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大修(民86a)。兩性平等教育的幾點認識。北縣教育,20,11-16。王大修(民86b)。國民小學社會環境與兩性文化。教育資料與研究,19, 22-27。王大修(民86c)。兩性平等教育的反思座談會記實。研究教育,54,10-36。
王天臺 (民87)。高中校園中的兩性教育。輔導通訊,56,30-33。王叢桂(民84a)。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叢桂(民84b)。國小課本中的家庭價值與工作價值。測驗與輔導,133,2730-2732。王叢桂(民88)。性別角色、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方金雅(民85)。性別角色的變遷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教師之友,37,33-36。方德隆(民87)。「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的內涵」。教育部主辦:1998南區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教師教學研討之研討手冊。頁38-55。
方德隆(民87)。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本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南區中小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方德隆(民89)。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之內涵。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平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田俊龍(民87年)。國小學生同儕團體與兩性關係〔摘要〕。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6NTNU0579021)白博仁(民88)。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4,243-279。伊慶春、簡文吟(民90)。已婚婦女的持續就業: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台灣社會學,1,149-182。
何金針(民75)。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9,165-173。
何春蕤(民87)。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何春蕤(民87)。教改理念下的性/別教育。性/別教育通訊,2,4-13。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武典、金樹人(民89)。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秀惠(民85年)。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摘要〕。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4PCCU0262004)吳淑茹(民91年)。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摘要〕。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90NCYU0658002)吳雅玲(民88年)。中等教育學程中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內涵之德懷研究〔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NKNU0332002)吳瑞文(民88年)。台北縣國中生性教育現況調查〔摘要〕。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YM000602002)吳嘉麗(民87)。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吳蘭若(民89)。幼兒性別角色認同發展與兩性平等教育。兩性教育季刊,10,91-99。
呂玉暇(民69)。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0(秋),25-66。
呂玉瑕(民83)。兩性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聯合報系、救國團主辦「婚姻制度與兩性角色研討會」(台北市)宣讀之論文。
李 瑛(民85)。從婦女教育到兩性教育。成人教育,30,34-40。
李元貞(民82)。體驗小學教科學─主體經驗:兩性觀。台灣教授協會。
李元貞(民87)。反對性別歧視的國民教育。國民教育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婦女新知叢書。
李美枝(民70)。性別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持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卷1期,23-27。李美枝(民73a)。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民73b)。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美枝(民74)。性別角色、性別差異與性別關係─理論與研究。台北:大洋。
李美枝(民76)。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別化特質的蛻變。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10,39-59。李美枝、鍾秋玉(民85)。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李寬芳(民84)。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台中市已婚婦女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智藻主編(民87)。兩性關係輔導手冊。輔英技術學院編譯。台北:教育部
周淑儀(民89年)。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摘要〕。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8NTCTC576026)周麗玉(民90)。中小學兩性教育的困境與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20-129。
林生傳(民88)。性別教育機會均等的分析、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5,1-34。林邦傑(民70)。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月刊,23(2),187-129。
林秀如(民81)。國小兒童性概念發展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怡君(民87)。兩性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兩性知識、態度及相處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美和(民86)。兩性教育問題及其改革政策略。社會教育學刊,26,1-13。林惠雅(民81)。兒童青少年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探討。輔仁學誌,26,195-206。
林惠雅(民82)。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幼教系幼兒教育學報,2,77-98。林惠枝(民89年)。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摘要〕。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8NCYU0576017)林碧雲(民89)。數字在說話--從國小社會科教科書(4-6冊)檢視教科書中兩性的不平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102-106。
洪蘭譯(民89)。(Anne Moir,David Jessel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台北:遠流。
晏涵文(民66)。健康教育教師對性教育應有的認識。健康教育,40,50-52。晏涵文(民90a)。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性/兩性教育教師研習教材。台南縣政府教育局。5-16。
晏涵文(民90b)。告訴他性是什麼。台北:張老師。
高嘉慧(民90年)。國中學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摘要〕。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9PCCU1115001)秦玉梅(民76年)。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和行為及家長、教師對性教育之看法調查研究〔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75NTNU2483004)張 玨(民84)。婦女研究:婦女健康人權的回顧與展望。婦女研究十年一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7-10。
張 玨(民85a)。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性行為與親子關係的影響。測驗與輔導,35,2789-2790。
張 玨(民85b)。兩性教育。測驗與輔導,135,2274-2276。
張 玨(民87)。女性觀點的心理健康。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9,1-2。
張 玨(民88)。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 玨(民89)。兩性平等的健康教育。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平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張 玨、王舒芸(民86)。情慾自主與兩性平等的性教育。學生輔導通訊,48,38-49。
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鈺珮(民87)。國中教師對兩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冀華(民70)。大學男女生的成就動機、女性化傾向、職業選擇及歸因特質。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民87)。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志明(民85年)。國三學生性態度、性知識、性行為及對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摘要〕。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4NCCU4331001)莊秀貞(民81)。人格心理學理論大綱。(郭為藩編著)。台北:正中書局。
莊明貞(民86a)。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觀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國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
莊明貞(民86b)。兩性教育的反思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54,10-36。
莊明貞(民86c)。兩性平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莊明貞(民87)。國小高年級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台北:教育部。
莊明貞(民88a)。性別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民88b)。「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畫。教育研究資訊,28-47。許素愛(民80)。性別角色輔導課程對國二女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珍琳(民88年)。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有關性知識、性態度和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NTNU0483017)陳金瑟(民88年)。師院生兒童性侵害防治教學效果研究〔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NTNU0483014)陳明月(民89年)。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溝通與其性知識、性態度關係之研究〔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8NKNU0464001)陳青蕙(民89年)。台北市萬華區國民小學教師與學童家長對於兒童性侵害防治知識、態度、行為之調查研究〔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8NTNU0483001)陳皎眉(民81)。女性的心理特質與婦女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婦女教育,21-42。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皎眉等著(民85)。兩性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民89)。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教育部,33-45。
陳惠馨(民90)。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的立法與內容說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25-33。
彭懷真(民85)。婚姻與家庭。巨流圖書公司。6-14。
曾玉娟(民84)。台南師院學生性別角色與自尊及成熟動機的關係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6,1-21。
游美惠(民88a)。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游美惠(民88b)。性別平權的性/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0,4-15。游慧卿(民75)。性別角色在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文三(民83)。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黃文三(民85)。性別角色的省思與看法。高市文教,6月號,105-107。黃月美(民87)。談兩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桃縣文教,8,38-40。黃火文(民88)。家庭是兩性教育最好的搖籃。師友,387,19-21。
黃明娟(民90年)。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需求評估與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學系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9NKNU0332007)黃政傑(民77)。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材理想的需求。台北:心理。
黃政傑(民84)。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多元文化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81-96。
黃政傑(民86)。兩性教育的反思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54,10-36 。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富源(民89)。性侵害與性騷擾∼兩性間最嚴重的偏差行為。教育部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97-124。
黃翠瑛(民87)。知覺家長性別角色超越對其個人性別角色超越影響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57,81-96。黃瓊儀(民89)。從性教育到兩性教育。教育社會學通訊,21,25-28。雷桂蘭(民88年)。性教育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學習效果分析〔摘要〕。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NCUE0284004)楊佳羚(民86)。所有的狗狗都是男生?─從性別刻板印象談兩性平等教育。北縣教育,20,62-65。楊國樞(民7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卷1期,39-55。楊國賜(民85)。推動終身教育,邁向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17-28。楊國賜(民87)。邁向現代化的教育建設。台灣教育,541,2-10。
漢聲雜誌(民79) 。朱家故事。
趙居蓮(民85)。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 宜(民90年)。小學「反性騷擾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摘要〕。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9NHLTC645019)
劉金珠(民88)。從教科書的檢核中尋找兩性平等的出入。教育部國小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畫成果彙編。p132。
劉秀娟(民86)。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修靜(民89)。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之關係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第五集,287-314。劉淑珍(民80年)。性教育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影響之調查研究〔摘要〕。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79PCCU2262001)劉淑雯(民85)。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惠琴(民70)。大學女學生的性別角色與事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惠琴(民72)。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張老師。
蔡文山(民90年)。兩性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影響〔摘要〕。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9NTCTC576016)蔡州宙(民88年)。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之研究〔摘要〕。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TMTC0576002)蔡素妙(民87) 。性別角色與女性主義諮商。諮商與輔導,151,10-12。蔡篤堅(民89)。由文化變遷的觀點談男性研究。兩性平等季刊,12,16-19。
歐用生(民83)。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本文發表於兩性平與教材研討會,1994年5月19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賴友梅(民8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兩性平等季刊,5,48-65。
賴美秀(民82)。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盧姿里(民89年)。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摘要〕。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8NCYU0576001)謝小芩(民82)。性別教育通識課程的設計與推廣。錄於「大專院校兩性教育通識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
謝小芩(民87)。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小芩,王秀雲(民83)。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發表於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83年5月19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謝臥龍(民86a)。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謝臥龍(民86b)。兩性教育的反思座談會記實。教育研究,54,10-36 。
謝臥龍(民86c)。從兩性平等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37-43。謝臥龍(民87)。規劃無性別歧視之課程與教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6-29。
謝臥龍(民88)。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5-211。高雄:高雄醫學院。
謝臥龍(民89)。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平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叢肇祥(民77)。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簡成熙(民89)。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季刊,12,20-24。
簡成熙(民90)。Mill(婦女 的屈從)一文中的兩性平權理念。輯於但昭偉主編之教育哲學與文化,3,弱者的聲音:環境、女人、兒童與教育學術社群。台北:五南。
魏惠娟(民83)。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本文發表於中正大學成教中心所主辦的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
魏惠娟(民87)。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8。
魏惠娟(民89)。兩性平等教育教動設計原則。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平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魏慧美(民82年)。高中學生性格及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對其性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1年6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1NKNU2331002)羅敏綺(民88年)。農材婦女對兒女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教養方式之研究〔摘要〕。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87NYU00410007)羅瑞玉(民89)。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量表初探。學生輔導,70,133-151。羅燦煐(民89a)。解構性侵害迷思,重構性侵害防治。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平作坊研習教材。台北:教育部。
羅燦瑛(民89b)。媒體的性別,性別的媒體。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教育部,83-95。
嚴祥鸞(民86)。兩性平等教育的迷思。婦女兩性研究通訊,43,1-3。
鐘碧娟(民78年)。性教育輔導課程對國中學生性知識、性態度之影響〔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民90年12月19日,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編號:77NTNU2328008)蘇芊玲等(民85)。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蘇芊玲(民87a)。傳遞正確的性別觀念,老師責無旁貸。高雄市八十七年度中等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手冊,29-31,高雄:高雄市教育局。
蘇芊玲(民87b)。家庭與社會也需要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季刊,2,136-139。
蘇芊玲(民88)。教師兩性意識的覺察與自我檢視∼以台北縣中山國小的實驗為例。教育部國小兩性平等教育整合實驗計劃成果彙編。教育部,113-123。
蘇芊玲(民90)。台灣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13-18。
英文部份
Adams, C. H.& Sherer, M.(1985).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mplication for the masculinity model. Sex Roles, 12, p121-128.
Ann Weber.(1992).Social Psycholog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
Apostal, R.& Bilden, J.(1991).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of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v18 n2 p153-60.
Bandura, A.(1979).Soaial-kognitive Learntheorie.stuttgart(Original erschienen 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 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t, W. M. And Others(1980).The Relationships of Spatial Ability and Sex to Formal Reasoning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v104 p191-98.
Bee, H.(1985).The developing child. N. Y.:Harper & Row.
Bem, S. 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p155-162.
Bem, S. L.(1975).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y.
Bem, S. L.(1977).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5(2),p196-205.
Bem, S. L.& Lenny, E.(1976). Sex typing and the avoidance of cross-sec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3,p48-54.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p634-643.
Best et al.(1977).Development of sex-trait stereotypes among you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and Ireland. Child Development,48,p1375-1384.
Bielby, D. D.(1992).Commitment to work and famil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8,p281-302.
Bielby, D. D. and Bielby, W. T. (1988).She works hard for the money:Household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work Eff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3,p1031-1059.
Block, J. H.(1973).Conception of sex role :Some cross-cultural and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28,p512-526.
Block, J. H.(1983).Diffe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the sexes:some conjunction. Child Development,54,p1335-1354.
Burlin, F. D.(1976).Sex-role stereotyping:Occupational aspiration of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School Counselor,24,p102-108.
Burt, J. J.& Meeks, L. B.(1975).Education for sexuality;concepts and programs for teaching second education. W. B. Sannders Company.
Chodorow, N,(1985).Das Erbeder Mutter-Fpsychoanalyse und Soziologle der Geschlechter. Munchen(Original erschienen 1978: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Citztion & Orlofsky(1981).Counseling Men: The Effects of Gender Role. U. S. ,Maine.
Fagot, B. I.(l978a).The influences of sex of child on parental reactions to toddle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49,p459-465.
Fagot, B. I.(l978b).Reinforcing contingencies for sex-role behaviors: Effects of experience with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49,p30-36.
Fennema, E.& Ayer, M. J.(1984):Women and Education. Equity or Equality? U.S.; California.
Fidler, V. C. Fidler, D. S.&Rogers, R. W.(1976).Sex role stereotypes: Development aspect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hild Development, 47,p998-1007.
Finn, J. D., Reis, J. and Dulberg L.(1980).Sex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the proces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June, S. p33-52.
Fitzgerald, L. F.(1990).Sexual harassment: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 construct. In M. Paludi (ed.),Ivory Power: Victinization of women in the academy. Albany, N. J.:SUNY Press.p21-44.
Flerx, V. C. Filder, D. S.,& Rogers, R. W.(1976).Sex role stereotypes: Development aspect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hild Development,47,p998-1007.
Garrett, C. S., Ein, P. L., Tremaine, L.(1977).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stereotyping of adult Occupation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48,p507-512.
Grossman, H & Grossman, S. H.(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Mass:Allyn and Bacon.
Guelzow, M. G. Bird, G. W.& Koball, E. H.(1991).An exploration path analysis of the stress process for dual-career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3,p151-164.
Horner, M. S.(1972).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chievement-related conflicts in wom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8,p157-176.
Houston, A. C.,(1983).Sex-typing,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IV:Socialization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p387-467.
Kelly, A.(1988).Gender differences in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A meta-analytical review. Research in Education,39,p1-23.
Klein, S. S. (1985).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g, L.(1974).Analyse der Geschlechtsrollen-Konzepte und Attiuden bei kindern unter dem Aspekt der kognitiven Entwlchlung. in:Kohlberg:Zur Kognitiven Entwicklung des kindes,s.p334-471,Frankfutr a.M.
Kohlberg, L. (1976).Psychoanalytic and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es to Moral Education.
Kohlberg, L. (1996).A cognitive —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 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Maccoby, E.(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o, A & Shieh, V (1992).A study from an education perspective to investigate sex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t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n Kaohsiung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uncil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WCCI Triennial Conference, July 25 August 2, 1992, in Cairo, Egypt.
Lobel, S. A.(1991).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in work and family roles:Alternative theo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3),p507-521.
Machung, A.(1989).Talking career, thinking jobs:Gender differences in career and family expectations of Berkeley seniors. Feminist Studies, 15,p35-58.
McCormick(1994).Creating the Nonsexist Classroom in Mc Cormick, Creating the Nonsexist Classroom:A Multicultural Approach.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hapter 3,4)
Mead, M.(1975).The Heritage of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urrent Social Issues 12,3,p4-8.
Measor, L.& Sikes, P.(1992).Gender and school. New York:Cassell.
Noddings, N.(1992).gender and curriculum. In Jackson (de.):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659-684.
Nemerofsky, A., Carran, D.,& Rosenberg, L.(1994).Age variation in performance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program.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Vo1. 3(1). p85-102.
Oakley, A.(1972).Sex, gender in society. London:Temple Smith.
Oakley, D.(1985).Premarital Childbearing Decision Making. Family Relations v34 n4,p561-63.
Ozer, Elizabeth M.(1995).The impact of childcare responsibility and self-efficacy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rofessional marking mothers. Psychological of women quarterly,19,p315-335.
Piaget, J.,& Inhelder, B.(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Originally published 1966).
Pleck, J. H.(1977).The work family role system. Social Problem,25.p417-427.
Plock, J. H.(1975).Masculinity-femininity: current and alternative paradigms. Sex Roles,I,p161-177.
Rebecca, M., Hefner, R.& Oleshamasky, B.(1976).A model of sex-role transcendenc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2(3),p197-206.
Richardson, J. G.(1979).Wife occupational superiority and marital troubles:an examination of the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1,p63-72
Rubin, I.& Kirendall, L. A.(1963).Sex in the adolescent year. Association Press, New York.
Sadker, M. And Others(1994).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Unfinished Agenda. College Board Review,n170,p14-21.
Sadker, M. P.& Sadker, D. M.(1982).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 N.Y.: Longman Inc.
Sanders, J(1997).Teacher education and gender equity. Eric Digest. Eric Clearinghouse 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ERIC:ED4082227).
Scott, K. P.(1985).Social Interaction Skills: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Cross-Sex Communication. Social Education,v49,n7,p610,612-15.
Shaffer, D. F.(1989).Development Psychology (2nd ed.)Belmont,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Tauber, M. A.(1979).Parental socialization technique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play. Child Development,46,p339-347.
Tsai, S. L.(1984).Sex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A Review of Literature.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8,p223-239.
Tynes, S. R.(1990).Educational Heterogam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Between Spous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p153-174.
Voss, J.(1980),Sex education: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for future stud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9(1),p37-59.
White, L. K.& Brinkerhoff, D. B.(l981):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s: Evidence from childhood. Social Forces,59,p17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