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5 01:2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林峻民
研究生(外文):
LinChunMin
論文名稱:
企業實務社群發展之探討-以V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Case Study of Company V
指導教授:
于俊傑
指導教授(外文):
YuChun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2
畢業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實務社群
、
知識分享
、
社會資本
、
法統外圍參與
、
深度匯談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
Knowledge Sharing
、
Social Capital
、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
Deep Dialogu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7
點閱:1073
評分:
下載:329
書目收藏:4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企業實務社群之發展。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是以質性研究為研究程序,單一個案研究為研究策略,以半結構性的訪談大綱對V公司13位曾參與實務社群之成員進行深度訪談,將訪談內容轉錄為逐字稿,進行資料分析後,獲致以下結論︰
一、 實務社群之特徵與型態
本研究歸納出實務社群之特徵有七項,包括非正式、主動與熱情、信任與了解、協同合作與凝聚力。本研究亦歸納出實務社群之型態有四種,包括母社群、由下而上的社群、跨部門社群與公司內外部社群。
二、 實務社群之組成要素
本研究歸納出實務社群之組成有四大要素,一為社群形成之環境脈絡,二為社群之知識主題,三為社群之社群機制,四為社群之實務運作。
三、 促動實務社群發展之構面
本研究歸納出有社群人員角色發展構面、社群建構程序發展構面與溝通技術發展構面。
四、 實務社群發展之障礙與對組織之影響
本研究歸納出實務社群發展之障礙有社群定位不清楚、分享的主題不夠豐富、過於正式化、社群組成人員的變動、階段性任務結束、日常工作實務干擾與公司重要活動影響等七項,而實務社群發展對組織之影響有產生多元連結、促進熱絡分享與討論與營造良好工作環境等三項。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business case. In this exploratory study, author employ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single case study approa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for data collections. Author interviewed thirteen participants in communities in Company V, and coded in interviewed extractions for futher data analysis. Author foun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characters and type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is study induced five character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cluding they are informal groups, active attitudes and passions among members, trust and understanding in communities, focused on collaboration, and cohesion occur to communities. Also,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communities were identified:mother communities, bottom-up communities, cross-functional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ies that exists beyond and between business boundaries.
2. Component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is study induced four component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cluding development context, knowledge domain, communities mechanism, and operating practice.
3. Dimensions that e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ree dimensions were identified:development of role-play,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e stages,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4. Barriers for developing communities and their impact on organizations
This study induced seven factors a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developing barriers. They are ambiguous communities position, knowledge domain is blankness, communities formalize itself, the change of membership, communities disband after tasks done, being disturbed by routines, and being suspended by business key activities. Also,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has affected organization in three positive results, including building multiple connections, catalyzing energetic discussion and sharing, and establishing better working environment.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錄 Ⅶ
表次 Ⅸ
圖次 ⅩⅠ
第一章 續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詮釋 8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實務社群 11
第二節 實務社群的人員角色發展 36
第三節 實務社群的建構程序發展 48
第四節 實務社群的溝通技術發展 57
第五節 總結 7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73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78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4
第五節 研究實施步驟 85
第四章 個案分析與討論 87
第一節 個案介紹 87
第二節 個案分析與討論 100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 143
第一節 本研究之結論 143
第二節 本研究之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59
中文參考資料 161
西文參考資料 162
附錄 167
附錄一 論文訪談邀請函 167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71
附錄三 逐字稿範例 173
一、中文參考資料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嚴守仁(2001)。共識建立法。2000年11月30日,取自希望園區讀書會︰
http://dreamers.idv.tw/db/talk/topic.asp?TOPIC_ID=142&FORUM_ID=51&CAT_ID=12&Topic_Title=%A6%40%C3%D1%AB%D8%A5%DF%AAk&Forum_Title=%B8g%C0%E7%C5%AA%AE%D1%B7%7C
Issacs, W.(1999/2001)。Dialogue and the art of thinking together。
柯雅琪(譯)。深度匯談。台北:高寶國際。
Botkin, J.(1999/2000)。Smart Business︰how knowledge communities can
Revolutionize your company。
李靜瑤、朱樸瑄(譯)。智慧狂潮。台北:高寶國際。
Senge, P.(1994/1995)。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 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齊若蘭(譯)。第五項修練 ─實踐篇(上)。台北:天下遠見。
Strauss, A. & Corbin, J.(1990/1997)。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徐宗國(譯)。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Yin, R.K.(1994/2001)。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尚榮安(譯)。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二、西文參考資料
Allee, V.(2001). Knowledge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Retrieved March 10, 2002 from
http://www.odnetwork.org/odponline/vol32n4/knowledgenets.html
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2001a).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Continuing Succes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Houston, TX: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Retrieve June 8, 2001 from
http://www.apqc.org/free/articles/dispArticle.cfm?ProductID=1427
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2001b). Key Roles in the Success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Houston, TX: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Retrieve March 20, 2002 from
http://www.apqc.org/free/articles/dispArticle.cfm?ProductID=1380
Bellinger, G.(n.d.). Principles of a Knowledge Leveraging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 Retrieved January 15, 2002 from
http://www.outsights.com/systems/klcip/klcip.htm
Benbasat, I.、 Goldstein D.K. & Mead M.(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MIS Quarterly, 369-374.
Brown, J. & Isaacs, D.(2001). THE WORLD CAFÉ’:LIVING KNOWLEDGE THROUGH 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 SYSTEMS THINKER, Vol. 12, 1-5.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研發機構組織成員知識分享行為意圖研究--以工研院研發人員為例
2.
組織中知識分享行為之因果關係研究─從實務社群之信任機制觀點切入
3.
研究生實務社群發展與建置之研究-以台科大研究生為例
4.
企業運用CoP發展人力資本之研究----以資訊電子產業4家公司為例
5.
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
6.
實踐社群在國民中學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品德教育推動為例
7.
知識管理建構實務社群之個案研究-以審計機關為例
8.
Etienne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
9.
使用者參與網路實務社群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全國主計網eBas之主計論壇為例
10.
營建知識管理導入模式及流程之研究─以營建知識社群為例
11.
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
12.
教學知識社群推廣之行動研究
13.
專業協會成員之認同程度、投入程度與其滿意度之關聯~以新竹市人力資源協會為例
14.
虛擬社群之組織信任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15.
高中職軍訓教官知識社群機制之研究─以宜蘭縣聯絡處為例
無相關期刊
1.
網路學習社群中多代理人熱心行為之模擬
2.
以鄉土為主題的社會學習領域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實施--從宜蘭縣壯圍鄉出發
3.
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思摩特網(SCTNet)為例
4.
虛擬社群認知、持續使用、實體接觸意願之研究
5.
以知識管理為基礎建構中小型船廠研發設計知識社群系統之研究
6.
透過網路成長社群互動提昇一位國中初任數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
7.
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
8.
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
9.
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
10.
網路歌迷社群認同之研究─以交大機械歌迷版為例
11.
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
12.
品牌關係品質與社群意圖的交互影響-歌迷俱樂部之實證分析
13.
高中職軍訓教官知識社群機制之研究─以宜蘭縣聯絡處為例
14.
音樂科網路學習社群之實證研究
15.
實習教師在不同學校社群文化與不同實習輔導理念下之專業成長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