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參考書目 Barthes , Roland 1972, Mythologies ,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nnette Lavers, The New York: Nooday Press. Fontanel, Beatrice 2001, Support and Seduction — A History of Corsets and Bra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Wood, Harry N. New York : Abrams, Inc., Publishers.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MacAloon , John J. 1984, Rite, Drama, Festival, Spectacle, Philadelphia : Institution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Myerhoff, Barbara 1990, “Trans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chner, Richard and Willa Appel 1990 ,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ictor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New York : Aldine de Gruyter. 1978, Image and pilgrimage in Christian culture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 From Ritual To Theatre, New York : PAJ Publications. Wuthnow, Robert. 1984, Cultural analysis : the work of Peter L. Berger, Mary Douglas, Michel Foucault, and Jurgen Habermas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文參考書目 張世雄 1995年9月,<電子花車、民間宗教與性道德的矛盾?>,台北:《思與言》,第33卷,第3期,p.129~159。 張世雄 1995年7月,<臺灣民間宗教中的性別秩序問題--電子花車與赤裸女體的公開陳列Gender Question in Folk Religion of Taiwan>,《東海學報》,36卷5期, p.103-120。 宋光宇 1994年11月,<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 一個歷史的觀察>,台北:《歷史月刊》,82期,p.74~85。 吳金泰 1997年3月,<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現象的再觀察>,台北:《台灣風物》,47卷1期,p.95~109。 黃文博 1989年8月,《紅裙普眾生─電子花車的興衰史--- 台灣信仰傳奇》,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坤良 1999,《南方澳大戲院史》,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 中國時報編輯部作 1995,《台灣:戰後五十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胡台麗 1989,<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係反映之民俗信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p.401-424。 潘英海 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台北:《本土心理學研究》,p.330-337。 王宏仁 1999,<195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六期,p.1-35。 陳永淘 2000,《「強暴文化」就是「台北藝術節」的文化?陳永淘給馬英九、龍應台的一封公開信》,轉載自阿淘網站http:// xxx.itaiwan.net/ato。 漢珍資訊系統公司 1999,《中國時報影像資料庫》,台北。 聯合線上公司 2001,《聯合知識庫》,台北。網址:http://udndata.com 朋尼維茲著,孫智綺譯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出版社。 趙彥寧 1999,<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0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六期。 黃金麟 1998,<醜怪的裝扮:新生活運動的政略分析>,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期。 《國民生活須知推行辦法》 1968,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興(57)推字第0241號公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 1968,《國民生活須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印行。 台灣省政府 1960,《臺灣省『全面實踐國民生活須知貫澈社會革新案』初步執行成效報告表》。 張小虹 2000,<虛飾中國:流行時尚設計中的文化曖昧>,台北:《中外文學》,第29卷,第二期。 劉紀蕙 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出版社。 遠流視覺書編輯室 2001,《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應貴主編 1992,《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書局。 何翠萍 1984,<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台北:《人類與文化期刊》,第19期,P5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