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一、 專書
不著撰者,《台案彙錄甲集》,台灣文獻叢刊第31種,台灣銀行,1959年排印。
不著撰者,《台灣府輿圖纂要》(第一冊),1874,台灣文獻叢刊第181種,台灣銀行,
1963年排印。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1764,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灣銀行,1962年排印。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聯經,1994年8月。
王雲五編,廖鴻藻原纂,《嘉慶重修一統志》,台灣商務重印,1966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丁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
3月再版。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稻鄉,1997
年12月。
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台原,1990年6月。
台灣總督府,《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手稿),未出版,1909年。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1905年。
台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中間報》,1933年8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1995年3月三版。
江日昇著,吳德鐸標校《台灣外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
江樹生譯、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下
冊論述篇)》,漢聲雜誌106期,漢聲雜誌社,1997年10月。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市政府,2000年1月。
伊能嘉矩,《增補大日本地名辭書 台灣》,東京富山房,1909年。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下),東京刀江書院複刻,1965年10月。
伊能嘉矩,《台灣蕃政志》,1904年發行,南天二刷,1997年12月。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著,《伊能嘉矩の台灣踏查日記》,台灣風物雜誌社,1992年
7月。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著《台灣踏查日記》(上)(下),遠流,1996年11月。
村上直次郎編,《新港文書》,「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紀要」2(1),台北帝國大學,1933
年4月。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王詩琅、王世慶校訂,《巴達維亞城日記》(一),台灣
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王詩琅、王世慶校訂,《巴達維亞城日記》(二),台灣
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著,程大學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三),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1990年6月。
村上直次郎等,《台灣文化史說》,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1930年10月。
李委總編輯、連信雄、沈同順執行編輯,《田寮鄉志》,田寮鄉公所,1986年6月。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1774,台灣文獻叢刊第121種,台灣銀行,1962年排印。
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1711,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灣銀行,1960年排印。
周鍾瑄,《諸羅縣志》,1717,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灣銀行,1962年排印。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帕米爾,1985年8月。
吳新榮、洪波浪主修,《台南縣志稿卷三政制志(上)》,台南縣文獻委員會,1957年9
月,頁3。
吳進喜、李明賢、許淑娟等著,《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政府,1997年4月。
吳進喜,《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1895年以前》,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吳進喜,《台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12月。
林瓊華,《台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7月。
林志秋,《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1747,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灣銀行,1961年排印。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年3月。
陳文達,《鳳山縣志》,1719,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灣銀行,1961年排印。
陳文達,《台灣縣志》,1720,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灣銀行,1961年排印。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陳金田譯,《台灣私法第一卷》(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6月。
陳秋坤,《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1994年12月。
陳秋坤、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
年12月。
陳秋坤、洪麗完主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籌備處,2001年4月。
陳春木,《台南地方鄉土誌》,常民文化,1998年12月。
洪敏麟主編,《台灣南部地區抗日份子名冊》(二),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12月。
洪敏麟主編,《台灣南部地區抗日份子名冊》(三),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12月。
洪敏麟主編,《台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一),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12月。
洪敏麟主編,《台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二),台灣省文獻會,1978年12月。
郁永河,《稗海紀遊》,1700,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灣銀行,1959年排印。
高拱乾,《台灣府志》,1696,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灣銀行,1960年排印。
馬尚斌總編纂,《龍崎鄉懷》,龍崎鄉公所,1999年12月。
翁佳音,《異論台灣史》,稻鄉,2001年2月。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1724,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灣銀行,1957年排印。
黃典權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灣銀行,1965年。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眾文,1980年,4月。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人光,1995年5
月增訂版。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新豐區卷),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8月。
黃文博,《南瀛地名誌》(新化區卷),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8月。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聯經,2000年10月。
童元昭、曾振名主編,《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年9月。
溫吉編譯,《台灣蕃政志》,台灣省文獻會,1957年12月。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史》,高雄縣政府,1997年4月。
溫振華,《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高雄縣政府,1997年4月。
楊國禎,《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
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6
月。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741,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灣銀行,1961年排印。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台灣文獻叢刊第27種,台灣銀行,1958年排印。
蔣毓英,《台灣府志》,1686,台灣省文獻會,1993年排印。
賴永祥,《教會史話》(二),人光,1995年1月增定版。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894,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台灣銀行,1960年排印。
盧嘉興等,《輿地篡要》,台南縣政府,1981年6月。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聯經,1979年7月。
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1807,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灣銀行,1962年排印。
簡炯仁,《高雄縣平埔志》,高雄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4月。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一)(二)(三),台灣日日新報社印刷,
1905年3月。(1998年7月,南天書局二刷)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臨
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0年3月。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中),臨
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1年2月。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下),臨
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1年3月。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二卷》(上),臨
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0年11月。
藍鼎元,《東征集》,1722,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灣銀行,1958年排印。
藍鼎元,《平台紀略》,1723,台灣文獻叢刊第14種,台灣銀行,1958年排印。
鐘寶珍,《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蘇坤輝,《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龔文雄,《內門鄉誌》,內門鄉公所,1993年11月。
Rev.WM.Campbell , The Gospel of St. Matthew in Formosan(Sinkang Dialect), edited from Gravius’s edition of 1661,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Trubner & Co , London, 1888 . 南天重印,1996。
Rev.WM.Campbell , 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Trubner & Co.Ltd , London, 1889 . 成文重印,1972。
Rev.WM.Campbell ,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Trubner &
Co.Ltd, London 1903. 南天重印,1992。
W.A. Pickering , Pioneer in Formosa , 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by Hurst and Blackett ,Ltd. London, 1898 . 南天重印,1993。
二 論著
小川尚義,〈蕃語文書の斷片〉,《台灣教育會雜誌》39卷,台灣教育會,1905年6 月。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王瑞徵譯,〈荷蘭人對台灣原住民的教化──1659年中南部視察報告為中心而述〉,收在賴永祥著,《台灣史研究初集》,文和,1970年10月。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村落戶口調查所見的荷蘭之台灣原住民族統治〉,《台灣風物》
40(2),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年6月。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台灣風物》44(1),
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年3月。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圍繞台灣的日蘭關係──濱田彌兵衛的荷蘭人攻擊〉,《台灣
風物》46(2),台灣風物雜誌社,,1996年6月。
王詩琅,〈新港社及卓猴、大傑顛社的播遷〉,《南瀛文獻》2(1、2),台南縣政府,1954年9月。
石萬壽,〈二層行溪流域的軍防〉,《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12月。
石萬壽,〈二層行溪上游的開發與系譜〉,《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聯合
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7年 9月。
石萬壽,〈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26(1),1988年5月。石萬壽,〈明清台灣中路交通的變遷〉,《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
文專輯》,台灣省文獻會,1988年 6月。
包樂史原著、林偉盛譯,〈懲罰與悔恨:早期福爾摩沙的政教關係〉,《台灣文獻》49(4),
台灣省文獻會,1998年 12月。
宋文薰,〈「新港文書」之一新例〉,《文獻專刊》2(3、4合刊),1951年11月。
李壬癸 ,〈新發現十六件新港文書的初步解讀〉,發表於「文化差異與社會科學通則:紀念張光直先生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2002年3月。
李國銘,〈關於屏東平原少數民族的二、三事〉,《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期,中央研
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年3月。
李國銘,〈十七世紀中葉屏東平原的村落與記事〉,《台灣史研究》1(2),中央研究院台
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 12月。
吳進喜,〈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收於顏尚文、李若文主編《南台灣鄉土文化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歷史系,2000年 9月。
林偉盛譯,W.R.Ginsel著,〈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基督教教育〉(上),《台灣風物》44(4),
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年 12月。
林偉盛譯,W.R.Ginsel著,〈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基督教教育〉(下),《台灣風物》45(1),
台灣風物雜誌社,1995年 3月。
林偉盛譯,〈R.Junius 給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商館諸董事的報告 一六三六‧九‧
五〉,《台灣文獻》47(2),台灣省文獻會,1996年 6月。
林偉盛譯,〈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台灣文獻》48(1),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
3月。
林偉盛譯,〈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二),《台灣文獻》48(4),台灣省文獻會,1997
年 12月。
林偉盛譯,〈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三),《台灣文獻》50(3),台灣省文獻會,1999
年 9月。
林偉盛譯,〈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四),《台灣文獻》52(3),台灣省文獻會,2001
年 9月。
林偉盛譯,〈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五),《台灣文獻》52(4),台灣省文獻會,2001
年 12月。
施添福,〈試釋土牛紅線〉,《台灣風物》39(2),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年 6月。
施添福,〈清代台灣「番黎不暗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69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6月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收於《台灣風物》40(4),台灣風
物雜誌社,1990年 12月。
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台灣番界圖〉,《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1年6月。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
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8
月。
翁佳音,〈平埔族漢化史考略〉,《台灣風物》34(1),台灣風物雜誌社,1984年 3月。
翁佳音,〈第五十八號單語新港文書試解〉,《台灣風物》39(2),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
年 6月。
翁佳音,〈「新港文書」一件試解〉,《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1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
野研究室,1989年6月。
翁佳音,〈二十二號單語新港文書試解〉,《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2期,中央研究院台
灣史田野研究室,1989年9月。
翁佳音,〈二十三號新港文書與西拉雅族的姓名制考〉,《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3期,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89年12月。
翁佳音,〈一件單語新港文書的試解〉,《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1月。
翁佳音,〈新港文書的物價資料〉,《台灣風物》40(1),台灣風物雜誌社,1990年 3月。
翁佳音,〈八十三號新港古文書譯註〉,《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期,中央研究院台灣
史田野研究室,1990年6月。
翁佳音譯,W. Ginsel著,〈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的教育事工〉,《台灣文獻》51(4),
台灣省文獻會,2000年12月。
翁佳音譯,W. Ginsel著,〈荷蘭時代台灣教會史(二)──戴雍牧師承先啟後〉,《台灣
文獻》52(1),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3月。
翁佳音譯,W. Ginsel著,〈政治與社會──荷蘭時代台灣教會史(三)〉,《台灣文獻》52(4),
台灣省文獻會,2001年12月。
陳淑容,〈狗氳氤地方開發初探(乾隆至道光年間)〉,未刊搞。
黃富三,〈清代台灣漢人之耕地取得問題〉,收於黃富三、曹永和編《台灣史論叢第一輯》
眾文,1980年4月。
黃富三、翁佳音,〈清代台灣漢人墾戶階層初論〉,《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86年12月。
張富美,〈清代典買田宅律令之演變與台灣不動產交易的找價問題〉,收於陳秋坤、許雪
姬主編《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2年12
月。
張隆志,〈歷史人類學與西文台灣史研究的里程碑:評介邵著《台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
經濟》〉,《台灣史研究》1(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2月。
張隆志,〈學術論辯、科際對話與台灣歷史社會研究──讀柯志明《番頭家:清代台灣
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灣史研究》8(1),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年10月。
曹永和、包樂史,〈小琉球原住民的消失──重拾失落台灣歷史之一頁〉,收於潘英海、
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6月。
程俊南,〈荷治時期台南地區西拉雅族諸社的基督教傳播〉,未刊稿。
程俊南,〈荷治時期族群關係初探〉,未刊稿。
溫振華,〈契字上的新港社群〉,《台灣文獻》47(3),台灣省文獻會,1996年9月。
葉春榮譯註,George Candidus著,〈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台灣風物》44(3),
台灣風物雜誌社,1994年9月。
楊森富,〈平埔族密語「香蕉白話」之採集、研究及解讀──他曾一度被誤認為西拉雅
系平埔族母語〉,《山海文化》15,山海文化雜誌社,1996年11月。
旗尾山人,〈蕃薯藔管內新港卓猴及び大傑巔社熟番の移住及び沿革〉,《台灣慣習記事》
3(3、4),台灣慣習研究會,1903年3月、4月。
蔡承維,〈淺談田寮鄉狗氳氤地方「鄭家古文書」的出土及其特色〉,《台灣史料研究》13期,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9年 5月。
賴永祥,〈明末荷蘭宣教師編篡之蕃語文獻〉,《台灣風物》15(3),台灣風物雜誌社,1965
年 8月。
盧嘉興,〈台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收於《台南縣地名研究輯要》,台南縣政府,1982
年。
簡炯仁〈《熱蘭遮城日記》有關「搭加里揚」社址及其遷徙之初探〉,發表於「平埔族群
與台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2000年10月。
簡炯仁,〈由《熱蘭遮城日誌》有關「搭加里揚」及「打狗野人」的記載試論高高屏地
區的平埔族〉,收錄於《大高雄地區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高雄縣自然史教
育館,2001年9月。
三 相關公私藏古文書、族譜、戶籍資料
《大坵園陳家古文書》,田寮鄉七星村故陳能通先生提供。
《下鹿埔石家鬮書》,田寮鄉鹿埔村石學信先生提供。
《山豬運陳家古文書》,田寮鄉新興村陳柏枝、陳隶昇先生提供。
《牛稠埔包家古文書》,田寮鄉新興村包常成先生藏。
《沈同順藏古文書》,田寮鄉圖書館沈同順先生提供。
《狗氳氤鄭家古文書》,田寮鄉西德村鄭朝順先生提供。
《南勢湖林家古文書》,田寮鄉七星村南勢湖林家提供。
《蛇穴仔曾家古文書》,田寮鄉西德村曾乾舜先生提供。
《頭水仔周家古文書》,田寮鄉南安村周吉在先生提供。
《麻豆林家鬮書》,台南縣麻豆鎮林傳山先生提供。
《張永宗藏古文書》,台南縣新化鎮張永宗先生提供。
《機玉石藏古文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古文書室提供。
王世慶、張偉仁輯,《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第二輯,1∼12冊,中央研究院傅
斯年圖書館藏。
李溪泉,《田寮李氏族譜》,1971年4月。
鄭順意修改,《鄭氏族譜》,1971年。
黃良提供,《苳蒿蚋黃氏宗親族譜》。
田寮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本籍戶口調查簿》,田寮戶政事務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