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0: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榮輝
論文名稱:番仔田阿立祖信仰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指導教授:潘英海潘英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番仔田阿立祖公廨尪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23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係從番仔田西拉雅阿立祖信仰文化與漢民間信仰文化的互動,透過宗教活動與儀式,探討兩文化體的衝突與融合現相,觀察、瞭解漢、埔民間信仰文化的創造與改變,及其鄉土文化的形成。除了對此文化現相的理解,更能從宗教活動與儀式的歧異及其衍生的衝突與融合,來瞭解族群文化差異的互動關係與意義,番仔田的住民如何在此過程形成集體共識,在生活中保留其精神、作法及情感上的依歸,並和此文化保持牽連淵源,讓此文化成為有別於其他地方文化特質,屬於番仔田自己的「鄉土文化」。
番仔田漢、埔文化的互動關係,必須放在整體社會文化脈絡下才能充分瞭解,因此本文先說明研究區的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從社會變遷漢、埔文化勢力消長,鋪陳漢、埔文化衝突與融合的背景。再從台灣七十年代開始興起的「本土意識」、九十年代的平埔研究熱潮,及平埔文化的自覺、復振運動,說明番仔田此文化現相和大環境環環相扣,也深深影響番仔田漢、埔文化的互動。
以「摔神瓶」事件,來凸顯出漢、埔文化的矛盾、衝突,依循西拉雅公廨消失、復興宮成立,主神設立等脈絡,探討番仔田合成面相衝突內涵的漢、埔文化關係,再從東公廨的消失,北營、西公廨的設立探討外來文化與在地文化的矛盾,西拉雅文化的種子如何在漢文化的壓迫下萌芽,並討論社會變遷長期累積的漢、埔文化矛盾(內隱衝突),及「阿立祖」、「佛祖」角色混淆,導致發生的「摔神瓶」外顯衝突,瞭解文化勢力消長的衝突與融合。漢、埔文化如何從相互逃避再相互妥協,恢復對話、舉辦祭典、化解衝突。進一步討論漢、埔文化互動,其融合的過程,並不一定需要建立在既存的傳統文化上,而是建立在一個不斷斷裂與創新的歷程,一方面保留傳統西拉雅祭儀,另方面創新「文化廣場」、「七星橋」、「平安橋」等儀式,將一些原本對當地不具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建構成有意義的「文化傳統」。
最後討論受九十年代的平埔研究熱潮,及平埔文化自覺、復振運動所影響,番仔田西拉雅文化又漸漸取得主流地位,漢、埔文化各自舉辦進香、認親等活動爭取外援,「阿立祖」也延續傳統為民服務來爭取認同,雖然西拉雅文化還有來自外部的阻力與助力,但「阿立祖」在歷經一連串的漢、埔文化矛盾、衝突,慢慢已有正向的因應方式,有時據理力爭、有時順勢迂迴,尋找出漢、埔文化共置並存之道,融合創新番仔田的新文化。總結番仔田漢、埔文化交流互動,在衝突與融合的過程中,透過「在地化」的歷程,形成了番仔田特有的「傳統文化」,但此「文化」在表面的和諧背後,卻仍有不斷的矛盾與衝突,融合過程除了與「傳統」之間有歷史的連結,具有傳統文化的連續性與延續性,也有與「傳統」之間的斷裂性與創新性,更有其空間的展延性,雖然我們看到番仔田社會形成集體共識的不易,但這不正也是漢、埔文化衝突與融合下,以番仔田為主體,番仔田「鄉土文化」形成的真實文化本體。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意義與目的 …………………………… 2
第二節相關文獻回顧………………………………… 5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過程 …………………………… 11
第四節 論文書寫與章節安排 ……………………… 16
第二章 變遷中的番仔田……………………………… 18
第一節 番仔田的過去與現在………………………… 18
第二節番仔田的原住民……………………………… 27
第三節 番仔田與西拉雅各社群關係………………… 30
第四節番仔田的宗教信仰…………………………… 37
第五節小結…………………………………………… 46
第三章 文化衝突的面相……………………………… 48
第一節 外顯衝突-摔「神瓶」的震撼……………… 48
第二節 內隱衝突-從公廨到復興宮………………… 56
第三節 主神設立的抗衡式衝突……………………… 64
第四節 西公廨改建的靜態性衝突…………………… 68
第五節 小結…………………………………………. 71
第四章 文化矛盾與爭辯 ..….…………….……….. 73
第一節 復興宮與西公廨-正統的爭論 .…………… 73
第二節 「阿立祖」與「佛祖」-角色的混淆 …… 77
第三節 復興宮與佛祖壇-公、私的對立 ………… 86
第四節 東公廨與北營-信仰的角力 ……………… 89
第五節 小結 ………………………………………… 92
第五章 文化融合的介面 …………………………… 94
第一節 信徒……..………………………………… 94
第二節 神諭…………………………………………. 98
第三節 儀式……..…………………………………. 103
第四節 濟世……..………………………………… 111
第五節 小結……..………………………………… 121
第六章 文化融合與展延 …………………………… 123
第一節 阿立祖的認親……………………………… 124
第二節 民間信仰的進香…………………………… 132
第三節 融合社群的繞境…………………………… 138
第四節 外部力量的奧援…………………………… 144
第五節 小結………………………………………… 146
第七章 結論:衝突與融合的鄉土文化……….…… 148
第一節 文化消長與衝突…………………………… 148
第二節衝突外顯與化解…………………………… 152
第三節融合創新的儀式…………………………… 155
第四節內外勢力的融合…………………………… 158
第五節鄉土文化的形成…………………………… 161
參考文獻……………………………………………… 164
附錄 ……………………………………………… 172
王必昌 
  1961 《重修台灣縣志》第四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台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六十七
1972 《番社采風圖考》台灣省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中村孝志
1994 <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
     不著撰人
  1959 《安平縣雜記》。台灣省文獻叢刊第5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
文崇一、蕭新煌主編
  1995《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石萬壽
  1990 《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北:台原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28 《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著、溫吉譯
  1957 《台灣番政志》(一)、(二)。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江家錦
  1958 <西拉雅族的信仰>《台北文物》7(1):115-118。
江樹生
  1998 《熱蘭遮城日誌》(一)。台南:台南市政府。
成中英
1986 《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台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
池永歆
  1999 <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像詮釋>刊於《鄉     土文化教育學術言討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安倍明義
  1998 《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吳新榮(大道兆行)
  1942 <飛番墓>《台灣文學雜誌》2(2)。
  1953 <飛番墓與阿立祖>《南瀛文獻》1(3):60-62。
吳新榮、洪波浪主修
1980 《台南縣志》(一)(二)(三)(四)台南:台南縣政府。
吳學明
  1998《金廣府墾隘研究》(上)、(下)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      心。
余文儀
1962 《續修台灣府志》,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21種。台北: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
李亦園
  1978 《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2 《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2 《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李豐懋、朱榮貴 編
  1993《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
李筱峰
  1996 <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戴寶村、李筱峰、張炎憲     主編《台灣史論文選集(下)》p273-302。台北:玉山出版事     業有限公司。
李壬癸
  1997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1997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國銘
  1999 <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台灣風物》48(1): 63-      136。
里克爾著、林宏濤譯
  1994《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阮昌銳
1990 《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
村上直次郎 原譯
  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一)。郭輝中譯王詩琅、王世慶校訂。     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0 《巴達維亞城日記》(二)。郭輝中譯王詩琅、王世慶校訂。     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0 《巴達維亞城日記》(三)。程大學中譯。台中: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
呂理政
  1989 <禁忌與神聖:台灣漢人鬼神信仰的兩面性>《台灣風物》39     (4):107-125。
1992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出版社。
沈有容、金雲銘
  1996 《陳第年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沈清松主編
  2000 《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邵式柏
1987 <西拉雅族的阿立祖信仰)>《台灣風物》37(1):133-      147。
林謙光
  1979 《台灣紀略》,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林清財
  1988 <西拉雅族祭儀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論文。
  1995a <從歌謠看西拉雅族的聚落與族群>刊於《平埔研究論文       集》,潘英海與詹素娟主編,頁474-497。台北中央研究院台     灣史籌備處。
  1995b <平埔音樂與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33:32-     52。
  1997 <台灣平埔族的音樂文化>刊於《音樂台灣-百年論文集》陳     郁秀主編,頁
  247-267 台北:白鷺鷥文教基金會。
  1998 <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刊於《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     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主編,頁203-227。南投:台灣省文     獻委員會。
2000 《歌謠、聚落與族群-論台灣西拉雅族歌謠》台北:東江圖      書公司。
林國平
  1996《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幼獅出版社。
林美容
  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2000 《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志秋
1999 <漢化平埔族村落的神聖空間-以台南縣東山鄉吉貝耍聚落      為例>,溫振華、陳憲明編《台灣人文》3:87-116。台北:     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2001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帕瑪著、嚴平譯
1997 《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杭亭頓著、黃裕美譯
  1998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第二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959 《裨海記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
洪麗完
  1997 <二林地區漢人拓墾史過程與平埔族群移居活動之探討>,      《台灣史研究》4 (1):49-95。
洪英盛
  1999《畫說康熙與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2000《畫說乾隆與圖》南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徐正光主編
  2001 《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王崧興教授重要著作選譯》台北:唐     山出版社。
凃順從
  1996 《南瀛古廟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高拱乾
  1960 《台灣府志》第三冊、台灣省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
馬林諾斯基著、于嘉雲譯
1991 《南海舡人》(一)(二)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
1992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翁佳音
  1984 <平埔族漢化史略> 《台灣風物》34(1):1-27。
郭再強
1975 《漫談麻豆社古今》作者自行出版(非賣品)。
郭春暉
1995 《認識平埔族》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陳漢光
  1961 <台南縣六重溪之五太祖崇拜>《台灣文獻》12(4):       146-155。
  1962a <高雄縣荖濃村平埔族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3(1):      102-105。
  1962b <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宗教信仰調查>《台灣文獻》13        (4):88-99。
  1963a <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台灣文     獻》14(1):159-168。
  1963b <台南縣六重溪豬頭殼奉祀調查>《台灣文獻》14(2):      139-142。
陳春木
  1970 <國母山遺跡發掘經過及隆田附近的今昔>《南瀛文獻》15:     84-90 。
陳秋坤
1996 <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戴寶村、李筱峰、張      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選集(上)》p221-262。台北:玉山出     版事業有限公司。
莊吉發
1996 《薩滿研究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
1991 《台灣的歷史與民俗》台北:武陵出版公司。
國分直一
1938 <知母義地方的平埔族>民族學研究1(4):57-83。
  1942 <阿立祖巡禮記>《民俗台灣》2(7╱8):6-8、26-27。
  1954 <麻豆的歷史>《南瀛文獻》2(1╱2):57-60。
  1955 <四社平埔族的尪姨與作向>《南瀛文獻》3(1╱2):95-       98。
  1962 <祀壺之村>廖漢臣譯。《台灣文獻》13(2):90-103。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
  1989 《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葉春榮
1994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44(3):193-       228。
  1997 <葫蘆福佬裔漢人的祀壺行為>收於黃應貴葉春榮編《從周邊     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91-12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1999 <西拉雅平埔族的宗教變遷>發表於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叔璥
  1956《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96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重新勘印為台灣歷史文獻叢      刊。
黃應貴主編
1992 《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書局。
  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文博
1994 《南瀛古廟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5 <台南縣的平埔族及其祭典現況>,《南瀛文獻》40:15-      177。
黃應貴、葉春榮主編
  1998《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黃嚦莉
  1999《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     司。
黃世祝主編
1999 《鄉土文化研所學報》(一)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黃博全
2001 《台灣史地新考》台北:龍文出版社。
張耀錡
  1951 <平埔族社名對照表>《文獻專刊》2(1╱2)另冊。台中: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國興
  1997 <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化>,戴寶村、李筱峰、張     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選集(下)》p55-76。台北:玉山出版     事業有限公司。
張溪南
1998 《白河鎮志》台南:白河鎮公所。
張 珣
  2000 <社區研究的省思-以大甲為例>發表於「社群」跨世紀台灣     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主辦。
基辛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
1999 《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康 豹
  1997 《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出版社。
康培德
2000a <荷蘭時代村落頭人制的設立與西拉雅社會權力結構的轉變      >,《台灣史蹟》36:118-135。
  2000b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對西拉雅人村社關係變遷的影響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平埔族群與台灣      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c <荷蘭時代西拉雅大型聚落的可能成因>,發表於中央研究      院台灣史籌備處主辦,曹永和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
康培德著、蔡明庭譯
  2000 <遭逢、忌疑與臣服-西拉雅族與荷蘭人的關係(1624-       1636)>《台灣風物》50(1):107-128。
葛魯嘉、陳若莉著
2000 《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台北: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芳苑
  1996 《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管志明
  1998 <地理學的思維與鄉土文化研究>,發表於台南師範學院鄉土     文化研究所編《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     師範學院。
楊慶瑜
  1998 <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與文化再生產:談鄉土文化發展思想體     系之建構>,發表於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編《鄉土文     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師範學院。
劉斌雄
  1987 <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族信仰>《台灣風物》37        (3):1-62。
劉斌雄、胡台麗主編
  1989 《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台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枝萬
  1989 <台灣的民間信仰>《台灣風物》39(1):79-107。
  1994 <台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台灣風物》44(1):15-      29。
劉還月
  1994a 《南瀛平埔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b 《平埔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屏東地區》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      心。
蔡錦堂
1991 <日治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     為中心>《思與言》29(4):65-83。
潘 英
  1996《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
1998 《文化模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潘英海
1987a <平埔族研究的困惑與意義-從邵式柏的博士論文「十七及十     八世紀台灣拓墾中的漢番關係」談起>《台灣風物》372):     157-165。
1987b <有關平埔族研究的西方資料>《台灣風物》37(2):39-      53。
1992 <文化的詮釋者-葛茲>,刊於《見證與詮釋》:378-413。
  1994a <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1994b <平埔研究的再思考與再出發>一記「平埔族群研究」學術研      討會,《台灣史研究》1(1):166-170。
  1994c <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刊於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討論文集》,莊英章與潘英海主       編,頁235-2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a <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刊於《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討論文集》(二),莊英章與潘       英海主編,頁229-31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b <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刊於《平埔研究論      文集》,潘英海與詹素娟主編,頁445-473。台北:中央研      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8a <「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      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刊於《平埔族群的區域      研究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主編,163-202。南投:台      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b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一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      迷思>,發表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5月16、17日,台北:南港。
  1998c <平埔學芻議>發表於「探索台灣田野的新面向學術研討        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北市七星水利會田園       文化基金會主辦,5月5-8日,宜蘭。
  2000a <文化介面與文化界媒:以「祀壺現象」為例>,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b <平埔研究中「平埔族群」的理論意函>,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主辦,「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台灣人類學      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
  1995《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
潘英海、劉益昌主編
  1996《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詹評仁
1977 《麻豆鄉土誌》麻豆:詹評仁文苑社。
詹素娟
1986 <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國曆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來源、分不予遷徙>收於《平埔研究       論文集》p41-76。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
1996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       34(3):45-78。
1996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戴寶村、李筱峰、張      炎憲主編《台灣史論文選集(下)》p69-102。台北:玉山      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       年)>,國曆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衛惠林
   1980  <埔里巴宰七社志>,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繼昌
   1979 <平埔族之漢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7:       49-72。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晚報社。
簡烔仁
1993 <「打狗社」平埔族遷徙到「阿猴社」路線之初探>
,《高雄文獻》13:37-47。
1993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兼談「台灣人」的形成>
《台灣風物》43(2):85-96。
1994 <台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
《台灣風物》44(1):31-80。
1995 <平埔老祖與神農大帝>,台灣時報,4月8日。
1996 <由一塊墓碑論屏東平源平埔族的漢化-兼論崁頂鄉崁頂村
的開發及其族群關係>,《台灣史料研究》8:145-157。
1997 《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 《高雄縣平埔誌》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顏美娟、吳榮順
1998 <從民族音樂的角度談平埔族的族群分類-以屏東加蚋埔為
例>,發表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
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5月
16、17日,台北。
魏明德
2000 《衝突與和解:締造台灣和平文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鍾幼蘭
1993 <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
國曆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平埔研究中的「平埔族群」問題-再議Hoanya(洪雅族)
之適宜性>,《台灣開發史論文集》,p137-166台北:國史
館 。
瞿海源、章英華主編
1998 《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
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合著 徐宗國譯
1997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