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0: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仟諺
研究生(外文):Roberto Chang
論文名稱: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 Vocational Programs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李景峰李景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g-fe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綜合高中職業學程教學策略
外文關鍵詞: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Vocational Programs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調查目前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業教師運用教學策略之情形,同時也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專業教師在教學策略上運用的差異情形,最後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給予教育相關單位及綜合高中專業教師參考。
在文獻探討後,研究者將教學策略細項分成四個構面。分別是:教學設計與規劃、教材選用與編製、教學發展與進行及教學氣氛與環境。問卷係由研究者自編之問卷,四個構面內有若干的題項供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業教師填答。問卷回收後共有595份有效問卷,問卷資料的處理主要有次數分配、標準差、平均數、排序、百分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雪費事後比較法等統計方法。所得之主要結論如下:
壹、目前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之運用情況:
一、教學設計與規劃構面:
運用程度達「經常這麼做」的作法只有:規劃整學期的教學評量時程與內容。而運用程度偏低的有: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內容設計。其餘的題項皆有趨於「經常這麼做」的水準。
二、教材選用與編製構面:
運用程度達「經常這麼做」的作法有:您運用之教材內容符合學習順序原則;您所提供的教材有適量的評量與練習;您對現成的教材斟酌補充、減刪或修改;在講述的內容上能符合學生的學習背景。而運用程度偏低的有:設計新的教材來進行職業學程教學。
三、教學發展與進行構面:
運用程度達「經常這麼做」的作法有:您在進行教學活動前會將學習目標告知學生;在教學單元尾聲時作摘要或總結;在講述時也運用肢體動作或姿勢加學生注意;在教學時間上能夠合宜地配置;要求學生作上課筆記;在教學方法上能綜合運用;常給予學生立即地讚賞與鼓勵;給予學生充份的練習實做時間。而運用程度偏低的有:帶實物至教室來輔助講述;運用合作學習於教學活動中;運用教學媒體進行教學;學期中提供學生校外參觀的機會。
四、教學氣氛與環境構面:
運用程度達「經常這麼做」的作法只有:讓學生瞭解其學習情形,維繫學生學習熱忱;本構面中其餘的題項也是趨於「經常這麼做」的運用水準。
貳、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綜合高中職業學程專業教師運用的教學策略差異情形。
一、 就性別變項而言,在教學設計與規劃構面及教材選用與編製構面兩組 平均數有差異情形,而且兩個構面皆是女性專業教師之平均值高於男性教師。而在教學發展與進行、教學氣氛與環境兩個構面上男性教師與女性教師則無差異情形存在。
二、 就學校屬性變項而言,在教學設計與規劃構面及教學發展與進行構面中私立學校專業教師與公立學校專業教師在平均數比較上有差異情形,兩個構面中皆為私立學校專業教師的平均數高於公立學校專業教師。而在教材選用與編製構面及教學氣氛與環境構面上,兩組在平均數的比較上不顯著。
三、 就兼任學校行政工作與否而言,在教學設計與規劃構面上有兼任學校行政工作的專業教師的平均數高於無兼任行政工作的專業教師。而在教材選用與編製、教學發展與進行、教學氣氛與環境三個構面上的平均數比較呈不顯著的情況。
四、 就教育程度而言,在教學發展與進行構面中有差異的情形,專業教師之教育程度為研究所者的平均數比較上高於教育程度為大學的專業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規劃、教材選用與編製以及教學氣氛與環境三個構面中差異情形不顯著。
五、 就任教學程類別而言,在教學發展與進行構面中有差異的情形,家政類職業學程專業教師在平均數上的比較上高於商業類及家政類職業學程專業教師。在教學氣氛與環境構面中有是有差異情形,家政類科專業教師在平均數上的比較高於商業類科的專業教師。而在教學設計與規劃及教材選用與編製兩個構面之比較上則是不顯著的情形。
六、 就教學年資而言,在教材選用與編製構面中有差異情形,教學年資11-15年一組的專業教師高於教學年資5年以下的專業教師。在教學設計與規劃、教學發展與進行以及教學氣氛與環境等三個構面中差異情形不顯著。
---目次---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圖目次…………………………………………………………………..Ⅶ
表目次…………………………………………………………………..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五節 名詞詮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學與策略之探討.……………………………………….11
第二節 職業教育之教學方法與技術.…………………………….29
第三節 一般常見的教學策略……….…………………………….48
第四節 綜合高中職業學程設計與內涵之探討…….…………….62
第五節 影響教學策略運用的因素………………………………..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73
第三節 研究工具之發展…………….………………….…………75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8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8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填答者基本資料………………………….………………..87
第二節 職學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運用情形…………………...9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專業教師於教學策略應用差異分析...…94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2
參考文獻…………………………………………………….………137
附錄:
附錄一 第一次專家會議開會通知單…………………..….144
附錄二 綜合高中職業學程教學策略調查研究問卷
(初稿)…………………………………………….145
附錄三 第一次專家會議專家建議記錄與處理情形
一覽表……………………………………………...149
附錄四 第二次專家會議開會通知單………………..….…151
附錄五 綜合高中職業學程教學策略調查研究問卷
(初稿)……………….……………………………152
附錄六 第二次專家會議專家建議記錄與處理情形
一覽表…………………………………………..…156
附錄七 綜合高中職業學程教學策略調查研究問卷…..…158
附錄八 九十學年度辦理綜合高中學校開設職業學程
一覽表……………………………………………..161
附錄九 抽樣學校問卷施測委託函………………………..166
---圖目次---
圖1-1 「綜合高中汽車技術學程教學策略之研究」研究步驟圖……9
圖2-1 教學要素圖……………………………………………………..16
圖2-2 策略管理程序…………………………………………………..17
圖2-3 教學策略運作循環圖…………………………………………..20
圖2-4 教學設計過程模式……………………………………………..24
圖2-5 教學策略運用四階段圖………………………………………..28
圖2-6 學習記憶保留率………………………………………………..39
圖2-7 學習感官傳遞比率……………………………………………..39
圖2-8 綜合高中教學規劃原則流程圖………………………………..62
圖3-1「綜合高中職業學程教學策略之調查研究」研究架構圖…....38
圖3-2「綜合高中職業學程教學策略之調查研究」問卷編製流程圖.75
圖3-3 預試問卷因素分析陡坡圖……………………………………..81
---表目次---
表2-1 教育規準分析表………………………………………………..11
表2-2 國內學者專家對教學的釋義…………………………………..12
表2-3 國外學者及研究機構對教學的釋義…………………………..13
表2-4 認知性教學法摘要表…………………………………………..29
表2-5 技能性教學法摘要表…………………………………………..31
表2-6 情意性教學法摘要表…………………………………………..32
表2-7 適應性教學法摘要表……………………………………..……33
表2-8 科技性教學法摘要表…………………………………………..34
表2-9 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36
表2-10 良好的教材對教師、學生及學校的功效……………………42
表2-11 合作學習與傳統分組之比較………………………………….49
表2-12 綜合高中課程內涵架構………………………………………63
表2-13各類職業學程名稱及開設學校數…………………………….65
表2-14 影響教師使用教學策略的因素………………………………70
表3-1 研究對象學校一覽表………………………………………..…74
表3-2 預試樣本學校及樣本數………………………………………..78
表3-3 項目分析摘要表………………………………………………..79
表3-4 KMO與Bartlett檢定……………………………………………80
表3-5 信度分析摘要表………………………………………………..82
表3-6 各構面與問卷整體信度………………………………………..83
表3-7 研究實施時程表………………………………………………..85
表4-1 調查問卷填答者基本資料整理分析表.……………………….88
表4-2 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各構面分析表…………………..90
表4-3 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各細項分析表………………….93
表4-4 不同性別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運用差異分析…….96
表4-5 不同學校屬性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運用
差異分析……………………………………………………….99
表4-6 兼任行政工作與否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
運用差異分析…………………………………………………102
表4-7 不同教育程度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運用
差異分析………………………………………………………105
表4-8 職業學程專業教師的教育程度與教學發展與進行
構面之雪費考驗………………………………………………106
表4-9 不同任教職業學程類別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
運用差異分析…………………………………………………110
表4-10 職業學程專業教師之任教科別與教材選用與編製
構面之雪費考驗…………………………………………..…..111
表4-11職業學程專業教師之任教科別與教學發展與進行
構面之雪費考驗…………………………………………...….112
表4-12職業學程專業教師之任教科別與教學氣氛與環境
構面之雪費考驗…………………………………………...….113
表4-13 不同教學年資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教學策略
運用差異分析…………………………………………………117
表4-14職業學程專業教師之任教年資與教材選用與編製
構面之雪費考驗…………………………………………...….118
表4-15職業學程專業教師之任教年資與教學發展與進行
構面之雪費考驗………………………………………………119
表4-16 不同背景變項之職業學程教師教學策略各構面的
運用情形摘要表……………………………………….……..128
表4-17 各構面其它欄位職業學程專業教師反應意見…………….12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方炳林(民86):普通教學法。台北:三民書局。
王文科(民8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書局。
王秀玲(民85):主要的教學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17-184。台北:師大書苑。
王繼正(民75):改進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
王淑俐(民86):教學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朱湘吉(民83):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書局。
江文雄(民88):技術與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寶山(民79):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書局。
林博文(民87):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研士論文。
林生傳(民81):美國適性教學與課程。教育文粹,21期,頁4-9。
林繼昌(民88):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小班老師的角色和責任。醫學教育,3卷1期,頁88-91。
林炎旦(民88):教學方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與職業教育概論,頁369-408。台北:師大書苑。
林傑斌、劉明德(民90)SPSS 10.0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料有限公司。
許是祥譯(民79):經營策略規劃與控制。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李錫津(民89a):變遷社會中教科書的地位。職教園地,33期,頁26-28。
李錫津(民89b):如何選擇一本優良的教科書。職教園地,33期,頁29-30。
李大偉(民71):能力本位教學與職業教育。家政教育,9卷1期,頁56-58。
李隆盛、黃政傑(民84):大陸高中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卷6期,頁1-14。
李隆盛(民85):國中生活科技的教學活動與設備規畫。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9卷4期,頁2-10。
李隆盛(民90):綜合高中課程的提升與加速。國立編譯館通訊,14卷2期,頁35-40。
李文瑞(民83):媒體的種類。載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媒體的企劃、製作與運用,頁43-54。
李堅萍(民85):技藝課程促進學習遷移能力的教學策略設計。中縣文教,25期,頁52。
高廣孚(民77):教學原理。台北:五南書局。
康自立(民71):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作者。
張國照(民81):強化技職學校正常教學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研究。
張祖祈、朱純、胡頌華編著(民84):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書局。
張明杰(民90):統整課程與創新教學的有效方案:問題基礎學習在中小學之應用。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教學創新研討會」論文集。
張秀雄(民84):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期,頁75-108。
梁繼權(民86):實證醫學:臨床問題解決之探討。醫學教育,1卷2期,頁90-91。
教育部(民87):認識綜合高中。台北:作者。
教育部(民88):綜合高中實驗相關資料彙編。台北:作者。
教育部(民89):追求卓越的技職教育暨技職教育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民90):綜合高級中學實施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民91):綜合高中課程綱要(草案)。台北:作者。
黃政傑(民84):綜合高中試辦之規劃及其教改涵義。教師天地,79期,頁4-8。
黃政傑(民86):教學的意義與模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1-26。
黃光雄(民85):教學理論。高雄:復文書局。
黃振球(民78):教學設備與學生學習。視聽教育,32卷1期,頁1-12。
黃木蘭(民91):那一年,我這樣上數學課。翰林文教雜誌,14期,頁12-15。
曾國鴻(民88):教材發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與職業教育概論,頁333-368。台北:師大書苑。
楊朝祥(民74):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陳昭雄(民74):技術職業教育教學法。台北:三民書局。
趙志揚(民86):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策略。教育實習輔導,3卷1期,頁27-38。
賴金春、李隆盛(民81):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3卷4期,頁87-91。
劉秀嫚(民87):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期,頁285-294。
劉俊源(民84):介紹學程兼論未來大學的入學。教育資料文摘,35卷3期,頁27-38。
貳、英文部份
Aspy. (1993).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 Medically Based Ally of Invit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Invit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v2 n2 p69-77.
Barrow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 n68 , p3-12.
Bartol, K. M. & Martin, D. C.(1998). Management. San Fancisco : McGraw Hill.
Bartol, K. M.& Martin, D C.(1998)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Pay Allocations: A Dependency Perspective. Personnel Psychology; v41 n2 p361-78.
Berden, P. R.(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 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Spring Verlag.
Bridges & Hallinger.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Leadership Educ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 n68 , p53-61.
Center f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 ,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2002).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instruction. http://cpt.fsu.edu/sy2000/DESIGNTEAMS/Instruction.HTML
Cummings. (1993). Thinking skills strategy. Learning, Vol. 21 Issue 6, p37-38.
Dee. (1991). Fine-Tuning Nurse Management Education through Formative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s v11 n3 p229-242.
Dees, R. L. (1991). The Rol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Increas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a College Remedial Course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22 n5 p409-421.
Delisle.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Dowling central. (2002). Definition of Instruction http://www.dowlingcentral.com/gradschool/Edu6120/analysisweekone.
Edens, K. M. (2000). Preparing problem solv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llege Teaching, 48(2),55-66。
Gagne. (1983). Some Issues in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14 n1 p7-18.
Gijselaers. (1996). Connecting Problem-Based Practices with Educational Theory.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68, p13-21.
Gunter, Estes & Schwab. (1990).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quences of Instructional Units and Experiences Within Instructional Units on th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of College General Biology Students.
Hunter.(1984). Knowing, Teaching, and Supervising. In: Hosford, Philip L., Ed. Using What We Know About Teaching.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84. p169-203
Jarvis. (199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Great Britain: Biddles Ltd.
Johnson & Johnson. (1987). Cooperative Small-Group Learning. Curriculum Report v14 n1.
Keller. (1983).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e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69th. Washington, DC.
Kemp, W. H. & Schwaller, A. E.(1988). Introduction to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 37th yearbook. Encino ,CA: Glencoe.
Knowles, M. (1986). 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Kwan, C. Y., Barnett, A., Ceaser, J., Cunje, A., Gamble, P., Hall, A., & Krongold, P. (2000). Learning Dynamic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4(2),131-138.
Lohman & Finkelstein. (2000). Designing Group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Promote Problem-Solving Skill and Self-Directedness. Instructional Science v28 n4 p291-307.
Long & McBeach. (in pres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 A practical theory-based approach to planning and instruction..Fort Worth:HBJ-Holt.
Margetson. (1994).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 Vol. 19 Issue 1, p5-20.
National University of Ohio State. (2002). Compare Differencies betwee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mall-Group Learning .http//www.nuohio.edu/~shermalw/kirk.html.
Reigeluth. (1983).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
Romiszowski. (1981).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 . London : Kogan Page.
Sidler. (1992). Pilot Projects in Portfolio and 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1991-1992 Progress Report. Research for Better Schools, Inc., Philadelphia, PA.
Small, R. (2000).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er Librarian,27,29-31.
Warries, E. (1986). The knowledge bas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Science,16,105-108.
Wilkerson & Gijselaers. (1996). Connecting Problem-Based Practices with Educational Theory.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68 p13-21.
Yackel , Cobb & Wood. (1991). Assessment of a Problem-Centered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Projec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v22 n1 p3-29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