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19: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程俊南
研究生(外文):Cheng Chun Nan
論文名稱:三寮灣─臺灣漢人庄頭的社會構成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anliaowan ─ A Study about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a Chinese Village in Taiwan
指導教授:呂春盛呂春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 Chun S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三寮灣庄頭角頭神明信仰社會構成秩序想像
外文關鍵詞:SanliaowanChuang-TouChiao-TouThe Popular ReligionSocial ConstitutionThe Imagination of Or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2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文是針對一個臺灣漢人庄頭所蒐集的田野資料之分析與歸納,為文的目的在於闡明該地神明信仰現象與社會構成兩者之間的關係。這裡所謂的神明信仰現象是指漢人的民間信仰中對公共神明的祭拜,而這裡所謂的社會構成則是指人群內部關係之一種有序地創造、締聯與組織。
三寮灣位在臺灣西南沿海,向為河海交會的沙汕潟沼之地,地域所在區位及其早期的地形、地質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塑造出了該庄今日多姓蔚居一地的情狀,而各姓人口的繁衍與族聚的結果,在庄頭人群內部乃有了次級的血緣人群分類,以及在庄頭空間中也有了與其相互符應之次級的角頭空間分化。人群是「社會」的實體,空間是「社會」的場域;在本地,角頭人群集成了庄頭人群,角頭空間集成了庄頭空間,因此,本文乃將這樣的一個人群與空間層次分明的社會描述為一個「角頭\庄頭複合構成」的社會。
這樣的一種社會構成觀固然可以說是源自觀察者主觀的取角,但在作者的田野經驗裡,實際上也是在住庄民對於其人身所隸屬的社會的一種詮釋,而他們所選擇的詮釋方法就是對神明的敬拜。在本地,有兩種神明以及兩種公共神廟,即角頭神、廟與庄頭神、廟,顯然地,他們所涉及的祀群乃是對應於本地的社會構成。因之,有關這兩種層次的神明祭祀對於與之對應的人群集合層次之內部情感的凝聚、集體意志的匯成、乃至於集體人格的塑造,皆將是本文討論的範疇。再者,本文將進一步討論的乃是:個別的角頭人群經由角頭神祭祀所形成的角頭人格,以及涉及全體庄民之全庄性祭祀所形成的庄頭人格,當這兩種不同層次的集體人格之共同呈現時,對於三寮灣人而言其意義何在。
有關三寮灣人如何去演繹他們之間的相互有序構成是為本文論述的主體,但是在這之外,本文最終所亟於表達的則是一種體悟,亦即一種對於能夠激發他們如此去做的潛在意圖的深層了解。社會之有序構成之於庄民而言,不單是社會關係的一種有意的安排,應該還是一種意義與秩序的構造,從中他們定位了其世界之所在,同時,也取汲了其在世的實在感,而這無非是漢人所謂的安身與立命的內在義理。
This study is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r religion an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Here, what is called “the popular religion” is limited in a smaller category of the worships to public gods, and what is calle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just means a process or a condition that relations in a group are created , bound, and organized.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Sanliaowan, a Chinese village and situated in the southwest coastal region of Taiwan. Because the location that this village located is a place where rivers drift into the sea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ming of this village, the continued emerged land under the tidal interaction had attracted people that ca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to immigrate together for cultivating in the early periods. After many generation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pioneers had formed a multi-lineage village . The members of any lineage group live together in a part space of this village, and call themselves a “Chiao-Tou”. “Chiao-Tou” means a subdivided group and a subdivided space of a “Chuang-Tou” ( a dialectal term that means “village”). Group is the body of a “society” and space is the field of a “society”. In Sanliaowan, “Chiao-Tou” groups constitute a “Chuang-Tou” group, and “Chiao-Tou” spaces constitute a “Chuang-Tou” space, so we could call such a society a “Chiao-Tou\ Chuang-Tou compound society”.
No doubt, the view of such a social constitution is made by author, but in fact it is also interpreted by the local villagers who belong their identities, minds and bodies to the society. And then, they interpreted the view of such a social constitution with the way to worship the gods.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ublic gods in Sanliaowan, namely “Chiao-Tou” gods and “Chuang-Tou” gods. Apparently the groups of worships to the two kinds of gods are corresponding to local social constitution. Hence,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will include the two kinds of gods referring to the solidarity of group affections, the assembling of collective wills, even the molding of collective personalities. Moreover,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meaning to the people in Sanliaowan when “Chiao-Tou”s’ personalities molded by the lineage groups and “Chuang-Tou” ‘s personality molded by the whole villagers appear simultaneously.
How these people lived in Sanliaowan deduct their orderly social constitution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study. Beside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all discussion in the study is to express a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potential intention of these people that urges they to do so. To the villagers, the orderly constitution of a society is not only an designed arrangement, but a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and order in which they could position their location and get a feeling of existence. Then, it is no more than a inherent sense of a Chinese proverb “an-shen-li-m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從校園的神明巡境談起…………………………………… 1
第二節 一個角頭\庄頭複合構成的社會…………………………… 2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時間與空間的基礎………………………………………… 7
第一節 地名與行政區域隸屬、劃分…………………………… 7
地名7/ 行政區域隸屬7/ 不協調的行政村與自然村9
第一節 自然環境及人群的墾殖史略……………………………… 10
入墾年代的假設10/ 地理與水文的變遷12/ 墾殖史略16
第二節 生產條件與生產活動…………………………………………18
土壤18/ 氣候20/ 水文與水利21/ 生產活動22
第三節 庄頭實質空間的構造…………………………………………29
集村的聚落型態29/ 聚落規模的擴大與聚落的中心化30
第三章 人口與家族……………………………………………………35
第一節 人口規模…………………………………………………… 35
第二節 人口組成…………………………………………………… 37
性別與年齡分組37/ 職業別人口分組43/
第三節 家族分類…………………………………………………… 45
第四節 家族間異姓親緣關係的締結……………………………… 48
第四章 宗族與角頭…… …………………………………………… 53
第一節 各宗族概況………………………………………………… 53
東邊曾53/ 西邊曾56/ 許姓56/ 劉姓58/ 侯姓59/ 朱姓59/
東邊林60/ 西邊林61/ 黃姓62
第二節 祖先祭祀…………………………………………………… 63
以房頭祖為單位的祭祖63/ 以宗族為單位的祭祖64
第三節 角頭神祭祀………………………………………………… 66
角頭概念66/ 角頭神與宗族神66/ 角頭神的祖先象徵替代
68/ 角頭神的圖騰作用69
第四節 角頭人格及其呈現………………………………………… 69
祭祀關係的組織化70/ 角頭人格與角主神格72/ 角頭人格之
呈現73
第五章 庄頭
第一節 村郊小廟祭祀 ……………………………………………… 87
各村郊小廟及其祭祀人群概述87/ 小廟祀群對角頭人群的
解組與重組92/ 小廟祀群對庄外人群的媾聯94/ 小廟之為
庄頭秩序實踐的要素95
第二節 庄廟祭祀… ………………………………………………… 95
庄廟概述95/ 庄廟主要神明來源99/ 庄廟祭儀102
第三節 庄頭人格及其呈現 …………………………………………110
地域的一體意識110/ 祭祀關係的創造、締結與組織112/
庄頭人格的呈現114
第四節 庄頭秩序的想像…… ………………………………115
第六章 結論………………………………………………………… 121
參考書目……………………………………………………………… 123
附錄…………………………………………………………………… 129
一、中、日文部分
王崧興
1967 《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5 〈論漢人社會的家戶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123-129。
王人英
1973 〈宗族發展與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5:87-110。
王宜燕、戴育賢譯
1994 《文化分析》,台北:遠流。(原著:R. Wuthnow, J. D. Hunter, A. Bergesen & E. Kurzweil:Cultural Analysis-The Work of Peter L.Berger, Mary Douglas, Michel Foucault and Jurgen Habermas.)
北門郡役所
1936 《北門郡概況》,臺南: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江麗英
1991 《彰化縣沿海地區養殖漁業的發展過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池永歆
1996 〈聚落「存在空間」的貞定與詮釋─以嘉義內埔字「十三庄頭、十四緣」巡境活動為例〉,《思與言》,34(2):199-233。
余文儀 《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
吳史民
1967 〈南鯤鯓廟代天府沿革誌〉,《南瀛文獻》12卷。
李翹宏
1995 《祭祀活動與分類意識─澎湖許氏宗族的歷史與結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娥
1996 〈「人─神─地」所建構的信仰場域初探〉,錄於《儀式、廟會與社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頁249-296。
周鍾瑄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
周璽 《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
林復德
1988 《林氏族譜》,臺南縣:三寮灣晉江林氏宗親會。
東隆宮編
1990 《民國七十九年庚午科三寮灣東隆宮金籙五朝祈安筵王醮典》。
林金莖、吳定葉、楊寶發編
1980 《臺南縣志卷三政制志》(上),臺南縣:臺南縣政府。
林朝棨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志》第一冊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美容
1986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2000 《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原。
林會承
1999 〈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41-96。
東隆宮編
1990 《民國七十九年庚午科三寮灣東隆宮金籙五朝祈安筵王醮典》。
岡田謙
1837 〈村落 家族〉,《社會學》,5(1):38-55。
1938 〈臺灣北部村落 於 祭祀圈〉,《民族學研究》,4(1):1-22。
芮逸夫主編
1989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臺北:臺灣商務。
范咸 《重修台灣府志》,錄於《台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版。
侯萬蟾、侯文雄、侯明陽編
1991 《北門鄉三寮灣侯氏族譜》。
侯萬蟾、劉玉堂編
1996 《三寮灣東隆宮大事記》,臺南縣:北門鄉東隆宮董事會。
施振民
1975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唐美君
1983 〈臺灣公廟與宗族的社會文化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2(1):1 4-18。
高怡萍
1993 〈澎湖離島果葉村的犒軍儀式與儀式象徵〉,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 〈澎湖的犒軍儀式〉,《中國民族學通訊》,32:77-99。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
1998 〈臺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8:83-106。
陳文達 《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
陳紹馨
1979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陳芳蕙
1984 《村落地理學》,臺北:五南。
陳其南
1990 《家族與社會》,臺北:聯經。
陳支平
1996 〈崇安縣黃柏村的婚姻形態〉,錄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志榮
1996 〈主母廟與庄頭廟的互動關係─以宜蘭五結地區為例〉,錄於《儀式、廟會與社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頁229-248。
涂順從
1996 《南瀛古廟誌》,臺南縣: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許嘉明
1975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許木柱
1976 〈岩村的宗教活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2:73-95。
許木柱等譯
1996 《社會結構》,臺北:洪葉。(原著:George Peter Murdock, 1949, Social Structure. )
曹永和
1979 〈明代臺灣漁業誌略補說〉,《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
莊英章
1971 〈南村的宗族與地方自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213 -233。
1975 〈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138。
莊英章、李翹宏
2000 〈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205。
許佩賢譯
1995 《攻臺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
梁鉅榮等
1951 《臺南縣之土壤》,臺灣省農業試驗所。
將軍鄉公所
1982 〈林崑岡之史實〉,錄於《南瀛雜俎》,臺南縣:臺南縣政府,頁80。
富田芳郎
1943 〈臺灣聚落 研究〉,錄於《臺灣文化論叢》,臺北市:清水書店,頁 149-221。
費孝通
1991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黃文博
1990 〈台南地區「五大香」的現況比較研究〉,《南瀛文獻》,35:45-61。
1997 《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
1996 《尋找北門嶼》,臺南市:臺江。
1999 〈臺南縣濱海三鄉地名初探〉,《南瀛文獻》,43:1-55。
1999 〈北門鄉王船信仰初探〉,《南瀛文獻》,43:154-166。
黃有興
1992 〈記三寮灣東隆宮庚午年祭典活動〉,《臺灣文獻》,43(3):15-152。
黃瑜
2000 《漚汪庄祭祀領域空間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幸雪
1995 《漢人血緣聚落的分化與整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詹評仁
1986 〈麻豆保、蕭壟保、佳里興保、西港仔保聯保和庄公約〉,《南瀛文獻》,31:61-62。
蔡國琳、奧村金太郎編
1897 《臺南縣誌》,大阪:臺南縣廳。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編
1903 明治36年《台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日日新報社。
廖漢臣、沈耀初編
1980 《台南縣志卷八人物志》(第三篇),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潘朝陽
1996 〈臺灣宗教現象地理學研究之回顧〉,《思與言》,34(2):1-20。
潘蛟等譯
1999 《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原著:A. R. Radclffe-Brown, 1952,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鄭琇芬
1995 《臺南縣鹽分地帶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盧嘉興
1981 〈曾文溪與國賽港〉,錄於《輿地纂要》,臺南縣:臺南縣政府,頁61-81。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
謝繼昌
1984 《仰之村的家族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鍾幼蘭
1996 〈臺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臺中縣神岡鄉大社村為例〉,錄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09-144。
魏捷茲
1996 〈澎湖群島的村廟公司與人觀〉,錄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21-242。
簡惠美譯
1989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斯、涂爾幹、韋伯》,臺北:遠流。(原著:Anthony Giddens,1971,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Weber, Cambridge Press.)
佚名 《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2種。
佚名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181種。
二、英文部分
C. K. Yang
1991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Taipei:SMC Republishing Inc.
Crissman, Lawrence W.
1997 “The Structure of Local and Regional Systems”, In Emily Martin Ahern and Hill Gates ed.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pp.89-124. Taipei:SMC Republishing Inc.
Durkheim, Emile
196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Harrell, Stevan
1997 “Social Organization in Hai-shan”, In Emily Martin Ahern and Hill Gates ed. ,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pp.125-150. Taipei:SMC Republishing Inc.
Freedman, Maurice
1958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University of London:The Athlone Press.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 New York:Humanities Press.
Hsu, F. L. K.
1963 Clan, Caste, and Club. New York:Van Nostrand.
Jih-chang Chester Hsieh
1979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A Chinese Community in Taiwan, Taipei:Institute of Acacemia sinica .
Skinner, G. W.
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Reprinted from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ume XXIV, Number 1,Novemb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