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份
Csikszenmihalyi及 Figurski(1982)。我是誰是我:自我瞭解。[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thu.edu.tw/dist-learn/chap6.html。
中央社新聞(民90)。新政府上任以來遭逢難題不少官員異動頻率高[線上資料]。取自 http://news.kimo.com.tw/2001/04/06/polity/cna/1451564.html
王仁俊(民89)。指涉的關係是不是固定的。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TG簡訊第6期[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phil.ccu.edu.tw/ccuphil/Chinese/5student/TG6.htm
王心詠(民87)。一位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轉變中的反省及行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 、楊振昇(民86)。教育行政。高雄︰麗文。
王怡甯(民89)。開啟小學生活之門。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明珂(民85)。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性本質。思與言,34(3),147-184頁。王恭志(民89)。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頁。王麗雲(民89)。自傳/傳記/生命使研究再教育上的應用。載於「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台南師院(民88)。八十八學年度學校行政碩士班入學考試-學校行政科試題。[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ntntc.edu.tw/~gac550/fex88/ec1.GIF
白博仁、羅瑞玉(民8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八十八學年度師院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69-297頁。
伍恆山(民86)。反省在人生所佔的地位。台北:橄欖樹文學社。
伍振鷟(民78)。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成虹飛 (民88)。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線上資料]。Available: http://www.ntttc.edu.tw/ige/論文集/成虹飛.htm
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等譯(民83)。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江文瑜(民85)。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49-265頁)。台北:巨流。
何飛鵬(民91)。你做好一件事嗎。商業週刊,749,11頁。
余英時譯(民83)。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與意識型態。中山社會科學學報,8(1),1-16頁。吳函碧(民74)。吳姊姊講歷史故事(第五集)。台北︰中華日報。
吳和堂(民87)。教學省思日誌之簡介。教育文粹,28,41-47頁。
吳坤銓(民86)。後現代主義社會的課程設計。教育研究雙月刊,11。63-67頁。
吳明清(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吳芝儀(民89)。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67-198頁)。高雄:麗文。
吳清山(民72)。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生自我概念之比較。師友,191,27-29頁。
吳清山(民85)。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瓊恩(民81)。行政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
李奉儒(民89)。批判理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52頁)高雄:麗文。
李孟文(民87)。教師思考研究在教學革新上的義函。載於高強華主編,教師心思維論選集。國立師大。
李美華譯(民8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帶生(民86)。高小低成績組學生的學業成績歸因及其抑鬱的關係。基礎教育學報,7(1),67-89頁。李雄輝(民86)。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谷瑞勉(民85)。由實習反省日誌看對幼兒教師師資培育之啟示。國教天地,116,40-44頁。
周昌忠譯(民85)。反對方法。台北︰時報文化。
周聖珍(民89)。呼喚祖靈─原住民青年教師之生命追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周裕欽(民87)。哈伯瑪斯批判理論對學校行政人員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22,39-44頁。周慧洵(民89)。不同口合高學歷女性的生命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楊益民(民89)。學校組織行為之研究-個體層次之自我概念與人格。台南師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講義。
林明地(民89)。質的研究實例舉偶: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23-260頁)高雄:麗文。
林彥姝、郭利百加譯(民80)。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台北︰桂冠。
林海清(民88)。組織再造中的教育行政改革。人力發展月刊,58,54-61頁。林逢祺(民82)。分析哲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3-32頁)。台北:五南。
林進財(民8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聰舜(民80)。「理性」的神話。載於傅大為(主編):「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激進反省(37-41頁)。台北︰桂冠
花敬凱(民89。)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75,19-25頁。邱明昌(民90)。校長學校經營的理論與實際-邱明昌的辦學歷成之自我思辨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國力(民85)。國中理化實習教師對其教學之反省。國立彰化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民89)。從小我到大我─青少年自我概念中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內涵與發展之研究。載於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
柯禧慧(民90)。行政問題、因應策略與行政信念關係之研究∼以一位國小體育組長為例。投稿中的手稿。
胡幼慧(民85)。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5頁)。台北:巨流。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靖惠(民88)。休閒知覺自由與青少年自我概念。學生輔導,60,58-67頁。若水譯(民88)。從己知中解脫。台北:方智。
夏林清(民78)。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夏林清(民85)。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99-120頁)。台北:巨流。
夏林清、鄭村棋等譯(民87)。行動科學─實踐中的探究。台北:張老師。
夏林清譯(民78)。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席慕蓉(民81)。河流之歌。[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dolami.com/big5/
徐宗林(民81)。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文景。
徐新逸、黃麗玲(民88)。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下),264-294頁。
高政一(民68)。四書讀本。高雄:國正。
高強華(民81)。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之意義。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頁。
高強華(民82)。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7,74-89 頁。
高敬文(民83)。一個研究工作者的省思。載於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術講座期刊(第二輯),47-62頁。
高敬文(民88)。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民80)。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崑雄、楊平世(民81)。光復彩色百科大典(1)。台北︰光復。
張進上(民81)。國小教師控制信念、工作壓力、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5,33-89頁。
張慶勳(民85)。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張鐸嚴(民86)。反學校教育運動對學校教育的啟示。載於學校教育革新專輯(284-299頁)。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許鈞儒(民71)。唐詩三百首集解。台北︰國家書店。
許傳德(民88)。一個國小校長的生命使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丁熒(民85)。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橫斷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3,93-144頁。
郭丁熒(民86)。師院學生教師理想角色知覺發展之追蹤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集刊,4,75-114頁。
郭俊賢譯(民88)。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郭進隆譯(民83)。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郭進隆譯(民84)。第五項修練。台北︰天下文化。
郭聰貴(民84)。國小教師制握信念、參與決定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實驗與研究報告,1,221-236頁。
陳伯璋(民74)。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民7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南宏。
陳佩正(民89)。從心出發。台北:心理。
陳秉璋(民80)。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民86)。師生合作反省的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35-41頁。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聖謨(民8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勞思光(民79)。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
游家政(民82)。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pp65-82頁)。台北:五南。
湯仁燕(民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程千芳、游一龍(民89)。官校生之自我概念與其社會關係。載於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
黃天長(民88)。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宗顯(民85)。一個國小校長行政對話的權力運用表演∼學校行政運作的微政治行為探討。台南︰供學出版社
黃宗顯(民88)。學校行政對話研究。台北︰五南。
黃宗顯(民88年6月)。一九九0年後台灣地區教育行政學術研究狀況之分析與展望。載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大教育系與教育部國家講座主辦,台北。
黃宗顯(民89)。從後現代思潮中探索學校行政領導的革新作為。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展望(389-405頁)。高雄:麗文。
黃宗顯(民90)。國民小學潛在行政學研究﹙1﹚︰只可以做但不能明說之行政信念及其義涵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NSC89-2413-H-024-012。
黃昆輝(民77)。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
黃政傑(民84)。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民85)。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頁)。台北︰漢文。
黃瑞琪(民74)。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鉦堤(民89)。系統理論、組織意象與決策行為特性。地方研考電子簡訊,8,[線上資料]http://www.rdecctd.gov.tw/07-2D&D/News8.htm。
黃慶民(民80)。知識論(二)-信念。鵝湖月刊,16(7),48-53頁。
楊中芳 (民80a) 。回顧港台「自我」研究:反省與展望。載於楊中芳、高尚仁(合編): 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15-92頁)。台北︰遠流。
楊佳慧(民87)。自實證論、詮釋論、批判理論之觀點論官僚體制。人力發展月刊,50,24-32頁。楊深坑(民82)。序言。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1-3頁)。台北︰五南。
楊深坑(民87)。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台北:師苑。
楊深坑(民88)。世紀之交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1-14頁。高雄:麗文。
葉坤靈(民88)。結構主義取向的教育改革理念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7(5),1-18頁。
熊同鑫、王振興(民88)。行動、反思與成長:一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7-34頁。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形式。國立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頁。
劉佩雲(民89)。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下),173-206頁。歐用生(民83)。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5),1 —7頁。潘世尊(民89a)。教師的自我反省與協同反省:策略與品質的提升。台東師院學報,11(下),91-108頁
潘世尊(民89b)。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展的聯結:從自我反省、協同反省到協同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3(3),103-120頁。蔡仁厚(民73)。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蔡素琴(民87)。從歸因理論淺談學生的學習輔導。教育資料文摘,244,151-163頁。蔡清田(民87)。從行動研究論教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協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民89)。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53-76頁)。高雄:麗文。
蔡清華、黃耀卿(民67)。師範生實習表現與艾克遜自我認同關係。教育文粹,7,76-77頁。
魯貴顯(民87)。盧曼系統理論的功能概念,當代,136, 23-35頁。戴文年譯(民83)。組織意象。台北︰五南。
謝文全(民84)。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民85)。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百亮(民84)。國民小學行政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關係。台中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玉雲(民86)。師範教育的新取向-反省的教學。教育研究雙月刊,53,39-49頁。顏良恭(民83)。典藏概念與公共行政理論。台北:時英。
顏素霞(民89a)。反省思考的理論與實踐-屏東師範學院大三學生實習日誌分析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19-38頁。顏素霞(民89b)反省思考及實踐對初任教師的啟示。國教天地,139,66-70頁。羅青譯(民78)。後現代主義是什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嚴火龍(民89)。APA格式在我國學術研究的應用。國立台南師院初等教育系學報,13,1-62頁。
嚴北溟(民85)。中國哲學預言故事。台北:桂冠。
嚴長壽(民89)。總裁獅子心。台北︰平安文化。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外文部份
Agger, B. (1991). Critical theory, post-structuralism, postmodernism: Their sociological relevance. Annu. Rev. Social, 17, pp105-131.
Capper, C. A. (1992). A feminist post-structural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approach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1), pp.103-124.
Clark, C. M., & Peterson, P.L. (1986).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 In M. C. Whittrock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pp.225-298). New York: Macmillan.
Denzin, N. K. & Lincoline, Y. S. (1994). The fifth moment.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ine.(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575-586).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Newbury Park, CA: Sage.
Denzin, N. K.(1989). The research act :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Goodson, I. F. (1992).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Problem and possibilities. In I. F. Goodson (Ed.).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London: Routledge.
Henry, N. (1989).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4thed.).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Hyun, E., & Marshall, J. D. (1996). Inquiry-oriented reflective supervision for develop mentally and cultur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Journal of Curriculum, 11(2), pp. 127-144.
Jasselson, R. (1995). Imagining the real︰empathy, narrative, and the dialogic self. In R. Jossrlson. & A. Lieblich. (eds). Interpreting experience︰the narrative study of lives.(pp27-44). Thousand Oaks London New Delhi.
Knowles, J. G. (1993). Life-history accounts as mirrors︰a practical avenue for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J. Calderhead. & P. Gates (eds). Conceo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L. W. : Farmer.
Kuhn, T. S. (1970)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London, U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owyck, J. (1986). Post interactive reflections of teachers: A critical appraisal, In Ben-Peretz, M. & Bromme, R. & Halkes, R. (Ed.). Advanced in research on teacher thinking. Lisse, Swets & Zeitlinger.
McAdams, D. P. (1988). Power, intimacy, and the life story: Personological inquiries into identity. New York: Guiford.
McLinden, D. J. (1988). Teacher thinking: Instructional beliefs about effective teaching among expert teachers of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en Illinois.
Morrow, R. A., & Brown, D. D. (1994). Critic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Nespor, J.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4), pp.317-328.
Newman, S. (1999). Constructing and Critiquing Reflective Practice.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7(1), pp.145-162.
Reighart, A. (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1), pp.1-35.
Rokeach, M. (1980).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Schön, D. A. (1987). Education of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Schön, D. A. (1991). Introduction. In D. Schön (Ed.). The reflective turn: Case studies in and on educational practice (pp.1-12).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hymansky, J. A., & Kyle, W. C. (1992).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genda: Critical issues of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 pp.758.
Solomon, J. (1987). New thoughts on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3(3), pp.267-274.
Sparks-Langner et al., (1988). Reflective pedagogical thinking: How can we promote it and measure it?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5), pp.23-32.
Tickle, L. (1989). New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ism. In M. L. Holly & C.S. Mcloughli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The Falmer Press.
Van Manen, M. (1990).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Viviane, MJ. R. (1993). Current Controversies in Action Research.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7(3), 263-282.
West, C. (1993). The new cultural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Mccarthy, C. and Crithlow, W.(Eds.). Race, identity, and representation in education (pp.11~23). New York: Routh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