對過去那充滿理想熱情年代的眷戀。
記憶是朱天心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朱天心像是一個執守自己過去記憶的老靈魂,透過書寫的喃喃自語,為自己的記憶書寫意義,用書寫來延遲時間,抗拒遺忘。創作對朱天心而言,是她回應時代的方式,她藉著小說來觀察世界、爭取發言、梳理存在,在過去的記憶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對她個人而言,寫作是她將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未來鍵連的方式。而透過她的書寫,我們則有機會看到另一種思考的位置,因為在國族爭議的煙硝味外,更多時刻朱天心其實像個踽踽獨行的拾荒者,在現代城市與現代人存在的邊緣拾集著被遺忘的人、事,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生命應該保有的感覺。
朱天心小說研究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學伊甸園:關於「裂變」之前
第一節 七0年代的台灣社會 --------------------------------------------9
第二節 胡蘭成的思想啟蒙 ---------------------------------------------15
第三節 「三三」文學集團 ----------------------------------------------25
第四節 「三三」與鄉土文學論戰 -------------------------------------31
第三章 幻滅的掙扎:關於「裂變」及其後
第一節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37
第二節 信仰的除魅 -------------------------------------------------------44
第三節 書寫位置的確立 -------------------------------------------------53
第四章 身分認同的爭議
第一節 文學裡的「眷村」 ----------------------------------------------61
第二節 怨毒著書:〈古都〉 ---------------------------------------------72
第三節 書寫記憶 ----------------------------------------------------------84
第五章 女性議題的書寫
第一節 家庭主婦的困境 --------------------------------------------------95
第二節 都會女子的處境 -------------------------------------------------104
第三節 「春風蝴蝶」的背後 ---------------------------------------------112
第六章 生存情境的探索
第一節 現代生活的困境 ------------------------------------------------120
第二節 與時間角力的「老靈魂」 --------------------------------------130
第三節 懸浮困境的書寫:《漫遊者》 ---------------------------------137
第七章 結語 ------------------------------------------------------------------147
附錄一:朱天心作品年表 ------------------------------------------------------151
附錄二:朱天心小說研究評論引得 ------------------------------------------155
附錄三:朱天心小說研究參考書目 ------------------------------------------162
附錄一:朱天心作品年表
說明:本作品年表主要以朱天心作品出版年代編目,再註明小說集的詳細篇目,於篇目下儘可能的標示小說完成或發表的時間。此外並依據《朱天心作品集》(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所整理的〈朱天心創作年表〉,在各出版作品後列出其版本種類,提供參考。
1977年 《方舟上的日子》,短篇小說集,(1977言心、1979時報、1988三三、1991遠流、2001聯合文學)
篇目:
〈長大〉(代序) 1975.8
〈方舟上的日子〉 1975.4
〈梁小琪的一天〉 1973.11
〈長干行〉 1975.3
〈忘年之戀〉 1974.1
〈春愁〉 1973.12
〈一二三木頭人〉 1974.2
〈浪淘沙〉 1976.3
〈球‧青春行〉 1975.5
〈十五歲〉 1974.3
〈餘香〉 1974.9
〈天涼好個秋〉 1976.7(第一屆聯合報文學獎佳作)
〈綠竹引〉 1977.2
1977年6月 《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長篇散文,(1977長河、1981三三、1989遠流、2001聯合文學)
篇目:
〈閒夢遠 南國正芳春〉,《三三集刊》第1輯,1977.3
〈楚天千里清秋(水)〉,《三三集刊》第2輯,1977.4
〈綠兮衣兮〉,《三三集刊》第3輯,1977.5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三三集刊》第4輯,1977.6
〈行行且遊獵篇〉(跋),《三三集刊》第27輯(此篇長河版無,三三版始收錄)
1981年1月 《昨日當我年輕時》,短篇小說集,(1981三三,1992遠流,2001聯合文學)
篇目:
小說
〈采薇歌〉 1777.12 (《三三集刊》第12輯)
〈當那斑爛的旗幟飄揚時〉 1977.9 (《三三集刊》第7輯)
〈愛情〉 1978.7(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優等獎)
〈念奴嬌〉 1979.7
〈昨日當我年輕時〉 1979.7(第二屆時報文學獎佳作)
〈天之夕顏〉 1980.4 (《三三集刊》第25輯)
〈閒夢遠〉 1980.7
〈無事〉 1980.8
停雲九章(此部份後收入《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2001)
〈江山入夢〉(上、下)1979.7—8 (《三三集刊》第24、26輯)
〈三三行〉 1980春 (《三三集刊》第25輯)
〈寫在春天─給鄧〉 1980.3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1980.9
〈秋夕信步〉 1980.9
〈花憶前身〉 1980.9
〈邊城兒生年,不讀一字書〉 1980.10
〈滄浪吾有曲〉 1980.11
1982年 《未了》,中篇小說,(1982聯經、2001聯合文學)
(第六屆聯合報文學獎(不分名次))
1984年 《台大女學生關琳的日記》,短篇小說集,(1984三三、1987時報)
《時移事往》(原《台大女學生關琳的日記》),(1989三三、1992遠流2001聯合文學)
篇目:
〈時移事往〉 1984.1
〈主耶穌降生是日〉 1982.9
〈有人怕鬼〉 1983.9
〈無情刀〉 1983.8
〈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 1982.7
1985年3月 《三姊妹》,散文集,(收錄朱家三姊妹散文創作),(1985皇冠)
1989年7月 《我記得……》,短篇小說集,(1989三三、遠流、2001聯合文學)
篇目:
〈淡水最後列車〉 (《聯合副刊》,1984年12月6—7日)
〈我記得……〉 (《聯合副刊》,1987年6月20—21日)
〈十日談〉 (《中時人間副刊》,1988年2月14—16日)
(第十屆時報文學獎佳作)
〈去年在馬侖巴〉 (《中時人間副刊》,1989年1月5—7日)
〈鶴妻〉 (《聯合副刊》,1989年2月23—24日)
〈新黨十九日〉 (《自立早報》,1988年1月22—26日)
〈佛滅〉 (《中時人間副刊》,1989年6月29—7月3日)
1992年5月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短篇小說集,(1992麥田)
篇目:
〈我的朋友阿里薩〉 (《中時人間副刊》,1992年2月18—3月11日)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中時人間副刊》,1991年9月10—11日)
(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中時人間副刊》,1990年11月28—30日)
(洪醒夫小說獎)
〈預知死亡紀事〉 (《聯合文學》,1992年4月號)
〈袋鼠族物語〉 (《中時晚報時代副刊》,1990年8月26日)
〈春風蝴蝶之事〉 (《中時人間副刊》,1992年月16—17日)
1992年9月 《下午茶話題》,雜文合集(朱家三姐妹合著),(1992麥田)
1994年 《學飛的盟盟》,散文集,(1994時報)
1994年 《小說家的政治周記》,評論集,(1994時報、2001聯合文學)
1997年5月《古都》,中短篇小說集,(1997麥田)
2000年 《古都》,日譯本,清水賢一郎翻譯,(國書刊行)
篇目:
〈威尼斯之死〉 1992‧7
〈拉曼查志士〉 1994‧10
〈第凡內早餐〉 1995‧7
〈匈牙利之水〉 1995‧9,(《聯合文學》第132期,1995‧10,以〈上海之夜〉為名發表)
〈古都〉 1996‧12 (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
2000年11月《漫遊者》,短篇小說集,(2000聯合文學)
篇目:
〈夢一途〉 (《聯合文學》174期,1994.4)
〈五月的藍色月亮〉 (《幼獅文藝》,1997.12)
〈出航〉 (《聯合副刊》,1999年8月1—2日)
〈銀河鐵道〉 (《聯合副刊》,2000年8月20—22日)
〈遠方的雷聲〉 2000‧8
〈《華太平家傳》的作者與我〉 (《聯合副刊》,1999年4月23—24日)
2001年1月 《二十二歲之前》,散文集,(2001聯合文學)
2001年1月 《方舟上的日子》,短篇小說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 《古都》,中短篇小說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 《江山入夢》,散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附錄二:朱天心小說研究評論引得
說明:此處所錄為朱天心及其作品的訪談及相關評論。本引得先就內容略作區分,而後依據著者的姓氏筆劃排列,若一著者有超過兩筆資料者,則依時間先後編列。
一、 訪談記錄:
王開平 〈漫遊,在記憶的古都〉,《聯合報》,2000年11月27日,第29版。
朱西甯等 《小說家族》,台北:希代,1986年5月初版。
林素芬 〈歷史天河裡的癡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第528期,1997年12月。
邱貴芬 《(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徐淑卿 〈朱天心─入世而孤獨的老靈魂〉,《中國時報》,1997年5月1日。
袁哲生整理 〈小說的空間─「認識台灣的另類方法」座談會精華〉,《自由時報副刊》,1997年8月9日。
陳光達 〈「小說家訪談周記」系列二:朱天心〉,《新新聞周報》,第559期,1997年11月19日-24日。
郭菀玲等紀錄 〈混聲合唱─臺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中外文學》,第21卷第7期,1993年。
黃秀精 〈送妳,銀河思凡的星─景美訪朱天心,謝材俊〉,《鐸聲》18卷,1985年12月。
黃喬彬 〈朱天心這個人〉,《東海文藝季刊》,21期,1986年。
黃力立記錄 〈人生是從一個小村開始〉,《中國時報副刊》,2001年4月8日─4月18日。
湯芝萱記錄 〈隔海呼渡─兩岸作家答問〉,《幼獅文藝》,第417期,1993年3月號。
楊錦郁整理 〈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文訊雜誌》第53期,1993年6月。
滕淑芬 〈「畸零族群」的代言人─朱天心專訪〉,《光華雜誌》,第17卷第7期,1992年7月。
賴素玲 〈朱天心─不願噤聲的老靈魂〉,《民生報》,1999年4月8日,第34版。
〈專訪朱天心〉,《社會民主通訊》,第4版,1992年6月1日。
〈專訪朱天心〉,《台中一中校刊》,1992年6月。
二、 作品綜論:
丁亞民 〈逢逢白雲─為天心〉,收於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
王德威 〈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聯合文學》,第152期,1997年。
朱西甯 〈天心緣起〉,收於朱天心《未了》(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朱天文 〈如是我聞〉,收於朱天心《時移事往》(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朱孟庭 〈變調的傳奇─論朱天心小說的敘事策略〉,《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顏崑陽主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10月。
李雲林 〈台大學生關琳的日記〉(書評),《工商時報》,1984年7月22日,第11版。
呂正惠 〈不由自主的小說家─論朱天心的四篇「政治小說」〉,《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12月。
呂正惠 〈論四位外省籍小說家:白先勇、劉大任、張大春與朱天心〉,《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何寄澎主編,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0年。
何春蕤 〈方舟之外─談朱天心的近期寫作〉,《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台北:時報,1994年。
阮美慧 〈禁錮與出路─試論朱天心的三篇「女性」小說〉,《台灣當代小說評論》,吳達芸主編,成大中文所,出暉出版社,1999年。
吳億偉記錄 〈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中國時報》,2001年10月26、27日,第39版。
季欣麟 〈在城市流亡的老靈魂─聽朱天心說說話〉,《遠見雜誌》,第141期,1998年3月號。
季欣麟 〈朱天心:不再有鄉愁的年代〉,《遠見雜誌》,第152期,1999年2月。
邱貴芬 〈從《擊壤歌》到《漫遊者》─不許青史成灰〉,《聯合報》30版,2001年3月12日。
胡蘭成 〈序〉,朱天心《擊壤歌》(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胡衍南 〈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7期,1993年。
唐 諾 〈記憶.希望並且好好活著〉,收於朱天心《小說的政治周記》(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高惠琳 〈朱天心:對時間與記憶的不斷反思〉,《1997年台灣文學年鑑》,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莊宜文 〈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台灣文學學報》,第一期,政大中文系,2000年6月。
莊宜文 〈滿懷鄉愁的漫遊者─訪朱天心〉,《自由時報》,2000年12月21日,第39版。
郭叔雅 〈呼喚一段絕版的歲月─協尋朱天心〉,靜宜中文。
郭定宇 〈漫遊者朱天心〉,《新朝藝術》,2000年12月。
黃錦樹 〈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年5月初版。
黃錦樹 〈一場必須加註的聊天會─回歸散文書寫的誠懇〉,《新朝藝術》,2000年12月。
陳國偉 〈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藝》第一期,1998年10月。
黃莉貞 〈找不到屍體血跡的目擊者─朱天心〉,《自立早報》,1997年8月14日,第31版。
楊 明 〈深情在睫,孤意在眉─側寫朱天心〉, 《文訊》,25期,1986年8月。
楊 照 〈兩尾逡巡洄游的魚〉,《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經,1995年10月。
楊惠婉 〈展望當代台灣女性文學新視野─以朱天心近期小說為例〉,《台灣人文》,第二期,1998年7月。
駱以軍 〈時間迴廊的漫遊者─朱天心〉,《誠品好讀》,第4期,2000年10月。
謝材俊 〈登高丘‧望遠海─賀天心的《昨日當我年輕時》〉,收於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謝材俊 〈一場必須加註的聊天會─朱天心的祕密〉,《新朝藝術》,第27期,2000年12月。
顏筱菁記錄,郭定宇整理,〈特別企劃─漫遊者朱天心-一個作家的展演〉,《新朝藝術》2000年12月。
三、 作品單論:
1.《我記得…》
王德威 〈我記得什麼?〉,《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年。
吳婉茹 〈談《我記得…》之中的虛無感〉,《問學集》,1993年。
詹宏志 〈時不移事不往〉,收於朱天心《我記得……》(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楊 照 〈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我記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經,1995年10月。
楊 明 〈朱天心〈佛滅〉─八0年代末的「影射小說」?〉,《文訊別冊》,第6期,1997年12月。
何春蕤 〈性與反對運動連上了線〉,《自立早報》,1989年7月15日,第16版。
李 昂 〈文化界自清─建立作家的道德觀〉,《自立早報》,1989年7月15日,第16版。
洋 父 〈是政治冷感還是性冷感─談朱天心《佛滅》〉,《自由時報》副刊,1989年8月13日。
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朱雙一 〈蘇偉貞、朱天心:眷村小說展現「外省人」的處境和心態〉,《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廈門,1999年。
呂正惠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書評〉,《光華雜誌》,17:7,1992年7月。
何寄澎導讀討論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幼獅文藝》,8月號,1992年。
呂正惠 〈怎麼樣的「後現代」?─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年12月。
何春蕤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島嶼邊緣》第二卷第四期,1993年7月。
余幼珊 〈有情無慾的春風蝴蝶女子〉,《誠品閱讀》,第17期,1994年8月。
林積萍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析論〉─文學社會學研究法之應用〉,《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5月。
邱貴芬 〈想我(自我)放遂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初版。
張大春 〈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裡的時間角力〉,收於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序),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
黃錦樹 〈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第18期,1992年6月號。
路 況 〈「黑盒子」邊緣的「白色雜音」評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聯合文學》,第93期,1992年7月。
趙 剛 〈朱天心的前世今生─談朱天心的兩篇眷村小說裡的族群、性別、與階級〉,《小心國家族》,台北:唐山,1994年。
廖咸浩 〈評論〉(回應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遂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3.《古都》
王仲偉 〈朱天心《古都》〉,《1997年台灣文學年鑑》,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
王德威 〈當歷史變成地理─朱天心的〈古都〉〉,《城邦閱讀》,7—8月號,1999年8月。
呂正惠 〈隱藏於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談李昂《自傳的小說》與朱天心《古都》〉,《台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年2月。
沈冬青 〈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藝》,第528期,1997年12月。
周英雄 〈從感官細節到易位敘述─談朱天心近期小說策略的演變〉,《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唐小兵 〈〈古都〉.廢墟.桃花源外〉,《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桑梓蘭 〈〈古都〉的都市空間論述〉,「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11月16日-18日。
陳怡華 〈永恆的異鄉人—論朱天心的「古都」〉,台灣文學比較研究網站〈台灣文化研究議題〉線上論文。1998年7 月。http://www.fl.nctu.edu.tw/~joyceliu/taiwanLit/online-papers/JuTianShin.htm1。
張誦聖 〈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古都》〉,《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
梅家玲 〈一周好書榜:評古都〉,《中國時報》42版,1997年6月12日。
張季琳 〈日本人看朱天心的《古都》〉,「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0年,11月16日-18日。
黃錦樹主講,李文冰整理 〈小說和地理間的關係─以朱天心的《古都》為例〉,《幼獅文藝》,第545期,1999年5月。
彭小妍 〈朱天心的台北:地理空間與歷史意識〉,「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0年,11月16日-18日。
楊如英 〈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和文本定位〉,台灣文學比較研究網站〈台灣文化研究議題〉線上論文。1998年10 月。http://www.fl.nctu.edu.tw/﹪7E joyceliu/taiwanLit/online-papers/multispacehtml
楊佳嫻 〈一種張皇的姿態─從朱天心〈拉曼查志士〉與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中的被「被詮釋焦慮」談起〉,《中央日報》第20版,2001年1月22日。
廖咸浩 〈「只可」哥哥,「害得」弟弟─《迷園》與〈第凡內早餐〉對身份「國族(主義)化」的商榷〉,《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廖朝陽 〈〈匈牙利之水〉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2001年4月。
廖朝陽 〈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看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
駱以軍 〈記憶之書〉,收於朱天心《古都》(序),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4.《漫遊者》
王德威 〈漫遊者:頹敗的顫動〉,《聯合報》,2000年12月12日。
朱偉誠 〈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197期,2001年3月。
阿 城 《漫遊者》〈後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范銘如 〈《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年4月。
陳建忠 〈路曼曼其修遠兮─朱天心《漫遊者》的漂泊書寫〉,《中央日報》18版,2000年12月31。
張小虹 〈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聯合文學》,第195期,2001年1月。
張惠菁 〈螢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201期,2001年7月。
黃錦樹 〈悼祭之書〉,收於朱天心《漫遊者》(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黃宗慧 〈她看見了死亡的顏色─貼近《漫遊者》的幽冥之境〉,《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年6月。
四、 關於三三集團:
莊宜文 〈《三三集刊》的散文研究〉,《韶光之顏─近五年作品集》,自版。
莊宜文 〈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第二屆「文學與社會」:全國研究生論文研討會,1997年4月19到20日。
五、 學位論文:
吳婉茹 〈朱天文、朱天心─從無悔的情愛追求到人生理想的幻滅〉, 《八0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1月,頁179—190。
吳雅慧 《朱天心小說的時空作標》,中興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附錄三:朱天心小說研究參考書目
朱天心小說作品集
《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擊壤歌》,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未了》,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時移事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下午茶話題》(朱家三姐妹合著),台北:麥田,1992年9月初版。
《小說家的政治周記》,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11月初版。
《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1月初版。
朱天心散作
〈文學的童年座談會─摸索碰撞後的真實〉,《聯合報》,第29版,1990年8月16日。
〈流水十九年〉,《幼獅文藝》,1992年8月號。
〈一個籃子〉,《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一期。
〈讀駱以軍小說有感〉,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序),台北:皇冠,1993年初版。
〈去聖邈遠,寶變為石〉,收於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年11月。
〈發現人跡〉,蔡逸君《童顏》(序),台北:皇冠,1996年12月初版。
〈我們今生是這樣的相聚〉,《聯合報》第41版,1998年3月27日。
〈走向黃昏的青春─蘇建和等三位死刊犯的等待〉,《中國時報》副刊,1999年7月5日。
〈序〉,王宣一《天色猶昏,島國之雨》(序),台北:麥田,2000年2月初版。
〈序文〉,《古都》(珍藏紀念版),台北:城邦文化,2000年3月二版。
〈第一六八日,秋涼〉(「走向黎明─救援蘇案行動」專輯),《中國時報》,2000年11月4日。
〈是不是有一天我可以不寫作?〉,《新朝藝術》,2000年12月。
〈不認同的自由〉(得獎感言),《第三屆台北文學獎作品集》,台北市立圖書館總策劃,2000年12月初版。
〈唯恐誓盟驚海嶽〉,《中國時報》23版,2001年5月9日到10日。
〈「大和解?」回應之二〉,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
〈新版說明〉,《古都》,台北:印刻,2002年6月初版。
胡蘭成作品集
《山河歲月》,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年5月初版。
《禪是一枝花》,台北:三三書坊,1979年初版。
《今生今世》,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9月初版。
《今日何日兮》,台北:三三書坊,1990年初版。
《中國的禮樂風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3月初版。
《閒愁萬種》,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革命要詩與學問》,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三三集刊
《蝴蝶記》(三三集刊第一輯),台北:皇冠,1977。
《嶺上雁字》(三三集刊第二輯),台北:皇冠,1977。
《我達達的馬蹄》(三三集刊第三輯),台北:皇冠,1977。
《守著陽光守著你》(三三集刊第四輯),台北:皇冠,1977。
《客舍青青》(三三集刊第五輯),台北:皇冠,1977。
《一日浪》(三三集刊第六輯),台北:皇冠,1977。
《盧笑》(三三集刊第七輯),台北:皇冠,1977。
《劍門》(三三集刊第八輯),台北:皇冠,1977。
《落江前的手勢》(三三集刊第九輯),台北:皇冠,1978。
《種火行動》(三三集刊第十輯),台北:皇冠,1978。
《衣缽》(三三集刊第十一輯),台北:皇冠,1978。
《採薇歌》(三三集刊第十二輯),台北:皇冠,1978。
《北方有佳人》(三三集刊第十三輯),台北:皇冠,1978。
《女兒家》(三三集刊第十四輯),台北:皇冠,1978。
《日出西山雨》(三三集刊第十五輯),台北:皇冠,1978。
《七月流火》(三三集刊第十六輯),台北:皇冠,1978。
《生死場》(三三集刊第十七輯),台北:皇冠,1978。
《水勢》(三三集刊第十八輯),台北:皇冠,1979。
《在中國》(三三集刊第十九輯),台北:皇冠,1979。
《有女同車》(三三集刊第二十輯),台北:皇冠,1979。
《少年十五二十時》(三三集刊第二十一輯),台北:皇冠,1979。
《桃花渡》(三三集刊第二十二輯),台北:皇冠,1979。
《昆明的四月風暴》(三三集刊第二十三輯),台北:皇冠,1979。
《雲的小孩》(三三集刊第二十四輯),台北:皇冠,1979。
《中國站起》,台北:三三書坊,1980年1月。
《鐘鼓三年》(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台北:皇冠,1980。
《看戲去也》(三三集刊第二十六輯),台北:三三,1980。
《補天遺石》(三三集刊第二十七輯),台北:三三,1980。
《戰太平》(三三集刊第二十八輯),台北:三三,1981。
專著
川端康成 《古都》,蕭羽文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王德威 《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9月初版。
王岳川編 《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
艾德華.薩依德 《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11月初版。
米蘭昆德拉 《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伊塔羅‧卡爾維諾 《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1月初版。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10月初版。
朱雙一 《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呂正惠 《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青夷選編《我從眷村來》,台北:希代書版公司,1986年2月初版。
若林政丈、松永正義 《中日會診台灣─轉型期的台灣》,台北:故鄉出版社,1988年6。
苦苓 《外省故鄉》,台北:希代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孟樊、林燿德編 《世紀末偏航─八十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學出版公司,1990年12月初版。
施敏輝 《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9初版。
洪三雄 《烽火 杜鵑城─七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9月初版。
班納迪克.安德森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4月初版。
尉天聰編 《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陳義芝編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12月初版。
張寶琴等編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
張誦聖 《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彭品光編 《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年11月10日。
彭懷恩 《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初版。
彭懷恩等 《台灣第一戰艦─朱高正剖析》,台北:朱衣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1年3月初版。
游勝冠 《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初版。
詹宏志 《兩種文學心靈》,台北:皇冠,1986年1月初版。
詹明信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2月初版。
楊照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月4月初版。
楊澤主編 《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初版。
楊澤主編 《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楊澤主編 《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楊澤主編 《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楊澤主編 《閱讀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初版。
廖咸浩 《愛與解構─當代台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 《當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鄭鴻生 《青春之歌》,台北:聯經,2001年12月初版。
盧建榮 《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8月初版。
龔鵬程編 《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1月。
單篇論文
王潤華 〈白先勇《臺北人》中後殖民文學結構〉,《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何寄澎主編,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0年。
朱西甯 〈尋求一道軌跡─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序〉,《幼獅文藝》,第212期,1971年8月。
朱西甯 〈回歸熱〉,《幼獅文藝》,第241期,1974年1月。
朱西甯 〈學則不固矣〉,《幼獅文藝》,第245期,1974年5月。
向 陽 〈要大地,也要香火─對三十年來文學發展的省思〉,《康莊有待》,台北:東大,198 5年5月初版。
何懷碩 〈平心看「文學方向論戰」〉,收於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評論卷五文學評論,台北:聯經,1981年12月初版。
呂正惠 〈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5月初版。
呂正惠 〈戰後台灣知識分子與台灣文學〉,《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4月初版。
呂正惠 〈七、八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1995年4月初版。
呂正惠,〈七、八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政治、社會及思想背景的探討〉,收入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6月。
金文京 〈胡蘭成對臺灣文學之影響及其與日本近代文藝思想之關係〉,《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何寄澎主編,行政院文建會出版,2000年。
施 叔 〈現代的鄉土〉,《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6月初版。
南方朔 〈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夏潮》,第四卷第二、四、五、六期第五卷第一期,1978年2—7月。
唐文標 〈詩的沒落─臺港新詩的歷史批判〉,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袁瓊瓊 〈天文種種〉,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序),台北:遠流,1989年9月。
袁哲生整理 〈小說的空間─「認識台灣的另類方法」座談會精華〉,《自由時報》副刊,1997年8月9日。
馬國明 〈班雅明的歷史革命〉,《班雅明》,台北:東大圖書,1998年9月初版。
莊宜文 〈眷村文學中反映的眷村現象〉,收錄於中大現代文學教研室出版之《台灣文學論集》第一輯。
尉天聰 〈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幔幕掩飾不了污垢〉,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尉天聰 〈對個人主義文藝的考察─站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陳映真 〈文學來自社會反應社會〉,收於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陳映真 〈鄉土文學的盲點〉,收於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陳鼓應 〈七0年代以來台灣新生一代的改革運動〉,《中報月刊》,第二十八—三十期,1982年5—7月。
陳光興 〈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7期,1994年7月。
陳眧瑛 〈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1995年2月。
陳光興 〈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藉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年9月。
張大春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序),台北:遠流,1992年初版。
張茂桂 〈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北:月旦出版社,1997年初版。
張茂桂.吳忻怡 〈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尊重與承認的問題〉,初稿於1999年第三屆哈佛大學東亞中心台灣海峽兩岸民主研討會提出。
張誦聖 〈袁瓊瓊與八0年代台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中外文學》第23卷第8期,1995年。
葉石濤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收於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10月初版。
黃錦樹 〈神姖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收於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10月初版。
黃錦樹 〈世俗的救贖或超越之路:論張派作家胡蘭成〉,輔仁大學「第四屆文學與宗教國際會議:當代文學中的靈光」論文,2001年11月23—24。
楊 照 〈發現「中國」─台灣的七0年代〉,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年12月初版。
楊 照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年12月。
楊 照 〈啟蒙的驚怵與傷痕〉,《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初版。
楊澤vs楊照 〈在七0與九0年代之間〉,收於楊澤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年11月初版。
趙 剛 〈權、妒恨、先鋒隊:體檢族群民族主義的認同政治〉,《告別妒恨》,台北:台北社會研究雜誌社,1998年初版。
趙 剛 〈跳出妒恨的認同政治,進入解放的培力政治〉,《告別妒恨》,台北:台北社會研究雜誌社,1998年初版。
齊邦媛 〈眷村文學〉,《霧漸漸散的時候》,台北:九歌,1998年10月初版。
鄭鴻生 〈變生肘腋─民族主義論戰突起〉,《青春之歌》,台北:聯經,2001年12月初版。
蕭阿勤 〈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期,2000年10月。
謝材俊 〈昨日的雪而今何在〉,收於楊澤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年12月初版。
謝材俊 〈這一代〉,勞倫斯‧卜洛克《麥田賊手》(導讀),台北:臉譜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簡瑛瑛 〈性/女性/新女性:袁瓊瓊訪談錄〉,《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十期,1990年。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困境〉,收於趙知悌編《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1976年7月初版。
〈當前台灣文學問題專訪〉,《夏潮》第3卷,第2期,1977年8月。
學位論文
何永慶 《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2月。
吳沂怡 《「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年1月。
周永芳 《七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柴雅珍 《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1945─1987)》,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孫立梅 《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國偉 《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文學生命的寂寞單音》,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蔡淑華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劉叔慧 《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鄭文雅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藍博堂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喬彬 〈朱天心這個人〉,《東海文藝季刊》,21期,1986年。
2. 82. 劉建成、柯耀程、郭振源、呂源富陪(參)審制中多評準決策之研究──以APH法分析我國參審制為例,警學叢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3. 59. 郭蘭生、陳俊明紙.印刷適性問題──鑑定時應有之考量(一),印刷人,第一三三期,民國八十九年二月。
4. 35. 施鴻志、周士雄、鄭伊峻環境影響評估與開發許可相關審議機制建構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廿一期,民國八十七年元月。
5. 23. 林信男、林憲刑事案件精神鑑定五十例之臨床報告,臺灣醫學會雜誌第七四卷四期,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6. 王德威 〈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聯合文學》,第152期,1997年。
7. 19. 李俊億、楊秋和、段重民DNA鑑定在法庭科學之應用(研討會紀錄),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七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8. 季欣麟 〈在城市流亡的老靈魂─聽朱天心說說話〉,《遠見雜誌》,第141期,1998年3月號。
9. 陳國偉 〈遺失地址的理想國─朱天心小說中的記憶烏托邦〉,《淡水牛津文藝》第一期,1998年10月。
10. 林積萍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析論〉─文學社會學研究法之應用〉,《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年5月。
11. 黃錦樹 〈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台灣─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第18期,1992年6月號。
12. 沈冬青 〈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藝》,第528期,1997年12月。
13. 張誦聖 〈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古都》〉,《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年8月。
14. 朱偉誠 〈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197期,2001年3月。
15. 范銘如 〈《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