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志明譯(民88)。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美芬(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彰化師大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晶譯(民88)。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保進(民88)。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煥琛(民83)。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台灣教育月刊,523
期,頁9-14。
王榮德(民85)。流行病學方法論―猜測與否正的研究。台北:健康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鍾和(民70)。兒童發展。台北:大洋出版社。
王灝(民87)。台灣早期童玩野趣。台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文崇一(民79)。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民85)。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行政院(民90)。原住民身分法。行政院公報,第七卷第五期。頁81
李壬癸(民88)。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李鍾元(民71a)。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集(2)。
頁180-187。
李鍾元(民71b)。休閒活動的功能。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廣播講座
專集,頁171-173。
余嬪(民85)。提高全民休閒素養:由加強休閒教育開始。教育研究雙月刊,55期,頁6-9。
余嬪(民87)。輕鬆休閒操之在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出版社。
吳寶桂(民68)。個人的人格取項與休閒活動的意義及偏好。國立台
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昌銳(民83)。台灣土著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阮昌銳(民85)。台灣的原住民。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呂建政(民83a)。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卷2期,頁21—28。
呂建政(民83b)。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月刊,523期,頁18—
20。
呂建政(民83c)。倡導休閒教育與輔導健全青少年身心發展。測驗與
輔導雙月刊,137期,頁2818—2821。
呂建政(民83d)。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水牛圖書出版
事業有限公司。
呂建政(民88)。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第八輯,頁181—195。
邱林華(民67)。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
院國科會。
林生傳(民8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林東泰(民81)。當前休閒教育的課題。社教雙月刊,52期,頁32-37。林東泰(民82)。台北都會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2期,頁17-46。
林東泰(民86)。休閒教育與其宣導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
司。
林建地(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74)。休閒活動理論與實施。台北:輔大出版社。
林清山(民8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袁之琦、游恆山(民82)。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高淑芳等編(民84)。原住民教育法規彙編。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
會。
涂淑芳譯(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徐震(民75)。社會發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陸光‧林振春‧黃芳銘(民76)。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
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黃中科(民79)。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
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定國(民80)。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期,
頁1-6。
黃郁宜(民73)。國中學生在校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宜(民83)。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35期,頁88-93。
黃振球(民5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施。師大教育學刊創刊號,頁
545-694。
黃嘉宗(民75)。高職學生休閒活動研究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喜(民82)。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皎眉(民75)。少年十五、二十時。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彰儀(民73)。休閒活動之選擇與休閒教育。幼獅月刊,384期,頁50-53。
陳彰儀(民78)。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
與理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許義雄(民73)。青少年之休閒生活。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許義雄(民78)。休閒與倫理建設―「為青年開拓更廣闊的休閒天地」
青年輔導研討會專輯。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許義雄‧陳皆榮(民8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
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莊慧秋(民83)。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民79)。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國
立空中大學。
張少熙(民8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
究。台灣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傅惠珍(民81)。視覺障礙學生休閒生活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郭靜晃著(民88)。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圖書。
雷國鼎(民65)。教育概論。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葉婉奇譯(民89)。台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賴哲民(民78)。台北市國小兒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振(民87)。台灣地區啟智學校國中高職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謝淑芬(民83)。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羅明訓(民88)。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倩玲譯(民83)。樂在不工作:做個輕鬆快樂的生活贏家。台北:
源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顏妙桂(民83)。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期,頁15—17。
英文部份:
Beard﹐J. G.& Ragheb, M.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rd
Quarter,pp.219-228.
Bishop﹐D .W .(1970).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2
(1)﹐pp .166-170 .
Bloland﹐P .A .(1987).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of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nseling and Development﹐65﹐
pp .291-294 .
Brightbill﹐C .K .(1960).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
Brightbill﹐C .K . & Meyer﹐H .D .(1953).Recreation:Text and reading,
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 .
Cheek﹐N .H .﹐Field﹐D .R . & Burdge﹐R .J .(1976).Leisure and
recreation places . Ann Arbor﹐MI:Ann Arbor Science Publishers﹐
Inc .
Crandall﹐R.B.(1980).Motivations for leisur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pp45-53.
Fallen﹐N .H ﹐& Umansky﹐W .(1985).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
Fishbein, M . & Aj zen, L.(1975)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Reading,Mass:Addisoa-Wiesley Publishing,CO.
Gunter﹐B .G . & Gunter,N .C .(1980).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rdern leisure .The socilogical quarterly﹐21,
pp .361-374 .
Iso-Ahola, S.E.(1980).The social ph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 Dubuque, Iowa: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Kelly﹐J .R .(1987).Freedom to be: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Y:Macmillan .
Kelly﹐J .R .(1990). Leisure(2nd 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
Kraus﹐R .(1990).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Y:Harper Collins .
Loesh﹐L .C . & Wheeler﹐P .T .(1982).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 Minneapdis﹐MN:Educational Media Corp .
Loesh﹐L .C .& Henderson﹐E .H .(1973). Children﹐Use of Time:
Some Person and Social Correlates .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January 1977﹐p p .193-203 .
Mckechnie﹐G .E .(1974).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Past
behavior . J 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6(1)﹐p p .27-45 .
Nunnally﹐J. C.(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ed)﹐N.Y.:Mcgraw Hill.
Parker﹐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 New York:Praeger .
Parker﹐S .(1976).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
Parker﹐J.S.(1987).The socilogy of leisure.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ction Service.
Pieper﹐J .(1963). 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 . New York:New America
Library
Russell﹐R .V .(1982).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The
C .V .Mosby C mpany .
Schmite-Scherzer﹐R .(1979).Aging and leisure .Aoisir at soeiete﹐2 .
Tinsley﹐H.E.A.& Tinsley﹐D.J.(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8(1)﹐
pp.1-45.
Unger﹐L .S . & kernan﹐J .B .(1983)﹐On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 Invstigation of Some Determinants of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 Journal of consumer reasearch﹐9﹐p p.382-392 .
Yukic﹐T .S .(1970). Funda mentals of recreation﹐Harper & Row
Publishers(2nd 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