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6 04: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仁鴻
研究生(外文):Karl Wu
論文名稱: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actice of Civil Society:The Community College In Taiwan
指導教授:李丁讚李丁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ing-Tzann Li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社區大學教育改革公民社會身體知識解放公民德性實踐
外文關鍵詞:community collegecivil societycivic virtuepracticehabituseducational refor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9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九十學年度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
指導教授:李丁讚博士 研究生:吳仁鴻844805
民主問題在現代台灣政治的現實面與學術探究面一向都是極為關鍵的重心。在國民黨威權時期結束後,如何從實踐上去推進新的民主改革目標以及由此關照、監督新的政治形式或政府機構成為新一代政治運動者或廣義的說,社會運動者、乃至一般民眾所關注的焦點。
由社會運動中的教育改造運動所延伸出來的社區大學,是在探討台灣民主或是說社會走向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其特殊性在於它不僅止於世界各國多數社區大學所扮演的成人教育角色,更在教育改造的精神指導之下,直接指向以知識解放以及促成台灣公民社會的建立為實踐旨趣。這個特殊性體現在各地風起雲湧成立之社區大學的課程安排與活動規劃上面。然而如何在一個被數十年僵化的黨國制式教育模塑出來的社會情境中建立一種新的學習機構與學習方式,來改造既成的固有學習方式與日常生活習慣呢?
在本文中,透過對文山社區大學個案的觀察,提出了一種『實作』的學習觀點。文中指出,固有『慣習』的生成是一個動態的、調整的、可逆的過程。因此社區大學所欲改變之常民的知識學習模式以及社會行動模式,可以藉由恰當的講師以及恰當的課程設計作為媒介,引領學員在『實作』中發生改變。雖然台灣社區大學的成立迄今僅僅四年,然而本研究將指出社區大學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改革運動形式,在以『實作』為基礎的學習實踐中已經為台灣未來的民主發展指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方向。
目 次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文獻回顧
第三節: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社區大學的史前史---社會運動的賡續與社會改革的轉向
第一節:八十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風潮的社會意義
第二節:教育改革運動的路徑轉向
第三節:社區大學倡議者的理念與原初設計
第三章:文山社區大學的公民社會實踐
第一節:文山社區大學的課程與學程制的發展
第二節:文山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過程
第三節:小結---『社區』與『大學』發展的裂解
第四章:文山社區大學之公民社會實踐的理論意義
第一節:公民社會的原型:『公民德性』與『公民能力』統整的古典理想
第二節:公民社會的建構條件:(1)知識解放;(2)公民德性
第三節:『社會學習』的可能:慣習、反思與實作
第四節:『社會學習』之一:以『身體實作』為概念基礎的知識解放
第五節:『社會學習』之二:以『身體實作』為概念基礎的公民德性
第六節:小結:社區大學作為公民社會的實作場域
第五章 附論:社區大學或社區大學主義?---社區大學的意識型態
第一節: 社區大學的理論框架與意識框架
第二節: 超越框架的一種方法:公私領域界線的基進化
第三節: 小結---社區大學的自我定位
第六章:結論
參 考 資 料
一、 中文部分
台北市政府 (1999) 〈台北市政府試辦社區大學實施要點〉。
員林社區大學(2002)《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手冊》
文山社區大學 (2001a)《902文山社區大學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研討會手冊》
--------- (2001b)《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九十年度第二學期選課手冊》
--------- (2001c)《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 (2002)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首屆學程結業學員講座手冊》
張茂桂(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收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pp.502-36,台北:巨流出版。
杜文仁(2000)〈經驗與理性〉,收於楊碧雲、蔡傳暉、李鴻瓊編《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pp.139-45,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2)〈公民社會的社大之路〉,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印發資料。
李丁讚(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觀察〉,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5期,pp.1-32.
黃武雄 (1997)〈我們要辦什麼樣的社區大學〉,收於《永和社區大學第七學期選課手冊》,pp.163-177.
-------- (1998) 〈社區大學為什麼要發大學文憑〉,收於《人本教育札記》1998年12月號。
-------- (1999)〈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收於《永和社區大學第七學期選課手冊》pp.178-186.
-------- (2001 [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第二版,台北:遠流。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汪丁丁(1999)〈中譯本序〉,收於Ferguson《文明社會史論》,瀋陽:遼寧教育。
顧忠華(1998)〈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收於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pp.19-54,台北:桂冠圖書。
---------(2001)〈風險、社會與倫理〉,收於顧忠華編《第二現代:風險社會的出路》,pp.17-46,台北:巨流圖書。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瓊如 (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翠娥 (2001)〈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良蕙 (2001)〈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小芳 (2000)〈社區大學與社區經營的理念〉收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成教系編(2000), pp.113-39。
江明修,陳定銘(2001a)〈台灣社區大學的創發與建構公民社會〉載於《二十一世紀》65期:pp.122-29。
----------(2001b)〈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載於《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2期:pp.15-43。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 (1999)《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課程架構與修業制度之規劃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計畫。
趙剛 (2000)〈社會學要如何才能和基進民主掛勾--重訪米爾士的『社會學想像』〉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9期:pp.191-237。
A2 (2002)〈搶救草湳步道實例〉,未出版文件。
C1 (2001)〈永安市場與我〉,收於《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台北,2001年12月29日,pp.67-9。
C1 (2002)〈從社大到永安藝文中心〉,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發言。
D1 (2002)〈關於文山社區大學社區經營策略的發展〉,《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20,21期。
D3 (2002a)〈通識選課規定〉,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書面資料。
D3 (2002b)『通識選課規定』,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發言。
D3 (2002c)〈參與民主的實踐---社區大學的校務會議〉,《社區大學全國通訊》第22期,p.5。
L (2001a)〈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五期,pp.151-95。
L (2001b)〈以文山坊作為社區充權的啟動器〉,收於文山社區大學《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Aristotle (1992)《尼各馬科倫理學》,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科。
---------- (1999)《亞里士多德選集--政治學卷》,顏一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Aron, Raymond (1990)《知識份子的鴉片》,蔡英文譯,台北:聯經。
Bellah, Robert (1992 [1985])《美國透視:個人主義的困境》,張來舉譯,北京:社科文獻。
Blau, Peter (2001 [1956])《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馬戎等譯,上海:學林。
Borgess, Karl (2001 [2000])《政治的終結》,陳家剛譯,北京:社科文獻。
Bourdieu, Pierre(1997) 《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
Bourdieu, Pierre & Luïc Wacquant (1998 [1992])《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導引》,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
Bourdieu, Pierre (2000 [1996])《關於電視》,許鈞譯,瀋陽:遼寧教育。
----------- (2002 [1998])《男性統治》,劉暉譯,深圳:海天出版社。
Bruner, Jerome ( 2001[1996])《教育的文化》宋文里譯,台北:遠流。
Chantornvong, Sombat (2001 [1988]) 〈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與第三世界〉,王誠等譯,收於Vincent Ostrom et al.(eds.) 《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北京:商務。
Corcuff, Philippe (2000 [1995])《新社會學》,錢翰譯,北京:社科文獻。
De Tocqueville , Alex (2000)《民主在美國》,秦修明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Dewey, John (1999 [1920])《杜威五大講演》,胡適口譯,合肥:安徽教育。
Dubar-Bellat, M. & A. van Zanten (2001 [1999])《學校社會學》,汪凌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Durkheim, Emile(1988 [1983])《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胡偉譯,北京:華夏。
------------ (2001a [1898-1917])《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渠東、付德根譯,上海:上海人民。
------------ (2001b [1922,1925])《道德教育》,陳光金、沈杰、朱諧漢譯,上海:上海人民。
Elias, Nobert (1998 [1976])《文明的進程》(一、二卷),王佩莉譯,北京:三聯。
Ferguson, Adam (1999 [1767])《文明社會史論》,林本椿、王紹祥譯,瀋陽:遼寧教育。
Foucauld, Michel ( 2001[1966])《詞與物》,莫偉民譯,上海:上海三聯。
Geertz, Clifford (1999 [1973])《文化的解釋》,韓莉譯,上海,譯林。
Gilchrist & Williams (2002)〈主要報導人訪談〉收於Miller & Crabtree (2002), pp.77-96.
Gramsci, Antonio (2000 [1971, Hoare & Smith''s English version])《獄中札記》,曹雷雨等譯,北京:中國社科。
Habermas, Jürgen ( 1995 [1973] ) <公共領域>,收於Jürgen Haberrmas等著《社會主義:後冷戰時期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 2000 [1976])《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郭官義譯,北京:社科文獻。
---------- ( 2001 [1996])〈民主的三種規範模式〉逢之譯,收於《文化研究》第二輯,pp.41-50, 陶東風等編, 天津:天津社科。(英譯本見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 MIT, 1998 )
---------- ( 2001 [1988])《後形而上學思想》曹衛東等譯,南京:譯林。
Heidegger, Martin (1989 [1926] )《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台北:唐山。
Horster, Detlef (2000 [1991])《哈貝馬斯傳》,章國峰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Janoski, Thomas (2000 [1998])《公民與文明社會》,柯雄譯,瀋陽:遼寧教育。
Johnson, Allan ( 2001 [1997])《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成令方等譯,台北:群學。
Keane, John (1992 [1984])《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馬音等譯,北京:社科文獻。
Kohlberg, L. (1986)《道德發展的哲學》單文經譯,台北:黎明文化。
Lash, Scott (2001 [1997])〈自反性及其化身:結構、美學、社群〉,收於Ulrich Beck, 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自反性現代化》,趙文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Le Bon, Gustave (2000 [1960])《烏合之眾》,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
Le Goff, Jacques (1988 [1974])〈心態:一種模糊史學〉,收於Le Goff & Pierre Nora (eds.) 《史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方法、新對象》,郝名瑋譯,北京:社科文獻。Pp.265-86。
Mead, George H. (1997 [1962])《心靈、自我與社會》,趙月瑟譯,上海:上海譯文。
Merton, Robert K. (2001 [1982])《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林聚任等譯,北京:三聯。
Miller, William &Benjamin Crabtree (eds.)(2002 [1999])《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台北:韋伯文化。
Mills, C. Wright (2001 [1959])《社會學的想像力》,陳強、張永強譯,北京:北京三聯。
Mouffe, Chantal (2001 [1993])《政治的回歸》,王恆、臧佩洪譯,南京:江蘇人民。
North, Douglass (1994 [1990])《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劉瑞華譯,台北:時報出版。
Poser, Hans (2002 [2002])《科學:什麼是科學》,李文潮譯,上海:上海三聯。
Putnam, Robert (2001 [1992])《使民主運轉起來》,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
Schiller, Friedrich (1985 [1793-5])《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
Singer, Beth J. (2001 [1999])《實用主義、權利和民主》,王守昌等譯,上海:上海譯文。
Skinner, Quentin( [1984] 2001)〈論正義、共同善與自由的優先性〉,達巍譯,收於《消極自由有什麼錯?》pp.92-125, 達巍等編,北京:文化藝術。
Smith, Anthony D. (2002)《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龔維斌、良警宇譯,北京:中央編譯。
Talisse, Robert (2002 [2000])《杜威》,彭國華譯,北京:中華書局。
Taylor, Charles(1995 [1990] )<原民間社會>,收於Jürgen Haberrmas等著《社會主義:後冷戰時期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Touraine, Allain (2000 [1992])〈在當代,民主意味著什麼〉,趙寶驊譯,收於《民主的再思考》pp.16-30,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北京:社科文獻。
Turner, Bryan S. (2000 [1996])《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譯,瀋陽:春風文藝。
Walzer, Michael (2000 [1996])《論寬容》,袁建華譯,上海:上海人民。
Watkins, Frederick M. & Isaac Kramnick (1983 [1964])《意識型態的時代》,張明貴譯,台北:聯經。
Weber, Max (1992 [1958, English version])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曉、陳維剛等譯,北京:三聯。
--------(1998)《學術與政治》,馮克利譯,北京:三聯。
White, Patricia (1998 [1996])《公民品德與公共教育》,朱紅文譯,北京:教育科學。
二、英文部分
Bellah, Robert et al. (1985) Habits of He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urdieu, Pierre and J. Passeron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Bourdieu, Pierre(1990 [1980])The Logic of Practice, London: Polity.
Dewey, John (1966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Toronto: Free Press.
--------- (1988 [1925])"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 in Vol.2 of John Dewey:The Late Works, 1925-1953. (ed.)Jo Ann Boydston,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Press
Habermas, Jürgen(1996)Between Facts and Norms , Cambridge : MIT Press.
Heater, Derek (1999) What is Citizenship? Cambridge, U.K.: Polity.
Hirst, Paul (1996)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in Paul Hirst (ed.)(1996): pp.97-116.
Hirst, Paul (ed.)(1996) Reinventing Democracy, Oxford: Blackwell.
Marshall, Catherine & Gretchen Rossman (1999)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CA: Sage.
Melucci, Alberto (1989) Nomads of the Present,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 Press.
Mouffe, Chanttal (1996) "Radical Democracy or Liberal Democracy?" in Trend(ed.)(1996), pp.19-26.
Putnam, Robert (1992) 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Touraine, Alain ( 1997 [1994])What Is Democrac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Trend, David (1996)"Democracy''s Crisis of Meaning" in Trend(ed.)(1996), pp.7-18.
Trend, David (ed.)(1996) Radical Democracy. N.Y.:Routledge.
Turner, Bryan S. (1994 [1990])"Outline of a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Turner &Hamilton (eds.) Citizenship: Critical Concepts.pp.197-226, London: 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