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書目
(以下書目按照筆劃多寡順序排列)
古籍
王弼等注、孔穎達疏、陸德明音義:《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禮:《麟原文集》。四庫全書本。
王義山:《稼村類稿》。四庫全書本。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全祖望:《鮚埼亭集》。四部叢刊本。
朱珪編:《名蹟錄》。四庫全書本。
李存:《俟菴集》。四庫全書本。
沈垚:《落帆樓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4。
吳澄:《吳文正集》。四庫全書本。
宋濂:《元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
吳師道:《禮部集》。四庫全書本。
汪砢玉:《珊瑚網》。四庫全書本。
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四庫全書本。
周德清:《中原音韻》。四庫全書本。
胡仔:《漁隱叢話》。百部叢書本。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袁枚:《隨園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
殷奎:《強齋集》。四庫全書本。
倪瓚:《清閟閣全集》。百部叢書本。
貢奎:《雲林集》。四庫全書本。
貢師泰:《玩齋集》。四庫全書本。
馬祖常:《石田文集》。四庫全書本。
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陳亮:《龍川文集》。百部叢書本。
陳旅:《安雅堂集》。四庫全書本。
陳基:《夷白齋稿》。四庫全書本。
張昶:《吳中人物志》。四庫全書本。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店,1984。
章如愚:《群書考索》。四庫全書本。
張廷玉等:《明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
焦循:《孟子正義》。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黃溍:《金華先生文集》。四庫全書本。
彭大雅撰、徐霆疏證:《黑韃事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程鉅夫:《雪樓集》。四庫全書本。
盛熙明:《法書考》。四庫全書本。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庫全書本。
董潮:《東皋雜鈔》。百部叢書本。
楊億:《武夷新集》。四庫全書本。
葛立方:《韻語陽秋》。百部叢書本。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
劉鶚:《惟實集》。四庫全書本。
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
鄭思肖:《鐵函心史》。台北:世界出版社,1957。
鄭元祐:《僑吳集》。四庫全書本。
《廟學典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謝枋得:《謝疊山集》。四庫全書本。
魏初:《青崖集》。四庫全書本。
魏徵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蘇天爵編:《國朝文類》。四庫叢刊本。
蘇天爵編:《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
顧瑛:《玉山逸稿》。百部叢書本。
顧瑛:《玉山璞稿》。百部叢書本。
顧瑛:《玉山逸稿》。百部叢書本。
顧瑛編:《玉山名勝集》。四庫全書本。
顧嗣立:《元詩選》。初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
近人著作
中文部分
丁昆健:〈元代的科舉制度〉。《華學月刊》124 (1982):46-57。
丁昆健:〈元代的科舉制度〉。《華學月刊》125 (1982):28-51。
丁昆健:〈蒙古征伐時期 (1208-1259) 華北的儒學教育〉。《華學月刊》129 (1982):26-48。
丁昆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華學月刊》136 (1983):48-59。
丁昆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華學月刊》137 (1983):39-55。
丁昆健:〈元許衡的教育思想〉。《華學月刊》134 (1983):24-32。
丁昆健:〈元許衡的教育思想〉。《華學月刊》135 (1983):45-58。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王忠閣:《元末吳中文人詩派論考》。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王明蓀:〈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華學月刊》139 (1983):9-20。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書局,1992。
王啟龍:〈元朝帝師八思巴家世考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6 (1997):62-68。
王璦玲:〈私情化公──明清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其戲劇展演〉。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8月20日。
古文義:〈八思巴及八思巴文〉。《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6.1 (2000):39。
任崇岳:〈略論元代儒士地位演變的歷史過程〉。《社會科學輯刊》3 (1981):88-93。
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識份子和科舉〉。收入劉俊文主編、索介然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李則芬:《宋遼金元史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1991。
杜聯吉吉:《明人自傳文鈔》。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周良霄:〈論忽必烈汗〉。《中國社會科學》2 (1981),97-106。
周良霄:《忽必烈》。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周良霄:〈程朱理學在南宋、金、元時期的傳播及其統治地位的確立〉。《文史》37 (1993),139-168。
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洪金富:《元代蒙古語文的教與學》。台北:蒙藏委員會,1990。
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1996。
徐子方:《挑戰與抉擇:元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袁冀:《元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許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7。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陳高華:《元史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91。
陳高華:〈元代的地方官學〉。《元史論叢》5 (1993),160-189。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區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陳慶英:〈關於八思巴蒙古新字的創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 (1999):2-3。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陶晉生:《北宋士族── 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商聚德:《劉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許寶強、袁偉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張海鵬等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
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台北:故宮博物院,1981。
傅海波、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中二之二。東京:吉川弘文館,1980。
楊耐思、照那司圖:〈八思巴字研究概述〉。《民族語文》1 (1980):26-33。
楊訥等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中編。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楊聯陞等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下冊。食貨出版社,1987。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1994。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
蕭啟慶:《元代多族群士人階層的形成》。新竹:清華大學國科會計劃,1998。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台北:國家出版社,1998。
韓儒林:《穹廬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英文部分:
Bol, Peter.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P, 1992.
Li, Chu-tsing, ed. Artist and Patrons: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s. Lawrence, Kan.: Kress Foundation, Dept. of Art History, University of Kansas,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9.
Olney, James, ed. Autobiography: Essays Theoretical and Critical.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80.
White, Hayden. The Content of the Form: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P, 1987.
White, Hayden. Tropics of Discourse: Essay in Cultural Critic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P,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