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資料 九二一週年紀念 行政院災後重建政策與進度,網址http://www.gio.gov.tw/info/2000-921/921_b4_up.htm 內政部2000,九二一地震災區以農村社區更新土地辦理重建地區複勘檢討會資料,行政院版 日本NPO WEB,網址http://www.npoweb.gr.jp 王進祥2000,《土地法規概要》,台北市:現代地政 王維潔 2000,《路康建築設計哲學論文集》,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家園重見:走過921影像報告》,台北,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全盟電子報,網址http://921.sinica.edu.tw/01/01.htm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網址http://921.sinica.edu.tw/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2000,《搭一座重建的舞台:全盟一年來的回顧》,台北市: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2000,《921災後重建經驗交流研討會》,台北市: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2000年災後重建政策執行控管績效》,南投,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網址http://921erc.gov.tw/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址http://www.cca.gov.tw/news/news79/2.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999,《農村及建築重建作業手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竹山鎮公所,網址http://village.nthg.gov.tw/chushang/ 竹蜻蜓工作隊1999,,清水溝報1-3期,南投縣:清水溝報 李謁政2001,《霧峰鄉九二一災後重建之空間想像與社會建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冷尚書 翁英欽 謝佩珍2000《社區運動中的困局--參與鹿谷瑞峰三村重建工作以來的反省》,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 周月清、王增勇、陶蕃瀛、謝東儒2001,《921地震社會工作者災變服務角色與功能探討》,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林美容、陳淑娟2001,《九二一震災後台灣各宗教的社會救援與自我更新》,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林會承 2001,《921文化資產搶救的回顧與檢討》,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林志成建築事務所 2000,《南投縣鹿谷鄉清水村農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報告: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林佰年1999,空間雜誌122-124期,台北市:空間雜誌 林佰年2000,空間雜誌125-127期,台北市:空間雜誌 林文龍1996,《社寮三百年開發史》,南投縣:社寮文教基金會 侯惠仙、黃志偉2000,《農發條例實用手冊》,台北市:現代地政 胡俊媛 1997,《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俞可平2000,《權利政治與公益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容邵武 2001,《台中東勢九二一地震重建的土地問題─一個法律人類學的觀點》,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夏鑄九 1992《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 夏鑄九 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 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網址http://www.921fund.org.tw/ 莊英章 1977,《林圯埔──一個台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茂泰 2001,《Malavi的災後安置/重建社會文化合理性分析》,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陳儀深2001,《地方政府在救災、重建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九二一口述訪談記錄為基礎的討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陳正哲 1999,《台灣震災重建史 ─ 日治震害下建築與都市的新生》,台北:南天 陳東昇1995,《金權城市》,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陶蕃瀛、王增勇2001,《地方政府災後生活重建政策之比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許建崑 2001,《九二一地震的記憶書寫與瞻望》,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鹿谷鄉公所,網址http://village.nthg.gov.tw/luku/index.asp 黃美英 2001,《凝聚草根力量埔里眉溪流域聚落群的災後重建》,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黃盈豪 2001,《泰雅部落與社會工作專業的對話:以台中縣和平鄉雙崎生活重建中心為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黃應貴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黃平 1997,《尋求生存─當代中國農村外出人口的社會學研究》,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 黃沁杰2000-2001,清水溝報4-22期,南投縣:清水溝報 張研田 1982,《農企業的發展》,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祥龍1998,《海德格爾傳》,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0,《札根與發聲─重建區服務團隊相見歡》,台北市: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楊長榮建築事務所 2000,《南投縣鹿谷鄉瑞田村農村聚落重建調查規劃報告:期末報告》,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熊中果 1984,《農業發展策略》,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世楠、葉永田 2001,《台灣歷史災害地震對社會文化的衝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鄭政宗 2001,《921災區農村組織制度再建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劉還月 1999,《台灣大地震斷層現場實錄》,台北市:常民文化 劉沛林 1997,《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上海:上海三研書店 劉建哲 1994,《土地利用規劃與管制:台灣、德國之比較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 劉慶禧1992,《建築工程構造》,台北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戴愛蓮2001,《九二一震災後台灣各宗教的社會救援與自我更新》,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戴愛蓮2001,《希望工程:佛教慈濟基金會九二一災區學校重建工作》,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 謝志誠 2000,《921災後重建Q&A》,台北市: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謝國興、馮燕2000,《九二一震災捐款監督報告書》,台北市: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謝佩珍2000a,《自力造屋,台灣農村社會的災後重建》,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 關華山 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市:明文書局 Best, S. and Kellner, D.1991,《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朱元鴻譯 Bourdier, J. and Alsayyad, N. 1989 ,’ Dwelling,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Carsten, J. and Hugh-Jones, S. 1995,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 , NY ,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Easman, M. J. and Uphoff, N. 1984 . Local Organization : Intermediaries in Rural Development .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C.. 1986 , ‘Multiple Croping Systems’ ,NY :Macmillan Geertz, C. 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elected 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 Geertz, C. 1983,《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New York:Basic Books Heidegger, M.1975,《Poetry, Language, Thought》,New York:Harper&Row,Arlbert Hofstadter譯 Heidegger, M.(海德格)1995,《人,詩意的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鄧元寶譯 Heidegger, M.(海德格)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孫周興選編 Hojman, D.E.1993,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s)and the Chilean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 European Review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tudies Korten, D.C . and Qizon,A.B . 1991 , Government , NGOs and International Agency Cooperation:Whose Agenda? Kuala Lumpur:Asian Pacific Development Center Lefebvre, H. 1977,《空間政治學的反思》,陳志梧譯,引自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Massey, D. and Jess, P. 1995, ‘A Place in the World?:Places,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red, A.(艾蘭‧普瑞德)1983,《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許坤榮譯,引自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Riseboro, B. 1979,《西方建築》,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陳健譯 Royan, A.(阿蘭‧賴恩)1991,《財產》,台北市:桂冠圖書,顧蓓曄譯 Scott, A. J.(艾倫‧史考特)1982,《社會的空間基礎之論述的意義和社會根源》,蔡厚男、陳坤宏譯,引自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Seamon, D. and Mugerauer, D. R. 1985 ,’Dwelling, Place, &Environment’ , N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