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文部分
丁道源(民74)。少年法。台北:三民。
王淑女(民78)。同儕關係與青少年犯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齡慶(民81)。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昭淳(民81)。濫用藥物少年人格特質與社會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女、陳昭郎(民83)。農村青少年的休閒觀與偏差犯罪行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德琳(民83)。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傳庸(民84)。飆車少年暴力行為質的研究與對策。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柏元(民88)。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王美娟(民89)。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民87)。單親家庭對少年非行影響之研究---家庭結構及功能的觀點:台北市之實證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任秀媚(民75)。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文能力及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3 期,頁256-241。行政院青輔會主編(民85)。我國台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李淑玲(民64)。犯罪少年父母之管教態度研究。輔導月刊,第12卷,頁35-42。李亦園(民67)。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亦園(民71)。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雅齡(民76)。青少年偏差行為形成過程之探討-驗證標籤理論。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安妮(民77)。家庭與少年不良行為。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李建興、簡茂發(民81)。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亦園、歐用生(民81)。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李文成(民85)。其實你不懂我們的心─談族群特性與文化差異對原住民學生學習的影響。山海文化雙月刊,14期,頁44-47。
吳武典(民74)。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月刊,7期,9-13。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民84)。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第4期,147-180。
吳玉珠(民85)。烏來地區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HIRSCHI社會鍵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周震歐等(民78)。臺灣地區男性少年犯罪與親職病理的研究。台北:桂冠。
周愫嫻(民86)。城市少年犯罪的地緣與空間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秋蘭(民69)。暴力少年犯與非暴力少年犯人格特質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民7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五南。
林正文(民76)。暴力少年犯的人格特質-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民80)。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林正弘(民82)。城鄉少年偏差行為成因比較分析-HIRSCHI AND GOTTFREDSON一般化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弘茂(民82)。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媛(民87)。台灣原住民學術菁英的教育歷程與族群適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慧如(民91)。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少年非行行為危險因子之比較--以花蓮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怡薇(民86)。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姚榮輝(民67)。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士論文。
柯永河(民67)。青春期犯罪行為的心理成因。載於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頁325-33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施俊堯(民68)。少年犯罪預防整體策略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冬桂(民7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柯永河(民78)。心理衛生學。台北: 大洋。
侯夙芳(民87)。客家籍少年偏差行為研究-赫胥社會控制理論之部分驗証。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馬傳鎮(民67)。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警學叢刊,9卷1期,頁43-53。馬傳鎮(民77)。少年犯罪心理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研考會。
馬傳鎮(民80)。國中教育的功與過---論青少年犯罪問題。教育部訓育委員會青少年犯罪與教育研討會。
馬傳鎮、廖德富等(民82)。吸安、財產、暴力少年犯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研考會。
馬傳鎮(民83)。我國青少年犯罪現況及其防制對策之探討。警專學報,第1-7期,頁548-591。馬傳鎮(民86)。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制對策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第6期,頁197-249。
馬傳鎮等(民88)。警察百科全書---犯罪學與刑事政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馬傳鎮、許春金(民89)。個人與情境互動模式對少年暴力、竊盜及暴力性財產犯罪行為預測力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馬傳鎮、許春金、陳玉書等氏(民89)。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影響因素及防制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
徐雙喜(民66)。少年暴力犯與正常少年之人格特質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慕蓮(民76)。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淑文(民79)。同儕關係與少年犯罪。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曉春(民61)。台灣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台大社會學刊,8卷,頁63-98。
黃堅厚(民65)。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中華。
黃富源(民67)。臺灣北部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家庭背景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士論文。
黃萬益(民68)。臺灣北部地區各類型少年犯與一般少年心理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士論文。
陳麗欣(民72)。少年犯罪種類與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之比較分析。法務部。
莊明貞(民73)。國民中學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貴龍(民74)。高山族學生接納自我及他人之研究。輔導學報,8期,頁79-99。許木柱(民76)。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慧娟譯(民77)。社會問題導論 : 五種理論觀點。台北:巨流。
陳玉書(民77)。女性少年偏差行為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14期,頁375-422。陳皎眉(民79)。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歸因方式與青少年犯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張華葆(民80)。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台北:三民。
黃麗滿(民80)。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木柱(民81)。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景然(民8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
黃富源(民81)。明恥整合理論:一個整合、共通犯罪學理論之介紹與評估。警學叢刊,23,2,頁93-102。郭淑媜(民83)。機車竊盜少年犯罪決策歷程與犯罪預防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甘妹(民84)。犯罪學原論。台北:翰林。
黃茂夫、溫寶珠(民85)。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期,21-48。許春金(民85)。犯罪學。台北:三民。
許春金、馬傳鎮(民85)。收容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治對策之調查研究。法務部委託調查研究。
許春金(民86)。閩南籍、客家籍、山地籍少年偏差行為之類型、盛行率及成因之比較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0期,頁141-180。陳佩文(民87)。原住民非行少年成長環境與學校經驗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源、鄧煌發(民88)。單親家庭結構與功能對少年非行之影響---台北市之調查研究結果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5期,頁329-392。黃俊祥(民88)。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互動性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志賢(民89)。就讀都市技職學校原住民新生「生活規範適應」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17期,頁106-113。
黃維賢(民90)。影響高職原住民學生偏差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國樞(民67)。家庭與社會環境對國中學生問題行為之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26輯,頁427-443。
賈樂安(民78)。暴力犯罪少年之行為相關因素與整合式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路渤瀛(民82)。國中生生活適應與逃學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瑞珠(民86)。偏差行為之初期徵候與輔導。法務部八十六年度犯罪問題研討會論文集。
楊美鳳(民89)。少年犯人格特質及環境背景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宗憲(民90)。心理特質與環境因素對國中生中途輟學及犯罪行為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川榮(民9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火生、瞿海源等(民81)。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花蓮:國立空中大學。
廖螺華(民68)。臺灣北部地區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人格特質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士論文。
蔡秀華(民79)。家庭與少年犯罪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蓮儀(民81)。男性犯罪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俊傑(民82)。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蔣治邦(民82)。影響國民小學問題學生家庭因素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蔡德輝、楊世隆(民8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蔡德輝、楊世隆(民86)。台灣地區少女犯罪行為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習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89)。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關復勇(民76)。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歸因與其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保禎(民55)。少年犯罪心理之研究。訓育研究,第6:2期,頁30-31。鍾思嘉(民82)。青少年偷竊行為個人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錢蘋(民73)。心理衛生與心理治療。載於路君約等著心理學,頁504-527。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 強(民7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鍾旭(民82)。少年藥物濫用行為之實證研究---社會控制理論與差別接觸理論之驗證。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廣全(民68)。少年犯人格因素及父母管教態度之比較研究。彰化教育學院輔導學報,第2輯。謝高橋(民80)。社會學。台北:巨流。
謝佩均(民90)。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譚光鼎(民85)。台灣土著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習行為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三卷六期,102-114。譚光鼎(民87)。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羅美瀛(民55)。臺灣北部少年犯的測驗與調查。測驗年刊,第12輯,頁30-38。
A 英文部分
Akers,Ronald L.(1985).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Third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andura,Albert(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ecker,H.(1963).Outsiders: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N.Y.:free Press.
Berton,R.(1983).Teaching fieldwork t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Anthropology & Education Ouarterly,14(3),171-178.
Brownfield,D.(1986).Social class and violent behavior.Criminology,24(3),421-438.
Center,R.J.(1982).Family correlates of male and female delinquency.Criminology,20,149-168.
Capsi,A.,Moffitt,T.E.,Silva,P.A.,Loeber,M.S., & Schmutte,P.S.(1994).Are some people crime-prone?Replications of the personality-crime relationship across counties,genders,races,and methods.Criminology,32,163.
Elliott,D.,& Ageton,S.(1980).Reconciling race and class difference in self-reported and official estinates of delinquen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5,95-110.
Eysenck,H.J.(1977).Crime and Personalit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Gibbs,J.C.,Potter,G.B., & Goldstein,A.P.(1995).The Equip Program:Teaching youth to think and act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 peer-helping approach.Champaign,IL:Research Press.
Giordano,P.C.,Cernkovich,S.A., & pugh,M.D.(1986).Friendship and delinqu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1170-1202.
Glueck,S., & Glueck,E.(1956).Physique and delinquency.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Goring,E.(1973).The english convict.New Jersey:Patterson Smith Reprint.
Gove,W.R.,& Crutchfield,R.D.(1982).The family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3,301-319.
Haskell,M.R., & Yablonsky,L.(1974).Juvenile delinquency.Chicago:Rand McNally Callege Publishing Co.
Howard J.(1981).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riangulation in action.In Manen,J.Van(Ed),Oualitative methodology,135-148.Beverly Hills,CA:Sage.
Johnson,R.E.(1986).Family structure and delinquency general patterns and gender differences.Criminology,24(1),65-84.
Lemert,Edwin(1955).Social Pathology.New York:McGraw Hill.
Marcos,A.C.,Bahr,S.J., & Johoson,R.E.(1986).Test of a bonding/association theory of adolescent drug use.Social Forces,65,135-161.
Massey,J.L., & Krohn,M.D.(1986).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an integrated social process models.Social Forces,65,106-134.
Mawtens,R.(1987).Coaches Guide yo Sport Psychology.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Miller,Waiter B.(1958).Lower Class Culture as a Generating Millieu of Gang Delinquency,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Volume 14,No.3:pp.5-19.
Petterson,G.R., & Dishion,T.J.(1985).Contributions of Families and peers to Delinquency.Criminology,23,63-79.
Petterson,Reece L. & Ishii-Jordan,Sharon(1994).Multicultural issues i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 with behavioral disorders.Cambridge:Brookline Books.
Rankin,J.H.(1980).School factors and delinquency.Socilolgy and Social research,66(1),42-51.
Redl,F.& Wineman,D.(1972).The aggressive child.Glencoe:The Free Press.
Sellin(1938).Thorsten,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New York,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Shaw,C.R.and H.D.Mckay(1972).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egel,L. & Senna,J.J.(1981).Juvenile delinquency:theory,practice,and law.St.Paul,MN:West.
Strickland,D.E.(1982).Social learing and deviant benavior: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Acomment and critique.Sociologial Review,47,162-167.
Sutherland,Edwin H. & Donald R.Cressey(1978).Criminology,10th
ed.Lippincott,Philadelphia.
Sykes,Greshman M.and David Matza(Dec.1957).”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a theory of delinquenc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2:67-70.
Thornberry,T.P.,& Farnworth,M.(1982).Social correates of criminal involement:Further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atus and criminal behavio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4,505-517.
Wolfgang,Marvin E.,Filigo,Robert M.and Sellin,Thorsten.(1972).Delinquency in a birth cohor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olfgang,Marvin E.,Thornberry,Terence P.and Filigo,Robert M. (1987).Form boy to man,from delinquency to crim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