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30 0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佩玲
研究生(外文):Pei-Ling Chuang
論文名稱: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ading Instruction on Elementary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指導教授:鄒慧英鄒慧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Ying Tz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法靜讀教學法閱讀動機班級閱讀氣氛
外文關鍵詞:group discussion reading instruction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instructionreading motivation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8
  • 點閱點閱:22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3
本研究旨在探討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法與靜讀教學法的實施對國小學生閱讀動機及班級閱讀氣氛的影響,其次,探討班級閱讀氣氛與閱讀動機間的相關,最後,再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國小閱讀教學實施之具體建議。
本研究以六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1組,進行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法;一班為實驗2組,進行靜讀教學法;一班則為控制組,不進行閱讀教學。整個實驗為期十一週,實驗組共計進行三十二節課。三組學生於教學進行前後,均需接受「閱讀動機量表」、「班級閱讀氣氛量表」與「閱讀狀況調查問卷」的前後測測量。再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描述統計進行資料的分析討論,並獲致結論。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學生閱讀動機的影響
1. 接受小組討論閱讀教學的學生與接受靜讀教學的學生其閱讀動機並無 顯著差異。
2. 接受小組討論閱讀教學的學生其閱讀動機高於未接受閱讀教學的學生。
3. 接受靜讀教學的學生其閱讀動機高於未接受閱讀教學的學生。
二、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班級閱讀氣氛方面的影響
1.接受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法的學生所覺知到的班級閱讀氣氛優於接受靜讀教學的學生。
2.接受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法的學生所覺知到的班級閱讀氣氛優於未接受閱讀教學的學生。
3.接受靜讀教學的學生所覺知到的班級閱讀氣氛優於未接受閱讀教學的學生。
三、班級閱讀氣氛與閱讀動機的關係
班級閱讀氣氛與閱讀動機間呈顯著正相關,相關值達.67,即表示學生所覺知到的班級閱讀氣氛越高,其閱讀動機亦越高。
四、閱讀狀況調查問卷的回饋
(一)閱讀行為方面
經前後測比較,小組討論組與靜讀組學生每週閱讀課外讀物的時數均略增,但控制組學生稍有減少;靜讀組學生每月閱讀課外讀物量稍增,而小組討論組與控制組學生閱讀量略微減少;靜讀組學生去圖書館的次數略微提高,小組討論組與控制組學生前往的次數沒有增加。另外,小組討論組學生閱讀書籍的類型較其他兩組學生多樣化。
(二)學生對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法所提供的意見
學生覺得小組討論閱讀教學最大的優點是「互相討論,可以腦力激盪」;缺點多與「同學不參與討論」、或「有人不合作」等缺乏合作精神的問題有關。最喜歡的活動是「安靜閱讀」;最不喜歡的活動是「心得分享」,由此閱讀教學中所得之最大收穫為「看書可增加知識」。
(三)學生對靜讀教學法所提供的意見
學生表示靜讀教學最大的優點為「可自由地選自己想看的書來閱讀」;最大的缺點為「閱讀類型窄化,只會挑自己喜歡的類型閱讀」。從靜讀活動中所獲得的最大收穫為「增廣見聞、增加知識」。
五、靜讀班級閱讀紀錄表的回饋
靜讀班級學生於實驗教學期間平均每人閱讀29.75本書,閱讀類型以童話故事類最多,所閱讀的書籍多從班級圖書櫃中選出。
最後,針對本研究的研究限制進行說明,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group discussion and the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instruction on elementary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Moreover, the study explic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and reading motivation. Finally, it proposes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sixth-grade students of three clas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was given the group discussion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was provided the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offer any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whol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had lasted for eleven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struction, the three classes of students were administered the “Reading Motivation Inventory”, the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Inventory”, and the “Reading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Reading motivation:
(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
(2) Experimental group 1 had stronger reading motiv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3) Experimental group 2 had stronger reading motiv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2.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had better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than experimental group 2.
(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had better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than control group.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had better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than control group.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and reading motivation: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reading climate and reading motivation.
4. The feedback of “Reading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1) Reading behavior: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 spent more time reading, while control group spent less time reading than before. Experimental group 2 read more books than before, while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didn’t. Experimental group 2 went to the library more frequently than before, while the other two groups didn’t. Experimental group 1 had a broader range of reading than experimental group 2 and control group did.
(2) The students’ opinions of group discussion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greatest advantage was “we can discuss and brainstorm with one another.” The most serious drawback was about the problems of team spirits. Students’ most favorite activity was “silent reading”, and the most unpleasant was “sharing something with one another”. The greatest gain was the increasing of students’ knowledge.
(3) The students’ opinions of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greatest advantage was “we can choose books to read by ourselves.” The most serious drawback was that the range of reading was narrow down. The greatest gain was the increasing of students’ knowledge.
5. The feedback of “Reading Record”: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2 read 29.75 books on average. They usually read fairy tales, and they usually chose books from the bookcase in the classroom.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are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概說…………………………………………………… 12
第二節 閱讀指導…………………………………………………… 16
第三節 小組討論…………………………………………………… 27
第四節 靜讀………………………………………………………… 33
第五節 閱讀動機之研究…………………………………………… 38
第六節 班級閱讀氣氛之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62
第二節 研究設計…………………………………………………… 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8
第五節 教學設計…………………………………………………… 8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學生閱讀動機影響之結果分析與 討論………………………………………………………………………93
第二節 不同閱讀教學方法對班級閱讀氣氛影響之結果分析與 討論………………………………………………………………………99
第三節 班級閱讀氣氛與閱讀動機關係之結果分析與討論………106
第四節 閱讀狀況調查問卷之整理分析……………………………111
第五節 靜讀班級閱讀紀錄表之整理分析…………………………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研究限制……………………………………………………142
第三節 建議…………………………………………………………145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153
二、英文部分………………………………………………………… 162
附錄
附錄一 閱讀動機初試量表………………………………………… 168
附錄二 閱讀動機正式量表………………………………………… 171
附錄三 班級閱讀氣氛量表正式預試版本………………………… 176
附錄四 班級閱讀氣氛量表正式施測版本………………………… 179
附錄五 專家效度試題分派說明…………………………………… 182
附錄六 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小組討論班級用)………………… 185
附錄七 閱讀狀況調查問卷(靜讀班級用)……………………… 186
附錄八 圖書館借閱狀況調查單…………………………………… 187
附錄九 閱讀紀錄表………………………………………………… 188
附錄十 小組討論閱讀教學實施進度安排表……………………… 189
附錄十一 任務說明與分配表……………………………………… 190
附錄十二 小組討論記錄單………………………………………… 191
一、中文部分
方玫芬(民87)。教師如何指導兒童閱讀。北師語文教育通訊,6,22-27。
王金國(民87)。國小五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金國(民89)。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8,137-147。
王俊明(民71)。國小級任教師之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鵠(民58)。兒童圖書館。台北:台灣書店。
王素香(民84)。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民73)。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
白璐(民62)。台北市中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之調查研究。中原學報,2,84-115。
朱孝利(民87)。增進國小兒童圖書館利用能力之教學實驗研究。台北:文景。
朱敬先(民84)。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何秀珍(民85)。台中市信義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調查研究。獨立研究專輯,5,96-114。
吳明隆(民9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武典(民68)。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33-168。
吳英長(民77)。國小學生小組討論運作方式之初探─以萬芳國小為例。台北:928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英長(民85)。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宋文菊(民88)。國小學童在閱讀理解實作評量上的表現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薇、吳茜茵、黃秀霜、朱孝利(民84)。國民小學圖書館媒體中心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李姿嬅(民89)。以專題為基礎的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與班級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彥儀(民79)。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素足(民88)。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偉德(民90)。國小三年級學童詞彙能力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連珠(民81)。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李寶琳(民89)。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文蓓(民86)。小學高年級學生小組討論之歷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姍姍(民84)。教師專業與教師全力關係之探討。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立勳(民83)。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寶(民89)。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臺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林月寶(民85)。六個小學三年級讀者在文學小組討論中文意創建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民81)。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秀貞(民86)。國小六年級學童社會科閱讀理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娟(民90)。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見瑩(民91)。高雄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課外讀物閱讀情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民81)。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姿君(民89)。同儕互動中閱讀策略使用歷程之探究─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小組討論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民86)。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美吟(民78)。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189-228。
林美琴(民89)。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林清山譯(民89)。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意梅(民90)。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慶文(民83)。現象‧閱讀‧存在。創世紀詩刊,101,77-83。
林慧貞(民88)。國小一年級數學科小組討論中協助行為行程歷程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山(民71)。班級氣氛量表簡介。輔導月刊,20,40-41。
林寶山(民85)。討論教學的技巧,載於黃政傑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邱玉玲(民90)。悅讀!開啟兒童閱讀之門。屏縣教育季刊,5,13-17。
邱皓政(民8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施頂清(民89)。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月女譯(民87)。談閱讀。台北:心理。
洪蘭、曾志朗(民9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馬行誼(民86)。國小學童說明文寫作現象分析─班級小組討論教學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蓮雲(民81)。國小學童運用圖書館及課外閱讀實況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報,23,189-234。
張玉成(民90)。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41(3),2-8。
張玉茹(民90)。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張芝萱(民90)。遨遊閱讀世界。翰林文教雜誌,19,15-25。
張春興(民77)。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民8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祝(民88)。班級氣氛之演變與有關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樹三(民80)。小學圖書館管理─原理與實務。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馨云(民89)。淺談全語教學。教師之友,41(3),43-49。
教育部(民89)。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梁秋月(民90)。談班級兒童讀書會的經營。教師之友, 42(1), 53-89。
許淑玫(民87)。閱讀理解教學─交互教學法。國教輔導,37(6),31-39。
許淑玫(民89)。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世聰(民90)。閱讀的意涵、歷程與推動策略。屏縣教育季刊,5,22-26。
陳定國譯(民73)。小組討論的基本原理─如何使小組討論收到實效。品質管制月刊,20(6),39-41。
陳怡華(民9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來(民90)。台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民88)。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盈翰(民90)。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調覺識與認字能力之縱貫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茜茹(民84)。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密桃(民70)。國小級任教師的領導類型對班級氣氛及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學刊,3,161-209。
陳淑絹(民85)。由國民小學「閱讀指導現況調查」談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國教輔導,36(2),24-29。
陳淑絹(民86)。「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1,65-112。
陳麗娟(民83)。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明俐(民89)。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平冶(民90)。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項必蒂(民68)。高級中學教材、年級暨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的關係之研究。政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秋萍(民87)。兒童閱讀行為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63-72。
馮秋萍(民89)。兒童課外閱讀行為探究。玄奘學報,2,231-256。
黃文三(民77)。國中教師領導型態班級氣氛與學生疏離感之關係。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結(民78)。善用生動活潑的小組討論法於國小班級教學。國教天地, 79, 35-39。
黃旭鈞(民84)。從動機理論看今日國小教學現況及其改進之道。教育資料文摘,35(1),154-162。
黃秀英(民88)。國中生物科文本調整與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幸美(民86)。教師如何評量兒童討論內容的意義性。發表於國小新課程數學科評量方法研討會,台中市。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素秋(民87)。國小自然科教學班級氣氛與創造表現之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慇順(民78)。兒童知識的王國─談國小閱讀指導與圖書室的利用。國教之友,41(2),61-66。
黃寶園(民86)。對於動機理論的一些看法。國教之聲,31(1),47-52。
黃馨儀(民91)。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淑真(民82)。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偉佳(民90)。閱讀活動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8,8-11。
廖凰伶(民89)。直接教學與全語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維玲(民91)。Booktalk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之成效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宗(民90)。從讀者本位的觀點談閱讀與閱讀歷程─以古德曼的「談閱讀」為主。屏縣教育季刊,5,7-12。
劉貞孜(民83)。國小圖書館學。台北市:五南。
蔡玲、曹麗珍(民85)。台北市國民小學圖書館利用現況調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小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蔡銘津(民8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昭明(民76)。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研究─一般介紹。現代教育,2(2),86-114。
鄭瑞澤(民61)。學校團體的心理-基本理論與技術。台北:台灣書局。
鍾紅柱(民72)。高中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楚瑛、王萬清(民77)。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143-167。
藍慧君(民80):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懿生(民83)。高雄市立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淑芬(民90)。「閱讀指導」的探討與實作。民90年12月3日,擷取自http://www.reading.edu.tw/studyinfo/ntptc/3-3.htm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G. J. (1970). Effect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 135-152.
Barnett, J. E. & Irwin, L. (1994). The effects of classroom activities on elementary students reading attitudes. Reading Improvement, 31(2), 113-121.
Burns, B. (1998). Changing the classroom climate with literature circl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42(2), 124-129.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Dionisio, M. (1989). Filling empty pockets: Remedial readers make meaning. English Journal, 78(1), 33-37.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Fraser, B. J. & Walberg, H. J. (1991).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Evaluation,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Fraser, B. J., & Fisher, D. L. (198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short forms of some instruments measuring student perceptions of actual and preferred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Science Education, 67(1), 115-131.
Fraser, B. J., McRobbie, C. J., & Giddings, G. J. (1993). Development and cross-national validation and of a laboratory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strument for senior high class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7(1), 1-24.
Gall, M. D. & Gall, J. P. (1976). The discussion method. In Gage, N. L. (Ed.), The psychology of teaching method (pp.166-216).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m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Glover, J. A., Ronning, R. R., & Bruning, R. H. (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 for teacher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Graves, M. F., Juel, C., & Graves, B. B. (1998). Teaching rea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raves, M. F., Watts-Taffe, S. M., & Graves, B. B. (1999). Essentials of elementary reading.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unning, T. G. (2000). Creating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Guthrie, J. T. & Wigfield, A. (1997). Reading engagement: Motivating readers through integrated instruction.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Guthrie, J. T., Schafer, W., Wang, Y., & Afflerbach, P. (1993). Influences and instruction on reading engagement: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a social-cognitive framework of reading activity. Athens, GA: 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
Hopkins, C. (1997).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helps develop independent readers (and writers). Retrieved February 23, 2002, from http://www.education-world.com/a_curr/curr038.shtml
Hunt, L. C. (1997). The effect of self-selection,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upon independent, instructional, and frustrational levels. The Reading Teacher, 50(4), 278-282.
Jewell, T. A. & Pratt, D. (1999). Literature discussions in the primary grades: Children’s thoughtful discourse about books and what teachers can do to make it happen. The Reading Teacher, 52(8), 842-851.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 & Roy, P. (1988).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innesota: Edwards Brothers, Inc.
Karweit, N., & Slavin, R. (1981).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choices in studies of time and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8, 157-171.
Kavin, D. I. (1981). Instructional technique. New York: Mcgraw-Hill.
Lee-Daniels, S. L., Murray, B. A. (2000). Dear me: What does it take to get children reading? The Reading Teacher, 51(2), 154-155.
Lepper, M. R. (1988). Motiva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study of instructio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5, 289-309.
Lundsteen, S. W. (1989). Language arts: 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NY: Haper & Row, Publishers.
Maggart, Z. R., & Zintz, M. V. (1992). The reading process: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ing. Dubuque, IA: Wm. C. Brown.
Maggs, A. & Maggs, R. K. (1979). Direct instru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 America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3(2), 26-33。
Mcmahon, S. I. & Goatley, V. J. (1995). Fifth grader helping peers discuss texts in student-led group.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89(1), 23-34.
Mellon, C. A. (1990). Leisure reading choices of rural teen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18(4), 223-228.
Metsala, J. L. (1996). How children’s motivations relate to literacy development and instruc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49(8), 660-62.
Miller, D. (1994). Using literature to buil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Clearing House, 67 (4), 207-210.
Moo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agy, N. M., Campenni, C. E., & Shaw, J. N. (2000). A survey of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practices in seventh-grade classrooms. Retrieved February 23, 2002, from http://www.readingonline.org/articles/art_index.asp?HREF=nagy/index.html
Orlich, D. C., Kauchak, D. P., Harder, R. J., Pendergress, R. A., Callahan, R. C., Keogh, A. J. & Kravas, C. H. (1985). Teaching strategies: A guide to better instruction.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and Company.
Palincsar, A. S. (1986). 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1), 73-98.
Paris, S. G. & Oka, E. R. (1986).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mong exceptional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53, 103-108.
Pyle, V. S. (1990). SSRW-Beyond silent reading. Journal of Reading, 30, 379-380.
Rubin, D. (1991).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Boston , MA: Allyn & Bacon.
Samuels, S. J. & Farstrup, A. E. (1993).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chiefele, U. (1991). Interes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299-323.
Talmage, H. & Walberg, H. J. (1978). Naturalistic decision-oriented evaluation of a district reading program.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10(2), 185-195.
Turner, J. & Paris, S. G. (1995). How literacy tasks influence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literacy. The Reading Teacher, 48(8), 662-673.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247-253.
Wigfield, A. & Guthrie, J. T. (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3), 420-432.
Winograd, P. & Hare, V. C. (1988). Direct i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 nature of teacher explanat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Inc.
Winograd, P., & Greelee, M. (1986). Students need a balanced reading progra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7), 16-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洪蘭、曾志朗(民9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2. 邱玉玲(民90)。悅讀!開啟兒童閱讀之門。屏縣教育季刊,5,13-17。
3. 林美琴(民89)。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4. 林文寶(民89)。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臺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
5. 李連珠(民81)。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6. 吳武典(民68)。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33-168。
7. 白璐(民62)。台北市中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之調查研究。中原學報,2,84-115。
8. 方玫芬(民87)。教師如何指導兒童閱讀。北師語文教育通訊,6,22-27。
9. 陳宏宇,「台灣山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第79期,第59-70頁,2000。
10. 洪如江、林美聆、陳天健、王國隆,「921集集大地震相關的坡地災害、坡地破壞特性與案例分析」,地工技術,81期,第17-32頁,2000。
11. 林啟文、張徽正、盧詩丁、石同生、黃文正,「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號,2000。
12. 張玉茹(民90)。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13. 張芝萱(民90)。遨遊閱讀世界。翰林文教雜誌,19,15-25。
14. 張春興(民77)。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15. 張馨云(民89)。淺談全語教學。教師之友,41(3),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