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3: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珀芬
研究生(外文):Wang, Pofen
論文名稱:電腦互動因子與國小統計學習成效的關聯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tatistics Learning Performance for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指導教授:王偉仲
指導教授(外文):Wang, Wei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數學及統計學門
學類:數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電腦輔助學習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互動因子國小統計性向施教互動法
外文關鍵詞:Computer aided learninginteraction factorselementary schoolaptitude treatment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一)依據情境學習,發展適用於國小數學科電腦輔助學習的軟體。(二)利用ATI的模式,評估不同電腦輔助學習系統(電腦互動因子)對高、低成就組學生學習效果之差異。(三)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國小數學科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參考。
為達到目的,本研究首先概覽所有相關文獻,做為本研究的學理基礎,並與電腦軟體專家合作,針對統計課程設計出「情境式電腦輔助教材」。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實驗對象為高雄縣中正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生,以其中72人為樣本進行實驗教學,實驗教材為參酌課程綱要及四年級統計圖表審定教材而設計的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實驗教學完後,再以數學成就測驗(統計圖表)加以施測,據以分析互動因子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施測完後將所得資料輸入電腦,以SPSS for WINDOWS 8.0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並使用事前檢定及卡方考驗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依據實驗結果統計分析所得,本研究主要發現有:
(一)利用互動的輔助模式之動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能提高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依學生進度給予指導,進而有效提升學習效能,達到因材施教,個別學習的效果使學生能有較不同的表現,對低成就學生有實質上的幫助,值得再做推廣應用與深入之研究。但在系統製作及配合上仍得進一步改進與運用。
(二)利用互動的輔助模式之動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操作上較流暢,能使學生便於學習,對學生吸引力較高,且有使學生傾向討論、練習甚至互相指導的功效。有利於用在合作學習的教學上,但其效果有待進一步評估。
(三)數學仍是學生的最怕,不因課程改革而有所變化。使用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後,學生仍認為老師協助及同儕合作是必要。且認為利用電腦學習能使學生發揮能力。使用靜態電腦輔助學習系統的學生及低成就學生對電腦輔助學習仍不信任。對於長期的習得無助感的學生教育單位應思考協助之道。
(四)使用電腦上數學對於學生是具吸引力的,除了上課更專心、喜歡數學、覺得頭腦變好外,對於考試時作答確有其助益。但等待的時間會使學生學習的連貫性受影響,軟體設計時應列入考慮,而行政單位應提升學生電腦網路傳輸的品質。
(五)絕大多數學生對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包含教學方式、軟體內容、學習態度,等都持正向反應。但在人機溝通方面需要再做調整。
研究者並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國民小學數學科電腦輔助學習系統編製,輔助教學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方法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界定 6
 第五節 研究的意義 8
 第六節 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腦輔助教學 10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探討 27
 第三節 相關理論探討 42
 第四節 統計課程教材之探討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7
 第四節 資料蒐集和分析 74
 第五節 研究程序及進度 75
第四章 實驗系統發展結果
 第一節 系統設計架構 76
 第二節 靜態電腦輔助系統介紹 77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數學學習效果之比較研究 90
 第二節 電腦輔助學習的意見分析 93
 第三節 訪談結果分析 10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17
 二、英文部分 121
附錄
 附錄一 數學學習成就測驗(統計圖表) 125
 附錄二 電腦輔助工具意見調查表 127
表次
表2-1 雙碼理論相關研究 55
表2-2 教材綱要(統計部分) 62
表3-1 各組數學成就平均成績比較表 65
表3-2 實驗組、控制組數學成就平均成績比較表 65
表3-3 教學程序 66
表3-4 學習成就測驗(統計圖表)預試題目雙向細目表 68
表3-5 數學學習成就測驗(統計圖表)預試學校及樣本人數 68
表3-6 試卷與數學成績相關表 69
表3-7 研究程序進度表 75
表5-1 學生前測、後測及第二次月考結果摘要表 91
表5-2 高、低成就之兩組學生成就測驗之 t 檢定摘要表 92
表5-3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教學方式 94
表5-3-1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教學方式(高成就組和低成就組的比較) 95
表5-4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軟體內容 96
表5-4-1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軟體內容(高成就組和低成就組的比較) 97
表5-5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人機溝通 98
表5-5-1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人機溝通(高成就組和低成就組的比較) 99
表5-6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學習態度 100
表5-6-1 電腦輔助學習意見分析結果─學習態度(高成就組和低成就組的比較) 101
表5-7 實驗組晤談結果摘要表 103
表5-8 控制組晤談結果摘要表 104
圖次
圖2-1 心智工具的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es of Mindtools) 29
圖3-1 研究架構 63
圖3-2 資料蒐集步驟 74
圖4-1 系統架構圖 77
圖4-2 系統進入畫面 78
圖4-3 給小朋友的話畫面 78
圖4-4 系統進入畫面 79
圖4-5 讀表教學畫面 79
圖4-6 長條圖教學畫面 79
圖4-7 折線圖教學畫面 79
圖4-8 統計教室主畫面 80
圖4-9 三個教學課程選擇畫面 80
圖4-10 火車之旅題目畫面 81
圖4-11 火車之旅資料查詢畫面 81
圖4-12 火車之旅資料統計之操作畫面 81
圖4-13 呼叫阿虎小幫手畫面之一 82
圖4-14 呼叫阿虎小幫手畫面之二 82
圖4-15 呈現長條圖畫面 82
圖4-16 呈現折線圖畫面 82
圖4-17 火車之旅「畫長條圖」畫面 83
圖4-18 火車之旅「畫折線圖」畫面 83
圖4-19 長條圖「問題DIY」畫面 83
圖4-20 折線圖「問題DIY」畫面 83
圖4-21 球球危機題目畫面 84
圖4-22 球球危機主畫面 84
圖4-23 球球危機答錯畫面 84
圖4-24 球球危機資料統計之操作畫面 84
圖4-25 小小氣象播報員題目畫面 85
圖4-26 小小氣象播報員資料統計之操作畫面 85
圖4-27 小小氣象播報員「自己做長條圖」畫面 86
圖4-28 小小氣象播報員「自己做折線圖」畫面 86
圖4-29 答對回饋畫面 86
圖4-30 答錯回饋畫面 86
圖4-31 小小氣象播報員「綜合教室」畫面 87
圖4-32 控制組系統進入畫面 88
圖4-33 長條圖進入畫面 88
圖4-34 折線圖進入畫面 88
圖4-35 長條圖複習畫面 89
圖4-36 提供長條圖的題目 89
圖4-37 折線圖說明畫面之一 89
圖4-38 折線圖說明畫面之二 89
圖4-39 折線圖說明畫面之三 89
圖4-40 折線圖說明畫面之四 89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全世(民89a)。對資訊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5-47。
王全世(民89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朱則剛(民83)。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
何榮桂(民88)。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14-25。
何榮桂(民90)。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杜愛葆,林秀慧整理(民87)。加速國家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篇─專訪教育部電算中心陳主任立祥。資訊與教育,68,29-32。
周筱亭(民85)。國民小學教師對數學新課程應有的認識。國民小學低年級新課程概說,18-44。
邱貴發(民79):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貴發(民8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
徐新逸(民84)。「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37,14-24。
徐新逸(民87)。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雙月刊,15,1,16-24。
張基成(民86)。開發思考與創造力之知識建構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教育科技與媒體,33,36-45。
教育部(民82)。國民小學課程標準。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民國八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公布。
教育部統計處(民87)。臺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報告。
莊仁宗(民83)。國小數學科現行課程與實驗課程之概說。國民小學低年級新課程概說,45-59。
莊雅茹(民85)。CAL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視聽教育,38,2,9-16。
陳坤木(民83)。電腦輔助學習在國民小學學生數學精熟學習應用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品華(民86)。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
陳淑菁(民86)。國小科技與資訊整合課程實施方法之研究─設科與融入之時間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裕隆(民89)。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
陳慧娟(民87)。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梁世傑(民90)。網路科技融入國二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簡單的幾何圖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志揚(民78)。電腦輔助訓練的學習心理基礎與教學軟體的編制原則。就業與訓練,7,8,80-84。
單文經(民79)。美國數學教育趨勢。科學教育月刊,129,10-16。
單文經和鍾邦友(民82)。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的理念與設計原則。臺灣教育,512,24-32。
黃淑華、趙曉燕、黃麗玲、吳曉蓉、潘鳳琴、王興家和莊凱安(民86a)。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一冊。台北:康軒。
黃淑華、趙曉燕、黃麗玲、吳曉蓉、潘鳳琴和王興家(民86b)。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三冊。台北:康軒。
黃淑華、趙曉燕、黃麗玲、吳曉蓉、潘鳳琴和王興家(民87)。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五冊。台北:康軒。
黃淑華、趙曉燕、黃麗玲、吳曉蓉、王興家和莊凱安(民90)。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八冊。台北:康軒。
黃敏晃(民85)。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之精神。國民小學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17。
董家莒(民89)。「問題解決」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鄔瑞香(民85)。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國民小學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68-196。
楊順南(民86)。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用。教育研究雙月刊,56,51-62。
蔡坤霖(民90):網際網路融入國一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直角坐標與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晉昌(民82)。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鄭晉昌(民85)。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20-27。
劉世雄(民89)。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6。
劉秋木(民85)。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韓善民(民8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68,14-16。
鍾靜(民85)。國民小學新課程統計圖表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26-134。
鍾邦友(民83)。情境式電腦輔助數學學習軟體製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晴榮(民88)。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課程軟體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42,50-54。
蔣靜靜。電腦與數學教學,http://www.istec.iii.org.tw/childchl/lecture/cai9.htm。
二、英文部分:
Ausubel, D.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Baek, Y. K. & Layne, B. H. (1988). Color, graphics and animation in a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tutorial lesson.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15(4), 131-135.
Baggett, P. (1984). Role of temporal overlap of visual and auditory material in forming ducal nmedia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3), 408-417.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42.
Clark, J. M. & Paivio, 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3), 149-170.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2). The Jasper series as an example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ory, program description, and assessment data.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7,291-315.
Cronbach, L. & Snow, R. (1977). Aptitudes and Instuctional Methods: A 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Interactions. New York: Irvington.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21.
Griffin, M. M. (1995). You can''t get there from here: Situated learning, transfer, and map skill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65 -87.
Hick, B., & Hyde, D. (1973). Teaching about CAI.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4, 120.
Jonassen, D.H. (1995).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not from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6(2), 40-73.
Jonassen, D.H. (1996). Computers in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e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1984). Aids to text comprehension. Educational Psyhologist, 19, 30-42.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Morton, C. (1996). The modern land of Laputa. Phi Delta Kappan, 77(6), 416-419.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pple, C. J., & Sipple, R. J. (1980). Computer dictionary. Indianapolis, Ind.: H. W. Sams.
Snow, R. (1989). 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s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n P. Ackerman, R.J. Sternberg, & R. Glaser (ed.),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New York: W.H. Freeman.
Suchman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oung, M. F. (1993). Instruction design for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1), 43-5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品華(民86)。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53-59。
2. 徐新逸(民87)。情境學習對教學革新之回應。研習資訊雙月刊,15,1,16-24。
3. 邱貴發(民8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
4. 何榮桂(民90)。從九年一貫新課程規劃看我國資訊教育未來的發展。資訊與教育,85,5-14。
5. 何榮桂(民88)。教育部「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與北、高兩市「資訊教育白皮書」簡介。資訊與教育,70,14-25。
6. 朱則剛(民83)。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3-14。
7. 王全世(民89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8. 王全世(民89a)。對資訊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35-47。
9. 陳裕隆(民89)。電腦融入教學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資訊與教育,77,29-35。
10. 陳慧娟(民87)。情境學習理論的理想與現實。教育資料與研究,25,47-55。
11. 趙志揚(民78)。電腦輔助訓練的學習心理基礎與教學軟體的編制原則。就業與訓練,7,8,80-84。
12. 單文經(民79)。美國數學教育趨勢。科學教育月刊,129,10-16。
13. 楊順南(民86)。情境認知教學觀的衝擊與啟用。教育研究雙月刊,56,51-62。
14. 鄭晉昌(民82)。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12,3-14。
15. 鄭晉昌(民85)。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