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 書、方 志
不著撰人,《周禮》˙<地官˙遂人>,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印行。
不著撰人,《禮記》˙<郊特牲>,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印行。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清乾隆17年(1752),台銀文叢113種,1961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清乾隆29年(1764),台銀文叢146種,1962
太田猛,《台灣大觀》,台南新報社,1935(昭和10年)。
仇德哉,《台灣廟神傳》,雲林,信通書局,1979,頁410。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農事實行小團體現況指導獎勵計劃》,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第822號,1938。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農林漁牧業調查報告》,第20卷 高雄縣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5。
片岡巖撰、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
丘恆興,《客家人與客家文化》,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帕米爾出版社,193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之畜產資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灣研究叢刊第十七種, 1952。
世本武治,川野重任編,《台灣經濟總和研究》上.下.資料篇,經濟研究所,1968。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編者印行,台北:1926。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6,
池永歆,《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6.10。村上玉吉編,《南部台灣誌》,昭和九年排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出版社,2000.5。
呂宗力與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下冊),台灣學生書局,1991。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何培夫,《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高雄市˙高雄縣篇》,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5。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立緒出版社,1999.10。
李永斐、鍾榮富、鍾永豐、鍾秀梅著,徐正光編纂,《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文獻叢刊9,高雄縣政府,1997。
李允斐,《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0.3。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之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
《明會典》,冊三,卷八一,台北,商務書局,1968。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2。
林紹猷,《立施渡碑記》,立於美濃南柵門渡口,1913。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叢書第十五號,1987。
美濃庄役場,《美濃庄要覽》,美濃庄役場編,1938。
美濃鎮誌編篡委員會,《美濃鎮誌》上、下冊,美濃鎮公所,1997。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洪敏麟、陳漢光輯,《臺灣堡圖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洪馨蘭,《煙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范咸,《重修台灣府志》,清乾隆11年(1746),台銀文叢105種,1961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叫到有社,1988。
高雄州役場,《高雄州要覽》,高雄州役場編,1920。
高樹庄役場,《高樹庄要覽》,高樹庄役場,1985。
高樹鄉公所,《高樹鄉志》,高樹鄉公所,1981。
高拱乾,《台灣府志》,清康熙33年(1694),台銀文叢65種,1960。
高雄縣政府,《高雄縣統計要覽》第二十六期,高雄縣政府編印,1975。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台灣史料概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1995。
陳文達,《鳳山縣志》,清康熙59年(1720),台銀文叢124種,1961。
陳文達,《台灣縣志》,清康熙59年(1720),台銀文叢103種,1961。
陳正祥,《台灣之經濟地理》,台灣研究叢刊第二種,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0。
陳正祥,《台灣地誌》(上),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地94號,1959。
陳運棟,《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1978.9。
陳仲玉,《美濃水庫計劃地區史蹟調查》,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調查之研究報告,1984。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5。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楊錫福、王世慶原修、王世慶增修及整修,《台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第四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修訂版,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黃台香,《台南縣永康鄉蔦松遺址》,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八,台灣文獻從刊第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
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授權發行,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3。
曾景來,《台灣宗教的迷信陋習》,台灣宗教研究會,1938。
廖倫光,《塚˙冢土伯公之美學凝視-測繪暨調查研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0.。
旗山郡役所編,《旗山郡要覽》,昭和九年十月十五日發行,台北:成文出版社翻印,1985.3。
漢˙留安等著,《淮南子˙齊俗訓》,上海古籍出版社。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潘朝陽,《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台灣師大地研所博士論文,1994。蔣毓英等、高拱乾等、范咸等修,《台灣府志三種》,上海:中華書局。
鄭志明,《先天道與一貫道》,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1990。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谷風出版社,1993。
劉益昌,《美濃水庫計劃地區考古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89
劉益昌,《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3,,高雄縣政府,1997。
劉枝萬,<台灣省寺廟教堂調查表>,《台灣文獻》11(2),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6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清光緒20年(1894),台銀文叢73種,1950
《台灣省通誌》卷二.人民志.宗教篇第五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6.30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長青出版社,1973。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瀰濃>,《台灣堡圖》,明治三十七年製,1904。
鍾華操,《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8.4.三版。
瞿海源,《大家樂現象之成因與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87。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1992。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瀰濃>,《台灣堡圖》,明治37年製,遠流出版社複製發行,1996,頁385。
簡炯仁,《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編印,1998
簡炯仁,《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2
蘇裕玲,《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台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論 著 -期刊論文
王崧興,<論地緣與血緣:濁水大度兩溪流域漢人之墾殖與聚落>,刊於李亦園、喬健合編之《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食貨出版社,1981。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台北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台灣開發史研究》,聯經出版社,1989。
尹章義,<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台灣開發史研究》,聯經出版社,1989。
石田浩著、李建章譯,<台灣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與工業化-台灣農業對工業化成果所扮演的角色>,《台灣風物》第38卷第4期。
石萬壽,<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殖墾>,《台灣文獻》37:4,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
朱榮貴,<台灣延平郡王信仰初探-兼論台灣民間宗教的特殊性>,收入李豐懋、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晢研究所籌備處,1997.4。
池永歆,<台灣漢人傳統聚落空間性的構成與內涵>,《地理教育》第25期,1999.6。池永歆,<嘉義「內埔仔」客家文化區域的構成及其墳墓型土地公廟的詮釋>,《地理教育》第22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學會,1996。阮昌銳,<土地公>,《海外學人》126期, 1983。吳文星,<認識台灣歷史篇-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社會變遷之編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第十卷第五期,2000.2。吳學明,<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1996.5。
吳學明,<現世功利-從歷史觀點看傳統民間宗教信仰>,《南瀛文化叢書111點燃人生希望》,台南縣文化局,2001。
李玄伯,<社祭演變考略-台灣土地廟的調查研究>,《大陸雜誌》,1963.5.31。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
李亦園,<宗教信仰與迷信心態座談>,《中國論壇》4-4,1977。
李亦園,<從中秋節論「天圓地方」說>,收錄李亦園、喬健編《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食貨出版社,1981.10。
李允斐與陳板,<日久他鄉是故鄉-台灣客家建築初探>,收入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正中書局,1991。
余光弘,<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3。余光弘,<科學、宗教與迷信-人類學的觀察>,《中國論壇》第14卷第5期, 1987。
余玉賢、彭作奎,<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收錄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濟四十年》(1949-1989),天下文化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
宋飛龍,<社稷之源˙里社之神>,《藝術家雜誌》第48期,1979.5。
洪德先,<俎豆馨香-歷代的祭祀>,《中國文化新編》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
洪敏麟,《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8.15。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第九卷第四期。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1987。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87。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1988。
林美容,<台灣土地公信仰的意義>收錄《民俗采風史料探源-八十七年台灣文化節北區活動成果專輯》,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11。
胡台麗,<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編,1989。
柯志明,<農民、國家與農工部門關係>,收錄於徐正光、蕭新煌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書局,1996。
范勝雄,<六堆客家的傳統信仰初探>,《台灣南部寺廟調查暨研究報告》,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台灣南部寺廟調查小組,民86.12。
唐美君,<台灣傳統的社會結構>,《台灣史蹟源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六期,1978。許秀霞,<美濃土地公信仰初探>,《台灣文獻》第四十八卷第一期,1997。
黃永松,<台灣的客家人>,《漢聲》,台北,漢聲雜誌社,1989。
黃森松,《今日美濃》,223期,1997.3.22-3.28。
陳運棟,<客家人的神靈觀念>,《客家雜誌》第18期,總號41期,1991.7。陳震東,<高雄縣人口之地理學研究>,《高縣文獻》第五期,高雄縣政府,1995。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第一屆台灣本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
陳板,<土地伯公信仰的地域性與族群性>,《八十七年度台灣文化節活動成果總覽》,台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台灣北部漢人拓墾型態的演變-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溫振華,<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第一期,1983。董芳苑,<台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灣文獻》33(4),1982。
詹曉梅,<台灣客家人的宗教神明信仰>,收錄戴興明與邱浩然主編,《客家文化論叢》,中華文化復興總會,1994。
管志明,<文化意象解讀:新化老街現況考察報告>,《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一期,1999。廖倫光,<六堆冢土伯公形制與塚信仰初探>,《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三期, 2000年7月。劉炳文手稿複印本,<美濃鎮簡史記>,《美濃鎮誌下冊》,1997。
劉枝萬,<台灣的民間信仰>,《創大亞細亞研究八號》,日本創價大學亞細亞研究所,1987。
劉克竑,<從考古遺物看蔦松文化的信仰>,《人類與文化》第22期,1986。劉益昌,<台灣西南平原地區史前時代晚期的文化>,《台灣原住民史˙考古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潘朝陽,<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3期,1995。
蔡淵栔,<清代台灣的移墾社會>,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6,1986.6
蔡錦堂,<日據時期台灣之宗教政策>,《台灣風物》,42卷4期,1992
蔡錦堂,<日治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收錄張炎憲主編《歷史文化與台灣4-臺灣研究研討會記錄(76~100回)》,臺灣風物雜誌社出版,1996.3。蔡采秀,<高屏地區客家聚落的發展>,《高雄歷史與文化》,第四輯,1997.10
蔡慧玉,<一九三○年代台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台灣研究》第五卷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0.4。
瞿海源、姚麗香,<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收錄瞿海源、章英華,《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利乙種第十六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6。
瞿海源,<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收錄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六號,1986.6。
簡炯仁,<「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收錄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2。
鹽見俊二,<日治時代台灣之警察與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卷第四期, 1953。英文書目
Feen,Richard J. 1978 Toard a Theory of Secularization. Storrs. Connecticuts: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Pasternak,Burton Social Consequence of Equalizing Irrigation Acess. Human Qrganization 27(4): 322-343,l968a
Yang,C.,K.,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70,PP.8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