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志書
1、陳文達 1720《台灣縣志》,康熙五十九年,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
2、劉良璧 174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謝金鑾 1807《續修台灣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專書
1、丸井圭治郎 1919《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灣總督府,小塚商店印刷工廠印刷。
2、王振惠 1979《台南市志》卷一,土地志,氣候及地理篇。
3、仇德哉 1985《台灣廟神傳》,台北,信通書局。
4、台南市政府 1984《台南市區里簡介(安南區)》。
5、吉原昭治 1990《台灣寺廟藥籤研究》,武陵出版社。
6、伊能嘉距 1928《台灣文化志》中卷,1985,台灣省文獻會編譯。
7、成大建築系 1999《台南市第三級古蹟興濟宮與大觀音停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台南市政府。
8、李汝和主修 1970《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
9、李啟繁發行,林朝成等編纂 1998《安平區志》,上冊,台南市安平區公所。
10、吳密察 1981《唐山過海的故事─台灣通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11、吳進池 1999《海尾朝皇宮巳卯年科五朝祈安清醮特刊》,海尾朝皇宮第六屆管理委員會。
12、李亦園 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李亦園 1999《田野圖像》,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阮昌銳 1991《歲時與台灣神誕》,台灣省立博物館。
15、林美容 1989《人類學與台灣》,稻香出版社。
16、林國平、彭文宇 1993《福建民間信仰》,福建民間出版社。
17、林進源 1996《台灣民間信仰神明大圖鑑》,台北市,進源書局。
18、林修澈 1998《廟全記錄》,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委託,建華印書有限公司。
19、高賢治、馮作民編譯 1978《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圖書公司。
20、徐曉望 1993《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
21、范勝雄 1997《府城叢談:府城文獻研究》,第二冊。
22、馬書田 1993《華夏諸神∼俗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
23、莊秋情 1990《真人》創刊號,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
24、張柄楠 1987《全國佛剎道觀總覽─保生大帝專輯》,台北市,全國寺廟整編委員會。
25、許淑娟等撰述 1999《台灣地名辭書》卷二十一,台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輯。
26、黃文博、涂順從 1996《學甲慈濟宮》,台南縣,學甲,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
27、黃丁盛 1997《台灣民俗廟會》,台北,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8、陳文寧 1999《寺廟民俗療法之探究─以求藥籤的主觀經驗為例》,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
29、曾景來 1938《台灣宗教與迷信陋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38。
30、曾田福太郎 1942《台灣本島人之宗教》,東京初版,1996,南天出版社。
31、曹永和 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32、董芳苑 1975《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市,長青文化事業公司。
33、董芳苑 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社。
34、劉枝萬 1983《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35、蔡相煇 1989《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協和台灣叢刊3,台北,台原出版社。
36、劉寧顏 1992《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一冊。
37、羅耀九 1993《吳真人與道教文化研究》,福建省,廈門大學出版社。
38、魏淑貞 1994《台灣廟宇大系(五)保生大帝卷》,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39、謝國興 1997《台南市志》,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台南市政府。
40、蔡忠志 1998《安平六部落聚落與民居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論。
41、魯兆麟 1999《保生大帝藥籤解》,台南縣,學甲慈濟宮。
期刊
1、丁荷生、鄭振滿 1992〈閩台道教與民間諸神崇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3期。2、王世慶 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3卷第四期。
3、孔令信 1999〈大道公吳本醫療文化的探討與啟發─對87年桃園三國小痢疾流行事件之檢查〉,銘傳學刊第十卷第二期。4、石萬壽 1981〈台南市寺廟的建置─台南市寺廟研究之一〉,台南文化新十一期。
5、石弈龍 1998〈廈門島媽祖特色〉,林瑤棋主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源流叢書(一)閩台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朱 棟 200 1〈台南市寺廟團體名冊〉,台南市政府民政局。
7、余光弘 1982〈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3期。
8、李亦園 1985〈民間宗教儀式之檢討:討論的架構與重點〉,《中國民族學通訊》,第23期。9、林衡道 1962〈台灣農村寺廟分佈情形之調查〉,台北文獻13卷,第三期。
10、林美容 1987(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37卷第四期。
11、施振民 1976(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
12、許嘉明 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3、許嘉明 1978(祭祀圈之移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4、陳胤霖 2000《台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碩論》,台南市,成大建築所。
15、董芳苑 1991〈談「民間宗教」之定位〉,《當代》雜誌,第五十九期。
16、劉枝萬 1963〈清代台灣之寺廟〉,台北文獻四、五、六期。
17、鄭志明 1984〈淺談中國民間宗教的研究態度與方法〉,《台灣民間宗教論集》。
18、鄭志明 1995〈台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神廟發展的危機與轉機〉,《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19、賴建銘 1973〈台南郡城史話〉,《台灣風物》。
20、盧嘉興 1966〈台灣最早興建的廟宇〉,徵信週刊台灣風土。
21、盧嘉興 1967〈由明鄭時期的古廟宇來談總趕宮〉,《古今談》第三十二期。
台北,學生書店。
22、戴寶村 1999〈淡水、三芝地區的大道公信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五十九卷。
廟誌
1、保安宮重建委員會 1970〈保安宮重建廟碑記〉。
2、南路寮保鎮宮管理委員會 1992 〈南路寮保鎮宮沿革〉。
3、開山宮管理委員會 2000〈開山宮廟宇簡介〉。
4、新宅新安宮董監事會 1992〈新宅新安宮籌建沿革碑誌〉。
5、新和順保和宮管理委員會 2001〈保和宮沿革〉。
6、興安宮管理委員會 1976〈總頭寮興安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