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史料地方志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台灣土地慣行一斑第一篇》,(台北:明治6年)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台北:明治44年)
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6)
朱仕王介,《小琉球漫誌》,(台灣文獻叢刊第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6)
藍鼎之,《平台記略》,(台灣文獻叢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7)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7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
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9)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叢刊,第9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民49)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0)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1)
周 璽,《彰化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5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1)
周鍾瑄,《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1)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民5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私法物權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50種,台北,民5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台灣文獻叢刊第184種,台北,民5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台灣文獻叢刊第218種,台北,民55)
陳紹馨,《台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61)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民66)
陳文達,《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68)
蔣毓英,《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台北,民74)
張 勤,《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81)
高雄縣文化中心,《環保大樹大河戀》,民8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地區水資源史第一、二、三篇》,(南投:省文獻會,民89)
經濟部,《台灣地質圖及說明書》
二、學者著作:
下宏村,《台灣列紳傳》,(台灣日日新報社,大正5年)
陳嘉生,《台灣經濟史研究》,(台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昭和19年),P.277。
惜 遺,《台灣之水利問題》,(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39)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8)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8)
宋增璋,《台灣撫墾志上冊》,(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69)
連 橫:《台灣通史》,(台北:大海出版社,民69)
蔡志展,《清代台灣水利開發研究》,(台中:昇朝出版社,民69)
張勝彥,《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民70)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71)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永晨文化公司,民80)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3)
羅景川,《大樹鄉民間鄉土誌(一)》,(高雄縣:大樹鄉公所,民83)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民85)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台北:國史館,民85)
鄭昆五,《鯤島逸史》,(高雄縣:高縣文化,民85)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台中:台灣省文獻會,民86)
宋鎮照,《社會學》,(台北:五南文化廣場,民86)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鳳山:高縣府,民86)
吳進喜、施添福,《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鳳山:高縣府,民86)
陳文尚,《高雄縣產業》,(鳳山:高縣府,民86)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史》,(鳳山:高縣府,民86)
溫振華,《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鳳山:高縣府,民86)
葉至誠,《社會學》,(台北:楊智文化,民86)
郭肇立,《聚落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民87)
簡炯仁,《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縣:高縣文化中心,民87)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下)》,(新竹縣:竹縣公所,民89)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清代台灣社會經濟》,P.131。
王世慶,<談清代台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料>,《清代台灣社會經濟》,P.217。
王世慶,<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台灣文獻》第9卷第1期,P.20。
王益厓,<台灣之氣候區>,《台灣銀行季刊》第5卷第3期,P.11∼P.12。
王崧興,<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籍刊》,P.5∼6。
任茹、王柏山,<明清台灣中北部地區水利之開發-從北港溪到大漢溪>,《台灣文獻》,P.137∼145。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文化講座專集》,P.8∼10。
花岡伊之作,<曹公圳起源>,《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為例>,《台灣風物》第37卷第1期,P.72∼73。
周宗賢,<清代台灣民間的地緣組織>,《台灣文獻》第29卷,第2期,P.5。
洪敏麟,<清代關聖帝廟對台灣政治社會之影響>,《台灣文獻》第16卷第2期,P.54∼59。
黃克武,<清代台灣稻作之發展>,《台灣文獻》第32卷第2期,P.151∼P.153。
黃雯娟,《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9。黃雯娟,<清代台北盆地的水利事業>,《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P.147。
陳正祥,<由地理觀點台灣八七水災,台灣水災之研究>,《台灣研究第91種》,P.39。
陳其南,<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開墾組織與土地制度之形成>,《食貨月刊》第9卷,第10期。陳漢光,<台灣移民史略>,《台灣風物》第21卷第1期,P.25。
唐 羽,<清代台灣移民生活史之研究(上)>,《台灣文獻》第38卷,第1期,P.25。
莊英章,<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P.127∼129。
張勝彥,<清代台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台灣文獻》第34卷,第2期,P.17。
森辰太郎,<偉人曹公>,《台灣水利》第7卷第1期,P.171。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7。富田芳郎,<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P.85。
楊淑玲,《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3。
廖風德,<清代台灣農村埤圳制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三期,P.169。
劉長齡,<台灣水資源早期發展之歷程>,《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P.14。
蔡志展,<明清台灣的水源開發>,《台灣文獻》第49卷第3期,P.29∼35。
蔡淵洯,<合股經營與清代台灣的土地開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3期,P.13。蔡幸芳,《曹瑾與曹公圳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簡榮聰,<玄天上帝信仰發展及其人文考辨>,《台灣文獻》第46卷第2期,P.126∼127。
蘇坤輝,《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